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

合集下载

单元突破卷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

单元突破卷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

单元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突破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对于英国殖民扩张,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的《每日邮报》写道:“我们始终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

”1869年,在英军正式挑起侵藏战斗后,《泰晤士报》称“当和平无从谈起时,通过战斗实现和平将是不行避开的。

”这说明西方的新闻传播()A.能够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B.强调打开世界对外开放大门C.为殖民扩张供应了正值掩护D.揭示了优势文化的扩张本性2.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该表反映了()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D.民族工业初步进展3.在近代的内陆城市中,武汉租界之多仅次于天津。

下表是汉口各时期租界变化统计(比利时租界时间较短,未计入统计)。

汉口租借地的变化()A.反映了英法日独占中国的局面B.表明白沿海经济进展超过内陆C.缘于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影响D.体现了中国渐渐摆脱列强把握4.徐继畲曾著《瀛寰志略》,动笔时本打算先排列各大洲地图,再列举具体的国家地图,但好友提示他应把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以徐光启“负谤至今”的故事告诫他,最终徐继畲接受建议并在书中特意加上“此书专详域外”,表明没有任何中外对比的意思。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中国的地图测绘技术较发达C.士大夫的眼界没有变化D.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头萌发5.面对清代中期以来严峻的内外统治危机,晚年的姚莹(1785——1853年)一方面反对门户分立的学界之争,对非主流史学持宽容态度;另一方面又站在宋明理学的立场,担忧开放性可能造成对思想重心之冲击;呼吁了解西方时对西学保持警惕。

这()A.实践了地区阶级维护统治的主见B.根源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冲突C.影响了清代学术思想具有开放性D.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6.据《北华捷报》报道,洪秀全对于引进欧洲铁路、蒸汽机等极表赞成;李秀成经常向西方传教士争辩如何仿造外国机器;1862年,太平天国建筑铸造厂,仿造西方枪炮。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至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至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专题强化练(五) 晚清至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2024·广东茂名一模)《海国图志》刚刚问世,即遭到很多守旧大臣的谩骂,以致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这反映了当时( )A.精英阶层在政治上极为保守B.新思想传播受传统观念掣肘C.统治阶级固守天朝上国思想D.崇洋媚外行径为社会所不容解析:材料“《海国图志》刚刚问世,即遭到很多守旧大臣的谩骂,以致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体现的是当时新思想的传播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B项正确;当时朝廷中有开明派,极为保守的说法错误,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观念,解除C项;该行为主见向西方学习,非崇洋媚外行为,解除D项。

故选B项。

答案:B2.(2024·广东深圳一模)1857年,清政府剧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

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

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

这一看法改变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须要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由不同意开放汉口、九江到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作为通商口岸,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威逼了清政府的钱粮要地,企图借外国侵略势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置体现外交体制调整,解除A项;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与推动洋务运动无关,解除B项;地主阶级反抗派主见以夷制夷策略,解除C项。

故选D项。

答案:D3.(2024·广东肇庆三模)作为洋货中比较一般的洋布,直至开埠七八年后,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特地卖洋布的清洋布店。

1849年,上海进口洋布总值为1 209千镑,比五年前只增加了一倍多。

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头后半期,进口洋布增长幅度才起先增大。

这说明当时(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D.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解析:题干所示时间为鸦片斗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增长缓慢,这表明传统小农经济影响较大,人们对洋布需求较小,故A项正确;鸦片斗争后,上海渐渐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B项错误;材料信息以鸦片斗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解除C、D两项;故选A项。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专题强化练(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B.农夫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C.小农经济渐渐解体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于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增长快,且幅度要大,银贵钱贱严峻,而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零售以铜钱交易为主,即农产品、手工业品更不值钱了,不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不断走低”不合题意、史实,应为“不断走高”,解除A项;“增长快”不合逻辑,银贵钱贱会不利于农夫和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解除B项;“小农经济”概念混淆,题干未见男耕女织的组织形式,解除C项。

答案:D2.(2024·辽宁鞍山一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王朝中人惊魂甫定,与刚刚结束的一番遭受相比,12年之后的事是很渺茫的,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照旧。

”这一番遭受( )A.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B.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析:据材料“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可知指鸦片斗争,鸦片斗争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故选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解除B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除C项;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除D项。

