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

合集下载

鄂温克族概况

鄂温克族概况

鄂温克族概况鄂温克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区。

主要从事猎业、牧业和农业生产。

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

在饮食习俗方面,由于各地鄂温克族的生产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猎区以兽肉为主食,很有特色的饮食是驯鹿奶茶、吃驯鹿奶油。

牧区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奶茶不断,食用各种奶食品、做炸果子、馅饼。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还有园田种植的各种蔬菜,饮食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

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狍,做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鄂温克族比较古老的住房是“撮罗子”,撮罗子搭制方便,至今为进山狩猎的鄂温克人使用。

牧区鄂温克人以住“俄儒格·柱”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

布特哈地区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定居建土木结构的住房。

骑马和使用大轮车是鄂温克族的主要传统交通工具,桦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嫩江流域的鄂温克人还制作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渡江河和从事渔业。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体轻、蹄大,善于在密林和沼泽地中行走,一只驯鹿能驮上百斤,是猎民们在森林中游猎、搬迁、运送物资和乘骑所不可缺少的,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鄂温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艺术。

他们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传达着古代鄂温克人的信仰观念、历史秩事、理性思维,蕴含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取的情感。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而且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各种几何纹、花草纹、动物纹图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鄂温克族有着许多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现象、远古英雄的神话。

它是鄂温克族先人的远古思维的反映,也表现了对于自然界的丰富想象和征服自然的美好的愿望。

在鄂温克族神话中,往往在内容上同萨满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萨满说成是在人类初年的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一则神话中说,在萨满出现之前,人和其他动物差不多,穴居野外,嚼食青草。

那时,人类生存的大地只像一座小山那么大。

后来,人间出了神通广大的萨满,才把大地拓宽了,使人和牲畜野兽区别开了。

相传,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住着一个慈祥的白发老太婆,她是个巨人,有着硕大的乳房,人间的幼儿最初是由她哺乳长大的。

她就是创世的萨满。

在关于《尼桑萨满》的神话中,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巴日肯巴格其天神,他致力于用泥土捏人造物。

有一天,泥土用光了。

巴日肯巴格其天神发现在阿尔腾雨雅尔神龟的庞大躯体下还积存着大量泥土。

可他心地善良,不肯伤害神龟。

正在发愁之际,见到一个骑着白马、背着弓箭的巨人从太阳升起的方向飞驰而来,这就是尼桑萨满。

尼桑萨满拉弓搭箭,射中了神龟,使神龟离开了伏卧的地方,仰面朝天。

它的四只脚成了牢牢撑起苍天的支柱。

而巴日肯巴格其从此有了无尽的泥土,使他造人造物的伟业能够延续下来。

在关于自然现象的神话中,把风、雨、雷、火等自然现象,认为是由诸神主宰的,说刮风是大地边沿有个老太婆,手持一个很大的簸箕,每逢她扇动一次,地面上就刮风。

关于雷和雨的来历,认为天上有个老公,手中有一面神鼓,每一敲鼓,便响起隆隆的雷声。

天上有一条神龙,身上有数不清的鳞片,每个鳞片盛有100担水,神龙抖动身子时,鳞片里便提下水来,成为雨。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一、概述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作“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

明末清初,“索伦”也包括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后来,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离出来,“索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县鄂温克族的称谓。

“通古斯”主要是指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这部分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饲养训鹿并以游猎为生的鄂温克人在南迁以前生活在西伯利亚产宝石之地,所以采挖宝石的突厥人称其为“雅库特”,意思是“生活在产宝石之地的人”。

后来,俄罗斯人也沿用“雅库特”一词,作为这部分鄂温克人的称呼。

在本民族内部,自称“鄂温克”。

关于“鄂温克”一词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说法:“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住在山南坡的人们”和“(从山顶)下来的人们”。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鄂温克族最初居住于山林之中,是一个森林狩猎民族。

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通称为鄂温克。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公元前2000年,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事渔猎生产。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

