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
2016年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6年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课题:1、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实验探究,认识土壤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1、让每小组学生展示浸泡过的种子。
2、提问: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关于种子,你想研究哪些问题?3、整理学生提问,引入今天的教学课题。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途径,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 通过实例了解光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作用。
-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反射现象。
第二单元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了解透镜的分类和作用。
-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折射现象。
2.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彩虹的形成。
- 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不同颜色的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难点1. 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的理解。
2. 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途径2. 光的传播实例第二周:光的反射1. 光的反射现象2.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第三周: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现象2.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第四周:光的色散1. 光的色散现象2. 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透镜、实验仪器等。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1 认识土壤.................. 错误!未定义书签2 种子发芽.................. 错误!未定义书签3 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错误! 未定义书签4 根朝哪边长................. 错误!未定义书签5 茎往哪边长................. 错误!未定义书签6 植物怎样“喝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自由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单元学习用品................. 错误!未定义书签7 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 错误!未定义书签8 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 错误!未定义书签9 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10 各种各样的纸............... 错误!未定义书签11 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自由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单元课外活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错误!未定义书签13 玩气球.................. 错误!未定义书签14 打篮球.................. 错误!未定义书签15 小小降落伞............... 错误!未定义书签16 玩“潜水艇............... 错误!未定义书签17 沉浮的秘密............... 错误!未定义书签自由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单元文艺汇演................. 错误!未定义书签18 锣鼓声声................. 错误!未定义书签19 声音的旅行............... 错误!未定义书签20 不同的声音............... 错误!未定义书签21 舞台灯光................. 错误!未定义书签22 反射光.................. 错误! 未定义书签23 美丽的彩虹............... 错误!未定义书签自由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1 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单元)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单元)
目标
- 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 掌握物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研究珍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
- 探索不同物种的特征和相同点
- 研究珍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图像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不同生物的兴趣,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对生物的定义。
2. 概念讲解:以简单的语言解释生物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体形、饮食惯等分类。
3. 活动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教室内或校园周围寻找各种生物并拍照。
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
4. 活动二:学生将拍摄的照片分享并描述所拍摄的生物的特征和相同点。
5. 小结讲解:回顾学生们学到的生物分类方法,并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的方式。
6. 总结评价:通过简单的问答或绘制思维导图来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资源
- 图像或视频展示生物的多样性
- 学生使用的相机或手机
- 板书/投影仪展示分类方法
作业
请学生在作业本中回答以下问题:
1. 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2. 你拍摄的生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意:本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科学教案: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一:生活中的物体课题一:物体的性质及分类•学习目标:–了解物体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掌握物体的质量、形状、颜色等性质。
–能够将物体按照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物体的性质及分类方法。
–物体的质量、形状、颜色等性质。
•教学难点:–将物体按照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让他们说出各个物体的性质。
2.概念解释:讲解物体的性质包括质量、形状、颜色等。
3.分类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按照物体的性质进行分类,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类方法。
4.总结归纳:在黑板上总结不同的物体分类方法,并让学生回答问题来进行复习。
5.小结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出不同性质的物体,并进行分类。
课题二:物体的测量•学习目标:–了解物体的长度、质量和容积的测量方法。
–掌握使用尺子、秤和容量杯进行测量的方法。
–能够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重点:–物体的长度、质量和容积的测量方法。
–尺子、秤和容量杯的使用技巧。
•教学难点:–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质量和容积,并与实际测量结果对比。
2.概念解释:讲解物体的长度、质量和容积的测量方法,并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尺子、秤和容量杯进行测量。
3.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验,记录测量结果,并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
4.总结归纳:在黑板上总结物体的长度、质量和容积的测量方法,并进行复习。
5.小结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出不同物体的长度、质量和容积,并进行测量记录。
单元二:物体与能量的关系课题一:物体与能量的转化•学习目标:–了解物体与能量的关系。
–掌握物体吸收、传导和辐射能量的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与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物体与能量的关系。
–吸收、传导和辐射能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行实验观察物体与能量的转化。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18、锣鼓声声教学目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
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
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
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
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风向和风力》教学设计3《观测云和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观测云和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气候和气象灾害》教学设计2.5《蚕出生了》教案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 ,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结论:养蚕需要的条件:(1)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作为蚕的“房子”。
(2)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3)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25℃。
蚕卵的孵化过程: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
