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
《2024年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_青蛇劫起》为例》范文
《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_青蛇劫起》为例》篇一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_青蛇劫起》为例一、引言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画电影逐渐成为现代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动画电影的叙事学研究对于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为例,深入探讨动画电影叙事学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在影片中的具体运用与效果。
二、动画电影叙事学概述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结构、话语、叙述者和读者关系的学科。
在动画电影中,叙事学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画面、声音、情节等元素来构建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世界。
动画电影的叙事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可以更加自由地表现时空、创造角色和构建情节。
三、《白蛇2:青蛇劫起》的叙事结构《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其叙事结构清晰明了。
影片以青蛇的视角展开,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情节的安排,构建了一个关于爱、恨、勇气和责任的故事。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结合了闪回、梦境等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四、《白蛇2:青蛇劫起》的视觉叙事视觉元素是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画面精美、色彩鲜明,通过画面和色彩的运用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例如,影片中的自然景色和建筑物的设计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体现了影片的文化背景,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同时,镜头运用也十分巧妙,通过不同角度和视角的切换,以及快慢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强烈。
五、《白蛇2:青蛇劫起》的声音叙事声音是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补充。
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音效和配乐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影片营造了紧张、激动、悲伤等不同的氛围。
音效方面,无论是打斗声、水流声还是环境音,都为影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配乐方面,影片的配乐既有古典的元素,也有现代的元素,既符合了影片的文化背景,又为观众带来了视听享受。
叙事学理论
•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概括 • ”这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很早。“ • 例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叙事人称
• 第一人称叙事 • 第三人称叙事
•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 距离不同。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第三人 称的叙事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叙述频率
•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 的关系。
•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单一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 • 二、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也是一种单一叙事 • “星期一我起得很早,星期二我起得很早,星期三我起得很早” • 三、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重复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 • 例子:鲁迅《祝福》通常用来展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
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
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 念了四句言词道:
•
•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
叙述顺序
• 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倒卷帘法” 例子 • 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例子
倒卷帘法例子:
• 《红楼梦》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 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 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 撂liào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 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 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 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 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是一部关于空间叙事的学术著作。
空间叙事是指在文学、电影、艺术、建筑等领域中,使用空间元素和空间技巧来表达故事情节或传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空间叙事学》探讨了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和框架,如空间意识、空间想象、空间语言、空间感官等。
它还对空间叙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比较。
例如,它可能会探讨空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方式与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方式有何不同,或者比较不同文化中空间叙事的特点和差异。
此外,《空间叙事学》还可能会探讨空间叙事与其他相关理论,如视觉叙事、意象学等的关系,以及空间叙事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理论。
《空间叙事学》还探讨了空间叙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在文学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描述空间的外观、氛围、气氛等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电影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摄影机视角、镜头转换、景深等技巧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在艺术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在建筑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建筑的设计、构造、布局等要素来表达建筑师的理念和设计理念。
读书笔记:《中国叙事学》杨义-重点内容摘录
杨义《中国叙事学》重点内容摘录⏹结构 ⏹时间 ⏹视角 ⏹意象 ⏹评点家目录导言: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 (5)1.思维的三弦 (5)2.对行原理 (5)3.返回中国叙事本身 (5)4.叙事形式法则的探讨 (6)5.两级中和的原则 (6)6.还原、参照和贯通 (6)结构篇第一 (6)1.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原理 (7)2.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 (7)3.结构要素:顺序、联结、对比 (8)4.结构动力学——势能 (8)5.结构形态历史发展的五个主题 (9)6.组织结构的死法和活法 (9)时间篇第二 (9)1.作为人类经验的时间 (9)2.时间表述的形态和文化密码 (10)3.叙述元始和时间整体性 (10)4.叙述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 (10)5.历史时间和叙事时间 (10)6.时间顺序和预叙的文化蕴涵 (10)7.时间幻化与翻过一面看人生 (11)8.时间的人文化和独特时间刻度的选择 (11)9.时间非原生性及其功能 (11)视角篇第三 (11)1.视角的意义 (11)2.视角和作者 (12)3.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12)4.视角的流动性 (12)5.视角的一与多及其层面 (12)6.聚焦与盲点 (13)7.聚焦于“有”与聚焦于“无” (13)意象篇第四 (13)1.意象原型及其释义 (13)2.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13)3.意象的类型 (14)4.意象的意义指涉 (14)5.意象的功能 (14)评点家篇第五 (14)1.叙事学的独特存在形态 (14)2.粘附于直觉的理论思维方式 (15)3.中国古典叙事评点体例 (15)4.评点家“第二视野”的作用 (15)5.从儒家经典阐释中走出,建立“另一个经典世界” (15)导言: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1.思维的三弦杨义在牛津大学访学,从三方面拓展学术思路:一是讲述中国神话的阐释体系,讲述中国文学与历史,讲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今儿从若干宏观的角度清理中国文学,尤其把握其叙事体系;二是阅读西方叙事学著作;三是作为补充,阅读前辈学术大师面对浩瀚典籍和西方思潮冲击时的学术选择。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媒体和新媒体的崛起,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方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界举办了一场以“跨媒介叙事”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旨在对该研讨会进行综述,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会议背景与目的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会议聚焦于跨媒介叙事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不同媒介中的表现,以及跨媒介叙事在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三、会议内容概述1. 理论探讨: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探讨。
