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信社历史沿革
![农信社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d03e33e0f8c75fbfc77db234.png)
·1950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定试办信用社。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
·1979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
·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组建县级联社。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决定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合并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
· 1996年,农信社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1998年,央行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大银行的退出农村。
· 1998年5月,《县级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制规范试点方案》出台。
·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江苏就开始在全省11个地区各选择一个县来进行统一法人的试点。
·200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
·200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2001年底,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后成立了82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县(市)农村信用社,并且成立了江阴、常熟、张家港三家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省联社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
·2002年初,人民银行进行了全国八个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与改制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与改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47335e3f61fb7360b4c65cf.png)
5 广州农商行 3544.39 15 吉林九台农商行 597.72
6 东莞农商行 1806 16 张家港农商行 533.2
7 天津农商行 1768.11 17 合肥科技农商行 358.58
8 顺德农商行 1415.03 18 鄂尔多斯农商行 254.01
9 江南农商行 1372.03 19 芜湖杨子农商行 179.99
曲折反复阶段(1958 年——1978 年)。这段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变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权不断发生易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和人民银行先后成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产权关系经过这几次调整后,造成农村信用社由民办民管最终走向官办官管,不但脱离了社员群众,而且也丧失了业务经营自主权,此时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基本不具有合作制的性质了,我国的信用合作事业发展至此受阻。
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农村信用社发展到这个阶段,产权制度,经营机制,股权设置,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文件提出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新一轮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就此开始。本次方案确定了以下几点改革内容:第一,以法人为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第二,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信用社的管理权转移给了省级人民政府,银监局执行对其监控职责。这次改革解决农村信用社由来已久的资本缺乏及不良资产问题。
山东农村信用社
![山东农村信用社](https://img.taocdn.com/s3/m/2f1ce09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2.png)
山东农村信用社山东农村信用社是山东省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担负着服务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
一、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农村合作社,那时农村信用社主要发放小额贷款和收取存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山东农村信用社于1985年正式成立,并逐渐形成了以农村金融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2006年,山东省决定将所有农村信用联社整合为山东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化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山东农村信用社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山东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为山东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山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山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分为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
总行负责全省范围内的管理和决策,各级分支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地,负责具体的业务开展。
总行设置有行长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个人金融业务部、公司金融业务部、市场营销部等部门,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各级分支机构主要包括支行和联社,支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层单位,联社则是若干支行的组合,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山东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1. 存款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存取款、定期储蓄、活期储蓄等服务,方便农村居民进行资金管理。
2. 贷款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农村信用贷款、农村居民消费贷款、农业生产贷款等多样化的贷款产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消费的资金需求。
3. 支付结算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民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和救助金发放等支付结算服务,方便农民解决支付问题。
4. 理财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风险适度、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帮助农民增加财富。
5. 金融保险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保险、意外保险等保险产品,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安全。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ad2c20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5.png)
农信的发展历程农信是指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农信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农村金融状况十分落后,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合作社运动开始兴起。
1913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镇,中国第一个合作社——嘉兴县陆军士兵合作社成立,这被认为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开端。
随着农村合作社运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合作社纷纷成立。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条例》,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信用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农村信用社总行,标志着农村信用社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两个转变”,即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合作银行转化为城市商业银行。
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形成了以县级分社为基础,乡村信用社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网状服务体系。
它不仅提供了贷款、存款、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还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险、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信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民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农信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农村投融资等农村发展重点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274a11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f.png)