科学词汇: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2.6怎样养蚕教学设计2.7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8蚕的一生年级及学期 四年级下学期相关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科学知识:1.基于前期观察,能描述蚕从蚕卵孵化到蚕蛾死亡的生命过程。
2.认识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学探究:1.能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蚕的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了解变态发育现象。
科学态度:1.通过养蚕活动,体会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事物以及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6课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6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气温计,并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学生能够根据一天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3.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期观测和记录气温数据的重要性,并对气温变化的研究产生兴趣。
4.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发言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学内容:气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气温的变化,通常用“天气热”或“天气冷”等说法来表达和描述。
本课程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气温,并了解测量气温的基本工具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和正确使用方法,进而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可以从联系生活、聚焦问题“气温是什么”开始,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聚焦到“气温”上来。
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气温”,从而过渡到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上。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测量一天的气温”,主要包括四个环节:1.认识气温计。
引导学生了解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并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
2.到室外测量气温。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在室外背阴和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测量的气温情况,进一步了解测量气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3.测量一天的气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并将测得的气温数据记录下来。
4.绘制气温数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根据图示情况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了解气象观测站里测量气温的主要设备—百叶箱,了解百叶箱中的仪器构成等,同时了解气象观测中描述的几种类型的气温。
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气温长期变化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1.各种类型的气温计、简易气温计(每组一个)、当地近期一天中分段测量的气温数据。
2.最好选择晴天时进行本课程。
安全注意事项:无。
在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测量气温的活动时,我们需要提前分好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明确测量或记录任务,强调室外活动的纪律要求,防止学生脱离小组自由行动。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风向和风力》教学设计3《观测云和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观测云和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气候和气象灾害》教学设计2.5《蚕出生了》教案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 ,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结论:养蚕需要的条件:(1)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作为蚕的“房子”。
(2)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3)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25℃。
蚕卵的孵化过程: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
科学词汇: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2.6怎样养蚕教学设计2.7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8蚕的一生年级及学期 四年级下学期相关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科学知识:1.基于前期观察,能描述蚕从蚕卵孵化到蚕蛾死亡的生命过程。
2.认识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学探究:1.能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蚕的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了解变态发育现象。
科学态度:1.通过养蚕活动,体会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事物以及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认真听讲、记录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⑷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
恸息时间:年月一年R饲东电点:救篁食物:染叶鬼条记录方女应写记录表、写地条日记、摄像.⅛.∙.⅛β卷条记.表内笈使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以及激励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3.交流研讨科学词汇: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观看视频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特要什么条交流、讨论件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者紫黑色。
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25℃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蚕的一生经历蚕卵一幼虫一蚕蛹一蚕蛾四个阶交流、讨论了解孵化的概念以及知道蚁蚕是怎么来的。
讨论,并制定计划。
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2.6怎样养蚕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养蚕活动进行回顾、梳理、反思。
通过整理养蚕日记和各个阶段的观察记录,回顾、梳理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了解像蚕这样的生长过程是变态发育。
在此基础上,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还有一些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也有像蚕一样的变态发育现象C通过分析、比较、归纳,认识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8蚕的一生蚕卵 -- >幼虫一>蛹一>蛾(成虫)蝴蝶卵--- 》幼虫_>蛹_>蝴蝶(成虫)青蛙卵—> 幼虫(蝌蚪)一>青蛙(成虫)鸡卵—›小鸡——›大鸡3・9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填写观察记录表【提示】①水瓶树,生长在巴西草原上。
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早,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
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一天的气温》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一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一天的气温
教学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一天中的气温,读懂天气预报,说出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情感目标】关注天气变化,保护自然;养成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分享自己的看法的习惯
教学点
1.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折线图,并分析一天的气温变化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总结波密县的月气温变化或者年气温变化,写在科学作业本上
3.想一想气温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二次备课
(手写红笔)
板
书
设
计
1.1一天的气温
1.气温:空气的温度,即空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计的构造
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
3.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3.想一想气温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教学反思
(手写红笔)
不得少于100字
提问:气象员是怎么知道气温的呢?我们能用什么来测量气温呢?
回答:气温计。
2.气温计的构造
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
3.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①看单位
②看量程,确定最小刻度值;注意零刻度线
③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玻璃管的上端,防止手的温度影响测量结果
④停留片刻,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才能读数
⑤读数时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不能仰视或俯视;注意观察液柱在零刻度线上面还是下面
②百叶箱的构造和功能?
③百叶箱的是如何放置的?(放置在哪里?箱门朝哪里开?)
