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志特征的评价必须结合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品质什么是人的意志品质呢?所谓人的意志品质,就是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

我们平时说的“意志坚强”、“意志薄弱”,固然是就意志品质而言的,但这种区分过于笼统,没有揭示出意识品质的丰富内涵。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所谓“坚强”的即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等,而所谓“薄弱”的即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与上面几种品质相反的一些品质。

一、考情先知“意志的品质”这一章节属于第一章教育基础的第六小节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相关知识点,在小学的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当中,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单选题以及简答题,知识点考查角度主要是匹配类题型,要求掌握并理解所有的意志的品质的含义以及其相反的方面。

二、考点梳理意志品质主要是由四个,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主动出击---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1)含义: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地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的一种品质。

具有意志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既能坚持独立性,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又能不骄不躁,虚心听取有益的意见;与自觉性相反的特征是意志的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例子: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无数革命先烈,在极端困难和残酷的环境中,自觉投身革命,自愿地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以至必要时毫不踌躇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这都充分体现了意志的自觉性品质。

(2)相反品质-易受暗示性(盲从性)一个是受暗示性(或叫盲从性),是指一个人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的意志特征。

具有受暗示性的人,往往表现为轻信他人的言辞,不管别人意见是否真正正确,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的影响,自己没有主见。

例子:寓言故事《抬驴子走路的人》绝妙地嘲笑了这种人。

故事的大意是:祖孙俩赶着驴子去赶集,碰到的第一个人说:“你们真傻,怎么不骑驴赶路?”爷爷就让孙子骑到驴背上。

碰到的第二个人是一位先生,他说:“应该孝敬老人,小孩子应该把驴让给爷爷骑。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水平不同,但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清它们的关系对各自发展和教育效果都重要影响。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角度来看,人的素质可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社会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的整休素质。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就应包含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清楚知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相互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涵义2.1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较大的重视,其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快速的发展。

可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

我国中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式涉足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一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结合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常规教学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作者:白长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5期摘要: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的两个基本方面。

道德品质是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

道德行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行为,是经过自主意志抉择并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和积累,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内容。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就不可能形成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道德品质是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关键词: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63-02一、道德品质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不仅体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习惯和社会风气,而且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的个人品质方面,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

因此,道德品质是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简称“品德”,也称“德性”。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括许多构成因素,有着复杂的结构。

概括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方面。

道德认识主要是对伦理关系以及调节伦理关系的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也可以说是人们所具有的道德观。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表现为倾慕和鄙弃、爱好和憎恶,以及同情、羞耻、信任、快乐、痛苦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

其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调节作用,即以某种情绪态度来强化或弱化个人的某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二是评价作用,即以赞赏、鄙视、愤懑等情绪表明对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态度。

三是信号作用,即通过各种表情动作来示意自己行为的价值或对他人行为的态度,在道德关系或人际交往中起沟通信息的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孙天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20080141304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

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

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

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意志的基本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意志的基本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意志的基本品质我们要求每个人都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正确了解学生的意志品质,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正确地指导学生锻炼良好的意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意志明确而又坚强的人,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品质。

1. 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清楚地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

人们根据对客观现实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有步骤地组织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期的目的,从而改造客观现实,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这样就能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具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能够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调节自己的行动。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意志的动摇性和独断性。

动摇性是指一个人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基础,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真正意义,因而极易轻信别人,易受外界势力的干扰,轻易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甚至采取违反自己原来的观点和信念的行动。

独断性是动摇性的另一个极端,是指一个人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考虑别人的任何劝告,顽固地拒绝接受别人的任何意见,或者不顾现实情况的变化,一意孤行,即所谓“独断独行”。

“固执己见”。

其结果是到处碰壁,一无所成。

2.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

所谓适时,即指在需要立即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甚至在危及生命时也敢坚持真理,大义凛然。

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改变时,又能立即停止执行或改变已做出的决定。

果断性是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前提的。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前者往往患得患失,踌躇不前。

后者则懒于思考,轻举妄动,凭一时冲动,鲁莽从事。

结果是完不成任务,达不到目的。

这就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3.坚持性坚持性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

在达成一定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必须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毅力不仅表现为坚持的决心,而且含有顽强奋斗的品质。

2017年辽宁教师招聘之浅析意志的品质

2017年辽宁教师招聘之浅析意志的品质

浅析意志的品质2017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在教育理论备考中,意志过程是一个重点考察的知识点,所谓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它具有四个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自觉性是意志的首要品质,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