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

唐朝在后贝加尔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拨野古、鞠部。

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设立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而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达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范围已延伸到鄂温克族祖先的世居之地。

介绍鄂温克族的历史传说

介绍鄂温克族的历史传说

介绍鄂温克族的历史传说鄂温克族有着民族来源、诸神、萨满、地方风物、历史人物的传说。

在鄂温克族中有一句格言说:老人不讲古,后人会失谱,把讲传古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使得许多传说得以承传下来。

在这些传说中,有的叙述了过去的人物和事情,与历史事件有相吻合之处,有的则是夹杂了传奇、想象的因素,寄托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念和情感。

《鄂温克人的根子在撮罗子里》中,传说鄂温克族先人最早从希日克日河的发源地启程,沿西沃特哈特山背后的阴影,经过黑龙江,逐步发展而来,鄂温克人的根子在撮罗子里。

《来莫日根》传说中,说是很早以前有个来莫日根。

起初人们靠吃苔藓生活,后来用弓箭打猎,架火烤兽肉吃。

黑龙江一带的野兽少了,来莫日根便骑上枣红马,渡江到对岸寻找猎场。

他在山上发现一匹巨马,马上乘着一个巨人,马和人都是一只眼睛。

巨人向他要烟袋给他敬烟,来莫日根刚想给巨人烟袋,他的马却受惊调头往回跑。

那巨人也从后面追来,来莫日根骑马过江来到南岸。

他对巨人说:你有能耐过来比一比。

巨人没有过来,来莫日根回到部落后,对大家说,江那边打猎有困难,我们到别处去吧。

部落中有的人不同意,来莫日根说:愿意跟我走的,睡觉时头朝西南。

第二天他领着愿跟他走的人往黑龙江的西南方向走了。

传说随来莫日根沿河边往下来的便是鄂温克人,而留在山上的就是鄂伦春人。

关于萨满的传说,有篇目较多的《尼桑萨满》的传说,还有近代《宏萨满的传说》。

关于地方风物的传说,有《维纳河的传说》、《烟叶的传说》、《柳蒿菜的传说》、《豪英峰的传说》、《黑龙江和大兴安岭的传说》等。

在《维纳河的传说》中,说是很早以前有个猎人,把一只狍子打伤了。

狍子跑进一个暖泉里洗了伤口,伤口就愈合了,从此,猎人们利用这神奇的维纳河矿泉水医治疾病。

《豪英峰的传说》讲的是,在大兴安岭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天上有9颗灼热的太阳。

当时,在雅鲁河流域有力大无比、善良忠厚的兄弟3人。

这一天,他们登上最高的山峰,由老大豪英拉弓射日。

鄂温克族的历史沿革

鄂温克族的历史沿革

鄂温克族的历史沿革内蒙古新闻网2007-06-12-10-12一、部落分布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很早以前,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17世纪初,那里的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驯鹿)鄂温克人,共有12个大氏族,他们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

一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涅尔查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哈米尼格”,共有15个氏族。

一支是“索伦本部”,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和黑龙江中、上游一带。

这一支鄂温克人数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一支。

他们沿黑龙江东岸与达斡尔人共同建造了很多木城和村屯,各城屯之间都有密切联系,构成了部落联盟,即“索伦部”。

“索伦部”也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地区人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部落,而博木博果尔则“以才武长其部”,是索伦部最有威望的大酋长。

二、清朝时期(一)清军征服17世纪30年代至40年,正是后金(清)统治者与内地明朝激烈争夺天下的时期。

出于这一目的的需要,后金政权只有完成统一包括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后,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因此,他们在“招抚”这一地区弱小民族的同时,对不那么“恭顺”不肯屈服其统治政策的“索伦部”地区于1639年至1643年发动了三次征服战争。

第一次战争,自1639年12月始至次年5月,清军以优势兵力打败博木博果尔的联军。

第二次是在1640年9月,清军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将跋山涉水转移至赤塔一带的博木博果尔及其部众俘获。