④如何计算日均温?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科学教案: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科学•教材版本: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天文现象和地球运动规律。
2.掌握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单元一:天文现象探究1.太阳的直射与地球运动–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进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2.星星与星座–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星座。
–认识、辨认主要的星座。
–制作星座模型。
单元二:物质与能量1.空气的存在–实地观察空气的存在。
–进行简单的实验,了解空气的性质。
–思考空气的应用。
2.水的变化–实地观察水的存在形式。
–进行简单的加热和冷却实验,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认识水的三态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相互讨论、分享,并通过小组展示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1.课本: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2.实验器材:烧杯、显微镜、天球仪等。
教学流程单元一:天文现象探究1.学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2.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星座,并辨认其中的一些主要星座。
3.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制作简单的地球公转和自转模型,并观察其运动过程。
单元二:物质与能量1.学生实地观察空气的存在,并记录观察结果。
2.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空气的性质。
3.学生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并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评估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记录,展示对太阳位置变化和星座的认知能力。
2.学生通过模型制作和观察,展示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理解。
3.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展示对空气和水变化的理解。
1.学生可用数字相机记录太阳位置变化的照片,制作观察记录集。
2.学生可继续观察其他星座,并了解星座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3.学生可自行设计其他有关空气和水的实验,进一步深化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以“万物互联”为主题,包括“生命万物互联”、“自然万物互联”、“物质世界万物互联”三个单元,共有12个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在物质与能量周围的相互转换和互相联系;2.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与用途;4.培养探究科学问题的意识,发展科学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生命万物互联1. 生命存在的形式2. 植物是生命之源3. 动物也是生命之源教学计划第1课生命是什么第2课生命存在的形式第3课植物的构造第4课植物的生长过程第5课植物的入冬和出春第6课植物的传播方式第7课动物和植物的区别第8课下雪鸟第二单元:自然万物互联4.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5. 太阳能是地球上气候的根源6. 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计划第9课空气是什么第10课空气的性质第11课太阳是能源大师第12课暑假和寒假第三单元:物质世界万物互联7. 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8. 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和各种材料的用途9. 为什么物体能够“吸水”教学计划第13课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第14课物质的状态变化第15课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第16课棉花和羽绒服第17课破旧铅笔四、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示范法,通过亲身实践,直观感受科学知识;3.归纳法,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4.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知识性评价。
如教育教学实验、小测验、期末考试等;2.过程性评价。
如观察记录、课堂问答、学生自主提问等;3.综合性评价。
如学生的口头表达、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
六、教学反思1.每个内容的时间分配不宜过多或不足;2.教学方法不能僵化,需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不能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可以不断改进并完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在测量气温时要保持气温计的水平,避免受到阳光直射或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3)测量完毕后,学生回到教室,记录所测量的气温数据。
4)学生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交流和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气温折线统计图,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2.学生交流彼此的发现和思考,共同总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初步认识气候与气温的关系。
七、作业1.回家后,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使用气温计测量当天的气温,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2.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绘制当天的气温折线统计图,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方的气温可能会不同?气温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气温的变化与气候有什么关系?二、教学内容:1.测量风向和风力的方法2.制作简易风向标3.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三、教学过程:1.引入谈话:大家好!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风向和风力。
你们知道怎样确定风向和风力吗?风向和风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2.讲授1)测量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谈话:测量风向和风力是通过风向标和风力计来实现的。
风向标是用来确定风向的工具,而风力计是用来测量风力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向标和使用风力计来确定风向和风力。
谈话:在使用风向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风向标应该放置在开阔的地方,避免受到障碍物的影响。
2)风向标应该垂直于地面,以便更准确地测量风向。
3)风向标上的箭头应该指向风的来源方向。
谈话:在使用风力计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风力计应该放置在开阔的地方,避免受到障碍物的影响。
2)风力计应该垂直于地面,以便更准确地测量风力。
3)读取风力计上的刻度,并根据刻度表来确定风力的大小。
2)制作简易风向标谈话: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
制作方法如下:1)准备一张纸板和一根长木棍。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精品教案合集(附教学计划)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三、课后练习、土壤的成分有、、、、、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学生汇报,让学生充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整理信息。