从传统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跨媒介叙事在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构建多元化、互动性叙事体验方面的潜力。
2. 实践案例分析:会议邀请了来自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跨媒介叙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案例包括《权力的游戏》、《黑镜》等影视作品,以及《阴阳师》、《原神》等游戏和动漫作品。
3. 跨学科交流: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就跨媒介叙事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交流。
探讨了如何将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等领域。
4. 未来展望: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跨媒介叙事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四、研究现状与发现1. 研究现状:目前,跨媒介叙事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开始尝试将跨媒介叙事应用于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
2. 发现:研究发现,跨媒介叙事具有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的优势,能够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叙事学相关书籍
叙事学相关书籍
关于叙事学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和前沿的推荐:
《小说美学》:阿米斯、万·梅特尔著,傅志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当代叙事学》:马丁、华莱士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语言学与小说》:福勒、罗杰著,重庆出版社,1991年。
《小说的艺术》:洛奇、戴维著,作家出版社,1998年。
《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略萨著,赵德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克默德、弗兰克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瓦特莱、贝尔纳著,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3年。
《新小说新电影》:托马塞、克洛德著,李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诗学——文学形式通论》:方丹、达维德著,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互文性研究》:萨摩瓦约、蒂费纳著,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为修辞的叙事》:费伦、詹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这些书籍涵盖了叙事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小说美学、语言学与小说、小说的艺术等。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叙事学的理论和实践。
叙事学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二、叙事视角
1. 叙事视角的分类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叙述者是“我”,视角是“我父亲”,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一、引言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作品及其结构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谓是曲折而丰富。
从早期的经典叙事学,到后来的后经典叙事学,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都在不断地演变和拓展。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共存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叙事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特点经典叙事学,也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
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故事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上,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1.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熟期和巩固期。
在形成期,经典叙事学主要关注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以及叙述者的角色等基本问题。
在成熟期,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开始对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进行深入研究。
在巩固期,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
2. 经典叙事学的主要特点经典叙事学的主要特点包括重视结构、逻辑和分析。
其认为,故事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情节和人物组成的结构系统,只有通过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深入揭示故事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意义。
此外,经典叙事学还强调叙述者的作用,认为叙述者的立场和态度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具有重要影响。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与特点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逐渐崭露头角。
与经典叙事学相比,后经典叙事学更加关注作品的语境、读者和跨文化因素等多元因素对故事的影响。
1. 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背景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非线性思维,这些观念对传统叙事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
因此,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试图从新的角度和方法来探讨叙事的本质和功能。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1. 引言1.1 浦安迪简介浦安迪(Paul R. Goldin),美国汉学家,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及中东语言文化系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前文化、中国古代思想、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等。
浦安迪在中国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其学术成就备受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浦安迪曾在哈佛大学攻读古代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前往耶鲁大学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曾在多个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关于中国叙事文化的重要论文,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之一。
浦安迪除了在学术界的成就外,还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如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助金等。
《中国叙事学》是浦安迪的代表作之一,该书通过对中国叙事文化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叙事学的丰富内涵,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学术界和文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2 《中国叙事学》简介《中国叙事学》是浦安迪教授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叙事理论的重要著作。