自觉性强的人,能够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进行取舍,吸收有益的成分,独立自主地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对行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自觉反思和评价。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没有信心。

容易受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

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而去遵循盲目的倾向。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果断性强的人,当需要立即行动时,能迅速地作出决断对策,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而当情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改变行动时,能够随机应变,毫不犹豫地做出新的决定。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

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作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意志的品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意志的品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意志的品质在备考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时候,意志的品质是大家比较头疼的内容,什么是自觉性什么又是自制性,一看概念就会,一做题就跪,总是傻傻的分不清楚。

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意志的品质可能会以单选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单选题主要出题方式为例子的反选和相反品质的反选,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理解和记忆。

因此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意志的品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意志的品质主要有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以及意志的自制性。

首先,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从概念中我们要知道自觉性它的重点是对目的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意志的自觉性是在整个活动的初始部分,服务于我们的目的,因此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要不要去做或者要不要开始”来进行判断。

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还没开始做所以体现的是自觉性。

有的人在采取决定的时候总是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跟风做事体现了易受暗示性是自觉性过弱的表现;有的人在采取决定的时候不听他人劝说独断专行体现了独断性,是自觉性过强的表现。

其次,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从概念中我们知道重点在于明辨是非且迅速合理,在做题的时候可以用“够不够机敏”来进行判断。

有些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时候不够干脆利落表现得非常纠结犹豫体现了优柔寡断,这是果断性过弱的体现。

有些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时候不假思索不顾后果直接作出决定体现了草率决定,这是果断性过强的体现。

再次,意志的坚持性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

坚持性的关键在于坚持决定并克服困难,在做题的时候可以用“能不能挺住”来进行判断。

第三节 幼儿德育的原则

第三节  幼儿德育的原则

第三节幼儿德育的原则幼儿德育的原则是进行幼儿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幼儿德育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在总结了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幼儿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一、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一)热爱幼儿教师热爱幼儿是幼儿教育中一般的教育原则。

爱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满足,爱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

但是在德育过程中,热爱幼儿有更大的教育作用。

爱是教育的手段,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热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

爱是双向活动,教师与幼儿之间必须有爱的感情交流,其中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一个儿童从他出生时起,就在父母爱护下成长,当他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对他是最有影响的成年人。

幼儿把同父母交往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和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追求教师的爱。

他们努力服从规定的秩序和完成教师提出的一切要求,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从教师对他的赞扬和肯定中得到安慰、快乐。

实践也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教育。

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儿童,则常常自暴自弃,不愿意接受教育。

这说明“爱”的这种感情力量,能够转化为儿童心理的动力,接受成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是塑造幼儿灵魂的一种伟大力量,这种爱不仅是感情问题,更是从社会的责任感出发,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感情基础上。

首先要爱每一个幼儿,要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要了解他们,关怀、体贴他们。

由于家庭和教育的不同,幼儿也是各不相同的。

成人对所有的幼儿,教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热爱之心决不能两样。

特别不能岐视那些有缺点、有缺陷的幼儿或者接受能力差的幼儿,而应更多地关怀他们。

偏爱使幼儿感到待遇的不公平,会引起幼儿不信赖老师,而所偏爱的幼儿也会产生不良思想,这些对教育工作,对幼儿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2024山东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重点题型汇编(含答案)

2024山东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重点题型汇编(含答案)

2024山东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重点题型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中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C.尊师爱生、长善救失、双边合作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A.1951年B.1958年C.1985年D.1993年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应用研究领域的是A.人格心理学B.咨询心理学C.实验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4.在教育史上,存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现象。

这说明学制具有()A.永恒性B.继承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5.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

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创造性B.主体性C.广延性D.间接性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与校外活动C.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D.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7.人的身体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在心理发展中,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

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8.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这反映出的教学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9.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A.课程标准B.课程纲要C.课程要素D.课程规范10.提出“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学制改革颁布时间是()A.1951年B.1958年C.1985年D.1993年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学制改革在()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12.关于注意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注意与心理过程没有联系B.注意贯穿心理过程始终C.注意与心理过程交替发生D.注意千扰心理过程13.一个叫苏珊的美国小孩,患癌症化疗后头发几乎掉光了。

2024年陕西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模拟卷(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模拟卷(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模拟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

