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范江琳;马力;青泉【摘要】利用ADTD型闪电观测资料、SWAN拼图资料及成都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2009-2011年12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的100个地闪、强降水个例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时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频数和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一致,有单峰、多峰的特征;负地闪频数越高,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6~30 min,83%的事件伴随有负地闪频数突增并持续性增长的现象,56%的事件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地闪频数突增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开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之后的6~30min,67%的事件有出现降水量峰值,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可预示雨强峰值的迅速到来;此外,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常伴有弱的负地闪活动,负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3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且移向与强回波的移动方向较一致.【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4(042)001【总页数】7页(P118-124)【关键词】负地闪频数;持续性强降水;雷达回波【作者】范江琳;马力;青泉【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0225;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局,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雷电是与对流性天气密切相关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中。

闪电活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人们通常更为关注其发生发展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其进行预警预报[1],而闪电活动本身对其他对流性天气现象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20世纪60年代,人们观测到闪电密度增加以后,降雨、降雹等有突增的现象[2]。

Goodman等[3]发现雷暴内闪电密度的增加,降水强度也随之增大。

Piepgrass等[4]研究了每分钟的闪电数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得出降水率峰值落后地闪峰值约10min。

随后在大量的观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天气过程如冰雹、龙卷、暴雨发生时,正、负地闪频数有明显的差异。

强对流天气中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分析

强对流天气中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分析

强对流天气中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分析摘要利用近30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安徽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分布特征。

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在安徽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最后介绍了目前较为先进的NCAR自动临近预报系统中区域追踪技术(CTREC)和雷暴识别、跟踪、分析和临近预报技术(TITAN)以及这二种技术的应用能力。

主要结果和创新点如下:1 安徽省雷暴、雷雨大风、冰雹的气候时空分布特征:安徽的雷暴分布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随纬度增加雷暴减少和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说明雷暴与纬度、地形这二个因素有关。

在季节上表现为冬季少,夏季多,7月是一年中雷暴最多的月份,但气温仍较高的9月其雷暴迅速减少,减到与3月相近,说明雷暴的产生和地面气温有关,但地面气温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更多的影响因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雷雨大风和冰雹易出现在山区(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和沿淮东部。

雷雨大风主要出现在4~8月, 7月最多,其次是8月。

冰雹主要出现在3~8月, 3月最多,其次是5月,虽然7月最易出现雷暴,但冰雹不是最多,主要原因可能是0℃层太高,既不利于冰雹的形成,也使冰雹在下落过程中容易融化掉。

2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2002年8月24日飑线过程的分析应用结果:(1)多普勒雷达上飑线回波呈现弓形,伴有雷暴出流边界。

飑线前沿与强回波相对应处有辐合或伴有中气旋。

(2)飑线中的雷暴群其垂直结构基本是一致的,呈现前倾结构。

(3)边界层辐合线对飑线中的雷暴新生和演变有较好的指示性。

首先边界层辐合线与雷暴之间距离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雷暴强弱的变化:边界层辐合线快速远离雷暴时,雷暴将迅速减弱;距离变化不大时,雷暴一般也基本维持原来的强度。

其次边界层辐合线相交处易新生雷暴或使移到此处的雷暴加强。

3 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2003年7月8日安徽无为龙卷表明:(1) 这次F3级龙卷在强度场上不同于经典结论,而类似于普通雷暴(雷达反射率因子35dBZ~50 dBZ,回波顶高6~9km,这一特征在雷暴的临近预报中值得警惕)。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应用4-强对流风暴及其雷达回波特征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应用4-强对流风暴及其雷达回波特征