一、农村信用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1、139年前全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德国是农村信用社的发祥地。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建特征,而德国采取加重农业税的办法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818年,全世界农村信用社创始人雷发巽出生在德国一个农民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17岁参军,25岁退伍后在地方行政机关任职,27岁担任卫斯特瓦尔德市市长。
1847年到1848年,当地发生大饥荒。
农民家庭出身的雷发巽,十分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就组织了一个面粉供给机构和面包作坊。
面粉和面包分别以两种价格出售,一种对富人,一种面对穷人。
这两种价格影响很大,竟使全区的面包的价格普遍下降,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和拥护。
这给他启发很大。
他调往佛拉梅斯弗尔德市任市长后,就选了 60个家庭较富裕的户,创办了“佛拉梅斯弗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
主要是帮助社员反抗牲畜贩卖商人的高利贷剥削。
由救助社购置牲畜,以分年摊还畜价的方式贷给社员,最长期限5年。
1854年,他又创立了“赫德斯多夫储蓄金库协会”之后,为了解决单个储蓄金库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于1872年又组织了莱茵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1876年他把各个地方的信用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德国农业中央储蓄金库”,雷发巽逝世后改称“德国雷发巽银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的合作经济思想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信用合作提供了借鉴。
2、88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我国早期信用合作思想传导者薛仙舟,1900年因从事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赴美留学。
后来在德国专门研究合作经济思想。
1918年任上海工商银行董事长期间,根据当时我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贫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村资金匮缺、高利贷盛行等国情,提出了实行全国合作共和的见解。
其特征是:带有自救互助的慈善组织性质。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5529d8e2aef8941ea76e054f.png)
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一(1951年—1957年)新生:小荷初露尖尖角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的名称,到最终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
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很快成为新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武器。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响彻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国历史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信用合作事业在旧时代被压抑的热情开始萌动。
崭新的政治环境、积极的政府态度、明确的发展战略……一曲波澜壮阔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序曲就此奏响。
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信用合作工作就已经被中国共产党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进行战略发展规划。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经济,我们就不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走向集团化,就不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包含信用合作在内的合作事业发展纳入到党的战略讨论中。
紧接着,建国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合作社事业的战略规划:“关于合作社: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在城镇和乡村中组织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这标志着新中国已将发展信用合作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式纳入了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
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已经土改的地区,由于生产的恢复,农民逐渐富裕,要求积储余粮,扩大再生产;少数农民因翻身不久,家底薄弱,一旦遇到意外,便会借贷无门。
有计划地开展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薄一波、程子华将会议讨论的内容向党中央进行了汇报,这份名为《关于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指出:“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满足农民的普遍要求,必须单独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统一由银行领导,信用社单独成立后,其存款、贷款、存实、贷实由信用社办理。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88e44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7.png)
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它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金融服务。
而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本篇文档将会介绍农村信用社金融知识。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也比较悠久。
最早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追溯到公元1904年,当时日军占领我国的台湾地区,在他们的统治下,台湾就创设了第一家信用合作社。
后来在国内,1930年代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协和会设立了第一家中国信用合作社,开始了我国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中国信用合作社成立后只能短暂地运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
到了1951年,中国劳动人民的政府成立,顺应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信用合作社的再次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
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内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内容与其它金融机构有所不同,主要提供以下几种服务:1. 存款服务。
就像银行一样,农村信用社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存款服务,人们可以将收入存款进来,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
2. 贷款服务。
农村信用社也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提供资金支持。
3. 结算服务。
农村信用社也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结算服务,向他们提供各种结算业务。
4. 理财服务。
农村信用社也为居民和企业提供理财服务,包括资产托管、代理理财、投资咨询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增值资产。
三、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与银行不同,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所有制和信用联盟的方式。
集体所有制意味着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属于所有成员。
信用联盟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可以借助其它机构或人员的信用来为自己融资。
四、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商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开始崭露头角,直接冲击着农村信用社的传统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农村信用社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ba83a6da45177232f60a282.png)
1954年5月,3.4万家信用社;
1954年年底,12.6万家信用社;
1956年5月,16万家信用社,在全国实现了信用合作化;
1956年年底,合并为10万家信用社;
1957年年底,进一步合并为88368家信用社。
1982年10月,农业银行提出要恢复“三性”,把信用社办成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金融组织;1984年1月1日,中央提出要把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
1984年6月,农业银行提出建立县联社;
1986年8月,国家体改委和人民银行决定信用社进行“脱钩”试点;
1990年10月12日,人民银行明确指出“信用社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
1997年9月15日,人民银行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银发〔1997〕390号);1997年11月11日,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范本)》、《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章程(范本)》(银发〔1997〕474号)。
1999年4月9日,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对两年来的信用社改革进行了总结,指出在如下方面取得进展:一是完成了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的“脱钩”工作;二是人民银行内部自上而下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部门;三是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取得初步成效。
四是人民银行暂时承担了行业管理职能,促进了信用社改善经营和服务;五是对资不抵债信用社,通过合并、降格手段,减少法人机构5953家,化解了部分风险。