介绍胚根和胚芽,讲解: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小组讨论:观察不同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三、研究讨论:、研究学生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一粒种子发芽后才能长成一株植物,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各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推测的情况。
(需要水、土、空气、温度、阳光等)、小组商议:你们小组准备研究种子发芽的‚哪一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方法。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筛选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
三、学生分组实验。
四、验证猜想谈话,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实验和观察记录,就可以涂亮智慧星,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谁来说一说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学生汇报。
(可能有三种①种子的根会向下生长,②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③种子的根会向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
)现在我们共同种下去的种子一定发芽了,大家想一想知道它们的根是向哪个方向生长的?好吧,我们来看一看吧。
①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处理好刺激方向和根运动方向的位置②方案设计要便于操作和观察,注意实用性、实效性和可重复、合作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叙述实验过程。
自我评价实验)合作研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实验设计,探讨改进及创新实验的方法。
)实验评价。
四、总结延伸(四、五天后)、交流观察记录,发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细致;)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注意安全;)不伤害树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1天气与气候一、教学目标:1.认识气温计,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大致规律。
3.对气温变化的研究有兴趣,初步认识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4.在描述气温变化规律的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重点:识气温计,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大致规律。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各种类型的气温计、简易气温计(每组一个)、当地近期一天中分段测量的气温数据。
2.最好选择晴天时上本课。
(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五、安全留意事项:1.在组织学生到室外测量气温的举动中,要提前分好小组,引导小组成员明确承担的测量或记录任务,强调室外举动的规律要求,防止学生脱离小组自在动作。
2.提示学生保护好测量所用的器具,避免发生不测。
六、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围绕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展开谈话。
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可能会谈到许多内容,如冷或热、温度、刮风、下雨等。
2.提出以下问题,并聚焦到“气温”上:·人们在描述天气时,经常会提到气温,气温是甚么?·人们是怎样知道每天的气温的?·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测量气温1.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窥察气温计,说一说气温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并知道温度的根本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2.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1)让学生自主使用气温计开展测量气温的活动。
(2)结合测量的结果,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气温的?·你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同学测量的一样吗?·为什么一些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呢?(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
(4)再次测量气温,记录数据并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总结的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在教室内测量气温,并交流测量时的情况。
3.分组到室外测量气温。
(1)引导学生分组并明确小组每位成员承担的测量或记录任务。
(2)引导学生在室外通风的地方,分别选择背阴处、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测量气温。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事项:·在记录时,不但要记下测得的气温,还要将测量的地点、时间、气温计放置的高度等情况记录下来。
·在测量中,如果发现问题,小组内讨论并将小组同学的意见汇总起来。
击(3)引导学生讨论:至,交流测量情况。
4.完成测量举动后回到课堂·在不同地点测得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会不同?·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2)教师小结: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得的温度即是当地当时的气温。
5.研究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1)谈话并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测得的气温是有差别的。
那么,一天之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有差别吗?·你能试着用画图的方式,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表现出来吗?,谈话:今天,我们一同来研究一种表示气温变化的规律。
方法一折线统计图。
教师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组成,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内容,以及设置横轴和纵轴单位和间隔点的方法等。
(3)研究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里有测量好的一天的气温数据,我们一起来绘制这一天的气温折线统计图。
根据时间和气温数据,在图上依次标注出每一点,并连成折线。
(4)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并与大家交流。
6.课后测量一天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折线统计图。
要肄业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天和工夫间隔点,测量并记录这一天不同工夫的气温,再绘制气温数据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考虑:·这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天气温变化的规律和我们前面总结的一样吗?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三)拓展与应用量1.引导学生阅读“气象小常识一百叶箱。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交流: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怎样测得的?气象观测中描述的气温有哪些类型?(四)布置课后任务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问气象部门、参观气象观测站、查阅资料等形式,查找当地的气温资料,了解当地月气温、年气温变化的情况。
