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2.一天的时间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2.一天的时间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2.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
1.学习描述时间的词汇:小时、半小时、一刻钟、整点等。

2.能够用数字描述一个小时、半小时、一刻钟。

3.通过练习能够准确描述一天的时间,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

4.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能够认识不同时间段的常见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描述时间的基本词汇。

2.将时间段与活动相连结。

教学内容
1. 时间的基本表述
教学过程
1.讲解小时、半小时、一刻钟、整点等词汇的意义,帮助学生能够理解。

2.发放表格,帮助学生练习数字描述时间,例如:1点到2点是几个小时?半小时等。

2. 一天的时间
教学过程
1.引入话题,让学生谈论一天中自己最喜欢的时间段,并简单介绍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段。

2.展示不同时间段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分发工作表,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时间段填写常见活动。

3. 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1.联想:让学生自己想象一天的时间,简单描绘,然后让其他学生猜测哪个时间段。

2.游戏: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时间对接”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活动按照合适的时间段安排好,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教学评价
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格填写,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数字描述时间的技能。

2.通过听学生谈论和填写工作表,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天时间段和活动的对应关系。

教学反思
1.教师应对时间描述的词汇分发图片提示,让学生尽可能地通过视觉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汇。

2.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例如通过谈论、游戏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及周长、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如书本、桌面、魔方等。

(2)请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设计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物品包装等。

5.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Pxx页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及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课时四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1【教材分析】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四边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有趣的素材。

在本节课内容的呈现中,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实世界的物体,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富的平面图形,从而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四边形,归纳其基本特征。

另外,在介绍新知识时,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本节课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学习各种四边形。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1.经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在一系列感知四边形特征的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

难点: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学具、小棒、七巧板。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松树、苹果树……)这幅画设计的漂亮吗?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找出你认识的图形。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其他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图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各种形状,得出教材中的主题图。

4.揭示课题:这幅美丽的图画里包含了许多图形,图形中有一种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

(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感知四边形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里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用笔做出标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四边形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屏幕出示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屏幕上出示说出的图形。

有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伸缩门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教学教材第79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大屏幕上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找一找,在教材上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在教材上找四边形,涂颜色,教师板书课题:四边形)看一看,你们都找对了吗?(课件展示四边形的图形)与其他图形作对比,你能说说其他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吗?(2)认识四边形。

师: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

(板书)(3)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和纸,动手剪一剪,剪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教师巡视,并选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师:这些都是同学们剪的四边形,请观察,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加以引导)教学例2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总结四边形的特征。

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板书)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七第1题。

(判断,说理由)2.练习十七第2题。

(独立填写,集体反馈)3.练习十七第4题。

(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周长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认识封闭图形,感知周长。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四教学难点: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五教具准备:课件苹果水果刀彩带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水彩笔六教学方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分学具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学具,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同桌之间先把信封中的学具分一分,并认真记录号分配单。

学生会发现信封里只有一条彩带,没法分。

让学生先把其他学具分配好,一会再解决彩带的问题。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2、教师小结引出“平均分”不管是一个一个得分还是先数出总数再除以2,最后同桌2人分到的学具数量是一样多,像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如果把一条彩带也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一半、半条、、、、、”3、揭示课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能整数分的情况,这时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这个概念,彩带的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1/2(1)找彩带的一半请大家拿出刚才没分好的彩带,同桌合作找出它的一半,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的。

学生汇报,边演示边说。

教师及时评价。

(突出平均分)(2)认识1/2像这样把彩带两端对齐,中间剪开就把它平均分成了两份,这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彩带的一半在数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二分之一,写作:1/2(3)读写1/2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彩带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在横线下面写2,其中的一份1写在横线上面,在分数中横线叫做分数线,横线下面的2叫做分母,横线上面的1叫做分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几分之一》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几分之一》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几分之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简单的对物品进行分组并用分数表示。

2.掌握分母为2、3、4、5的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能够通过图形理解分数,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4.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1.分数的概念和读法,能够简单的对物品进行分组并用分数表示。

2.分母为2、3、4、5的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通过图形理解分数,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真分数、假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2.简单的分数比较。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实验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进入课题(1)引发学生对分数的认识(2)用分组的方式引入分数的定义2.引入概念(1)引导学生了解分子与分母的概念(2)向学生介绍分母为2、3、4、5的分数的读法和写法3.实际操作(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物品的分组来理解分数(2)利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4.复习课程内容(1)以老师所列举的分数为基础,让学生学会读数并写出它的分数(2)提示学生的注意事项,例如应该把读数和分母之间的“分之”读出来5.练习(1)设计一些类似于“三人里面一人2/3的苹果都吃完了,那么还剩多少?”这样的问题,让同学动手计算(2)通过图形,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并进行练习6.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2)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与拓展。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数的比较。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一些优化的空间。