答案:A3.(2024·广东一模)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

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夫大量前往上海谋生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削减D.实业浪潮变更就业结构解析:据材料“1862年”“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可知经验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乱冲击后,人口锐减,安徽当地政府主动招揽流民复原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招揽流民耕种的主要缘由战乱导致的人口削减,与经商风气无关,解除A项;安徽和江浙地区一样都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而且小农经济前提下的农夫不会轻易离开土地前往城市,解除B项;19世纪60年头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对社会的冲击作用极其有限,解除D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作业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作业

通史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承德期末)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解析:选D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处于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

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舰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并免除沿途厘金。

而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为“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民族企业不得不通过“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的形式寻求庇佑,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B、C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3.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中国早期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部分区域的现代化。

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A.东南沿海最早出现民族资本主义B.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C.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D.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材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区域的现代化”并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早期近代企业多由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举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而非自然经济的解体,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解密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分层训练)

解密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分层训练)

解密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1.(2021年广西北海一模)鸦片战争后,时人在《整顿丝茶策》中指出:“中国与洋人通商……洋人从此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

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B.使列强借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C.有利于中国拓展海外丝茶市场D.导致了城乡经济凋敝生产萧条【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洋人操纵中国的丝茶出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洋人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低关税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关税和海关管理权不能自主,低关税导致茶丝的出口价格低廉,受列强的主导影响较大,不有利于中国拓展海外丝茶市场,排除C项;洋纱洋布在中国的倾销带来了城乡经济的凋敝,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1年河南一模)英国学者柯文楠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下百万低层民众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只是因为存在客观上的局限性,它的政权制度无法体现这一理想。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B.旨在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C.目的是为追求平等公平D.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既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又是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说明该运动与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符,故D项正确;AC两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故B项错误。

3.(2021年四川泸州一模)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租界出现洋商大量申请地皮以投机地产业的现象。

下表为这一时期上海道契(上海政府签发给外国人的土地契约凭证)的数量和面积(单位:亩)统计:据此可知,当时A.政局变动影响了上海土地市场B.列强加紧资本输出刺激土地需求量C.民族工业产生推动城市近代化D.贸易中心转移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租界出现洋商大量申请地皮以投机地产业的现象,英、法、美、俄等国获得了上海政府签发给的土地契约凭证。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1840-1911年练习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1840-1911年练习

一、选择题1. (2019 •甘肃二模)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反映了()A. 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 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C. 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 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

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没有清醒认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故选B项,排除A、C两项。

鸦片战争中清朝较英国军事实力、政治制度都落后,排除D项。

2. (2019 •重庆一中4月模拟)读《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表格中数据反映出当时中国()A.外贸逆差的加剧 B .外贸中心的变动C.经济结构的变迁D .新式工业的兴起答案B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上海进出口贸易额逐渐超过广州,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外贸中心发生变动,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故选B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差额,不能反映逆差加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C项;新式工业的兴起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3. (2019 •山东青岛二模)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首创于清道光时期,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主要反映出()A.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C. 列强入侵严重破坏中国经济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 1853 年至1863 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动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五 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试题)(中国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五  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试题)(中国史)

专题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鸦片战争前,英商代表在英国议院听证会上抱怨“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口而受到限制”,呼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1841年9月,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甚至提出放弃“占领”中国领土,而全力谋求“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

材料说明当时( )A.英国对发动战争摇摆不定B.工业革命提升英国商品竞争力C.清朝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D.商品输出成为英国的迫切需求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时,《海国沿革图》各图均有古今地名对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国;《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排序上,先是东西两个半球图,然后是各大洲图,最后是各分国。

这说明魏源( )A.意在“师夷长技”B.突破了传统世界观念C.最早开眼看世界D.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在中国的西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理自己,总比让中国人管理更省心,这样清政府就轻易认可了“领事裁判权”。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传统治理模式影响近代外交B.统治阶层腐朽导致丧权辱国C.主权意识淡薄造成利益受损D.天朝上国观念误判民族危机4.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

这表明当时(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5.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6.在洋务派的支持下,187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于上海启航。

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因为负责此事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去留学的富足家庭。

