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普及化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普及化读后感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需要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即高速推进还是低俗推进,亦或者是中速稳步向前。根据中国现实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衡量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标准应当是多样的。例如,制度建设与完善、数量标准的设定、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质量如何保证、高等教育普及后的就业问题等应当得到慎重考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在规模的持续扩大,还包括高等教育在结构化发展方面的改进,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任务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普及化越发达,培养的人越多越好。中国人口规模庞大,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是毛入学率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步增长。所以,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保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
第二,建立包容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完善决定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和理念创新的过程,制度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相应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普及化难以推进。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建立能够完全接纳不同
人群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能保证不同的学习群体享受再教育的机会,又能保证他们再学习过程中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教育,满足更加多样化教育诉求。
第三,协调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社会各行各业应当是无缝对接的。普及化发展水平高低的检验标准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普及化水平越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紧密;因此,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政府、高校、社会团体、中学等应当建立协同合作的发展关系,建立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有效衔接,促进高等教育与个组织机构的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保证普及化高等教育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四,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强化高等教育普及发展质量。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并不只是满足民众享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普及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再关注量的扩大的同时也保证质的提升,即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十九大提出2035-2050年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则为国家迈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决定性和奠基性作用,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应当提高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整体上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改革,使中国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