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
德育渗透教案高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高中物理
1. 了解德育渗透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讨论物理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物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科学家应如何正确使用科学知识。
2. 探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物理知识,探讨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实践:设计实验或活动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强调道德在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态度。
延伸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物理问题,如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通过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近年来,德育渗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有其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下面是一些高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1. 引导学生思考
物理学需要有大量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是德育渗透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探究,不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物理学中的实验和探究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到底是集体完成还是分头完成作业等等,都是需要引导的。
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敬业、负责、诚实、守时等优秀的品德。
3. 要求学生尊重和爱护实验设备
物理实验设备的摆放和使用十分讲究,要求学生尊重和爱护实验设备能培养学生的爱物理、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品德。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社会责任、博爱精神、道德伦理等品德素养的培养。
希望我们的物理教育事业越来越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评价第二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2.1 德育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2.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相互关系2.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三章:德育教育内容的筛选与整合3.1 德育教育内容的筛选原则3.2 德育教育内容的整合策略3.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内容的融合方法3.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第四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4.1 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4.2 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选择4.3 德育教育的教学评价设计4.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五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反思与改进5.1 德育教育的教学反思5.2 德育教育的教学改进方法5.3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长期规划5.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分享第六章: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6.1 物理实验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6.2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方法6.3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6.4 物理实验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七章: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7.1 德育教育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7.2 德育教育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践7.3 德育教育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7.4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八章: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与评估中的融入8.1 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2 德育教育在物理评估中的实施策略8.3 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与评估案例分析8.4 物理作业与评估中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第九章:跨学科德育教育的整合与应用9.1 物理与其他学科德育教育的关联性9.2 跨学科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9.3 跨学科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9.4 跨学科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思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成果总结10.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0.3 未来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趋势10.4 持续改进与创新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重点: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高中物理德育教案
高中物理德育教案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
因此,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份高中物理德育教案范本,旨在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其诚实守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4.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为主题,通过对这一物理定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展示火箭发射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火箭为什么能飞向太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定律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 详细解释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 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火箭发射、走路时地面的反作用力等。
3. 实验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正确性。
4. 德育渗透- 讨论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索时所表现出的坚持和勇气,以及科学发现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如何利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
5. 总结反思- 回顾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点,强调其科学性和客观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科学规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物理习题,巩固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 写一篇短文,主题为“科学与我”,表达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还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并在德育方面得到了启发。
高中物理教案德育目标
高中物理教案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爱科学、尊重科学、遵循科学的态度;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的意识;
4. 培养学生谦卑、求知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德育目标的实现方法:
1. 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
探究精神;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物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4. 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的评价方法:
1.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
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 通过定期班级讨论、学生演讲、科技作品展示等形式,展现学生的德育特长和学习成果;
3.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物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思维、拓展视野、引导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德育
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5篇
高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5篇高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1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可见,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我结合数学教学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如下:一、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育人的奠基工程,而语文学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内容的特殊决定了它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尤其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应该从一开始抓,并始终贯彻于各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具备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材、进行教学等各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要坚决贯彻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的原则。
二、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
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
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高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强调物理学的德育意义,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结合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物理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学习: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的有关原理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理学对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结果和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教学反思:
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物理德育渗透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高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渗透与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1. 介绍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解
决实际问题等。
3.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想法和成果,并分享彼此的想法,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广
泛应用。
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并设计相关实验或解决问题。
3.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想法和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评论和建议。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理知识的渗透和应用,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物理
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安排:
1. 围绕本节课的主题,每组提交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包括实验步骤、材料准备等。
2. 每位学生撰写一份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渗透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断探索和发现物理世界的奥秘。
高二物理德育教学工作计划5篇
高二物理德育教学工作计划5篇高二物理德育教学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努力探索和实践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论,强化专业学习和业务操作训练。
使自已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高中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我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构建和谐的新保亭中学而作出自已的努力。
二、学科课程实施(一)学科教材本学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1—1的教材(二)课时安排严格按照新课模块教学对课时的要求,确保每一模块新课教学有36课时。
另外安排复习、练习和月考10个课时。
期中和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
(三)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静电学和稳恒电流的学习。
(2)电磁波的学习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电磁学的公式计算电学的有关问题。
会利用电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电学问题。
(2)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物理学的实验,要了解实验原理、器材选用及器材结构,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及实验操作步骤。
(3)通过有关概念、规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民族精神等教育,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当代、现代我国高科技的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具体措施1、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题,是确保45分钟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精选练习,加强课后训练。
在不增加课业时间的情况下,精选训练题目是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巩固的有效方法。
3、加强学生的学习测评。
学习测评是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更是教师及时调整自已教学操作的依据。
4、做好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记录,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成长阶段性的评价,及时向学生及其家长汇报。
高二物理德育教学工作计划2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教务处的教育方针全面展开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依据学生现状,不断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四节,详细内容围绕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进行展开。
内容包括:理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体会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运用作用与反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顿第三定律实验装置,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作用与反作用实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在划船时,船会前进?”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展开:(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阐述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关系。
(3)分析生活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作用与反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2. 数学表达式:F12 = F213. 实验现象及结论4. 作用与反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在划船时,船会前进?a. 拉伸弹簧b. 踢足球c. 摩擦力2. 答案:(1)因为人划船时,桨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力,水对桨施加一个向前的力,这个力使船前进。
(2)a. 不是;b. 是;c. 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高中物理渗透道德教案
高中物理渗透道德教案
主题:物理实验-渗透现象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渗透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渗透现象的概念及原理
2. 渗透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激发学生对渗透现象的兴趣,引入实验主题。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渗透吗?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属于渗透现象?