第三次是收服剩余的索伦部,即“北路虎尔哈部”,发生于1643年5月。

经过三次征战,清军共俘获和“招抚”1.45万人,并将其发落到东北各地。

其中,第一次9470人,发落到沈阳、锦州一带为军役和奴隶;第二次2300人,发落到嫩江流域的“昂阿插喀”(昂昂溪)等地,编成8个“牛录”,亦称“牛录索伦”,“其中有能约束众人,堪为首领者,即授为牛录章京”;第三次2817人,将其中的青壮年编入八旗,妇女和儿童则赏给出征的有功将士,成为他们的家奴。

内蒙古鄂温克民俗

内蒙古鄂温克民俗

; 鄂温克族族源的研究与探讨,国内外学者有不少论著,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各叙已见,众说纷坛。

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证实,鄂温克族的祖先大体分布于贝加尔湖周围以东直至黑龙江中游以北地区。

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前,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先人就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古代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居民的服装,例如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衬对面的佛凡诺夫凶上发掘,发现一个死尸骨胳,其衣服上带着救十个闪闪发光的贝壳制做的小圆环,圆环所在位置与鄂温克人胸前所戴串珠以及萨满的神衣上缀饰的文。

提础了向西发展说。

1969—1972年,于黑龙江中游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东北约60公里,在注入结雅河的别拉亚河左岸的特罗伊茨科耶村发现古墓地.四年间共发掘了211座墓葬。

各墓葬除出土武器、装饰品、生活用具外,每每发现马的头骨。

米哈依陷夫卡城址和待罗伊茨科耶墓葬的发掘者E.H·杰列维扬科推断其年代为六至八世纪,并认为是靶朗的遗存。

……E.H·杰列维扬科指Q,“以特罗伊茨科耶为代表的革末革易文化墓葬的葬礼与通古斯——满洲诸民族,特别是那乃(赫哲)民族的风俗习惯相近,并强调革末革局乃,臣通古斯——满洲诸民族形成的基础”。

俄罗斯学者杰列维扬科的论点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从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民族学和民俗学考证,笔者认为:黑龙江流域是鄂温克族的发源地,而鄂伦春、赫哲族是同系同源,与黑水游革局——生女童是一脉相承的。

鄂温克诸族的先世是生女真,他们是生女真的后裔。

鄂温克族是操通古斯——满语族的东北古老的当地土著民脉与肃慎、5娄、勿吉、黑水琳胡和生女真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鄂温克族很可能起源于黑龙江中游一带,根据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考古发现,在黑龙江中、上游右岸,东起库尔滨河,西至嫩江、北起呼玛尔河、南至通肯河、乌裕尔河7L游和泊莫尔河沿岸,共发现原始社会遗址30余处,金代遗址76处,其中包括金代城址六座,金代墓群七处。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鄂温克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鄂温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鄂温克族的特点。

历史发展长久以来,鄂温克族与周边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根据历史记载,鄂温克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他们当时是蒙古帝国的附庸,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鄂温克族一直以牧民的方式生活,以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依靠游牧的方式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许多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牧业生活,转而参与城市的经济活动。

这种转变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传统习俗鄂温克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习俗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传统上,鄂温克族的婚姻多是包办婚姻,由家长和族人共同协商决定。

而如今,很多鄂温克族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

不论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选择,婚礼仪式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仪式。

在婚礼上,鄂温克族人会邀请亲朋好友,表演传统的歌舞和游戏。

这些活动充满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使新婚夫妇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关爱和祝福。

除了婚姻习俗,鄂温克族还有许多与节日和宗教信仰相关的传统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达林德勒,这一天,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游牧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意。

在传统儿童节日上,鄂温克族的孩子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这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同时,鄂温克族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以马头琴、咏史长调等传统乐器和舞蹈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关于鄂温克的书

关于鄂温克的书

关于鄂温克的书## 鄂温克族:北方民族的瑰宝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他们是北方民族的一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鄂温克族的起源、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 起源和聚居地鄂温克族是属于蒙古族大家族的一支,与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有着共同的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记录,早在13世纪初期,鄂温克族就已经形成并开始迁徙和繁衍生息。