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创造性B.主体性C.广延性D.间接性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A.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B.自愿性、娱乐性、实践性C.组织性、灵活性、创新性D.组织性、实践性、娱乐性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论语》B.《大学》C.《礼记?学记》D.《理想国》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A.连续性、广延性B.长期性、间接性C.主体性、示范性D.复杂性、创造性5.把儿童比作太阳,强调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杜威6.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A.具有阶级性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D.具有永恒性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上课B.课外辅导C.备课D.作业布置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运动竞赛B.运动队训练C.早操、课间操D.体育课9.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0.教育是一种()A.生物现象B.自然现象C.社会现象D.心理现象11.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绘了深秋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山林风光。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2.下列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特征的是()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1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A.生物进化论B.黑格尔哲学C.政治经济学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4.进意具有两个特性,它们是A.准各性和敏境性B.间接性和钡牺性C.则量从本新班D.指向性和果中性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情绪功能的是A.调节认知活动B.适应环境C.价值表达D.信息传递16.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A.学校教育制度B.儿童教育机关C.成人文化教育机关D.国家教育领导体制17.“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曾多次表示:“我最大的幸福,也许是倒在手术台上。

心理学中的气质及气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气质及气质理论

第一节气质和性格概述一、什么是气质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还是指向于内部)等方面的特征。

气质的这些动力特点,并不决定个体的活动内容,也不决定其活动的具体方向,但它总是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二、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与行为的心理倾向性格不仅指一个人对现实所具有的稳定态度,而且还指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个性心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核心意义这是因为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总是与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本质特征方面的区别,具有明显的社会评价意义三、性格与气质和能力的关系(一)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主要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在后天形成的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互相渗透并互相影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性格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性格与能力两者是在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良好的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能力发挥或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性格与能力相结合,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二节气质特性和气质类型一、气质特性(一)什么是气质特性气质是由许多心理活动的特性交织而成,反映人在心理活动及行为上的动力性特征这些气质特性主要包括感受性、耐受性、反应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和内外向性二、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指在某一类人身上共同具有的气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古希腊学者、医生希波克里底最早提出有关气质的概念后来罗马医生、解剖学家盖仑把气质归为十三类随着古代医学的发展,根据气质的特性和外部表现,又把气质逐渐简化、归纳为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上,以及在智力活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和表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1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
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019年吉林教师资格证备考:意志的四大品质精析

2019年吉林教师资格证备考:意志的四大品质精析

2019年吉林教师资格证备考:意志的四大品质精析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点中,意志品质是考生经常挠头的知识点。

该部分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主要包括:概念反选题(单选)、例子反选题(单选)等。

接下来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这一考点。

意志的品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分别是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和意志的自制性,下面我们逐一展开进行说明。

意志的自觉性,又叫意志的自主性,通常发生在采取决定阶段,指的是在意志行动中,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有坚定的立场和信仰,能够有目的地、自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易受暗示性又叫盲从性,指的是在意志行动中没有目的,只是盲目地跟随他人,没有主见。

独断性则相反,拒绝听从他人的建议,表现为固执己见。

例如,有的同学考老师的原因只是因为大家都来考,所以他也跟着考,对考教师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目的性,就表现为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即盲从性。

【例题1】以下哪些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 )。

A.盲从性B.优柔寡断C.草率决定D.独断性【答案】AD。

解析: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指的是在意志行动中,在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易受暗示性又叫盲从性,指的是在意志行动中没有目的性,只是盲目地跟随他人。

独断性指的是拒绝听从他人的建议,表现为固执己见,所以选AD。

意志的果断性,又叫果敢性,通常发生在采取和执行决定阶段,是从精度和速度两方面对意志品质的描述,指的是个体在面临抉择时,能沉着冷静、迅速合理地作出正确的决定。

与意志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意志的特征是什么及含义

意志的特征是什么及含义

意志的特征是什么及含义意志的特征是什么及含义意志,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意志的特征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

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预先确定目的,并有计划地组织行动来实现这一目的。

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把行动的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予头脑中,并用这个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还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同时还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另一些行动。

2.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在实际中,并不是人的所有目的的行动都是意志的表现,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所以,个体的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随意运动是指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主要是由支配躯体骨骼肌的体神经控制韵躯干四肢的运动。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就决定了意志行动是受人的主观意识调节和控制的。

