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含反思)
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两篇)
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一)《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很多学生只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但不知道怎么去验证这个知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习兴趣《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课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第一个活动就是画出光的路线图并交流一下哪些生活实例支持你的预测,也可通过前几节课学习的光和影的有关知识进行交流,在此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在光和影的关系中及种种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依据的推测是本课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学生在完成的较好。
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学习。
第二部分是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若在教学时只是将整个实验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和结果,对于这节课,我要从建构科学概念入手,对于知识的核心把握就是"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外在形式上思考怎样能够将虚无的直线,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点、点、点、点,,成直线"的想法,和教具的设计和开发。
所以我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在追求实验严谨性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想出了"增加卡纸数量"、"在光传播的这条直线上前后移动"、"贴紧卡纸减少缝隙"等方法,在交流中明白三张有孔的卡纸在一条直线上可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如果三张有孔的卡纸不在一条直线上,看光斑的位置画出光的路线也可以判断出光是延直线传播的,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光的传播》说课稿
《光的传播》说课稿《光的传播》说课稿篇1(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图。
(激发学生对光感兴趣)观察(对光的现象有感性的认识)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思考、讨论(带着问题,参与讨论)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实物,主要是由于学生参与实际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反馈练习1: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巩固练习(此题练习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有的是农村可见的;有的是城市可见的;也有不常见的,让各层次学生增长知识)(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展示光源实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电,而不用一般手电筒,是因为激光手电光线比较集中)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观察、思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式学习随之开始)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小学自然课本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三)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鼓励学生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有了感性认识外,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光的传播》说课稿篇2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光的直线传播》。
版本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科版。
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必备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光的传播 说课稿
《光的传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是光学的开篇第一节,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认识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至关重要,同时又能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另外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等知识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从“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入手,将学生带进绚丽多彩的光世界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意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从而激发认识光、研究光的兴趣;然后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顺理成章,研究“光来自何处”“光的传播路径”“光传播有多快”等,这种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新课标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难点和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2)难点: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分析光源的概念及影子的形成,我将使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探究,我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光的传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
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看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二、学情分析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1.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小学《光的传播》说课稿(通用5篇)
小学《光的传播》说课稿(通用5篇)小学《光的传播》说课稿1以前物理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实际解题能力。
而现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显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同样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人就从初二物理《光的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谈谈自己的设计。
(一)课题引入:初二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刚开始的引课很重要。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经验,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东西。
根据这一结论结合这节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各种自然界奇特的光现象引课,有日全食,月食,极光,海洋深处会发光的生物等等。
通过展示这些真实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光的热情,为学好整个光现象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1.光源:光源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学生很容易接受。
但在讲光源的分类时我避免了由老师先写出光源的类型再让学生举相应实例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随意举例,他们思路非常开阔,会举出各种各样的光源,甚至有可能举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来,我在板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它们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学生举的差不多了,就提出问题:“我们能否把这些光源分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光源每类的共同点,进而归纳总结出光源的分类。
用这种方法授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自己举例,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当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形成① 在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组实验:让激光束分别射向空气、玻璃、水。
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他们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接下来学生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③ 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任何结论都要知道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沿直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呢?”④ 学生可能一时举不出反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其实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新某人喜欢吃烤肉,当你站在炉子的一边看另一边的人或物体时,常会看到什么现象?”⑤ 让学生先回答,然后再补充,共同总结其原因。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教材基本情况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小学科学七年级上册。
在光的传播这一章节中,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原理以及与光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材内容梳理光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的传播原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一种电磁波,可以直线传播,也可以被物体反射、折射、吸收等。
2.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例子有阳光、灯光等。
3. 光的反射:光线碰到物体表面会反射回来,形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光线的折射角。
5. 光的颜色:光是一种复杂的电磁波,有多种颜色组成。
利用三原色的叠加可以得到其他颜色。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与光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原理,知道光是由光源发出的一种电磁波。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知道光的颜色是由不同波长光线的组合而成的。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能解释光的折射定律。
3.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光的颜色是由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原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一种电磁波。
2.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解释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实验材料:平面镜、直尺、针、小纸片等。