例如,可以使用更多的案例进行概念引入和练习,降低学生语数障碍对或理解障碍,加强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更具体、更有体验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3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3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增加”和“减少”这两个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使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表示运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够理解问题的要求,分析问题的关键点。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归纳规律、运算求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教材准备:课本、练习册。

3.学生准备:文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增加”和“减少”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2.新课讲解–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增加”和“减少”的意义。

–介绍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解决问题的方法。

3.示范演练–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合作意识。

4.小组练习–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鼓励正确的解题思路。

5.课堂讨论–在小组练习后,整理学生的答题思路,展开全班讨论,分享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互相学习。

6.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督促他们查漏补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增加”和“减少”概念展开,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对于学生的表现,需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怎样拼周长最短》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怎样拼周长最短》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怎样拼周长最短》教学设计含反思课标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本节课属于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课标进一步加强有关“量感”的要求,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要“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提出要“在解决图形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基于课标,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力求突破“思考、推理能力”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决定从三方面尝试:其一引导学生分析、指导拼法;其二重视几何探究过程,追本溯源,积累活动经验;其三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应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后,为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一个例题。

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化呈现方式,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通过解决这类生活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教材以例题形式出现,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而北师大版教材上仍然只是以一道练习题的形式出现,且只对比了不同拼法的长与宽,并没有进一步研究长与宽的变化对周长的影响。

苏教版教材中只用6个小正方形拼不同的图形,并没有限制拼长方形,且只探究了不同拼法,没有深入研究不同拼法与周长之间的规律。

对比下来只有人教版教材探究的比较有深度、有难度。

本节课通过计算拼成的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主探究发现"长与宽越接近,周长越短"的初步规律。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本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熟悉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熟悉周长的意义;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交流,初步熟悉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式。

3.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熟悉;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熟悉,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重点一、熟悉周长的意义;初步熟悉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式。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单元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熟悉周长(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熟悉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熟悉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等。

【教学进程】一、板书课题二、揭露教学目标熟悉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 学会画出不同角度的平行四边形
3. 掌握梯形的概念
4. 研究梯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以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讲解平行四边形:初步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演示如何画出不同角度的平行四边形。

3. 练活动:让学生按照要求在练纸上画出指定角度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4. 讲解梯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梯形的例子,然后讲解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5. 练活动:让学生在练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梯形,并标出各个角度和边长的比较。

6. 温故知新:通过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里画出指定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写出各个角度和边长的比较。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同时,通过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类似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根据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3. 能够通过图形和实物认识分数的实际意义。

4. 能够将一定范围内的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5. 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分数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和特点;2. 分数的比较;3. 分数的实际意义;4. 分数的化简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分数的比较;2. 分数的化简。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分数的概念和特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分数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分数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概念。

2. 学习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并重点讲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 利用教学素材示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

4. 练习:带着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数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分数的比较1. 复习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入分数的比较。

2. 通过绘制图形或使用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比较方法。

3. 引导学生用分数线表示法和大小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练习:通过比较分数大小,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分数的实际意义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分数相关的情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认识。

2. 利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数的计量、分数的表达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数找到相应的整数,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4. 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课时:分数的化简和应用1. 复习分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入分数的化简。

2. 通过示例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将一定范围内的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3. 学习使用分数的化简法则,进行练习。

4.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分数化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认识周长》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例子能够应用周长的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人教新课标》2.教具: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3.资料:周长计算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周长的概念。

•提出问题:你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什么理解?周长是什么?如何计算周长?2. 学习新知(15分钟)•介绍周长的定义:周长是封闭图形的边界长度。

•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3. 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周长计算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周长计算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解决方案。

4. 拓展应用(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更复杂的图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其周长。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展示解题成果。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共同评价。

五、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周长计算练习题。

2.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如何利用周长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周长的概念展开,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认识周长》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1节 【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1节 【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一、教学目标1.认识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能够辨认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

3.能够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四边形的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辨认四边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认识不规则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粘贴纸、图片等。

3.教学环境:教室需要整洁、宽敞,保持安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引出“四边形”的概念。

2.探究(15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课桌、椅子等日常生活中的四边形,并分类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如四条边、四个顶点等。

3.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彩色粘贴纸展示各种四边形的图片,讲解各种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

4.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图片判断四边形的种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找出生活中的不规则四边形,并描述其特征。

5.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四边形的认识和分类方法。

五、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四边形分类习题。

2.利用手机或其他工具,拍摄周围环境中的四边形,写出特征描述。

六、教学反馈1.记录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探究四边形的能力等。

2.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下堂课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掌握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认识几分之几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认识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和单位分数。

2.掌握读写写分数的方法。

3.通过图形、色块、单元格等形式认识和表示分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用的数学语言。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示、计算、比较分数。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2.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形等形式来理解和计算分数。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数,如:一个苹果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四分之一。