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政府进行信用社新的改革试点:在县(市)联社入股基础上组建省联社,由省联社统一管理信用社和县联社。
同时,分别将常熟、江阴、张家港三个县的信用社以县联社为单位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70 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70 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7f866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5.png)
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经历了多次蜕变,每一次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行、社是两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实体, 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多为合作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为股份制,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不同70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信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我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欺压,不少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合作经济的思想在这时随各种思潮传入中国。
1923年,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发动下于河北香河县成立,中国农信社的历史由此开启。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在会议上指出:“信用合作是群众性的资金互助的合作组织,主要是组织农民自己的资金,调剂有无,以解决社员生产上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银行给以资金周转及业务上的支持,并可代理银行的一些委托业务,以活泼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生产。
”农信社自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试点。
1958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农村的财政贸易体制要实行“两放、三统、一包”政策。
其中“两放”是指将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农村基层机构的人员和资金的管理权下放给人民公社;“三统”是指政策、计划、流动资金管理的统一;“一包”是指包财政任务的完成。
在这样的要求下,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为信用部并交由人民公社负责管理。
虽然这些政策没在全国普遍推行,但也导致部分地方的信用部资金被占用、职工被抽走,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事业发展。
1959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把农村的银行机构收回,不再下放。
同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农信社从人民公社的信用部中分离,管理权下放给生产大队的信用分部,这就是所谓的“所社分离”。
然而实际上,生产大队信用分部的业务由大队单独领导,他们有权决定其业务经营、职工任免、资金使用。
这就导致了部分基层干部滥用职权,肆意调动人员、挪动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分部的信誉遭到严重破坏,资金受损严重。
农信发展历程
![农信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c6f71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e.png)
农信发展历程
农信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金融处于相对封闭和简
单的状态。
农村信用合作社充当着农户之间的金融中介,起到了基础金融服务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政府决定建立农村信用社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于是,农信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1987年,中国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统一领导全国农村信
用社的发展。
开展业务领域逐渐拓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储蓄、贷款、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还提供农村资金融通、农民培训、农业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2001年,中国农信社改制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
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一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责任。
农发行不仅继续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还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
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信社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的农村发展情况,还设立了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当前,中国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居民和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农信发展历程的不断推进,为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53dd62c482fb4daa58d4b73.png)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2011年11月18日15:23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手机看新闻∙∙字号六十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篇章。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
——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普及和大发展时期。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提出首先在华北试办信用社(部)。
1951年5月,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行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等。
1955年人行又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新的政策环境下,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到1957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达88368个,存款20.6亿元,社员股金3.1亿元。
——从1958年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农村信用社的跌宕波折时期。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年代,信用合作事业受到“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先后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又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最后来交由国家银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发展策略的频繁调整、管理主体的几经更迭,使得刚刚步入正轨的农村信用社在历史的折腾中走上了“官”办道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行社脱钩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84年,国务院转发《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恢复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
农村信用社向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从1996年行社脱钩到2003年深化改革试点前,是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
农村信用社进入了自我管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贵州农信社发展历程
![贵州农信社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b4c4a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2.png)
贵州农信社发展历程贵州农信社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贵州省的业务框架,该机构是在中国农村合作银行总行的监管下进行运营的。
下面,将重点介绍贵州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贵州农信社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贵州省农民负担沉重,财政困难,农村信用结构明显落后。
为了改善农村经济状况,贵州省政府开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
在1951年,贵州农民信用合作社开始试点,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了一些试点社。
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贵州农信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随着流通经济的发展,贵州农村的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加。
1980年代初期,贵州农信社开始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推进了农信社服务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为贵州农信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1990年代,贵州农信社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了营业网点的大规模扩张。