2.教具:投影仪、电脑PPT。
教学环境准备教室黑板、讲台、学生桌椅、投影屏幕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投影仪播放有关光的传播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的传播》 说课稿
《光的传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后续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光的传播有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光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课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光传播路径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光的现象的经验,比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但对于光的传播原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实验和探索未知,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从直观的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光源的概念,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光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科学五年级《光的传播》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光的传播》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基本原理。
o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如影子、日食、月食等。
o学生能够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特别是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o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兴趣。
o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o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别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虽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讲解内容,但需简单提及以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光的传播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促进知识内化。
-实验法:通过“手电筒照墙”、“小孔成像”等实验,直观展示光的直线传播。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动画、视频展示光的传播过程,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相关章节。
-教具:手电筒、小孔板、屏幕、激光笔、不同介质的光传播演示装置。
-多媒体资源:光的传播原理动画、生活实例视频、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设立小组长负责协调。
-维持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认真听讲,采用表扬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
-激励学生:对积极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习动力。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即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下次课分享。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综合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内容。
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观察光影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从而可以回过头较为科学的解释影子的成因,并且为“光的反射”这一传播特点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学生每天和光接触,对光的一些性质有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他们知道光可以穿过透明物体,光可以起到照明作用等。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如万花筒、照相机等。
并且,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关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
而教材也对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着重突出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掌握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点。
过程与方法:首先是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再是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然后通过是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测要有依据;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在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时学生能否为其推测给出依据。
实验器材:分组器材: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教师演示:空心弯管和直管、纸质弯管教学程序根据本册教材“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依据”、“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教学要求,我安排了以下教法:鼓励学生观察和感受并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利用五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调动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交流,从实验现象和小组讨论分析中得出结论,自我分析和总结。
在学生学法方面主要是观察想象、小组实验和小组讨论。
1-2《光的传播》(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5.2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水槽、玻璃片等。
5.3实验步骤:
5.3.1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用激光笔在空气中画一条直线,观察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5.3.2光的反射实验: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到镜子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5.3.3光的折射实验: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到水中,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
3.2类型:全反射、部分折射。
3.3折射定律: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3.4应用:眼镜、放大镜、光纤等。
4.光的散射与光的吸收
4.1光的散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微小粒子时,发生散射的现象。
4.2光的吸收:光在传播过程中被物体吸收的现象。
4.3应用:太阳光的散射形成天空的蓝色、物体的颜色等。
5.光的传播实验
1.1定义: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2特点:光线是平行的。
1.3应用:激光、光学仪器等。
2.光的反射
2.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线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2.2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
2.3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4应用:眼镜、镜子、水面等。
3.光的折射
3.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线改变传播速度的现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实验法: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光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清晰,导致他们在实验操作中无法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学反思回顾这次教学,我认为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首先,我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科学知识。
我认为,实验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学生们直接观察和感受科学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
其次,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让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我在讲解光的传播方式时,可能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这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和无趣,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此外,我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能力。
有些活动可能对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完成。
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挫败和困惑,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策略:首先,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们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将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其次,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我将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我将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享受学习的过程。
我相信,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爱上科学,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总的来说,教授《光的传播》这个主题是一次富有挑战和收获的教学经历。
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教授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学,我们就能够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科学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传播教学反思光的传播是五年级上册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本节课主要讲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联性需要加强。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原理时,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例如阳光通过窗户照射到室内,形成光亮明亮的室内环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