他们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

由于环境的影响,鄂温克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 传统生活方式鄂温克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和渔捞为主。

他们通常栖居在辽阔的原野上,以驯鹿为重要的生活资源。

驯鹿能提供肉食和皮革,对于鄂温克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

鄂温克族人们靠着驯鹿的帮助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鄂温克族传统的居住区,会建有特殊的圆顶帐篷,即著名的"鄂温克包"。

鄂温克族人们常常居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它为他们提供了温暖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此外,鄂温克族人还精于制作独特的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等。

他们的手工艺品以精致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著称,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鄂温克族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 文化特点鄂温克族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传承的民族。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以民谣和舞蹈为主要表达方式。

鄂温克族的民谣歌曲通常以自然景物、生活琐事为主题,既能反映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能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鄂温克族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即驯鹿滑雪。

这是一种与驯鹿紧密相关的运动,鄂温克族的年轻人通常会驾驭驯鹿在雪地上进行滑行表演,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巧。

### 重要节日鄂温克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驯鹿节。

驯鹿节是鄂温克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

这个节日以庆祝丰收和感谢驯鹿的帮助为主题,人们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赛驯鹿、歌舞表演等。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信仰喇嘛教:牧区的鄂温克族
信仰东正教:陈旗和敖鲁古雅的鄂温克 族
在牧区,鄂温克族对火非常敬重,农历十二 月二十三日作为火神回天的日子,太阳落山 后,要祭火神。
在敖包前进行祭祀活动
在太阳升起时祭祀敖包
在 敖 包 前 进 行 祭 祀 活 动
衣食住行
鄂温克族的服饰
牧区鄂温克族多以羊皮制作衣服。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 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 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 朝将鄂温克族等迁到大兴安岭的嫩江各 支流居住,归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
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宗教信仰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
大部分鄂温克族人信仰萨满教,相信万 有灵。
在结婚办喜事时,需穿这种称为 “胡儒木”的外套皮上衣作为礼服。
近一百多年来,他们开始使用棉布 做衣服。男女均穿坎肩,都穿犴皮 靴子。
做客、会亲友和节日穿称为“浩 布策苏翁”的羔皮袄。
1. 陈旗鄂温克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
2. 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过去多以狍子皮制作 衣服。
3. 敖鲁古雅生活的鄂温克族的衣帽鞋靴被褥都用 兽皮制作。
鄂温克族的交通
在牧区和嫩江流域生活的鄂温克族,交通工 具主要为马和车,其中大轮车、滑雪板和驯 鹿是传统的运输工具。
进入70年代,鄂温克族地区有了发达畅通的 铁路、公路,在鄂温克族农牧家里,也有了 汽车、小型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整装待发赛骆驼
雪天里的赛马
现在牧、林区的鄂温克族妇女普 遍穿传讲 究喝奶茶。肉食以羊肉和牛肉为多, 食用方法有煮手把肉等。
在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除传 统的肉食、奶食外,粮食逐渐成为 主食,玉米、小米和白面已成主食。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萨满教
• 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 有灵论。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 深蒂固。 • 基本信仰:①生命之魂(斡仁) ②思想之魂(哈 尼) ③转生之魂(法加库) • 自然崇拜:火,山,风雨雷电、日月星辰。 • 动物崇拜:熊 • 祖神崇拜:氏族内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
萨满服饰
鄂温克冰雪旅游
• 鄂温克有着丰富冬季冰雪旅游资源,全年有六个 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冬季的草原百色归一, 银装素裹。 • 浏览项目:观雪原、森林、滑雪、滑冰、乘骆驼 (马)雪橇、观冰雕雪雕、生态围猎、参加冬季 那达慕。
文化艺术
•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历史传说、神 话、故事、谚语、谜语等,生动感人。 • 鄂温克在人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 ,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 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扎恩达勒格 ”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 。 • 造型艺术有刺绣、雕刻、绘画等,喜在器皿上饰 以多种花纹图案,并善于用桦皮作原料制成禽兽 形状的儿童玩具。
• 护肩:“扎浩特通”,上部左 右两侧各钉有180个贝壳,后 背绣有各种兽禽。兽禽越多, 萨满神力越大。有的护肩上还 缀有各种神偶,在双肩上各绣 有一只布谷鸟寓意不断传递信 息使萨满随时都能知道周边情 况。
萨满神鞋
萨满身裙
日常生活
• 饮食: • 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 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 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 •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还饮用面茶、肉茶、驯鹿奶。
• 头盔神帽:“伊依鲁 日” ,帽盔为圆形 ,用铁条或铜打制帮 帽架,用大绒做帽头 ,帽上部有铜制鹿角 ,角叉三至九叉不等 ,角叉越多,表明萨 满的品级、资历和威 望越高。神帽、鹿角 叉上悬挂数条彩色飘 带,象征“斜仁”即 彩虹,神帽前面帽沿 垂有红色丝条,遮住 双眼,但不超过鼻尖 ,显示出萨满的神奇 色彩