然后让学生回忆上一课学过的内容,如何用图形来表示整数?2. 认识几分之几(1)真分数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真分数,如:用一个苹果表示1,那么用半个苹果就表示1/2,用四分之一苹果表示1/4。

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几分之几的概念,如:分母是2的分数叫做“二分之一”,分母是3的分数叫做“三分之一”等等。

最后,请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以下分数:1.二分之一。

2.三分之一。

3.四分之一。

4.十分之七。

(2)假分数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假分数,如:用五个苹果表示3,那么用一个苹果就表示3/5。

再与学生一起回顾假分数的概念,如:分母大于分子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如7/5、8/3等等。

最后,请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以下分数:1.三分之二。

2.五分之三。

3.十二分之七。

4.二十分之十二。

3. 单元分数的认识(1)单位分数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单位分数,如:用一个苹果表示1,那么用两个苹果就表示2,用四个苹果就表示4。

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单位分数的概念,如:分子是1的分数叫做“单位分数”,如1/2、1/3等等。

最后,请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以下分数:1.五分之一。

2.三分之一。

3.七分之一。

4. 综合练习请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习题。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练习,完成课本上第7单元第2课时的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分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读写分数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效果很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总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今后学习其他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基础。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平面图形,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周长公式,并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 1.认识四边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知道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能剪、围、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四边形认识四边形2.把四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涂一涂略3.下面的图形中是四边形的有(①②③④⑥⑦)。

黑板……)4.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四边形。

自己画一画5.动手试一试,把一个思想就是把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认识四边形特征: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把下面的四边形按要求分类。

(1)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①④⑤⑥。

(2)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有①②④⑤⑥⑦⑧。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有⑤⑥。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册次:上学校:教师:)1.课件出示下列图形。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四边形,并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

(2)在找出的四边形中找一找哪两个图形最相似。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理解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理解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相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理解几分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水平。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能够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理解1)、教师演示分苹果。

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理解1/4(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2)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3)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4)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理解其他分数1、你们还想理解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1)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理解其他的分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全部教案(共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全部教案(共6课时)

集体备课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全部教案【学习内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的入手,学生体会周长是一个概念,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描述】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的入手,学生体会周长是一个概念。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结合实例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对四边形不同分法。

周长的概念,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习时间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四边形【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1例2。

【课程标准描述】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学习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圈一圈、围一围、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在探究中认识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学生从众多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并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看日历(认识年 月 日)》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看日历(认识年 月 日)》教案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计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24时计时法并能与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难点:正确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1.谈话引入
教师(用钟表拨到时刻7:00):大家这个时候正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有人说吃早饭,有人说吃晚饭)
教师:大家都说的没错,这个时间可以是上午也可以是晚上。在生活 中,为了使我们的表达更准确,还有一种计时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教师:这两幅图描述了淘气两个时间的不同行为。请你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凌晨1时,淘气在睡觉;下午1时,淘气在看书。)
教师:两个都是1时,该怎样进行区别呢?
共学
阶段
1、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练习
设计
1.连一连。
元旦 8月1日
建军节 3月8日
妇女节 9月10日
教师节 1月1日
2.选一选。
(1)姐姐是在( )年的2月29日出生的。
A.1986 B.1990 C.1992
(2)2007年的2月有( )天。
A.28天 B.29天 C.30天
4.教师强调:看懂作息时间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共学
阶段
2、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练习
设计
作业
设计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教师:大家知道这个时候用24时计时法表示该是怎样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答案,师生共同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总第60—68课时,反思39—44单元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教材79-88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

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擦汗那个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四边形、周长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有关周长计算的综合运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措施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分一分等活动,探究出四边形的特征,并学会区分和辨认。

2.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3.让学生在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4.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交流探索找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时按排:共8课时知识梳理:第一课时(总60课时)电教47教学内容:四边形的认识(第79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第2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P.87-89页例1和“试一试”及例1及“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一、的含义;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分数是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及其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野餐活动图,你看到些什么?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请小朋友自己想一想,把结果记住。

交流: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引导:小朋友现在发现,把4个、2瓶这两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以前学过的1、2这样的数表示,那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只能说每份分得“半个”。

这半个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时就要用到一种新的数——分数,从今天起我们就来认识分数,这节课先认识几分之一。

(板书)2.演示观察,抽象概括。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这半个呢?同学们自己分一分,看看是怎样分的,每人分得究竟是多少。

(学生平均分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其中的多少?结合学生交流结果,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的1份。

说明:指平均分的实物图形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份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份这一,可以写成1/2。

二份之一要这样写: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

读作:二分之一。

请大家一起跟读:二份之一。

追问: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那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还是1/2?指出: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回顾刚才分的过程,指名学生说说1/2是怎样得到的。

