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让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发现他们对《登幽州台歌》的基本概念、诗歌手法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难点知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强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的诗。它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反映了作者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诗歌手法分析:掌握对仗、夸张、象征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文学成就:认识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与理解: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表达的历史沧桑和个人感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登幽州台歌》的朗读与解析,对诗歌手法、意境、历史背景的探讨,以及对作者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意义的了解。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诗歌意境的提取与体会: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从“悠悠天地”和“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中领悟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的悲壮情感。
-诗歌手法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对仗、夸张等手法上有所体验,加深对诗歌艺术效果的理解。
-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合:教师需要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陈子昂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帮助学生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了解诗人陈子昂的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歌文本解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诗歌翻译与解释教师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教师解答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要求能够熟练背诵整首诗歌。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5.1 相关诗歌推荐教师推荐其他与《登幽州台歌》主题相关的诗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5.2 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以展示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启发。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歌创作展示。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理解。

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境、背景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英雄的理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3.3 合作学习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 作者为何要描写长城和燕然勒石?3.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应用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4.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课堂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2》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2》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 ,一种感伤 ,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 ,以上书论政 ,为武那么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 ,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 ,所提建议不被采纳 ,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 ,被县令段简陷害 ,死于狱中 ,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那么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 .次年兵败 ,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 .稍后 ,陈子昂又向武那么天进言 ,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幽州台 ,慷慨悲吟 ,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 ,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其师郭隗(wěi)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 ,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 .形容时间长 ,距离远 .4、怆 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 ,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 ,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 "楚辞〞与汉魏的 "歌〞两体而成〕 "上两句每句五字 ,三个停顿 ,其式为: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 ,四个停顿 ,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 ,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读准了字音 ,诗的节奏把握很准 ,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 ,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 ,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 !师生活动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 - -后〕师: "古人〞指谁 ? "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 "后不见〞 ,时间无止无休 ,而自己的生命短暂 ,而自己因 "不见〞明君 ,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功业未成 ,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 ,难以施展〕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 ,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假设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 ,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 ,天长地久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 ,诗人感到孤独 ,寂寞 ,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功业未成 ,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 ,想到自己的境遇 ,怎么能不 "怆然涕下〞 ?师:是啊 ,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表达了一个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 ,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 ,我怎能不忧从中来 ,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师:〔苍天无语 ,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 ,北风吼叫 ,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 ,情何以堪 , - -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 ,〕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和 "而〞〕 ,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 ,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 ,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 ,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 ?倾情朗诵:<乡愁>〔余光中〕 <匆匆>〔朱自清〕〔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 ,但其实那么不然 ,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 ,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 -诗人单独站在幽州台上 ,他仰望长天 ,俯视大地 ,潸然泪下〔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 ,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 ,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 ,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 ,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 ,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2、师:同学们 ,诗人是不幸的 ,报国无门 ,独上高台 ,知音难觅 ,有道是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 ,但又是幸运的 ,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 ,我们也是幸运的 ,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 ,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 ,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七、课堂练习理解默写① <登幽州台歌>中说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 ,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 "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1.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3.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文本解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的生平图片并配上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二、解题释题确立目标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海伦生平、海伦·凯勒传的故事梗概,并用投影仪展示学习目标 .2.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就失聪失明 .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表达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 - -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说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 .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 .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 - -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阅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 .突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莎莉文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 - -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 .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 .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 "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 .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根底 - -词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什么变化可以根据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4.刚刚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 "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 "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 "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爱的光明照到了 "我〞的身上 .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 "重生父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1.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 .①都是对老师的思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2.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3.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表达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衬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总结文本感悟导行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带着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老师 - -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本文便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 .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 .师生二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附板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付出海伦感谢独内特心方感法受正面描写 - - - - - - - -侧面描写布置作业课下阅读海伦·凯勒的假设给我三天光明 .。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歌表达技巧。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的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增强自信心。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幽州台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4.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问,课后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歌内涵,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陈子昂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创作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诗歌朗读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为此,我在课堂上增加了示范朗读和指导,让学生多加练习。但这也让我意识到,平时还需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课后作业:布置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意象、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了解陈子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认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演绎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幽州台歌》中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时代背景,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重点词语的含义、以及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境相关的主题,如“诗中的英雄形象”或“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2.朗读与演绎:为了加深理解,每个小组将选取诗歌中的某几句进行朗读和演绎,体验诗人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3》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3》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1.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3.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文本解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的生平图片并配上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二、解题释题确立目标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海伦生平、?海伦·凯勒传?的故事梗概,并用投影仪展示学习目标。

2.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就失聪失明。

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表达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说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

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

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教案 2022年人教部编版精品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教案 2022年人教部编版精品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一、导语: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朗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那么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参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

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

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

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明确重点、难点。

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

〔2〕、多种形式朗读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到达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本钱课的教学重点。

〔3〕、读懂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根本方法,不仅完本钱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根本技能。

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比照、衬托入手赏析诗歌〕〔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

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

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

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

这就是旷世的孤独。

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

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根底,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比照,突出孤独感觉即可。

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

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

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根底。

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

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

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答复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

这样不仅夯实根底,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

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1〕完成预习〔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那么留的。

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古人不见独后来者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

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完成表格,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小茅屋建好后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前几年梨花出嫁后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上个月瑶族老人借住“我们〞到来时“我们〞路过住宿,修屋(2)思考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记叙顺序?这些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组织一晚一早所见所闻,属于顺叙。

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写法探究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反响指导: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一定是梨花。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梨花呢?〞明确: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复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冲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冲动心情。

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开展。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反响指导: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效劳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谢,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三、板书设计驿路梨花“我〞和老余(寄宿)——设悬瑶族老人(照管)——再悬哈尼小姑娘(照管)——又悬梨花姑娘(照料)解放军战士(建造)——解悬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

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聚焦“梨花〞,体悟情感(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1.出示任务:(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