二、学习(15分钟)
1. 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观察渗透现象,了解渗透的定义和原理。
2. 分组实验:将葡萄糖溶液与淀粉溶液放置在两个不同的容器中,观察是否会发生渗透现象。
3. 学生在实验中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拓展(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植物的吸水过程、烹饪中的调味等。
2. 学生小组展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并进行交流讨论。
四、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渗透现象的概念和原理,强调渗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继续探索渗透现象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渗透现象的小结。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渗透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渗透现象的相关知识。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2024年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二章第4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涉及的教材章节为《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4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3. 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细线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拉力器、弹簧秤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2)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3)力的测量: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三要素2. 力的作用效果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及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4)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是什么?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滑轮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024精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3
量子力学与不确定性
阐述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启发学生认识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学会面对和应对未知。
物理实验中的团队协作与诚信教育
团队协作的实践
01
在物理实验中,分组进行实验,强调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诚信教育的贯彻
02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遵守实验规则,培养
楞次定律
讲解楞次定律中“阻碍变化”的概念,引申出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克 服困难和挑战,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团队协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游戏或项目,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光学原理与审美教育
光的反射和折射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然界 中的光学现象,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科学方法的启示
阐述物理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 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物理定律与人生哲理
1 2
守恒定律与人生平衡
通过讲解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定律,引导学生 理解人生中的平衡与守恒,学会在变化中寻找稳 定。
相对论与多元视角
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相 对性,培养多元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 创新,通过物理学习培养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 力。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研究,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
能力。
增强自信心
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断挑战自 我、超越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 心。
培养责任感
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承担角色、 履行职责,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高中优秀的物理德育课教案
高中优秀的物理德育课教案授课对象:高中物理课程授课目标:1. 了解物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物理学中涉及到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学内容:1. 物理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2. 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3. 物理学中的科研伦理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与物理伦理道德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物理伦理道德的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1. 讲解物理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介绍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分析物理学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物理实验中的伦理考量等。
3. 介绍物理学中的科研伦理,强调科学家应秉持诚实、客观、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有关物理伦理道德的案例,让学生就该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
四、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案例,提出自己的科研伦理守则,如如何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如何正确处理实验中的伦理问题等。
五、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践行道德规范。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作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促进学生对物理伦理道德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阅读相关文献,参与相关讨论,拓展对物理伦理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评价学生对物理伦理道德的认识和态度,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优质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优质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能够准确应用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小球。
学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力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拉杆箱、斜拉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1.1 力的合成原理1.2 力的分解方法1.3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 实际应用:拉杆箱、斜拉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两个力F1和F2,求它们的合力F。
(2)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求另一个分力F2。
(3)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2. 答案:(1)F = √(F1^2 + F2^2 + 2F1F2cosθ)(2)F2 = √(F^2 F1^2 2FF1cosθ)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桥梁、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目标的第三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学生物理素养提升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定义,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2. 使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原理及计算方法。
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合成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弹簧测力计、三角板、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力的现象,如拉车、推门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定义,阐述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和合成。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观察力的合成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计算。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单位为牛顿(N)。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两个力分别为30N和40N,方向分别为东和南,求它们的合力。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力的应用。
2. 答案:(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合力的大小为50N,方向为东南方向。
(3)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5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高中物理与德育有关的教案
高中物理与德育有关的教案
教学内容:力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目标:学习了解力的概念,并探讨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力的概念和应用;深入探讨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
教学准备:课本、实验器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本课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力的概念(15分钟)
1.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介绍牛顿三定律。
2.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力的存在和作用。
三、讨论力与道德(2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探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道德意义。
2.以实际案例和故事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与道德问题。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力的概念与作用,以及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小议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将物理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力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道德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理解。
高中渗透德育物理教案
高中渗透德育物理教案主题:认识物理与德育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2. 探讨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品行。
教学重点:1. 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2. 物理学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2. 如何引导学生探讨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物理学和德育学知识;2. 学生准备笔记书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物理?物理学与德育有什么关系?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物理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2. 讲解物理学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等。
三、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实践(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安全和诚实;2. 学生进行实验,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作业1. 思考:你认为物理学中还有哪些伦理道德问题?2. 完成一篇关于物理学与德育关系的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及物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存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品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物理学与德育的关系。
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
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教案名称: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物理教学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使他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量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相关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原理;- 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朴重、诚信和公平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物理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光学等基本分支学科;-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光的折射角度等;-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德育渗透的教学环节:-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量实验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如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等;- 讨论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量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问题,如科学研究的诚信、科技应用的伦理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通过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知识讲解与实践:- 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探索物理现象。
3. 德育渗透环节:-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量实验中的道德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讨论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量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分析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量科学研究的诚信和科技应用的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渗透德育的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
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
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
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
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
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三、布置作业课本P2—4,练习1、2、3、4。
(四)说明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
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复杂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一)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3知识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法建议“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方案一](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方案二](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探究活动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高中物理德育教学设计4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