2004年 2004年4月22日冷空气爆发(合肥雷达) 22日冷空气爆发 合肥雷达) 日冷空气爆发(
Examples - nontopographic
Ongoing MCS
Frontal boundary
Convective storm outflow boundaries
Organized or disorganized?
中气旋模拟图及实例
中气旋模型 -蓝金组合涡旋
对于识别中气旋,最好使用风暴相对速度图(右)而 对于识别中气旋,最好使用风暴相对速度图( 不是基速度图( 不是基速度图(左)。
超级单体风暴的分类
• 经典超级单体风暴 • 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 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经典超级单体
Classic Supercells
垂直风廓线及其对对流风暴的作用
垂直风切变、 垂直风切变、切变矢量和速度矢图
垂直风切变是指水 平方向的风速随高度 的变化。 的变化 。 在给定的层 次中, 次中 , 切变风矢指的 是高层和底层风矢量 之差, 之差 , 切变风矢可以 在所有风场资料层上 绘出。 绘出 。 速度矢图是由 切变风矢组成的。 切变风矢组成的。
对流有效位能CAPE 对流有效位能CAPE
对流有效位能CAPE 对流有效位能CAPE
指气块在给定环境中绝热上升时的正浮力 所产生的能量的垂直积分, 所产生的能量的垂直积分,是风暴潜在强度的 一个重要指标。 logP图上 CAPE正比于 图上, 一个重要指标。在T-logP图上,CAPE正比于 气块上升曲线(状态曲线) 气块上升曲线(状态曲线)和环境温度曲线 层结曲线)从自由对流高度(LFC) (层结曲线)从自由对流高度(LFC)至平衡 高度(EL)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高度(EL)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CAPE数值的增大表示上升气流强度及对流 CAPE数值的增大表示上升气流强度及对流 发展的潜势增加 。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SINGLE RADARS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发射系统 天线系统 接收系统 信号处理系统 显示系统
天气雷达的基本框图及其工作原理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多屏、 多屏、多画面显示 •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工作原理
• 常规数字化天气雷达利用的是降水回波的幅度 信息,即利用信号强度来探测雨区的分布、雨 区强度、垂直结构等情况。 • 同时,利用物理学上的多普勒效应来测定降水 粒子的径向(朝向雷达或远离雷达方向)运动速 度,并通过这种速度信息推断风速分布、垂直 气流速度、大气湍流、降水粒子分布、降水中 特别是强降水中的风场结构特征。
信号处理器
监控系统
数据采集RDA
基数据 卫星通讯 产品生成
局域网或广域网
存档
产品生成RPG
主控台
主用户工作站
辅助用户工作站
用户处理PUP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1、雷达数据采集系统(RDA) 雷达数据采集系统(RDA)
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的全相干系统 • 速调管放大、高功率全相干发射机 • 窄波束低旁瓣的天线 • 低噪声宽动态范围的相干接收机 • 多参数的信号处理器 • 主要参数的自动检测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分析与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
引言
• RADAR
–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
• WSR-88D -
– Weather Surveillance Radar 88 Doppler

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一、引言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其常伴随着暴雨、雷电、龙卷风等极端气象事件。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可能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强对流天气的警报和监测非常重要。

雷达是一种有效的气象监测工具,可以用于监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本文将对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二、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的基本原理雷达回波是指雷达向大气中发射电磁波,当遇上雨滴、冰晶等介质时,会被反射回来并被雷达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

雷达回波信号强度与回波信号的反射系数、降雨量、降雨密度、雷达波长和雨滴粒径等参数有关。

由于强对流天气的特殊性质,其回波信号在雷达接收端的表现较为突出,常常具有以下特征:1.回波强度突然增加。

2.回波垂直延伸范围大。

3.回波内深层反射面清晰。

4.回波内存在尖点或闪电现象。

5.回波呈现出多层回波结构。

三、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的技术方法对于雷达回波信号的分析,目的是为了确定天气现象的类型、强度和轨迹,为预测和预警提供数据。

在强对流天气中,雷达回波的分析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方法。

例如:1.雷达图像识别技术。

该技术基于雷达回波的分布图像,在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图像熵等基础上,通过模板识别和分类算法来识别飑线、旋转风暴、高尺度回波等强对流天气类型。

