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大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大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3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4心理现象:又为心理或心理活动,由许多具体的心理活动构成,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情感过程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喜怒哀乐的过程7意志过程:人们主观能动性集中表现的过程8个人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人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9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0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优规律的应答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15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6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17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

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8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人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19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性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反应特定教学理论得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社会助长(社会阻抑):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降低)的现象。

元认知:对于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教学监控: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监察、评价和反馈;教学活动调节、校正教育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对意外或偶发事件作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信度:又叫做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的倾向性思维叫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知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六种基本人际行为倾向: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
4、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体验到的不同强度和性质的感觉。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几种复杂的知觉: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
社会知觉的过程:信息的收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记忆的三个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系统中储存——保持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充实某项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和别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经常会自觉的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和稳定,这种方法叫心理防御机制。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称为关键期。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3、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人格心理特征。

4、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又称为智力二、填空题1、(气质)是个性特征中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2、性格的结构(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态度特征)。

3、能力按倾向性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

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

4、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为(液体智力);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的智力为(晶体智力)。

5、能力按表现早晚来分为(人才早熟、中年成才、大器晚成);按能力水平分为(超常儿童、智力中等者、低能儿)。

6、小学儿童性格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是在(2 )到( 4)这一阶段;在小学(5 )年级的前后,儿童发展进入骤变期。

三、判断题1、能力在人格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

(错)2、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粘液质的人呆板冷漠,所以多血质比粘液质好。

(错)3、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最佳年龄)。

(对)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句话说明了人格存在着个性差异。

(对)5、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对)6、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对7、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8、性格有好坏之分。

(对)9、一个10岁的儿童,经过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的测验,他完成了11岁儿童的全部测验项目,他的智商为105。

( 错)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遗传素质越高,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力越大。

(错 )11、王方5岁,李元10岁,他们的智商都是110 ,两人比较起来年纪较小的聪明一些。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2、心理过程3、认识过程4、个性心理特征5、观察法6、实验法7、测验法8、问卷(法)9、活动产品分析(法)10、系统性原则11、神经元12、突触13、极化状态14、去极化状15、刺激过程16、反应过程17、听觉性失语症18、视觉性失语症19、失写症20、植物性神经系统21、反射22、无条件反射23、条件反射24、泛化25、分化26、动力定型27、操作性条件反射28、正诱导29、负诱导30、二级条件反射32、神经冲33、反映34、感应性37、信号性反应36、遗传素质35、心理发展38、主观能动性39、同化40、顺应41、最近发展区41、外受感觉42、内受感觉43、感受性44、绝对感受性45、(感觉)适应46、(感觉)对比47、知觉48、空间知觉49、时间知觉50、运动知觉51、真动知觉52、似动知觉53、错觉54、知觉的选择性56、知觉的整体性55、知觉的理解性57、知觉的恒常性58、绝对感觉阔限59、观察61、感受野60、观察力62、特征侦察器64、记忆65、瞬时记忆66、短时记忆67、长时记忆68、识记69、保持70、回忆与再认71、记忆表象72、反响回路73、遗忘曲线74、联想75、复习76、工作记忆77、程序记忆78、动作思维79、形象思维80、抽象思维81、聚合式思维82、发散式思维83、分析84、综合85、抽象86、概括87、具体化88、前科学概念89、变式90、定势91、知觉定势92、功能固定93、创造思维94、想像95、再造想像96、创造想像97、幻想98、灵感99、情绪情感100、需要101、心境102、激情103、应激104、道德感105、理智感106、表情107、激奋水平108、叶克斯---道得生定律109、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110、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111、心身性疾病112、社会需要113、美感114、动机115、需要116、诱因116、主导动机117、次要动机118、双趋冲突119、双避冲突120、趋避冲突121、归因122、自我效能感123、注意的稳定性124、注意的分配125、注意的转移126、兴趣效能127、兴趣转移128、兴趣中心129、语言130、言语131、技能132、习惯133、动作技能134、高原现象135、技能的迁移137、智力技能136、技能的干扰137、智力技能138、书面言语139、能力140、才能141、一般能力142、特殊能力143、创造能力144、晶态能力145、液态能力146、信度147、效度148、气质149、性格150、场依存型151、场独立型152、根源特质153、投射法154、替代学习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精品文档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
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
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
(意志过程):
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知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
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
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
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
系统脱敏法:
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分题计论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
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
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学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

是在德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重视心理实验,强调心理实验,强调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配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 reness)。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心理: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直观教学:是指采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式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表现为错误地再认或重现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心境:是指在某种情况的影响下,主体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激情:是一种猛烈爆发而又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言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挫折:指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人的生理和社会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名词解释

心理特征名词解释

心理特征名词解释
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和个性特征,用
来描述和解释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心理特征通常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性格特征:个体持久存在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
为方式,如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等。

性格特征在个体的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情绪特征: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情感反应,如愉快、悲伤、愤怒等。

情绪特征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对个体的健康
和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智力特征:个体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能力和倾向,如智商、
学习能力、创造力等。

智力特征决定了个体在学习、问题解决、决策
等方面的表现与成就。

4. 动机特征:个体在行为动机和目标选择上的倾向和偏好,如
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归属动机等。

动机特征决定了个体对于某些行
为的关注和追求程度。

5. 价值观特征:个体对于道德、人生目标等方面的信念和价值
取向,如自由、公平、责任等。

价值观特征影响个体的行为准则和选择,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心理特征综合反映了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点和倾向,对于了解和解释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心理特征?

三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中常提到的三大心理特征是:
1. 知觉:知觉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它包括感知和意识,以及我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解释信息。

知觉过程受到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2. 情感:情感是人类对事件、对象或想法的主观体验。

它涉及个人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如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等。

情感既可以是瞬时的、短暂的体验,也可以是持久的、较复杂的情绪状态。

3.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和思维活动。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推理、判断、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认知能力影响我们的感知、思考、决策和行为方式。

这三个心理特征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它们在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特征名词解释
心理特征是指人类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以下是这些心理特征的名词解释。

1.能力:能力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具备的潜在可能性。

它涵盖了观察力、思维力、言语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

能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反映了个体在心理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属性。

气质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相对性,通常表现为性格的外在表现。

例如,有些人性格急躁,有些人则冷静沉着。

3.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面对现实任务时所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对现实态度的个性特征(如勤劳、自私、羞怯等)、意志特征(如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等)、情绪特征(如稳定性、持久性等)以及理智特征(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

4.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个性具有独特性、共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它受到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
约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倾向性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总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具有独特性、共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受到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心理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