鄂温克族介绍

鄂温克族介绍
罕达犴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食用方法也与牧 区略有不同,其 中罕达犴、鹿、 狍子的肝、肾一 般都生食,其他 部分则要煮食。
狍子
二、日常生活
• 该民族很少食用 蔬菜,仅仅采集 一些野葱,做成 咸菜,作为小菜 。
野葱
二、日常生活
服饰
• 服装主要为兽皮。衣 边、衣领等处都用布 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 镶xiang边,穿用时束 上腰带。喜爱蓝、黑 色的衣服。
• 另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的 安居骨部。
一、民族概述
语言 •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牧区一
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自治区成立 • 1958年8月1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区。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鄂温克族以乳、肉 、面为主食,每日 三餐均不能离开奶 茶,也常把奶茶加 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
四、文化艺术
歌舞
• 鄂温克族能歌善舞 ,喜欢跳舞步简单 、生动活泼的集体 舞,通过舞蹈来表 现生产和生活。
四、文化艺术
信仰与标志
•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 喇嘛教。
• 以森林、大山、火、水 作为民族的标志,象征 着生机、活力和兴旺。
结束
奶茶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比如:黄油、奶渣
、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
奶油涂在面包或点
心上食用。
奶干 奶皮子
奶渣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 食肉的方法有:手把 肉、灌血肠、熬肉米 粥和烤肉串等。
手把肉
二、日常生活
饮食
• 居住在森林里的鄂 温克族,主要吃罕 达犴肉、鹿肉、熊 肉、野猪肉、狍子 肉、野鸡、鱼类等 。
•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 ,在喝酒、吃肉前, 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 、洒上一杯酒,然后 才能进食。

《2024年鄂温克族“猎民队”历史记忆研究》范文

《2024年鄂温克族“猎民队”历史记忆研究》范文

《鄂温克族“猎民队”历史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鄂温克族是中国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北方寒冷的地区,以狩猎为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鄂温克族的“猎民队”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组织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温克族“猎民队”的历史记忆进行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鄂温克族“猎民队”的历史沿革鄂温克族的“猎民队”起源于古代的狩猎生活,是鄂温克族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鄂温克族人以狩猎为生,为了更好地获取猎物,他们组织起“猎民队”,通过集体行动来提高狩猎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鄂温克族的“猎民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社会团体,成为鄂温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历史记忆中的鄂温克族“猎民队”历史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鄂温克族“猎民队”来说也是如此。

通过对鄂温克族人的口述历史、民间传说、歌谣、史诗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猎民队”在鄂温克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传统社会中,“猎民队”不仅是狩猎的单位,更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四、历史记忆中的“猎民队”文化内涵鄂温克族“猎民队”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团结协作:“猎民队”强调团结协作,每个人都需要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鄂温克族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2. 勇敢冒险:狩猎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猎民队”成员需要具备勇敢冒险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鄂温克族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尊重自然:鄂温克族人尊重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在“猎民队”的狩猎活动中,这种尊重自然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4. 传承教育:“猎民队”是鄂温克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和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五、历史记忆的社会价值鄂温克族“猎民队”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首先,它反映了鄂温克族人民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它对于了解和研究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鄂温克的书