2.反射率图解析技术。

该技术是指利用雷达返回强度与事先设定的标准强度比较,将雷达回波划分为几个等级。

通过比较反射率的大小,可以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强度。

3.体扫雷达技术。

体扫雷达是指利用雷达扫描一定方位角之间的所有角度,获取雷达回波立体数据的技术。

通过对立体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强对流天气的三维体积信息,相对于面扫雷达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四、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的应用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可以为天气预测、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例如:1.预警预报。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

成 都 地 区一次 强对 流 天气 中地 闪产 生 的 天 气 动 力 学条 件分 析
柳 臣中1 , 2 , 周筠碍 一 , 张 凌2 , 徐 毅2 , 张晓露
( 1 . 成都 信 息工程 大学 大气科 学 学院 高原 大 气与 环境 四川 省 重点 实验 室 , 四川 成 都 6 1 0 2 2 5 ; 2 . 中国人 民解 放军 6 9 0 0 8部 队 , 新 疆 乌鲁 木 齐 8 3 0 0 0 0 ; 3 . 南 京信 息工程 大学 气 象 灾害预报 预 警与 评 估 协 同创 新 中心 , 江 苏 南
第3 0卷第 5期 2 0 1 5 年 1 0月










Vo 1 NALOFC HE NG DU UNI VE RS I T YO FI N F OR MATI ON T E C t - E NOL OGY
0c t .2 01 5
文章编号 :1 6 7 1 . 1 7 4 2 { 2 0 1 5 ) 0 5 . 0 5 1 2 — 0 9
京 2 1 0 0 4 4 )
摘要 : 针对成都地 区独 特地形下强对流天气动力过程 和地 闪活动特征 , 通过 对 比分 析闪 电定 位系统资 料 、 卫 星 资料 、 常规观测资料 , 重点研究 了 2 0 1 3年 6月 2 0日一次 中尺度对流系统 ( Mc S ) 中地 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 。结 果表 明 : 对流稳定度指 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强对流天气 的演 变。地闪活动与降水及 云顶亮温 有很好 的对 应关 系。地 闪主要发 生在 云顶亮温≤ 一6 0℃且温度梯度较大 的区域 , 地 闪密集 区常常出现在 MC S云 团中部及前部 。MC S发 展 阶段 , 1 5 0 0 r r i 高度 以下风速增大并 由偏北 风转 向西南风 , 地 闪数 量 明显增 多 。MC S成 熟 阶段 的地闪密集 区恰好

雷暴系统中闪电活动及其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

雷暴系统中闪电活动及其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

雷暴系统中闪电活动及其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雷暴系统中往往伴随着闪电的发生发展,雷暴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往往有阵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伴生。

产生雷暴的积雨云称雷雨云.闪电頻率指示着雷暴的强弱,雷达回波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和闪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波越强闪电的密度越大.本文主要分析了2005年至2020年共16年间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东麓、中国东部地区以及中国境内海洋中雷暴的统计资料。

通过对四个区域雷暴的月变化、日变化的对比,确定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雷暴的差异。

通过分析闪电频率与雷达回波和极化修正温度的关系来判断闪电频率与对流强度的对应关系,为天气预报做出指示。

一、研究目的及范围雷暴(Thunderstorms)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雷达经由天线发射出去,遇到障碍物会有波形反射回来,成为雷达回波。

雷达回波强度"dBZ"可用来估算降雨和降雪强度及预测诸如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可能性。

一般地说,它的值越大降雨、降雪可能性越大,强度也越强,当它的值大于或等于40dBZ时,出现雷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当它的值在45dBZ或以上时,出现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当然,判断具体出现什么天气出现时,除了回波强度(dBZ)外,还要综合考虑回波高度、回波的面积、回波移动的速度、方向以及演变情况等因素。

本文主要研究北20°~35°N,75~135°E从2005年至2020年共16年间雷暴中的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从而反应出闪电与对流强度的关系,为判定降水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1997 年发射升空的热带测雨卫星为研究热带地区全球尺度上和区域尺度上降水提供了重要手段。

TRMM 携带的测雨雷达能够提供降水系统的三维结构特征,与微波成像仪、可见光/红外辐射计以及闪电成像仪的联合观测进一步提高了对降水结构特征及对流特征的探测能力,为分析热带、副热带深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三维结构特征以及对流属性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4次大暴雨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分析