意志的基本形式知(即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

目的在于解决“是”或“什么事实”的问题。

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或外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才能对它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了解。

二是评价阶段。

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 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

人只有了解在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以及“对我有何价值”,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三是意志(或决策)阶段。

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 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

就是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真题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真题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的作者是()。

2.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3.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社会实践B、生产劳动C、生产力D、劳动资料【参考答案】B4. 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包括()。

A、管理型B、民主型C、放任型D、专制型【参考答案】A5. 关于导入与情境创设,错误的说法是()。

A、导入是课堂教学之初的教学行为,情境创设则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B、导入方式有情境化的,也有非情境化的C、现代教学观强调知识的情境化,因此情境创设是导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D、导入的方式虽多,但都属于情境创设【参考答案】D6.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参考答案】B7. 教师通过提问常识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这属于课堂教学导入结构中的()。

A、引起注意B、激起动机C、组织指引D、建立联系【参考答案】B8. 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参考答案】C9. 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参考答案】D10.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参考答案】A11. 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2024河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前自测题(含答案)

2024河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前自测题(含答案)

2024河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前自测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A.6~11岁B.7~12岁C.11、12~14、15岁D.12、13~15、16岁2.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

其中,以美国学者孟禄为代表主张的是()。

A.生理起源说B.劳动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交往起源说3.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合作教学B.复式教学C.设计教学D.分组教学4.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A.5±2个组块B.6±2个组块C.7±2个组块D.8±2个组块5.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运用教育教学规律B.进行科学发现C.进行科学发明D.探索未知领域6.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分散7.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应用研究领域的是A.人格心理学B.咨询心理学C.实验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其设置的时段为()。

A.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B.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C.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D.初中到高中阶段9.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是指()A.竞争目标结构B.合作目标结构C.个别化目标结构D.成就结构10.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A.生物进化论B.黑格尔哲学C.政治经济学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1.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观点属于A.民族本位论B.集体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13.衡量一个人某种品德是否形成,应主要考察A.道德行为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认识14.教育是一种()A.生物现象B.自然现象C.社会现象D.心理现象15.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问答题(一)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考试大纲》P1)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1)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P5)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P7)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P9)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等教育心理学 问卷星小程序

高等教育心理学 问卷星小程序

“高等教育心理学”问卷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

A. 维果斯基,B. 皮亚杰,C. 桑代克,D. 斯金纳.2.“大五”人格特质所包含的五个因素是()。

A. 适应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B. 适应性、稳定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C. 外倾性、稳定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D. 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3. 针对由于生活条件和生活中的困惑而造成心理焦虑、冲突等所给予的辅导,从事心理上的帮助而不是物质上的扶贫,这种心理咨询是()。

A. 障碍咨询,B. 生活咨询,C. 发展咨询,D. 学业咨询。

4.大学中的社团属于的群体类型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名义群体,D.网络群体.5.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特点是()。

A.过渡性、可塑性,B.稳定性、差异性,C.可塑性、稳定性、矛盾性与差异性,D.可塑性、过渡性、矛盾性与差异性。

6.艾利奥特认为对“胜任”的评价标准应该有三个:任务参照目标、自我参照目标和()。

A.班级参照目标,B.他人参照目标,C.回避参照目标,D.接近参照目标。

7.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B.行动一致,C.观点趋同,D.互相理解与扶持。

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凸显的是社会对教师哪一方面的职业角色期待()。

A.崇高的职业道德,B.先进的教育理念,C.渊博的专业知识,D.独特的人格魅力.9. 下列表述中关于心理健康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B.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稳定性,C. 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D.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10.根据皮亚杰的理论,7-12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A.自律道德阶段,B.前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后习俗阶段。

11.某学生在复习时,经常使用层级图和概念图以发现学习内容间的层次关系,并将之归入某种结构体系。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计划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意志特征的评价必须结合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是指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不为外界条件所控制而意志顽强不息,不为外界因素所左右的客观心理活动。

它是在生活中人们所能体验到的认识活动。

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品质,所以在道德品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个体意志特征的评价必须结合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品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不能简单地用意志品质来衡量。

对道德品质的评价必须结合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

对于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这两种情绪要素来说,品德对其态度与行为特征是决定和影响其发生和发展着行为变化趋势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其人在社会生活中行为水平高低和道德素质优劣的主要标志。

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础与本质,都有严格意义上作为情感与思想品质双重概念上的一个基础部分而存在。

