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案】
20《曹刿论战》教案(二)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检查背诵。
2.抢答:(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③小信未孚.孚.:使信服④虽不能察.察.:明察⑤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⑥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⑦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⑧故逐..之故.:所以(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做到诚实守信。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轮迹混乱,望到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精读赏析1.研读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朗读本段,思考问题: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反攻;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公将驰之”)。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3)学生背诵课文第二段。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
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详略剪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1、曹刿和谁论战?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问题,引出新课)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
(板书:战前、战中、战后)二、研读课文:(一)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1、曹刿是在什么情势下请见鲁庄公的?(用原文回答)明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探究性学习(二)1、在曹刿的眼里,“肉食者”都是些怎样的人?(原话回答)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请见鲁庄公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鲁庄公又是怎样回答的?曹刿又是怎样批驳、回答他的?(原文回答)明确:曹刿:“何以战?”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鲁庄公::“牺牲玉帛,弗也加也,必以信”曹刿:“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探究性学习(三)战争前这三问三答中,曹刿肯定了鲁庄公的哪一答?这说明曹刿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得到谁的支持?明确:人民。
这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样的战略思想?明确:取信于民。
探究性学习(四)1、战争一开始鲁庄公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鼓之。
2、战争一胜利鲁庄公又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驰之。
3、曹刿又是如何指挥作战的?(原文回答)明确:未可,可矣;未可,可矣。
探究性学习(五)1、战争结束后,鲁庄公知道战争胜利的原因吗?那一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集体原句回答)明确: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的教案教学目的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7、曹刿论战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研习新课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案2
总第课时
学习
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
2、巩固背诵
重点
难点
文章主旨:取信于民
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学板块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指导自学。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点拨、交流与探究。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3.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和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3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探究合作,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37)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归纳回答。
)学生1:曹刿问战,提出“肉食者鄙”“取信于民”,表现他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
学生2:曹刿参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表现了他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师总结:总之,曹刿是一个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教师追问: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鲁庄公作为国君,战前,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可见他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暴露了他在军事上轻率。
战后,取胜后仍不知原因,暴露了他军事上无知。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鲁庄公是一个政治见识短浅、无军事才能的君主。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出示课件38)学生: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
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左传》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导入新课:本文记述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进攻的一件事。
短短二百来字,但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有叙有议。
叙事要言不烦,论说切中肯綮,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先疏通文意。
2、有不理解的字词,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
4、学生交流,教师指正。
5、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受到小恩惠的不过是身边近臣,不能普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物品,我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对神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为民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着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想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人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想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曹刿下车察看地上齐军的战车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驱车追赶了。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鲁军已经打了胜仗(鲁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1、曹刿和谁论战?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问题,引出新课)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
(板书:战前、战中、战后)二、研读课文1、学习战前的部分。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战争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与庄公对话部分的内容。
①曹刿与鲁庄公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话题的?明确:“何以战”,即作战的条件。
(板书:作战条件)②学生自读对话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鲁庄公提出了哪三条作战的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
曹刿认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第三条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
(板书:取信于民)补充: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幻灯片呈现)2、学习战中的部分。
⑴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确: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补充: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
击鼓是进攻的信号。
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
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⑵请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写一次战争,可能会写上哪些内容?明确:比如战争的双方的人数,战争的激烈场面、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2[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2课时)