其次,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光的传播过程和光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时,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使用一面镜子和一束光线进行反射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方向和原理,从而深刻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再次,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究。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思考和讨论,例如,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透光而有些物体不透光?为什么光在空气和水之间的折射角度不同?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最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合作解决光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例如在夜间,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路灯远处发出的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思考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光是怎样传播的》 说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光”,在前两课学生已经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反射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引发学生对光传播路径的思考。
然后安排了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和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光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光的传播原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2)能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奥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2、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的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光的传播路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灯光照亮房间、阳光透过窗户等,引发学生对光传播的思考。
然后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的传播路径,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未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光的传播方式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____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等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归纳光的传播特点。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让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通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2、教学难点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光是如何传播的》说课稿之杨若古兰创作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第 3 课时《光是如何传播的》.上面我次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在本课内容之前先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观察了阳光下的影子特点,建立了一些关于光的感性的认识.在这些基础上再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让先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光的反射等研究打下基础,使先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2、《光是如何传播的》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如何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是“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五年级的先生曾经有必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爱好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成绩不周全,是以让先生根据生活中的景象,去寻觅证明本人假设的根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不管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都强调让先生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先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常识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2、能力目标:有根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何会有影子.3、情感目标:培养先生爱思考的习气,晓得推测要有根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的难点是让先生寻觅假设的根据说明光是直线传播.是以,本课我所要筹办的材料有手电筒、3张在同一地位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弯管和直管、密封透明塑料盒,蚊喷鼻,镭射笔.二、教法学法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是以我将采取“引诱—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我将利用讨论法组织教学,引诱先生去善于观察四周的实物,来突破难点.通过三个分歧条理的实验来引诱先生一步步证明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结论从而突出重点.从学的方面来说,先生是进修的主体,本课次要采取(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立探究法等)多种进修方法,从小组合作中培养先生的合作认识和探究认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发表本人的定见.三、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先生的理想情况,本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成绩-解释-实验验证-再解释的路线,是以,我安插如许四个教学板块:一、谈话导入揭题引疑二、提取生活经验寻觅根据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四、深入拓展深化目标上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明.(一)、谈话导入:课前我拉上教室的窗帘,先生进来看不清四周的物体,给上课带来很多方便.如何办呢?拉开窗帘,这时候阳光照耀进来,教室马上变得明亮.然后提出成绩:阳光是沿着如何的路线跑进我们教室的呢?请每位同学在记录单上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接上去,我在先生中拔取分歧方式的路径展现在黑板上.这一环节中我开始营建一个光线很暗的实验室带给先生一种科学课的神秘感同时激发先生的进修科学的爱好.通过把阳光引进教室这个契机,让先生画出阳光到教室的路线,从而引诱先生关注光的传播路线.在先生画同时也从中了解到先生对于光的传播的初始设法.这时候把先生猜测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展现在黑板上,使先生的思维发生强烈的碰撞,充分激发先生接上去探究的愿望,很天然的引出新课《光是如何传播的》.二、提取生活经验:这时候先生曾经发生了一个共同的疑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呢?我再顺水推舟提出:你生活中看到过如许的景象可以来证明本人观点吗?经过前两节课的进修,先生对光和影曾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提问鼓励先生对司空见惯的光从生活景象上升到科学探究的层面上来.但是,根据五年级先生思维特点,逻辑性不强,考虑成绩常常还不周全,所以,在先生测验考试本人去寻觅根据以后,我再出示课件和一些图片,引诱先生在光和影的关系中及各种景象中寻觅更多的根据,请先生再来讲讲本人的生活感受,以此降低了进修难度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设计在于培养先生晓得推测要有根据,有益于提高先生的思考能力和发现成绩的能力,同时也为接上去设计实验、验证猜测作铺垫.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先生在经过上一个环节中的大胆猜测,曾经发生认知的矛盾,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结合新课程中提倡让先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进修活动,是以这一环节我次要通过光在弯管和直管中的传播,光通过小孔呈此刻屏上,观察镭射笔的光路三个实验层层递进来证明光的传播路线,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1、总结前面先生提出的各种根据,这时候我提出: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本人的猜测吗?先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我适时拿出弯管和直管,它们可以帮忙我们来证明本人的观点吗?先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先生观察到通过直管可以看到对面手电筒的光,但曲折的管中看不到光.这里我采取了研究-实验的方法,目的是发挥先生的自立性,利用已有材料本人设计实验证明本人的假设.2、那是不是如许就证明光的路线必定是直线呢?接上去我直接展现筹办的材料,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张没有小孔的纸,利用这些材料,你能不克不及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该实验教科书上介绍清楚,且操纵简单,所以我放手让先生自行操纵,提醒先生做好观察记录,先生在活动中不竭有新发现.教师到小组指点并了解先生实验情况.(通过该实验先生发现,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当挪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光斑响应的出此刻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当光被挪动的纸挡住时,就没法照到屏上,由于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挪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初的屏上.)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先生的小组合作进修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感化是非常无效的,让先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最初清算定见汇报,进一步得出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这个过程符合先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自立探究的精神.)3、前面通过用两种分歧的方法都证明了光在传播过程中不会拐弯,这时候候教师提出:如果我能看到光的路线,那该多好呀.这个设法再次吊起先生继续探究的胃口,马上吸引先生的留意力.这时候我点燃蚊喷鼻,用镭射笔照耀烟雾,先生看到一条笔挺的光线.这个实验是整节课的亮点,把验证明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先生通过体验观察,得出科学结论,本来,光真的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时候再引诱先生回顾黑板上的各种猜测,拿去不准确的猜测.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是本课的重点,在证明光是直线传播以后再反思本人的猜测,前后呼应,提高了先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四:深入拓展1、小结太阳光到教室里的路线是直线的.太阳光到教室须要多少时间呢?出示各种罕见交通工具从地球到太阳所须要的时间,先生从数据的对比中感受到光传播速度之快,再给出光的速度,如许就帮忙先生就对光速建立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2、接着我对着太阳光做出一个手影,先生伎痒,我借机提问:你们晓得手影是如何构成的吗?在明白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再让先生解释影子是如何发生的,和为何影子老是在背光的一面,这是考验对本课所学常识的巩固和应用.交流汇报后播放晚会影子视频,在趣味中体会影子带来的乐趣,为整节课拉下帷幕.通过视频先生再次体会到光是直线传播的,也使光学常识更无效延长,令科学常识从书本走向实践.学会结合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并为下节《光的反射》打下基础.最初,我要说的是板书设计,评委老师请看黑板.光是如何传播的?直线板书设计请求能简洁明了的展现探究主题,是以我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了这一板书.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评委老师你们辛劳了,感谢.。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传播》教案