4次大暴雨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分析

4次大暴雨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分析刁秀广;侯淑梅【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VWP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降水实况,对4次大暴雨降水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4次强降水过程有3次属于低槽冷锋类,1次属于切变线类,K值较大,850 hPa与500 hPa温差较小,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中低层具有充沛水汽.低层具有相似的流场结构,径向速度上零速度线表现为"S"型,即暖平流结构.上游超低空风速≥10 m·s-1,上下游雷达之间出现≥5 m·s-1的风速差之后,两部雷达之间出现小时雨量30 mm以上的强降水;上游超低空急流达到12 m·s-1以上,并且上下游超低空风速差超过15 m·s-1,降水强度进一步加强并维持.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与维持,同时上下游雷达之间的超低空强辐合,为降水风暴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能量、水汽与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形成与持续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山东气象》【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8页(P46-53)【关键词】超低空急流;强降水;暖平流【作者】刁秀广;侯淑梅【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台,山东济南250031;山东省气象台,山东济南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暴雨产生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1-6]在输送暖湿气流的同时,使大气产生不稳定层结,产生强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形成。

张家国等[7]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湖北省襄樊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表明,强降雨与东北风中尺度超低空急流的建立及其南部低涡东侧强偏南暖湿气流的向北发展有密切关系。

姚晨等[8]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滁州地区不同类型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表明,超低空急流的增强对暴雨尤其是夜间暴雨的形成有提示作用。

雷达在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分析中的应用

雷达在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34Vol.2 No.6雷达在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分析中的应用胡俊峰(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雷雨、暴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空间尺度小、危害性较大,极易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提前预防强对流天气是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如何利用雷达等设备准确预报和分析强对流天气是天气预报工作的难点,也是气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文章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域,对雷达在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雷达;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中图分类号:TN9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06-0034-02强对流天气是短时间突发生、极为复杂的中小范围天气现象,暴雨、冰雹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强对流天气,因其发生时会伴随有剧烈的气象运动,极易给人民群众带来财产损失,严重时甚至危及群众生命。

气象雷达产品是气象领域重要的电子设备,通过运用电磁波探测云层变化,分析接收的反射波能够更科学地掌握天气变化趋势。

通过气象雷达可以实现对天空中的气流运动和云层变化等的实时监测,气象人员再分析雷达记录的数据就能快速预测强对流天气。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境内河流众多,渠江、岷江、嘉陵江、沱江贯穿全境;高山林立,武山、大巴山环绕盆地。

正是由于这种山围水绕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四川盆地强对流气候频发。

文章选择四川盆地作为雷达预报和分析强对流天气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1 四川盆地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四川盆地处于亚热带范围,地形复杂,常受季风环流影响,造成了盆地强对流天气分布不均、频发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三峡大坝工程建设等宏观和微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现象日趋频繁。

阴影表示四川盆地及周围的表面高程(单位:m),红色直线表示沿30°N 作垂直剖面,四川盆地西南部、东北部、西部是强降水主要分布区域,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强降水。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分析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分析
1
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气温不至于下降梯度过大。并且,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散作用,使 云层上部温度偏低。从而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 升形成降雨。其二是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云贵高原对南下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西南山地在冬 半年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其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凌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次广 西北部强对流天气即发生在 23 日夜间到 24 日凌晨。
2
多普勒雷达系统于 10 月 21 日竣工投入运行,大大地增强桂北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3.2 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分析
根据广西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表明,3 月 23 日至 24 日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是由多单体风暴造 成的。
通过回波图,23 日 22 时 05 分在鸡石县、二郎峡以及峻山水库等上空有多个单体对流发展,回波强度 高达 65dBz,桂林市的雷达回波仅达到 20dBz。22 时 23 分,原来位于鸡石、二郎峡方向的对流单体加强发 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桂林市东北方向有一小块虚假回波,图中显示的回波强度比 实际要小,故此处回波强度高达 73dBz。随着对流的迅速发展加强,23 时 58 分,整个桂林地区大部分地 区的回波强度达到 35dBz 以上,回波强度达到 65dBz 的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对流单体组成了一个对流 母体,并向东南方向移动。24 时 10 分,对流母体移到恭城瑶族自治县上空,回波强度由 15dBz 迅速增强 到 65dBz,达到母体回波强度的最高值,此时恭城县大部分乡镇出现大冰雹降落现象,24 时 22 分强度开 始减弱,对流母体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从广西进入湖南境内。据观测资料,就恭城县降雹过程而言,冰 雹发生在 24 时 16 分持续约 6min。据此分析,在冰雹发生前后回波强度有显著变化,出现了“V”状回波, 且回波梯度较大,对冰雹可能出现的开始时间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对流性天气,通常包括雷阵雨、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