第20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辨析人物形象。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常说《左传》“长于记事”,《曹刿论战》一文是如何用精练的笔法体现这一特点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探究竟。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本课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思想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2.从课文选出一个双音节词概括曹刿的形象,结合课文具体的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3.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明确鲁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担当精神,以及赤诚之心,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2.有人这样评价:曹刿是智慧的代表,鲁庄公则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最后在组内分享你的见解。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特点,感知人物形象。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1.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详细写了哪些内容?简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2.作者于简练叙事中生动刻画了主要人物曹刿,刻画次要人物鲁庄公和“乡人”的用意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详略安排、对比、反衬等方面探究课文的写法,掌握课文围绕主要人物详细叙述和刻画,以次要人物反衬主要人物的特点。
课堂小结课文以精练的笔法、简约的对话、精妙的详略安排,刻画了两个立体丰满的形象:一为主动请战、为国效力的曹刿;一为知人善用、胸怀宽广、谦虚好学的鲁庄公。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曹刿和庄公的形象。
2.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学会用辨证的角度关照问题。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难点】学习曹刿临危请命、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培养用辨证的角度关照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一:回顾型【设计意图:回顾所学,有利于在新课堂中应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指名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独立回忆、思考;教师点拨。
明确: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析。
导入二:目标型【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
这节课,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合作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实录一、诵文忆文。
【设计意图:背诵以回忆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指名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独立回忆、思考;教师点拨。
明确: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教授新课。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对文本的析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总结能力。
】1、理线索,忆内容。
学生齐背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背出合理的语气,背出流畅的情状。
教师设疑一:刚才我们一齐将文章背诵了一遍,结合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品读,同学们发现了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学生总结回答,教师点拨:线索一: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线索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教学过程
备注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
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曹刿的性格特征
可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曹刿:忧国忧民智勇双全
教学后记
体现曹刿的忧国忧民:两个“请”
表现手法:
课文以叙述结合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和场面活动的描写,故事情节生动且叙述中注意了详略。
六、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衣食分人民弗从
一.战前(详写)求见献策牺牲玉帛神弗福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略)
二.战时(略写)亲自指挥抓住战机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翻译全文,解决疑难句,学习判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让学生试翻译全句,然后辨析黑体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文中除了上面加黑的,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自学时要加以注意。
)
二、学习新课
学生逐段试译,并质疑、互解疑。
学生译后,教师订正,提示重点。
(1)古今义不同的重点词。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下面是各段中的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时教师相机板书。
三、小结强调
1.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2.“也”表判断,也有表语气用的,如:“弗敢加也”
四、布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曹刿论战主备董菊辅备李啸宇
教学目标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PPT
第二课时
调整修改一:揭题示标。
(2分钟)
1、导入语
师: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来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
2、板书课题:曹刿论战
3、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下列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指名让一个学生大声读出学习目标,使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更加明确,熟记于心。
)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呢?下面咱们开
始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指导一:自译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对照课下注释来译讲课文,(若
有不会的地方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
讲课文。
2、自研共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面带微笑,用欣赏的眼光环视大家读课文,观注大家的学
习状态和认真程度。
)
3、学情展示:
我能懂:解释词语
1 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 齐师败绩败绩:大败
3 公将驰之。
驰:追赶。
4 遂逐齐师。
逐:追击
5 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故:原因
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7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
伏:埋伏
8 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故:所以
我会翻译:(幻灯片)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师抽查学生解释重的的字并疏通课文大意,其他学生校正。
同学们都能理解课文意思了,下面咱们来疏通课文,进行第二次学习,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四、学习指导二:理清文章的结构
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
在流畅朗读、正确译讲课文的基础上,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给课文三段文字各加一个小标题,3分钟后展示。
2、自研:见课件。
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一、请战战前准备
二、从战战争过程
三、论战战后分析原因
3、共探,细化课文内容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他为什么要“请见”?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引导学生要正确理解课文。
继续探究---
曹刿为什么要在“齐人三鼓”后,才曰“可(鼓)矣”?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看到了什么?
五、学习指导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8分钟后汇报,比一比哪小组的学习效果最好。
1、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2、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3、鲁庄公有什么特点?
2、自研共探
3、交流展示:小组汇报,老师纠正错误并及时小结。
(答案见课件)
(取胜的原因/人物曹刿)
曹刿的形象特征:
关心国事
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紧扣住“远谋”。
3/引导学生进行人物的对比分析
(如: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上的杰出谋略。
七、当堂检测题(15分钟)
阅读课文,问题回答: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3、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
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
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
哪一句?
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做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
板书一、问战
二、参战
三、评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