关于鄂温克的书

关于鄂温克的书鄂温克,也称鄂温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鄂温克族是以狩猎、渔猎及游牧为生的民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深受人们的关注。

以下是关于鄂温克族的相关书写内容。

《鄂温克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一本详尽介绍鄂温克族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书中指出,鄂温克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

书中详细介绍了鄂温克族的迁徙历史,包括他们的原始社会、游牧生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往。

此外,书中还对鄂温克族的传统产业、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展现了鄂温克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鄂温克文化精粹》是一本关于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

书中通过深入研究鄂温克族的传统艺术、服饰、建筑等方面,揭示了鄂温克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书中特别强调了鄂温克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包括莫里河广场舞和鄂温克婚礼舞等,这些表演形式富有原始而独特的魅力,展示了鄂温克族人民的豪放和活泼。

此外,书中还对鄂温克族传统习俗、信仰和礼仪进行了详细阐述,使读者对鄂温克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鄂温克族传统生态智慧》是一本研究鄂温克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著作。

书中指出,鄂温克族凭借丰富的生态智慧,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书中详细介绍了鄂温克族的技艺和技巧,包括狩猎、捕鱼、驯鹿养殖和草地管理等方面。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鄂温克族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态度,表达了他们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和追求。

《鄂温克英雄传》是一本描述鄂温克族英雄人物和传世事迹的著作。

书中通过讲述不同时期的英雄故事,展示了鄂温克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坚韧的精神。

其中,书中特别强调了女性英雄,如传说中的神箭手、猎人和战士,她们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鄂温克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这些英雄事迹的讲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鄂温克族人民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鄂温克族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

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

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安居骨部说。

《鄂温克族的起源》的作者乌云达赉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下游等流域,他们的祖先是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并提出向西发展说。

认为“安居”即ewenki(鄂温克)的译音(连续发音时变读为onki ),“骨”意为江、河。

安居骨(江)因该流域居住ewenki部落而得名。

安居骨的另一名称为乌素固,固与骨为同音异译,乌素固即乌苏里江。

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沃沮之乌苏里江部落(安居先民)为收复失地,西攻高句丽。

高句丽西川王遗其弟达贾往伐,掳六百余户西迁至扶馀南乌川,即包括伊通河流域以及松花湖西岸地区。

其中的一些部落分支继续西迁,至洮儿、霍林、哈拉哈三河上游及乌拉根河等流域,《北史》称为南室韦,辽代称于厥、黑车子室韦,元代称亦乞列思(ikirs,弘吉剌六部之一,于厥即ikir 的译音)、terge amal honkirt (意为“车居车行之弘吉剌”)。

唐武德初年(公元618-619年)自称粟末乌素固部落(意为第二松花江之乌苏里江部落)的人群住在柳河、辉发河一带;载初二年(公元690年)从扶馀(今吉林农安)迁来自称扶馀乌素固部落(意为农安地方之乌苏里江部落)的人群住到了伊通河上游流域,表明他们的'祖籍在乌苏里江。

柳河、辉发河、伊通河等流域,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乌素固部的分支梅河部落人大祚荣于698年在柳河流域建立震国,建都东牟山(位于柳河下游右岸)。

后迁都雾海河口附近,今布海镇。

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遂改国号曰渤海。

认为雾海、布海、渤海、乌古、兀合(《蒙古秘史》写法uha)本属一名五译。

有一些部落带着祖籍名称“乌素固”、第二故乡名称“乌古”,溯洮儿河,翻过大兴安岭,西达呼伦贝尔地区,而为唐代的室韦乌素固部、室韦亦塞没部、西室韦,辽代被统称为乌古,表明他们来自雾海河流域。