以下是强对流天气的一些特征和预报预警指标:
1. 特征:
-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突然,没有明显的前兆。

- 短暂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只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 强烈性:这类天气现象通常伴随着强烈的风力、降水或雷电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力。

- 局部性:强对流天气的影响范围通常较小,可能只局限在某个地区或局部区域。

2. 预报预警指标:
- 不稳定能量:当大气中存在较高的不稳定能量时,容易发生强对流天气。

- 垂直风切变:垂直风切变是指垂直方向上风速或风向的变化,它可以增强对流的发展。

- 水汽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是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

- 雷达回波:通过雷达观测,可以监测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以及其中的降水强度和风暴结构。

- 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提供大范围的云系分布和动态信息,帮助预报员识别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区域。

- 数值预报模型:利用气象数值预报模型可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预警,气象部门会综合使用多种观测和预报手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提醒公众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在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外出,远离危险区域,确保人身安全。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其次,我们来分析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湿度特征。

湿度是短时强对流天气形成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夏季,热带海洋性气团和季风气团的交汇地带,湿度较高,有利于对流云的进步。

尤其是在江南、华南、华东一带,水汽丰富,雷暴频繁,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出现率相对较高。

而在西北地区,湿度较低,对流云形成条件较差,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率较低。

再次,我们来分析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风特征。

风是对流天气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对流天气过程中,垂直风切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常状况下,垂直风切变较大的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更容易发生。

例如,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季风和热带气旋的影响,垂直风切变较大,雷暴活动频繁。

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的作用,垂直风切变较小,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此外,龙卷风是短时强对流天气中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其发生和进步有利的环境参数包括低层的旋转和垂直风切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地形特征。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在对流天气的形成和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山和山谷不仅可以改变气流的运动路径和速度,还可以影响上升气流的形成和下沉气流的抑止。

对流云在山脉上方容易形成和进步,而山谷地区则容易形成局地性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例如,四川盆地和贵州盆地等地由于地形的作用,短时强对流天气频繁,是我国的雷暴重灾区。

综上所述,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与气温、湿度、风、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短时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提升天气预报和减灾救灾的能力。

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息进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度探究和探究,为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总的来说,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和地形等因素。