同时,贵州农信社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了对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的贷款规模。
此外,贵州农信社还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消费信贷等业务。
通过这些举措,贵州农信社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服务水平,也为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21世纪后,贵州农信社进一步拓宽了业务范围,积极探索线上金融服务模式。
通过引进互联网金融技术,贵州农信社开展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此外,贵州农信社还加大了与农村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通过农产品线上销售的方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贵州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机构,在贵州省农村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贵州农信社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个营业网点,几千名员工的大型金融机构。
它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金融服务,也为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贵州农信社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贵州农信社已成为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承载者,为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0cca1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b.png)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农信社发展现状农信社,即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
以下是农信社发展现状的详细描述:1. 农信社发展历程:农信社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从小额贷款互助组织到现代化金融机构的演变过程。
目前,农信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 机构设置和业务范围:农信社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覆盖了大部分农村地区。
农信社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贷款、理财、支付结算、保险等金融服务,为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3. 资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农信社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稳步增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农信社的总资产已经达到XX亿元,净利润为XX亿元。
4. 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为适应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农信社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
通过引入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农信社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5. 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农信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
农信社积极参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信社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信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农信社发展的趋势分析:1. 金融服务创新:农信社将继续推进金融服务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和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例如,发展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信社将积极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网络。
加强与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3.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随着农村金融业务的扩大,农信社将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
农村信用社历史简介
![农村信用社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71efd8102d276a200292e28.png)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1923年,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河北香河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但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农村信用社走上了官办的道路,给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4年8月,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此后十几年,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下,按照合作金融的方向进行了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聚集农村闲散资金,引导农村资金流向。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贴近农民,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是为广大农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农民组织的各类产前产后加工、运输服务组织的发展,并以此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四是调节农村货币流通。五是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六是引导农村民间借贷,维护农村金融秩序。
农村信用社简介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自愿入股组成,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入股组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要为入股的农村信用社提供服务,同时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监督和协调。
农信发展历史
![农信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829a5a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1.png)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非常落后,农民很难获得贷款和储蓄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
1915年,湖南省长张敬尧在长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标志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诞生。
在20世纪30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条例》,规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和管理制度等。
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1951年,国家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暂行条例》,规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和管理制度等。
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1986年,国家开始推行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开始进行改革和创新。
1996年,国家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条例》,规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和管理制度等。
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
2003年,国家开始推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开始进行改革和创新。
2007年,国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法》,规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和管理制度等。
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和改革创新期。
在初创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探索和尝试,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在发展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创新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8f896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b.png)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农信社(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信社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农信社发展现状1.1 农信社的基本情况农信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种金融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
农信社的服务范围涵盖农业、农村、农民,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份。