并且,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签字。

专题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

微专题1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 (1)侵华特点。 19世纪40— 列强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
60年代 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列强侵华方式: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
19世纪末20 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
微专题1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考向2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2.(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
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解析:《辛丑条约》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因此就出现了华北的顺天、山西
危机加深。
(2)过程:“公车上书”(拉开了序幕)—颁布“明定国是”诏
资产
书(变法开始)—“百日维新”(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变法失
维新变法
阶级
败)。
(3)评价: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以失败告终
微专题2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时局的努力
项目
主张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 张之洞
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 李鸿章
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世纪初 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

19世纪 60~9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列强设厂、银行,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 争夺路权、矿权,
事、民用工业,近代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化起步;民族资本主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
义产生;近代物质生 制,鼓励工商;实
活变化,交通、通讯、 业救国,民族工业
传媒发展
初步发展,资产阶
级壮大
OPTION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时间
重大事件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 开展反割台斗争
OPTION
02
试能力——析“材”证“史”
解析
解析
OPTIO N
03
拓认知——通“史”明“理”
第一次 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 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 本没有受到影响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
第二次 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 高潮 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
文化上 (三) ——在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
OPTION
01
01
重时空——抓“点”理“线”
OPTION
19世纪 40~60年代
林魏等人开眼看 世界,“新思想 ”萌发,开始介 绍、了解西方
19世纪 60~9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近代学堂建立,派遣留 学生;洋务运动指导思 启蒙思想传播, 想“中学为体,西学为 维新思想兴起; 用”;早期维新思想产 废除科举制度 生;引进近代科学和两 次工业革命成果

高考历史_秘籍05__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高考历史_秘籍05__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秘籍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及清末民初救国道路的探索(1)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联系太平天国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理解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完成历史提出的新任务,重点考查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3)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结合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4)联系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认识清朝政府试图解决国弱民穷的主要举措,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5)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结合晚清前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知识界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主要史事,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特点及作用,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6)联系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认识社会生活领域变化的表现及特点,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7)结合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民族危机加剧的表现及影响,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8)联系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重要史实,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9)结合清末民初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10)联系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11)结合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刚结束后,在如何处理清朝与英国关系这一问题上,两广总督耆英曾向道光帝上疏:“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

”耆英的这一外交理念( )A.已具有较明确的近代外交意识B.为近代的屈辱外交埋下了祸根C.仍未突破“天朝上国”的理念D.具备相当务实的近代外交特征2.(2021四川乐山一模)1858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帝在不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馆(《天津条约》第三款)。

作为取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

此举( )A.旨在牺牲经济以换取政治威信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3.(2021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洪秀全等人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后,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这个政权名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是( )A.中国和西方两方面理想结合的产物B.充满迷信和宗教色彩的农民运动C.要建立一个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政权D.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4.(2021湖南永州三模)史载,北洋海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

……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而且“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

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实属无益”。

材料说明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 )A.实战训练不足,演习弄虚作假B.指挥能力不强,士兵临阵脱逃C.战略战术失误,武器装备陈旧D.依赖列强调停,怯战思想严重5.(2021山西运城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决的官员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等。

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一百多人。

这反映出( )A.清政府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B.列强完全左右了清政府C.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D.义和团运动被联合镇压6.(2021河南信阳调研)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已有洋纱进口,平均每年不过2.5万担,进口印度棉花年达50万担;1860年,广州连同汕头共进口洋纱3.5万余担,进口棉花57万担,均比战前略有增加,其他口岸基本上并无棉花、洋纱进口。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国对外贸易优势明显B.中国棉纱质量优于外国C.中国尚未进入开放状态D.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7.(2021安徽合肥一模)学者陈旭麓认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之时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认识的,由此社会产生某些变化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小步。

这里的“某些变化”( )A.导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刺激了新思潮的萌发8.(2021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所示为1907—1910年国人创办纺纱企业(部分)的情况。

这一时期中国纺纱企业的创办( )A.促进了近代民族纺纱工业兴起B.说明传统纺织业逐步完成了近代化转型C.推动了上海经济地位发生变化D.有利于扩大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社会基础9.(2021山东泰安期末)从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每年派出30名留美幼童。

1881年,清政府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为由,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留学计划破产。