契丹人还把室韦乌素固部叫做温纳何剌(onhor),这个叫法与达斡尔人称鄂温克为Onkur(honkur),蒙古布里亚特人称鄂温克为Onkot,拉施特在《史集》里有时把弘吉剌记为honkut,是一致的,均系安居、鄂温克的变读。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温克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温克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概况历史:“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人口:鄂温克族现有人口约2.7万人。

分布: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经济: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风俗图腾:礼仪: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

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

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

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

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

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禁忌:鄂温克族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

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

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信仰: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婚俗: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

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

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0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

最后的鄂温克人

最后的鄂温克人

最后的鄂温克人最后的鄂温克人最近在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书中描写的鄂温克人产生了兴趣,作为生活在中俄边境的游牧民族,又被称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300多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根据考古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铜石器并用时代。

300多年前,一支鄂温克人赶着驯鹿群从贝加尔湖畔一路向东,穿山越林来到了我国的大兴安岭地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开始了山林中的生活。

鄂温克人分布地域来源:北方狩猎民族网下同历史上,鄂温克人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三个分支,分别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建国后,我们把这三支鄂温克人统称为鄂温克族。

全国第10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温克族目前有3万多人,大多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少数散落在黑龙江讷河区域。

驯鹿、火种、狩猎,鄂温克人的灵魂驯鹿、火种、狩猎,这三样东西是鄂温克人迁徙游牧生活的灵魂。

驯鹿浑身是宝,皮毛可以御寒,鹿茸、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可以拿去跟俄商交换盐巴等生活日用品的名贵药材,鹿奶更是每日必不可少的滋养饮品。

敖鲁古雅营地的驯鹿北方狩猎民族网打猎时,驯鹿可以骑乘,还可以独自帮猎人驼回猎物。

浑身是宝的驯鹿一点都不娇气,甚至不需要特意喂食,晚上放它们去山林中,吃饱了苔藓、石蕊和蘑菇之后,驯鹿们又带着清晨凛冽的露珠回到营地。

火种对生活在寒冷林地中的鄂温克人来说尤为重要,冬季几乎占据了这片土地上一大半的时节。

在鄂温克人的迁徙生活中,必须保持火种不能熄灭,他们将垫着厚厚灰烬的火种存放在白桦树筒中,由一只白色的驯鹿专门驼着。

火神的名字叫玛鲁,因此这只白色的驯鹿也叫白玛鲁。

每到一个地方,鄂温克人用树枝、鹿皮和白桦树皮围起几个希楞柱(类似半地穴式的可拆卸居所),挖好火塘迁入火种,生活由此延续。

两名鄂温克妇女在搭建希楞柱北方狩猎民族网在没有枪弹的时候,狩猎依靠弓箭、陷阱。

黑熊、野猪、灰鼠都是鄂温克人喜欢狩猎的动物。

鄂温克族多拉尔(杜拉尔)源流

鄂温克族多拉尔(杜拉尔)源流

鄂温克族多拉尔(杜拉尔)源流历史渊源多拉尔(杜拉尔)哈拉,系鄂温克族古老的父系氏族。

17世纪时曾居住在黑龙江支流牛满河上游的杜拉尔河一带,由此称为“杜拉日哈拉”。

杜拉尔河距瑷珲城东约三百余里处。

杜拉尔哈拉分为杜如塔勒,塔哈日,刻衣吉日等莫昆。

民国后简称“杜”。

鄂温克族多拉尔氏,亦称朵拉尔氏、都拉尔氏,世居黑龙江伊敏(今黑龙江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扎罗木得、辉河、多金(皆在今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流域)、郭贝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等地。

后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回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lar Hala,汉义“住在河边的人”。

多拉尔、朵拉尔、都拉尔,读音作duō lā ěr(ㄉㄨㄛㄌㄚㄦˇ),满语为Dolar Hala 少数民族姓氏,姓氏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的古女真都烈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郡望堂号(海拉尔的森林)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

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

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

(海拉尔市)海拉尔河是条母亲河,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二、三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当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类被考古界称为“扎赉诺尔人”。