1.2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农信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信社在服务农村经济、支持农民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农信社已经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1.3 农信社的发展成果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信社在服务农村经济、支持农民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信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信社发展趋势2.1 农信社的改革与创新为适应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农信社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2 农信社的业务拓展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信社需要拓展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金融需求。
2.3 农信社的风险防控在发展过程中,农信社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防控,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三、农信社发展的政策支持3.1 国家政策导向国家向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支持农信社健康发展。
政策导向为农信社提供了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3.2 财政资金支持财政资金是农信社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国家通过向农信社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财政资金的投入为农信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3.3 监管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对农信社的监督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信社的稳健发展。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1ecfa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1.png)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农村信用社(简称为农信社)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其性质和定位在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变化中。
从定位为合作性到改制为商业性,从强调以服务农村为重到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信社的角色和管理总在不断变化。
当前所谈的农信社,不仅与其前身——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文简称为信合社)的名称不同,而且还包含着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简称农合行)及农村信用社[简称为农信社(小口径)]三个组成部分,其性质与过去明显不同。
不过,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这一地位至今没变。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农信社历史更悠久。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信用合作的兴起到现今农商行改制上市,已历经60多年风风雨雨。
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金融机构,几度变迁,其管理主体也从专业银行到央行,再到地方政府。
第一阶段(1978~1984年):恢复“三性”时期1978年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农村工商业发展、农村组织形式变化,农村经济巨大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多样性要求。
为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需求,1979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恢复农业银行(港股01288)的通知》。
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信合社进入了由农业银行管理时期。
农业银行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信合社的发展。
在农业银行领导下,信合社大力组织农村资金,放宽贷款范围,有效解决农民合理的资金需要,逐步把农村借贷纳入到信合社的信用渠道。
虽然这个时期信合社在业务经营和机构设置上步入正轨,基本具备独立经营的条件,但在人事、业务、财务等方面也开始逐步向银行看齐,走上了“官办”道路,逐渐失去合作金融组织的优越性。
1984年8月,国务院提出抓紧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667c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6.png)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尊敬的读者:我将为您介绍一下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信用社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合作社运动。
这是一种社区互助组织,旨在为农民提供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摆脱高利贷的陷阱。
信用社的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的开始。
20世纪初,信用社开始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迅速发展。
在很多国家,政府开始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法规来规范其活动。
与传统银行不同,信用社以社员的利益为导向,不以牟利为目的。
社员将资金汇入信用社作为存款,信用社将这些存款用于发放贷款给有需要的社员,同时从贷款收取一定的利息来支付社员的存款利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信用社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快速扩展。
随着这些地区农村和非农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信用社的重要性。
信用社成为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差距的有效手段。
在这些地区,信用社不仅提供贷款服务,还为社员提供储蓄、支付、保险等金融服务。
21世纪初,信用社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多功能的金融机构。
许多信用社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开始提供金融咨询、投资、国际结算等服务。
在一些国家,信用社还开始发行信用卡和提供电子银行服务,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革新,信用社也积极应对变革。
许多信用社开始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好地满足社员的需求。
总之,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其对社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从最初的小额信贷机构到现如今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提供者,信用社在帮助社员实现金融独立和增加农村地区经济活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谢谢您的阅读!此致,敬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村信用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1、139年前全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德国是农村信用社的发祥地。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建特征,而德国采取加重农业税的办法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818年,全世界农村信用社创始人雷发巽出生在德国一个农民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17岁参军,25岁退伍后在地方行政机关任职,27岁担任卫斯特瓦尔德市市长。
1847年到1848年,当地发生大饥荒。
农民家庭出身的雷发巽,十分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就组织了一个面粉供给机构和面包作坊。
面粉和面包分别以两种价格出售,一种对富人,一种面对穷人。
这两种价格影响很大,竟使全区的面包的价格普遍下降,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和拥护。
这给他启发很大。
他调往佛拉梅斯弗尔德市任市长后,就选了60个家庭较富裕的户,创办了“佛拉梅斯弗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
主要是帮助社员反抗牲畜贩卖商人的高利贷剥削。
由救助社购置牲畜,以分年摊还畜价的方式贷给社员,最长期限5年。
1854年,他又创立了“赫德斯多夫储蓄金库协会”之后,为了解决单个储蓄金库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于1872年又组织了莱茵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1876年他把各个地方的信用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德国农业中央储蓄金库”,雷发巽逝世后改称“德国雷发巽银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的合作经济思想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信用合作提供了借鉴。
2、88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我国早期信用合作思想传导者薛仙舟,1900年因从事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赴美留学。
后来在德国专门研究合作经济思想。
1918年任上海工商银行董事长期间,根据当时我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贫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村资金匮缺、高利贷盛行等国情,提出了实行全国合作共和的见解。
其特征是:带有自救互助的慈善组织性质。
1920年是我国连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国际国内人士在各地组织华洋义赈团救济灾民。
救灾过后,给人民留下深刻教训,也唤醒了农民本能的合作意识。
救灾是消极被动的。
如何预防灾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的方法。
所以将剩余的救灾余款用于发展信用合作事业。
在中国华洋义赈团的组织下,1923年6月河北省香河县城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