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A.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B.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C.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D.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10.(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测试)1843—1894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据此推知,该时期(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B.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C.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D.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11.(2021四川凉山一模)19世纪末,张謇在开办大生纱厂之后,又创办垦牧公司以保障原料供应,创办轮船公司以保障物流运输,甚至通过油厂、皂厂、纸厂等系列工厂,发展起了上下游产业。

同时他也主张利用外资、开放发展。

这表明张謇( )A.有意识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B.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C.推动清政府放松了抑商政策D.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12.(2021云南昆明一中第三次双基检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的观点( )A.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C.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D.为“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准备13.(2021湖南衡阳第二次联考)读下表,影响近代女诗人地区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近代女诗人空间分布状况(部分)A.各届政府教育改革政策的变化B.各地区民主革命发展存在差异C.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D.西方列强侵略产生的冲击不同14.(2021湖南怀化一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

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B.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C.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D.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15.下表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据此可知,张之洞( )A.首倡“教育救国”的主张B.深受民主思想的影响C.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D.推动了新式教育发展16.(2021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近代诗人黄遵宪创作了新式儿童诗歌《军歌》:“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南蛮北狄复西戎,泱泱大国风。

”该诗歌( )A.蕴含着近代国家意识B.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C.体现“天朝上国”的理念D.引领了新时期文学革命思潮二、非选择题17.(2021湖南名校联考联合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

唐代主要贸易港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等四大港,而宋代北自京东路,南至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

这些港口不再是零星的点状分布,而是受经济和贸易状况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自成体系的区域。

根据宋朝的市舶制度,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到市舶司领取公凭,回舶时必须赴市舶司接受抽解。

未设立市舶司的港口贸易必然受到限制。

宋政府常常用市舶司的废立调节各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材料二口岸是内地水路来往或由水路改其他水路航线的旅客和货物转载设备的总称,包括沿海口岸和内地口岸两种。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个沿海口岸为对外的通商商埠,外国人可以在这五口自由居住与贸易。

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被迫增开更多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即所谓的“约开口岸”。

到了1894年,条约口岸的数量增至35处,且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就经济方面而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新式生产事业与商业活动的中心。

——摘编自林矗《通商口岸对近代经济与教育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贸易港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通商口岸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18.(2021湖南衡阳八中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农民起义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东南,定都天京。

大批满族官吏望风而逃。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等湘籍官绅在湖南各地兴办团练,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继而逐渐汇集壮大,最终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湘军。

湘军诸将在战争空闲时,养成了看古人书、作经世文的习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誉为近代湖湘文化之集大成者的曾国藩,他所率领的湘军部队所到之处,必请当地大儒给将士授课,学习儒学在部队里蔚然成风。

同、光年间,有一批湘军将领回到湖南,积极捐款筹建地方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并且亲自主持教学。

湘军设编书局、采访忠义局,曾国藩组织幕员搜集、编撰各种古书和现刊,如《王船山遗书》《两江忠义录》等。

湘军领导层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武兼备的人才,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集、地方志和经学著作,成为今天研究近代湖南社会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社会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

各州县为死难的湘军将士建立忠义祠、褒忠祠,撰写褒忠录,分别旌表,酌议从优抚恤,以宣传朝廷褒忠励节之道。

这些宗祠为后世所景仰,成为近代湖湘文化体系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熊英《湘军对近代湖湘文化的贡献及历史影响》材料二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职责与使命,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本可逃过劫难,却甘愿受死,以鲜血唤起民族觉醒。

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湖南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黄兴、宋教仁、陈天华。

可以说,没有湖湘弟子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

近代以来,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局面,湖湘士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超越传统,积极向西方学习,实现国家的近代转型。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筹办洋务;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湖湘文化杰出人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理论,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聂荣华等《湖湘文化通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湘军崛起的原因及湘军对近代湖湘文化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19.(2021山东德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开始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是主张“海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他还提出:“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他认为新疆悬远,去之不为不可,主张将塞防之饷移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他认为加强塞防,“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构衅于东南”。

左宗棠提出“海防塞防并重”,但其侧重点在西北塞防。

清政府则一面任命李鸿章和沈葆桢主持加强东南海防,一面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新疆得以收复。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设置州县。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海防”与“塞防”之争进行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