该书从汉学家的独特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浦安迪教授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影视作品的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叙事学》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叙事学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各个方面的要点,为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叙事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该书对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叙事艺术,拓展文学研究领域,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叙事学》的深入阅读,读者不仅可以学习到关于中国文学叙事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2. 正文2.1 汉学家浦安迪的中国研究汉学家浦安迪是一位深耕中国文化的学者,他将中国叙事文化作为研究重点,探索中国文学中的叙事规律与特点。
浦安迪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以及叙事艺术的表现手法。
《叙事学》读书笔记
以阅读反观创作《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的生成过程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这奠定了我们研究叙事学的对象必定是叙事文。
那么,什么是叙事文呢?从简单意义上界定:“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在本学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叙述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述文的叙述模式和结构模式,简单的接触了叙述文的阅读,因此,这里但从叙述文的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
大多数较好的作品反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叙述文也不例外,学习阅读方法,一方面为叙述文的欣赏掌握方法,做一个理想读者;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从阅读心理反馈写作,让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以读者的身份监督思考。
阅读是“读者对现存文本的再建构。
这意味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将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永恒结构的客观物,其意义必定不是任意的。
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文本丰富内涵的框架结构,读者充分的创造活力,会使得文本意义在实现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多种解释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理解的失误,而正说明了文本意义丰富的暗示性。
鉴于我们知识范围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文本意义的存在不单单会局限于创作理念中,更多的则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加入客观实际的的描述,即使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加工,多重意象的加入能够为阅读活动提供结构预期,增加读者基于文本而有超越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意义多元化。
叙事文的范畴决定了它属于时间感,是一种线型运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本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它必须通过读者熟悉的惯例和结构增加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如果文本太容易现解也会使入索然无味,故文本又要通过设置障碍以延长理解的过程。
”这是胡亚敏老师对于“文本悖论”的描述。
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便利性为文学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种作品特别是叙述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
(完整word版)中国叙事学_杨义
中国叙事学杨义结构篇第一一、结构的动词性及“精神契约说”结构一词,在叙事学体系中虽然已经是名词,但从它的中国词源上看,它原本是动词或具有动词性。
我们在考察叙事作品的结构的时候,既要视之为已经完成的存在,又要视之为正在完成中的过程。
寻找“结构”一词在词源上的动词性,实际上乃是寻找结构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
所谓落笔,就是把作者心中的“先在的心智结构”加以分解、斟酌、改动、调整和完善,赋予外在形态,成为文本结构。
《史记》结构的启迪:(1)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对等平列的,而往往是处在立体性的多维的时空之中(本纪、表、书、世家、列传);(2)一个人物和事件安置在结构中何等位置,具有深刻的意义;(3)结构各部分的总和之外有更为本质价值的深层意义。
结构超越了具体的文字,而在文字所表述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
在这种意义上说,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甚至可以说,极有创造性的结构是隐含着深刻的哲学的。
(历史人生哲学;结构逻辑、叙事战略)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它叙事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蕴涵着特殊意味的一点,它所蕴涵的意味、意义或哲学,都最终在结构的完整性中获得说明。
(结构的曲折、思想的复杂)结构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体验到的人间经验和人间哲学,而且还指向叙事文学史上已有的结构。
结构动词性的“精神契约说”:结构是作者把自己体验到的人间经验、生存哲学和宇宙意识加以表述的生命过程,意味着结构是人与天地之道一种精神契约。
注重:结构、叙事逻辑、思想三个维度二、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孤立地观察和思考宇宙人间的基本问题,总是以各种方式贯通宇宙和人间,对之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双构思维是渗透于宇宙人间的,无所不在的,它谈此即彼,目光四射.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以结构之技呼应着结构之道,以结构之形暗示着结构之神,或者说它们的结构本身也是带有表里相应的双构性的,以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蕴涵着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反过来又以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呼唤着和贯通着显层的技巧性结构。
《2024年空间叙事学》范文
《空间叙事学》篇一一、引言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空间与叙事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在文学、电影、游戏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它旨在通过研究空间结构、空间与故事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叙事的空间性和空间建构叙事的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出发,探讨空间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二、空间叙事学理论概述空间叙事学将空间视为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认为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束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理空间和认知空间。
通过空间的描绘、组织与构建,叙事得以丰富、多样,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叙事学中,空间的呈现往往伴随着时间线索的串联。
而空间叙事学则更加注重空间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强调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它还关注空间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空间与人物、情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空间叙事学在文学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空间叙事学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家通过描绘场景、环境、建筑等元素,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的空间世界。
这些空间不仅为故事提供了背景,还参与了故事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例如,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为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空间还可以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居住的庄园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象征着家族的命运和历史的变迁。
四、空间叙事学在电影与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自然也离不开空间叙事学的应用。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场景设置等都是构建空间的手段。