在中国,垂直风切变较大的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更容易发生。

同时,地形也是影响短时强对流天气进步的重要因素,高山和山谷的存在会改变气流的运动路径和速度,从而影响对流云的形成和进步。

成都地区雷电物理特征分析

成都地区雷电物理特征分析

成都地区雷电物理特征分析王小亚;闫景东;李楠【期刊名称】《农业灾害研究》【年(卷),期】2017(007)002【摘要】通过利用快、慢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和地面大气电场仪对成都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和结果:闪电在短时间内可引起较大的电场变化,在一次雷暴天气中短降水可改变大气电场极性.只存在一次回击的地闪最多,占总地闪数的28.57%,地闪回击最多达到18次,平均为5.9次.多回击地闪的间隔时间分布比率最高的为20~30 ms和20~40 ms.在地闪的持续放电过程中,通常都具有较长时间的连续电流或者是连接过程,并具有叠加在连接过程上的K过程,连续电流持续时间分布最多的为100~150 ms,占总数的26.09%.云闪通常具有初始阶段、极活跃阶段和最后阶段3个完整的放电阶段,通常在持续几百毫秒的电场变化比较缓慢的J过程上都叠加有对应反冲负流光过程的K过程.【总页数】4页(P39-42)【作者】王小亚;闫景东;李楠【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气象局,山东聊城 252000;山东省冠县气象局,山东冠县252500;山东省聊城市气象局,山东聊城 2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1【相关文献】1.故宫博物院雷电灾害及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J], 李京校;齐飞;张宇龙;李如箭;丁国强;倪斌2.金华市雷电时空特征分析及雷电灾害研究 [J], 许洪泽;周梅;3.2014年~2018年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刘旭洋; 李溪楠; 甄熙; 刘晓东; 房晓峰; 王乐乐; 付亚楠; 武玉龙4.雷电天气监测与雷电回波特征分析 [J], 宋雄;马中元;洪丽霞;辛玮琦;范小军5.雷电天气监测与雷电回波特征分析 [J], 宋雄;马中元;洪丽霞;辛玮琦;范小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柳臣中;周筠珺;张凌;徐毅;张晓露【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05【摘要】针对成都地区独特地形下强对流天气动力过程和地闪活动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卫星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重点研究了2013年6月20日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对流稳定度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地闪活动与降水及云顶亮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主要发生在云顶亮温≤-60℃且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地闪密集区常常出现在MCS云团中部及前部.MCS发展阶段,1500m高度以下风速增大并由偏北风转向西南风,地闪数量明显增多.MCS成熟阶段的地闪密集区恰好位于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500×10-6 re·s-2)范围内.垂直螺旋度大值区与云顶亮温≤-60℃冷云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或许能够作为研究强对流天气的指标之一.【总页数】9页(P512-520)【作者】柳臣中;周筠珺;张凌;徐毅;张晓露【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中国人民解放军69008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中国人民解放军69008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69008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6【相关文献】1.风廓线雷达在一次弱降水的强对流天气中的特征分析 [J], 王一文;张硕;柴晓玲;于增华;蒋超;胡鹏宇;黄海亮2.2017年4月广西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尺度分析 [J], 陆秋霖;黄荣;农孟松;翟丽萍;刘日胜3.一次引发洪涝灾害的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分析 [J], 田成娟;欧建芳;刘雪梅;马琼4.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地闪特征分析 [J], 赵志良;黄旭辉;郭青;曾惠娟;高国靖5.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地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 刘冬霞;郄秀书;冯桂力;吴书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成都地区暴雨的研究

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成都地区暴雨的研究

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成都地区暴雨的研究
刘晓达;朱克云;张杰;郭洁
【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1)0z1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其它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03年8月28~31日发生在大成都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从回波的强度、结构、风场以及影响系统等方面得知:由冷锋激发的絮状回波有利于区域性降水的产生;回波强度、VIL 和RZ值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当近地层具有低空急流和强烈垂直风切变以及低层径向速度辐合时对暴雨的发展十分有利.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刘晓达;朱克云;张杰;郭洁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大气科学专业2002级1班,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四川,成都,610225;成空气象中心,四川,成都,61004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四川,成都,610225;四川省气象局,四川,成都,6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
【相关文献】
1.多普勒雷达资料在南京地区一次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J], 李艳芳;黄兴友;潘佳文;冷亮
2.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四川“7·3”暴雨的变分同化试验 [J], 杨银;朱克云;张杰;戴昌明
3.迎风坡暴雨预报中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两种散度反演方法的应用 [J], 王丽荣;王立荣;郭卫红;赵卫亮;景华
4.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个例中的应用 [J], 王洪;王东海;万齐林
5.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四川“7·3”暴雨的变分同化试验 [J], 杨银; 朱克云; 张杰; 戴昌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两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两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肖玲;刘华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强对流天气是大气对流活动强烈发展而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具有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突发性强、发展演变迅速、毁坏力大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天气预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4]。