但对于意志而言,情感具有更为丰富而且特殊之处——它是对个体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得出结论而不是仅仅凭个人主观意志的判断来评价人本身,它不同于一般人通常理解中那些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对某种事物主观倾向与行为进行判断和操纵所具有自己鲜明观点或结论。

1.在道德情感方面,与思想品质的关系为,德与情之间虽然具有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但又各有所长,各有短险;
与行为品质的关系为,德有正性、能自制力、乐观主义、正义感;情有负性,善恶标准存在不一致。

二者在情感方面存在着某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德行可以表现为人们对道德对象的信赖与对道德行为的态度;“德”则是主体对其所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言行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抉择的依据;“情”则是主体对周围事物,包括群体事物进行认识与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情感。

因此,德行一般由德行内的道德情感来表现和评价。

而人格,则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我认知,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外在行为提出见解和观点并产生认同和反思自己行为态度以及思想品质等反映出来的一种思想品质。

个体心理品质一般由行为动机、情绪、行为能力等因素组成。

其中,性格是行为动机的外显特征;情绪是行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能力是执行行为时与外界条件联系及其态度;性格是解决行为问题所采取应对策略;思想素质则是形成个体心理品质并发挥个体作用和影响程度的内在因素。

2.道德情感是以人对道德事物产生的感受和态度为基本表现形式,是道德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情感是对道德事物产生态度上的主观情感。

如果说意志具有道德意识这一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的话,那么道德情感则具有思想品质这一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的。

道德情感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感情加工和综合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特殊的感性思维形式,它总是伴随着一些具体或抽象的道理,具有唯一性,所以可以用它来评价任何思想品质。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认识力量,它是人生活实践经验和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感受和感情活动综合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思想感情,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感性思维范畴。

人们在认识道德事物时往往会将某种情感看作是客观存在着,并且这种情感往往与认识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人类在学习认识论、社会心理学时还往往会以各种不同形式出现这种由道德情感所引起甚至完全正确于人情感方面的错误态度。

例如:在认识道德观念时往往会出现把道德理论当作正确而把道德情感当作错误加以看待甚至批判的错误倾向。

这种错误观念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上就反映出了人对于道德内容与性质认识观点存在着极大差异。

3.品德属于思想品质中一种重要内容。

品德既是人类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客观标准,又是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标准。

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和发展中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关系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品德是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品德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本性,在环境约束下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之间交往活动(如社会交往活动及其交往形式)所作出的自我评价,既包括自身对各种社会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现象以及个人与他人交往行
为等方面的认识情况,也包括各种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所包含或表达出来并对社会所起作用,例如:公民要有良好人际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要有公德意识。

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与是非正确与否的基本能力。

4.有了意志而产生为人为人的品质;
这就为其自我评价以及对个人品德的综合判断提供了一个良好而充分的心理基础。

因为,品德是构成每个人的主体意识的组成部分。

而意志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它不仅与人的主观意志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且与意志的品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品德是一种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品质,它关系到每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而非仅仅凭个人意志而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情操以及判断一个人的品性高低以及道德品质优劣而已。

意志品质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行为表现状态和行为水平以及个人道德修养和态度等方面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又相互交织。

在社会意识形成之前即有了道德基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在社会意识形成之后即具有了意志基础或者说是形成意志品质最重要而深刻力量源泉之一。

对于道德品格而言。

由于道德情感有更为丰富而且特殊之处——它是个人所具有的认识活动,所以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意志可以不受外部情况干扰而表现出来。

但其又不同于一般人通常理解中那些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对某种事物主观倾向与行为进行判断或操纵所具有自己鲜明观点或结论。

所以,我们说道德素养可以通过对其个人品性上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正确结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意志品质来评价了。

5.当人们有了自己思想品德时则表现出以人对社会、对个人为中心的愿望与行动态度;
当人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品德时则表现出与其人对社会、对个人为中心的看法与态度。

就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来说,它包括情感、信念和意志这三个方面。

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主观情绪;信念包括:为人、做事讲原则、讲是非,讲正义等主观态度;意志包括:忠诚、友爱、友谊,责任等主观态度。

也就是说,思想品德主要侧重于表现人内在心理品质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等。

但如果品德主要侧重于表现出人类良好品格所具有的一般精神风貌等方面,则并不意味着人的行为就完全符合人类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它毕竟是作为道德品质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