1.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题光的传播单元光与色彩学科科学年级五上学习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目标解读: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光穿透烟雾、穿过小孔等活动,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目标解读:能够用手电筒、橡皮泥和三张硬卡纸,做光穿过小孔的实验。
设计实验时,要确保三张硬卡纸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中间的小孔位置也要相同,即三张硬卡纸上的小孔能够重合。
通过实验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是一条直线。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4、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5、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你都知道哪些自然光源?2、你都知道哪些人造光源?3、为什么说月亮不是光源?思考并回答问题激趣导入讲授新课活动一: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
分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夜晚车灯、城市上空的霓虹灯或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都是一根根笔直的活动光束;从树林和云层中穿过的光束是直的。
这些现象都说明光的传播路线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弯曲着的。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回答。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时,才可以在对面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
实验分析:当三张硬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第一张硬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到达最后,这说明手电筒射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要点提示:三张硬卡纸的形状、大小一样,小孔的位置相同,硬卡纸直立时要与桌面垂直。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择正确答案。
2021年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 光的传播
小孔成像
两干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 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 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做小孔成像实验。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择正确答案。
B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择正确答案。
C
我的理解: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 孔投射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投射 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你认为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认为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图片分别呈现了阳光 穿过树叶间隙和云间空隙、 汽车远光灯打开、激光灯 打开的情景。共同特点是 都能看见光束,而且光束 看起来都是直线播。
方法一 1.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 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2.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 笔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 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 中传播的现象。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光沿直线传播
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 正,头向左(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 (右)人员看齐,要求在不低头或仰头的情况下,只能看到相 邻人员的腮部,看不到其他人。其原理是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 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光的传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
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看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二、学情分析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1.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光源,这些光源有的是人造光源,有的是自然光源,有的是通过燃烧发光的,有的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光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板书课题:2.光的传播环节二、探究活动一:预测光的传播路径1.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光。
预设:图片1:早晨的太阳光。
图片2:汽车的灯光。
图片3:傍晚的阳光。
图片4:灯光。
2.这些光的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预测:这些光都是光束射出的,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过渡:光到底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一: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1.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线香、透明的玻璃容器、激光笔、打火机等等。
3.实验方法:①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4.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的结论。
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
光不管从哪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拐弯。
6.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1.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橡皮泥等等。
3.实验方法:①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②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③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强调一定要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预设:只有当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6.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预设: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有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光才不会被遮挡住,我们才能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7.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在烟雾中传播的实验,另一个是光穿过硬卡纸小孔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预设: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明白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环节三、情境题1.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思考:大家来看一看,图片上的学生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2.讨论,预设: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环节四、小孔成像1.教师引导:关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
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小孔成像实验。
2.出示课本第6页小孔成像的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这段材料,并且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内容。
全班交流3.古代学者墨子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4.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5.做小孔成像实验(1)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4幅图,学生认真观察这4幅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材料、方法。
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剪刀、笔等等。
(3)实验方法: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纸杯口,用笔尖在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
点上蜡烛,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见清晰的图像为止。
(4)实验注意点:一定要慢慢的耐心的调整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一直到能够看到清晰的蜡烛图像为止。
(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实验难点进行个别的指导。
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在实验中是否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这个蜡烛图像是怎样的?在实验中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蜡烛图像是倒立的。
(7)想一想为什么蜡烛图像是倒立的呢?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8)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环节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传播途径,懂得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同时,我们了解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动手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光的传播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八、教学反思:《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
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
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
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
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