利用常规实时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结合雷雨地面大风灾情报告和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2015年05月07日21时和8日03时宜宾地区兴文、筠连出现的两次雷雨大风天气成因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资料表现高的雷达回波顶、强回波带和大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与强的雷暴大风、暴雨和局地冰雹有很好的关联性。

【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肖玲;刘华
【作者单位】高县气象局,宜宾高县,541532;高县气象局,宜宾高县,541532【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J], 张启绍;王建新;赵武
2.濮阳市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J], 刘平;韩相斌;李改琴;时凤云;钟天华;崔力;王建英;徐巧真;吴丽敏
3.吉林省中部两次较强降雪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J], 刘敏;张硕;陈长胜
4.濮阳市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J], 刘平;韩相斌;李改琴;时凤云;钟天华;崔力;王建英;徐巧真;吴丽敏
5.铜仁市两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J], 舒奕菲;吴雪亚;张惠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8.11”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作用分析

四川盆地“8.11”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作用分析

四川盆地“8.11”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作用分析周懿;青逸雨;郭云云;代昕鹭【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年(卷),期】2022(42)1【摘要】利用高空探测、地面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1°×1°再分析、FY-4A 红外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1~13日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风暴系统演变等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低空急流在此次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主要影响因子为500 hPa低槽、副高和西南涡。

(2)低空急流的出现有利于正涡度柱的形成和上升气流支的建立,盆地西北部地形作用可以使上升辐合增强。

(3)低空急流为暴雨区带来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4)急流对降水风暴系统的影响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东南急流为主导,一方面引导对流系统向西北方向移动和增强,一方面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山前激发强对流回波带。

第二阶段以西南涡西北象限的东北急流为主导,一方面在急流出口左侧形成强动力辐合,一方面将低涡南部的暖湿空气向MCS输送。

整个影响过程中,急流主体下边界由3000 m 下降到600 m,主导风向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

(5)低空急流增强时,MCS维持在代表站上游地区,呈准静止后向传播特征;低空急流减弱时,MCS的准静止状态被打破,对流系统迅速移向代表站,带来短时强降水。

(6)龙泉山脉使近地层东北急流气旋性弯曲增大,水平辐合增强。

当MCS经过时,龙泉山为地形辐合带,激发新生单体在山麓西侧形成并沿山脉向东北方向移动。

【总页数】10页(P51-60)【关键词】低空急流;暴雨;MCS【作者】周懿;青逸雨;郭云云;代昕鹭【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台;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相关文献】1.低空急流在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2.低空急流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3.高低空急流在闽西北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数值模拟4.高低空急流在闽西北“2002.6”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分析5.高低空急流在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暴雨灾害过程的分析

C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暴雨灾害过程的分析

C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暴雨灾害过程的分析
田密;张剑秋;张杰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2012(032)003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5年6月29 ~ 30日成都地区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和位于凤凰山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分析,重点从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速度谱宽(W)和垂直累积含水量(VIL)出发,归纳出对成都地区暴雨灾害短临预报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回波特征指标,提高和改善该地区暴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田密;张剑秋;张杰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空军气象中心,成都 610041;成都军区空军气象中心,成都610041;成都军区空军气象中心,成都 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9
【相关文献】
1.一次混合云暴雨过程风场中尺度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研究 [J], 刘黎平;邵爱梅;葛润生;梁海河
2.一次冷锋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J], 张家国;吴翠红;王珏;万玉发
3.北京短时局地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J], 王令;李晓艳
4.多普勒雷达观测在北京7.21暴雨数值模拟中的三维变分同化研究 [J], 汤鹏宇;
何宏让;钱贞成;缪子青
5.地形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J], 柴东红;景华;孟凯;侯瑞钦;曲晓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参数统计分析