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切换,电影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空间世界。
同时,电影还通过空间与人物的关系、空间的运动与变化等手法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舞台的空间布局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
而电影《泰坦尼克号》则通过泰坦尼克号这艘巨轮的空间设置和人物在其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
二年级叙事学《角》的故事
学《角》的故事
星期三,我们数学课上,主要是上角的内容。
我们学了直角;钝角;锐角。
课堂上老师叫我们做白板上的题目,做着做着,老师问:锐角要用什么东西来量?大家都回答错了,数学老师说;如果回答不出来,大家都不要下课了。
我想起来用直角来量,我就自敢奋勇的举手回答:用直角来量。
老师说对了,然后老师把我的尺子拿上去量,量好了,老师问;这把尺子是谁的?我说:是我的,老师就换给我了。
老师又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潘俊龙说:今天学了直角,钝角,锐角。
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一会儿,我们就下课了。
今天也学到了关于角的很多知识,心情也非常喜悦。
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学习。
叙述视角的书籍
叙述视角的书籍
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一种叙事方式或角度,用来讲述故事或表达观点。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让读者对故事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叙述视角的书籍推荐和拓展:
1. 《小说写作技巧:叙述视角》(作者:莫里斯·布朗特) - 本书介绍了小说写作中叙述视角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作者强调了叙述视角的多样性,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视角来构建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
2. 《叙事学》(作者:爱德华·阿诺德) - 本书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多种叙述视角的使用方法。
作者讲述了不同的视角如何影响故事的叙述和读者的接受度。
3. 《故事》(作者:罗伯特·麦基) - 本书介绍了故事的基本结构和多种叙述视角的使用方法。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叙述方式。
4. 《修辞学》(作者:约翰·济慈) - 本书介绍了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多种叙述视角的使用方法。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如何用于叙事。
5. 《叙述视角与情节发展》(作者:蒂姆·布朗) - 本书介绍了叙述视角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叙述视角如何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度。
以上书籍是一些关于叙述视角的书籍推荐和拓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格雷马斯与叙事学
Greimas and Narrative
LIN Jia-ying
(Shaanxi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rrative text is about exploring narrative structure,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dual role of generating and structuralist semiotics. Greimas French master of narrative semiotics, his main achievement is mainly semantic aspects of narrative. He tried to follow the accepted narrative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the sampl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Propp's narrative theory and improved, thus completing the narrative reveal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display.
1.简浅介绍格雷马斯
格雷马斯,立陶宛裔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先锋的叙事学理论发展的倡导者。1917年3月9日,格雷马斯生于苏联图拉,1934年毕业于立陶宛大学法律系,1936-1939年在格勒诺布尔学习语言学。1939年他返回立陶宛服兵役。1944年他回到法国,1949年获得索邦大学博士学位。
格雷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起积极开展语言学和语义学研究,并与其他法国学者一道推动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基础上的重要突破。他的这一构想最先提出于1976年的《符号学和社会科学》论文集中,之后又在1979年系统实践于他与库尔泰合编的《符号学——语言理论分析词典》中。格雷马斯是法国巴黎学派的核心人物,他从1965年开始领导法国巴黎的符号语言学研究,为符号学的巴黎学派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理论叙事学的起源叙事学的发展1.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叙事文学成熟于宋元以后中国的叙事理论明代后期发展形式:叙事作品的序、跋和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叙事学的发展●意识形态叙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叙事的涵义文学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叙事文(诗、剧本、小说)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的本质的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一)从叙事的内容看(二)从叙事方式来看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1. 叙述内容2. 叙述话语3.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的基本欲望(一)事件(二)情节(三)人物(四)场景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三、行动一般行动逻辑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①、首尾接续式。
②、中间包含式。
③、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二、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巴赫金的“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文学院专业选修课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叙事文学研究班级:姓名:学号:论文题目:《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摘要】:叙述学中的视角问题在叙述过程中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叙述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
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它们各有优劣,我将分别来表述和对比,以区别和统筹两种视角的运用,便明确我们对叙述视角的认知。
【关键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对比转换叙事学也叫叙述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在传统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的条件下,叙事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的共性特征。
一、叙述视角视角是指视线与所呈现画面之间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叙事学中指叙述者站在何种角度来进行叙事。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视角往简单的来讲,就是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是“他”和“她”,也可以是“我”,目前也就这两种了;而讲故事的角度就是看你所知道故事的情节的比例了,是全知道、还是只知道部分。
当叙事者大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全知性视角,或被称为上帝视角,顾名思义,叙述者就像上帝一样,往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知晓故事情节所有的发展,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更多、更全,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古典主义的叙述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叙述方式。
当叙事者大于或等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有限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往往是参与者,仅仅知晓单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
二、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特点,就在于“全知”,大都使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观众的立场来叙述,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叙述者知晓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进行叙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