到1928年2月,在河北、江苏等地的56个县成立信用社422个,社员13711人,自筹资金2.58万元,发放贷款2.32万元。
有力地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
为全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先河。
3、68年前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考察农民运动发展情况。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讲到:“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实是农民所需要的。
他们买进货物要受商人的剥削,卖出农产品要受商人的勒索。
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的剥削。
他们很迫切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一针见血的揭露了高利贷剥削行为和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必要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3年,陕甘宁边区在延安南区沟门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
同年11月《解放日报》专门介绍了沟门信用社办社经验。
1946年山西省壶关县百尺乡建立农村信用社,信用社主任王松牢发动手工业铁业工人自发的把自己工资集中入股,解决了手工业因无资本而未能生产的困难。
王松牢又利用自己会打铁的专长,一有空就打铁,以此收入弥补信用社开支,使信用社越办越好,成为全国信用社一面旗帜。
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普设农村信用社积累了经验。
4、建国初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与高利贷作斗争,解决社员生产生活资金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有些农民不得已求借高利贷。
由此高利贷死灰复燃,所以建国之初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与高利贷作斗争。
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高利贷。
它是一种贷放货币为主要形式,以榨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封建性质剥削活动。
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获得广泛发展。
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取代了高利贷的垄断地位。
但高利贷并未消灭。
旧中国高利贷还比较猖獗。
当时绝大部分地主富农乃至家境殷实的富裕中农他们开设的当铺、钱庄、银号都放高利贷。
高利贷主要形式有信用借贷、担保借贷和抵押借贷。
借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其中六个月至一年较多。
高利贷种类有支青、倒灌利、双日利、大加三、折实利、劳役利、借钱押房利、出门利等等。
它使广大贫苦农民深受其害而又无可奈何。
电影《白毛女》,黄世仁逼债逼死杨白劳,霸占其女“喜儿”顶债的悲惨事例在旧中国并不少见,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些贫苦农民深受高利贷剥削,卖房卖地,倾家荡产。
解于县赤社村贫农吕太平全家五口人,病倒了三口。
第一次贷款看病钱不够,他准备廉价出售房屋看病。
赤社信用社及时上门再贷款。
治好了家人病,吕太平感激地说:“信用社真是及时雨,救了我全家人性命。
”1952年夏收时买一把镰刀只需5角钱,而没钱赊账的农民麦收后就得归还4公斤小麦。
赤社信用社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高利贷剥削,及时给农民发放贷款,使高利贷失去市场和阵地,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底,全国乡一级信用社基本普及,有力的占领了农村金融阵地。
5,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作用是: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要求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作为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形式同步进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全国普及以后,主要任务是“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当时,农村信用社就按这一方针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
解于县赤社村信用社主任吕开化同志,他认识到随着农村形势发展单靠信用社扶持农业生产发展是不够的。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乡党委汇报后,乡党委及时召开了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联席会议,根据农业社全年生产投资计划,结合自有物资和资金,提出了供销社负责供应物质,信用社提供资金,信用社和供销社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并制定了“三结合”合同。
如金井庙农业社计划打砖井240眼,小型井196眼,需要配套,信用社资金不足,他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麻绳,一端绑一个铁环,和农业社水利股长王华南同志深入到476眼井台,逐个测量水位深浅,绘制了一幅水利规划图,能用机器浇水的画个圈,能用水车浇水的点红点,又建议农业社水车和机器交换使用。
这样,在减少投资的情况下,解决了农业社浇水问题,为此,1955年4月《人民画报》以两个版面刊登了赤社乡六幅图片,重点介绍了信用社送资金,供销社送物资。
广大社员踊跃存款。
中国农业银行乔培新行长亲自著文。
这就是信用社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6、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时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题为“乘胜前进”的元旦社论。
社论提出:“深入揭批‘四人帮’是我们全年的中心任务,把‘四人帮’揭深批透,把思想战线搞清楚,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搞好。
”农村信用社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全力以赴投入到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而推动信用合作工作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夏县为例,首先调整资金投向和服务对象,放宽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对包产组、包产户、包干户的贷款,视同对待社队集体企业一样,谁用谁贷谁还,贷款利率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生产贷款,按社队农业贷款对待。
在贷款方针政策上,坚持贯彻绝不放松支持粮食生产的同时,支持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支持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以及社员家庭副业。
7、县信用联社建立时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把信用社下放到公社办不对,搞成官办的也不对,这都不是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集体经济金融组织,信用社应在银行领导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要办的更灵活些,不一定受银行一套规定的约束,要起民间借贷作用。
”从1984年国务院下发105号文件算起,全国信用社县级联社逐步建立,这标志着信用社改革向前迈进一步,适应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
以夏县为例:夏县有山有川,有丘陵有盆地,适宜种植粮、棉、油、菜、瓜、果、林、草等作物,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这种状况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必须以种植业为主,兼顾养殖业和加工业。
所以,在资金投向上,主要在十个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粮棉生产基地,支持蔬菜生产基地,支持杂果基地,支持山楂板栗木耳基地,支持苹果葡萄基地,支持养殖业,支持加工业,支持乡镇企业,支持科技兴农,支持脱贫致富。
8、现在,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全方位支持“三农”。
1996年,随着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特别是2003年6月,全国省市区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使信用社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管理道路,加之各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后,撤并了设在农村的网点机构,这有从客观上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这对农村信用社是挑战也是机遇。
以夏县为例:夏县信用联社为了肩负支农重任,全方位支持“三农”。
一是实施“信用工程”,对农户小额贷款、对象、用途、利率、资金评定、贷款期限、贷款发放与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准。
在全县开展评定信用户,建设信用村工程。
实行优质服务四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作风到位,支农资金到位,信贷服务到位。
对农户核定的小额贷款额度定期上门服务,实行贷款计划、程序、额度、用途、利率“五公开”。
信贷人员出柜台、进农户、拉家常、结对子,面对面为农民办理贷款手续。
所以农民高兴的说:“手持小红本,贷款一个准。
”进而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是随着电子化步伐的加快,汇兑结算渠道畅通,信用卡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结算难的问题。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
信用社开办中间代理业务,农民交电费、交水费、交电话费以及国家惠农补贴等款项,都由信用社承办。
所以说农民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信用社。
这就是今天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大家知道,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一直固定不下来。
六十年来,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
人民银行管理、农业银行管理、乡镇政府和人民公社管理、生产大队(村委)管理、农金体改办管理、省政府管理、就是今天这种体制也还在商榷中。
这样以来,信用社婆婆更换频繁,信用社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处于弱势,所以信用社的艰难曲折路程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