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参数统计分析

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参数统计分析
罗泳平;李相会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1998(018)004
【摘要】利用1983-1989年3-9月内江、达县两地区暴雨、大风日的
711雷达回波常规、加密观测资料以及对应区内各站的天气实部儿逐时降水资料、探空资料等,统计分析了雷达回波强度、顶高、顶温、负/正温区厚度比等参数及其变化特征。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罗泳平;李相会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四川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8
【相关文献】
1.通辽市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产品与天气系统分析 [J], 佟莎仁;严宏志;高秋锦;
于宏君;李亚春;申广立
2.强对流天气雷电参数和雷达回波特征个例分析 [J], 罗树如;支树林;俞炳
3.2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对比分析 [J], 应冬梅;许爱华;支树林
4.雷达回波和天气因子综合判别作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方法 [J], 顾炳刚;陈英达;
周晓梅
5.雷达在四川盆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分析中的应用 [J], 胡俊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改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下击暴流识别算法

一种改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下击暴流识别算法

一种改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下击暴流识别算法
杜牧云;余蓉;吴涛;唐巧珍
【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2)005
【摘要】在下击暴流存在的显著速度场辐散特征的基础上,对旧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下击暴流识别的算法进行改进,设计一种更加高效的下击暴流识别算法,通过对比发现,新算法较之老算法具有更快的运算速度和更好的识别效果,更能满足未来的业务化需求.
【总页数】5页(P487-491)
【作者】杜牧云;余蓉;吴涛;唐巧珍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省防雷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宜昌市气象局,湖北宜昌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8
【相关文献】
1.一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J], 俞小鼎;张爱民;郑媛媛;方翀;朱红芳;吴林林
2.多普勒天气雷达下击暴流图像识别 [J], 杜牧云;肖艳娇;吴涛
3.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下击暴流 [J], 赵东彦;白洁
4.两次下击暴流事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J], 杜文婷;黄兴友;黄铃光;严洪

5.一种改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下击暴流识别算法 [J], 杜牧云;余蓉;吴涛;唐巧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
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
8月11日,成都市遭遇到一次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
与闪电特征的分析表明,该次天气形成过程复杂且具有较强的降水和雷电活动。

本文将从多普勒雷达和闪电两个方面对该次天气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对成都市的影响。

多普勒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大气中水雨和微物理的仪器,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频移和强度变化,可以获取到降水的类型、速度、方向等信息。

在这次强对流天气中,多普勒雷达观测到明显的强回波区,表明降水非常强烈。

雷达的最大反射率(Z)
可达60dBZ以上,属于极强降水的范畴。

并且雷达图上出现了大量的回波核心,表明降水活动空间分布较集中。

此外,雷达还显示了明显的回波增强带,这表明在这片区域内空气上升偏强,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对多普勒雷达的速度和回波强度分析,可以了解到对流云的垂直运动和降水的类型。

速度场分析发现,在对流云的正中心区域存在着较强的顺时针和逆时针风切变,这种风切变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速度场还显示出极端的径向风速,表明风场异常剧烈,也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回波强度场分析发现,在降水核心区域回波强度非常强烈,能够达到极端降水的标准。

总体而言,多普勒雷达观测结果揭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降水强度大、空间分布集中以及风场异常剧烈等特点。

闪电活动在对流天气中常常伴随降水,对于分析天气的强度和预测天气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闪电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这次强对流天气中闪电活动异常频繁。

闪电频次达
到每分钟40次以上,属于极强闪电活动。

从闪电的时空分布来看,闪电分布在整个成都市区,且呈现出较有规律的聚集分布。

闪电条数最多的区域出现在市中心和东部地区,标志着这个区域的强对流天气活动非常活跃。

此外,天气的短时强降水和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闪电活动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强。

这次成都市的“8·11”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的分析下展现出较强的降水和雷电活动。

通过对多普勒雷达的观测,我们发现了强回波区、回波核心、回波增强带等降水特征,以及顺逆时针风切变和极端径向风速等风场特征。

同时通过闪电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闪电活动的频次、时空分布与降水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综合分析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的“8·11”强对流天气表现出了降水强度大、空间分布集中和风场异常剧烈等特点。

闪电活动异常频繁,闪电频次达到每分钟40次以上,且呈现出规律的聚集分布。

天气的短时强降水和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综合分析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

这些分析结果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准确预警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