2.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当地月气温、年气温的变化规律大致是怎样的?·科技的发展给气温的观测带来了哪些改变?,2风向和风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确定风向和风力,并能够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
2.能够着手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并用来观测风向。
3.初步学会利用烟、旗等物体的飘动情形判断风向,利用风中的景物和人的觉得判断风力,能够记录一周的风向和风力。
4.保持观测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能够着手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并用来观测风向。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利用烟、旗等物体的飘动情况判断风向,利用风中的景物和人的感觉判断风力,能够记录一周的风向和风力。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风向风速仪、米字形的基本风向图。
2.制作简易风向标的材料和工具:带橡皮的铅笔1支、卡纸1张、大头针1枚、吸管1个根、剪刀1把,每组1套。
3.校园中红旗、树叶等物体在风的吹动下飘动的视频或照片。
(二)学生准备氏度,1.制作简易风旗的材料:长竹竿、长绸布条等。
2.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认识观测风的意义。
如谈话并交流: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讲述: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
它能在炎热的夏季给我们带来清凉,能在干旱的季节吹来云雨,它还能推动帆船、风车等为我们工作,但它也能吹翻船只、吹倒房屋,给我们带来灾害。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风的规律。
2.提出观测风的问题。
谈话:怎样才能掌握风的规律呢?你平常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时,注意到播音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谁能学一学?讲解:要掌握风的规律,必须对风进行观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测风。
(二)科学实践活动:观测风1.认识风向并研究观测风向。
有风:(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能根据甚么现象知道·我们怎样知道有风?周围飘动的物体告诉了我们关于风的哪些息?讲解: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2)了解怎样判断风向。
①提问:怎样判断风向呢?讲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例如,风从东方吹来,就是东风;风从西方吹来,就是西风。
(出示根本风向图)这是一幅表示根本风向的风向图。
在这幅图上,用箭头表示风从哪方来、吹向哪方。
②引导学生观看风向图,研究描述风向。
风③讲解并举例说明物体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的关系。
(3)结合观察具体事物,研究观测并描述风向。
①提问:在观测风向前,我们先来回顾关于方向的常识。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校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在哪边?②在明确了校园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实地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飘动的物体,并记录它们的飘动状况。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窥察记录,描述风向。
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的在有风的天气下,校园中红旗、树叶等物体飘动的视频,或出示呈现了周围物体被风吹动的情形图片,引导学生窥察并描述风向。
(4)对风向的概念和如何判断风向进行小结。
风结合当天的天气预报,说明当天是什么风向,并进一步结合周围事物的飘动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判断风向的方法。
2.认识风力并研究判断风力。
(1)提出关于风力的问题:·物体被吹动起来,这说明了什么?果原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2)认识什么是风力。
①讲解:风既有方向,还有大小,风力就是风的大小。
风力的大小与风的速度有关系,风速越大,风力越大。
风力大小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13级,最小为级,表示无风;最大为12级。
气象观测站通经常使用风速仪观测风力。
风速仪上的风杯滚动得越快,表示风力越大,风级也越高。
②假如有风速仪实物,可以让学生吹一吹,感受一下。
③讲解:在没有风速仪时,可以根据周围物体在风中运动的状态和人的感觉估测风力的大小。
引出判断风力的一般方法,即根据有风时地面或海面上的物体上产生的现象确定风级。
④请学生浏览教科书上的“风级歌”内容,了解“风级歌”。
(3)研究根据物体的状态和“风级歌”判断风力。
谈话:人们根据长期的观察编制了“风级歌”。
我们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状态,对照“风级歌”来判断风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根据当天实际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现象或回忆曾经观察到的现象,结合“风级歌”估测风力的大小。
3.制作简易观测工具,并观测风。
(1)提出任务:通过窥察周围物体飘动的情形判断风向和风力,并非非常轻易。
今天,我们可以尝试着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或风旗,用它们来观测风。
介绍风向标和风旗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2)学生进行制作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举动。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留意提示学生安全地使用工具。
(3)用做好的风向标和风旗观测风。
观测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观测结果和体验,并讨论:用风向标和风旗观测的风向和风力,与根据周围物体飘动的情况判断的风向和风力相比,是否一致?4.介绍气象观测部门观测风的仪器和工具。
讲解:观测风向和风力还有更为精密的仪器。
现在的观测仪器上通常装配传感器等设备,可以随时把观测的数据传输给计算机,供研究人员分析天气情况。
(三)布置课后任务请学生利用研究的观测气温、风的方法,综合观测当天(或另选择一天)的天气情况,并进行描述。
3观测云和雨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测云量和降雨量的方法。
2.能够利用云量和降雨量描述天气。
3.能够着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来测量降雨量。
4.在观测天气的举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乐于分享息。
二、教学重点:能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来测量降雨量。
三、教学难点:在观测天气的举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乐于分享息。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不同云量的图片、气象观测站观测降雨量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二)学生准备器量1.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材料和工具:大塑料瓶、纸条、小石块、水,剪刀、尺等。
2.学生举着手册、铅笔等。
五、安全留意事项文1.在制作简易雨量器时,如果需要使用剪刀等工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做模仿测量降雨量的举动时,要提示学生留意收集“雨水”,避免地面湿滑而跌倒。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谈话:除了气温和风,还有哪些天气现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聚焦到云和雨。
2.提出问题:·和气温、风一样,云和雨也是天气现象。
在收听或收看天气预告时,播音员是怎样预告云和雨的?谁能学一学?·怎样观测云和雨呢?3.聚焦实践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测云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