自公元1934年以来,在扎赉诺尔煤矿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已有二十多个。

(海拉尔河之额尔古纳转弯处)进入历史时期以来,海拉尔市同呼伦贝尔一样,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在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海拉尔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已见于史籍,他们的名字是东胡。

那时,在中国北方草原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称为匈奴,史书简称其为“胡”。

元朝灭亡后,战乱使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民族又过着动荡不定的原始游牧生活。

至后金兴起,这里的蒙古各部陆续臣属清朝,女真人为利用蒙古人对明朝的反抗情绪,先后把居住在这里的勇敢善战的蒙古人迁到乌兰察布草原。

这期间呼伦贝尔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等游牧和狩猎者活动的区域。

鄂温克族的历史

鄂温克族的历史

鄂温克族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

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

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湖(即贝加尔湖)。

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

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枪,从事打猎和捕鱼。

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

取火用两块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

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

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

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

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

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

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政权。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

清廷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

17世纪中叶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

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

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

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
盘点鄂温克族历史及起源
安居骨部说。

《鄂温克族的起源》的作者乌云达赉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下游等流域,他们的祖先是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并提出向西发展说。

认为“安居”即ewenki(鄂温克)的译音(连续发音时变读为onki ),“骨”意为江、河。

安居骨(江)因该流域居住ewenki部落而得名。

安居骨的另一名称为乌素固,固与骨为同音异译,乌素固即乌苏里江。

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沃沮之乌苏里江部落(安居先民)为收复失地,西攻高句丽。

高句丽西川王遗其弟达贾往伐,掳六百余户西迁至扶馀南乌川,即包括伊通河流域以及松花湖西岸地区。

其中的一些部落分支继续西迁,至洮儿、霍林、哈拉哈三河上游及乌拉根河等流域,《北史》称为南室韦,辽代称于厥、黑车子室韦,元代称亦乞列思(ikirs,弘吉剌六部之一,于厥即ikir 的译音)、terge amal honkirt (意为“车居车行之弘吉剌”)。

唐武德初年(公元618-619年)自称粟末乌素固部落(意为第二松花江之乌苏里江部落)的人群住在柳河、辉发河一带;载初二年(公元690年)从扶馀(今吉林农安)迁来自称扶馀乌素固部落(意为农安地方之乌苏里江部落)的人群住到了伊通河上游流域,表明他们的'祖籍在乌苏里江。

柳河、辉发河、伊通河等流域,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乌素固部的分支梅河部落人大祚荣于698年在柳河流域建立震国,建都东牟山(位于柳河下游右岸)。

后迁都雾海河口附近,今布海镇。

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遂改国号曰渤海。

认为雾海、布海、渤海、乌古、兀合(《蒙古秘史》写法uha)本属一名五译。

有一些部落带着祖籍名称“乌素固”、第二故乡名称“乌古”,溯洮儿河,翻
过大兴安岭,西达呼伦贝尔地区,而为唐代的室韦乌素固部、室韦亦塞没部、西室韦,辽代被统称为乌古,表明他们来自雾海河流域。

契丹人还把室韦乌素固部叫做温纳何剌(onhor),这个叫法与达斡尔人
称鄂温克为Onkur(honkur),蒙古布里亚特人称鄂温克为Onkot,拉施特在《史集》里有时把弘吉剌记为honkut,是一致的,均系安居、鄂温克的变读。

室韦乌素固部、室韦亦塞没部、西室韦的一些分支,通过横贯亚洲北部的那条天然历史通道向遥远的西方前进了。

他们西渡鄂嫩河,溯音果达河,顺乌达河,再履冰西渡贝加尔湖,在安加拉河上游左岸建城居住(在今义尔库茨克西北有乌苏里室韦城,照俄文拼式译为乌索里西比尔斯科耶)。

其中的一些分支顺勒拿河东去,东至鄂霍次克海岸。

另外一些分支顺安加拉河西下,到了叶尼塞河中游流域,并顺叶尼塞河到北极荒漠猎取珍禽异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