小结: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1/2。

1/2是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下面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这个2叫分母,上面这个表示这样一份的1叫分子。

3.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引导: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初步认识了1/2,那你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1/2吗?自己折一折,再和同桌交流是怎样折、怎样涂的。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你表示的1/2是怎样折,怎样涂的?(学生展示,互评)追问:每张纸上的涂色部分表示的是几份之几?谁的1/2?比较:这些纸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它的1/2呢?指出:不管是怎样折的,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的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2。

引导:你还能用一张纸折出它的1/4吗?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二、迁移推广,拓展认识出示例2。

1.折纸表示分数。

引导:请小朋友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一张折出它的1/2,另一张折出它的1/4,并且涂色表示。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让学生展示折纸表示出它的1/2和1/4,并说明表示的理由,结合交流、展示,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用圆形纸片表示的1/2和1/4。

追问: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另一张纸表示的是它的1/4。

2.比较大小。

引导: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请你比一比,填一填。

交流: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指出:可以比涂色部分,看出1/2大于1/4;也可以这样想,把同样大的纸片平均分,分成2份比分成4份的份数少,每份就大,所以1/2大于1/4。

3.折纸比较。

引导:你能在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上表示它的1/8吗?请折一折,涂一涂。

让学生交流自己折出的1/8,说说为什么是1/8。

指出:把圆形纸片平均分在8份,每份就是它的1/8,也就是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份之一。

引导:请你把折出的1/8和1/2、1/4比一比大小,看看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在课本上填一填。

交流:你的比较结果是怎样的?说说你比较的理由和方法。

引导:大家来观察这3个分数大小关系的式子,关于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能发现什么?指出:当分子都是1时,可以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三、应用内化,深化认识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图独立填写分数。

交流结果,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判断选择。

学生交流并说明理由。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这里条形图里每个条形表示几?下面每个条形图里的涂色部分可以表示几份之几呢?请你先填一填,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交流:各表示几分之几?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想的?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

交流检查,有错的订正。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互相交流。

引导各小组交流自己的答案说明想法。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

学生交流,说明1/3是怎样画的,黄瓜和辣椒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是怎样想的。

追问:生活里哪些地方会用到分数?四、全课小结,交流体会引导: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几分之一表示是是什么意思?六、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2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内容:P.90-92页例3和“试一试”及例4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联系,体会知识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并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激活旧知。

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出示1/4这个分数是多少?分母、分子各是几?你能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一吗?交流:你折出的是几分之一?请你展示出自己折出的分数,大家交流一下。

追问: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要怎样折?怎样涂?小结:把一张正方形纸按平均分折成同样大的几份,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引入新课。

引入: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几分之一。

今天就要根据几分之一的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几分之几。

二、认识几分之几1.认识四几之几。

强化1/4。

引导:请每个小朋友再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看谁折得好,涂得快。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是不是折成同样大的4份。

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是1份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老师展示几种不同的折法。

现在展示的都是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份之几?为什么?认识3/4。

引导:除了涂出1/4的,还有不同的涂法吗?展示3/4的涂法。

请大家想一想,这里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纸的几份之几?指名说一说。

追问:是谁的3/4?为什么是正方形的3/4?指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3份,有3个1/4,是这张纸的3/4。

认识四分之几。

引导:你涂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和同桌说一说,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你涂了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和全班小朋友交流一下。

回顾:我们上面折、涂和认识每个分数的过程,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就是1/4;这样的2份就是2个1/4,就是2/4;这样的3份,是3/4。

也就是说,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几份就是几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几。

2.认识几份之几。

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你能说说每个分数里各有多少个几分之一吗?(指名说一说)观察:请观察第一行的分数,比一比每个图形和分数,你认为这些分数有什么联系?指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8份,1份表示1/8,3份表示3/8,这样的几份就表示几个1/8,就是八分之几。

第二行的3/5你是怎样想的?这一行的图形里都表示的3份,为什么表示的分数都不同?指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母就是多少;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也就是说,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多少份就有多少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多少。

深化认识。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写分数,再交流。

选择两个分数,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追问:3/10里有几个1/10?7/10里有7个几分之几?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明: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要看分母和分子。

分母是几,就表示每一份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知道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三、比较分数大小1.学会比较大小。

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

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2.巩固练习。

做“想想做做”4、5两题。

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

交流:你是怎样填,怎样比的,说说你的结果和想法。

观察这三组分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让学生读第5题。

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问题结果,在课本上填一填。

交流:各吃了这块蛋糕的几份之几,怎样想的?四、全课总结回顾与体会。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阅读“你知道吗”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第3课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内容:P.93-94页例5和“试一试”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学会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直观探索、理解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说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主动探索算法中获得成功感,进一步发展认真计算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