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要点解读

合集下载

机械通气知识点总结

机械通气知识点总结

机械通气知识点总结一、机械通气的概念和意义机械通气是利用医疗设备提供正常或增加的通气量,以代替或辅助患者自主呼吸,维持呼吸功用。

它的意义主要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维持氧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保证组织器官的氧合代谢功能。

二、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重症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2)休克引起的呼吸衰竭;(3)严重的气道梗阻;(4)严重的ARDS;(5)危及生命的严重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严重的心力衰竭;(7)脑血管意外,颅内压增高,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8)全身营养不良,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

2. 禁忌症(1)已做气管切开的患者;(2)颅内压增高,有脑疝表现的患者;(3)气胸;(4)严重的上气道出血;(5)严重气道狭窄,气管和支气管肿胀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

三、机械通气的分类1. 控制通气模式(CMV)它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机械通气模式,通过机械通气呼吸机提供规则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不顾患者的自主呼吸,因此也称为完全机械通气。

2. 辅助通气模式(AMV)它在控制通气模式的基础上,允许患者自主呼吸,当患者发生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即进入暂停工作状态,待患者呼吸停止后再次启动。

3.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这种模式是介于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之间的一种,有明确的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两种状态,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呼吸机的通气动作是相互配合、时序一致的。

4. 放手通气模式(PSV)这种通气模式强调强调减少人工通气对患者呼吸机造成的机械损害,尽量使患者自主呼吸,它是一种辅助通气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患者可带动呼吸机,按照自己的呼吸频率调节通气。

5.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APRV)这是一种时间相关的通气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水平的气压水平支持下,通过释放气道压力阶段的调节来完成通气目的。

6. 双通气模式(BiPAP)这是一种有压力支持的通气机制,它是一种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通过变化流速和压力的变化,使得通气需要和能量更加稳定和平稳。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04
预防呼吸衰竭:预防新生儿呼吸衰竭,保障生命安全
改善氧合
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增加肺泡通气量
改善气体交换
改善组织氧供
降低呼吸功
提高血氧饱和度
降低呼吸做功
提高患者舒适度:机械通气可以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04
减少呼吸肌损伤:机械通气可以减少呼吸肌的损伤,降低呼吸衰竭的风险。
03
改善通气功能: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水平。
3
插入气管插管:将气管插管插入新生儿气管,确保插管位置正确
4
通气参数设置
呼吸频率: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设置合适的呼吸频率
潮气量: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设置合适的潮气量
吸气时间: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设置合适的吸气时间
呼气时间: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设置合适的呼气时间
气道压力: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病情设置合适的气道压力
气道阻塞
气管插管:用于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气管切开:用于喉部阻塞、气管狭窄等
支气管镜检查:用于支气管异物、肿瘤等
胸腔穿刺:用于气胸、血胸等
呼吸机辅助通气:用于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肺移植:用于终末期肺病、肺纤维化等
3
机械通气的操作步骤
设备准备
监测设备:准备监测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等,实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02
减轻呼吸肌疲劳:机械通气可以减轻呼吸肌的负担,降低呼吸做功。
01
2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急性疾病或创伤导致的呼吸功能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由于慢性疾病或长期缺氧导致的呼吸功能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于严重感染、创伤或中毒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
前言
机械通气是指使用机器替代抢救对象呼吸,为呼吸系统发生严重损害和功能不
能善归的患者提供生命维持和支持治疗。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新生儿呼吸不支的最常用治疗方式之一。

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预后。

适应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
•先天性肺畸形及其并发症
•局限性肺萎缩
•血管肺炎
•出生窒息综合征
•肺泡蛋白沉积症
•先天性心脏病
•严重限制性胸廓畸形
•呼吸肌麻痹
•中枢性呼吸暂停综合征
常规操作及注意事项
气道管理
•镇静、肌松
•鼻塞管插入
机器设置
•控制通气模式及参数的选择
控制通气模式包括VCMV、ACMV等,参数的选择包括PEEP、吸气、呼气压力及时间等。

•监测血氧饱和度
监测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0%。

体位与常规处理
•体位:半卧位
•常规处理:卡汀低于正常值,支持营养及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
药物治疗
•镇痛、镇静
•抗生素治疗
监测及解读
•气囊手动充气时观察管路波形,注意最大吸气流速和呼气流速
•监测氧饱和度、吸呼比、呼吸频率及气道压力
•解读机械通气模式、气道阻力与肺容积等相关参数,如呼气末正压、吸呼比、气道扫描等
风险与并发症
•气胸
•气压伤
•牙齿损伤
•感染
•抑郁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新生儿呼吸不支最常用治疗方式之一,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

在使用机械通气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情况来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这其中,医护人员的经验及技能水平也是保证治疗质量与避免风险的重要因素。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

调节MAP注意事项
PIP或PEEP改变优于Ti改变 PEEP 5-8cmH2O时,再提高PEEP,PaO2升高不明显 过高MAP导致肺过度膨胀,减少静脉还流及心搏量 PaO2降低可提高MAP即提高PIP或PEEP或延长Ti
机械通气指征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其参考标准: FiO2=0.6,PaO2<50mmHg或TcSO2< 85%
持续气道正压(CPAP)
定义----也称自主呼吸(sponteneous breathing, Spont) 是使有自主呼吸的婴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 (包括吸气和呼气)接受呼吸机或其它气源 供给高于大气压的气体压力
作用----吸气时气体易于进入肺内,减少呼吸功 呼气时可防止病变肺泡萎陷,增加FRC
持续气道正压(CPAP)
也称间歇正压通气 ( IPPV ) 以预设频率、压力、流速和吸气时间施以正压通气 无自主呼吸,呼吸机以预设参数正压通气 有自主呼吸,在正压通气间歇按自主呼吸频率
和形式进行呼吸 总通气量=自主呼吸通气量+呼吸机正压通气量 正压通气频率=呼吸机预设频率
间歇指令通气(IMV)
当患儿无自主呼吸时,可应用较高频率IMV;随着自主呼吸 出现和增强,应相应减低IMV的频率 撤机前使IMV的频率降到5-10次/分,减少呼吸机的正压 通气, 以增强患儿自主呼吸的能力, 达到依靠自主呼吸能保 证气体交换的目的 由于机器送气经常与患儿的呼气相冲突即人机不同步,故 可导致小气道损伤、慢性肺疾病、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 白质软化等的发生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是指呼吸机通过识别患儿吸气初期气道压力或气体流速 或腹部阻抗的变化,触发呼吸机以预设的频率进行机械 通气,即与患儿吸气同步
无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则以设定的频率控制通气 患儿的吸气只有在呼吸机按预设频率送气后的较短时间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2
一、常频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
• 机械通气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有效的通气和 气体交换,包括CO2的及时排出和O2的充 分摄入,使血气结果在正常范围。
• 临床上应根据PaO2和PaCO2值的大 小,遵循上述原则,并综合考虑各参数正、副 作用进行个体化调定,原则是在保证有效通 换气功能情况下,使用最低参数,以减少机械 通气
• 除增加MAP外,提高FiO2也是直接而有效增加PaO2的方法。
5
二、常频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 1、机械通气指征 • ①在FiO2为 0.6的情况下,PaO2<5 0
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 (TcSO2) <8 5 % (紫绀型先心病除外); • ②PaCO2>6 0-7 0mmHg,伴pH值 <7.25; • ③严重或常规治疗无效的呼吸暂停。 • 具备其中之一者。已确诊为RDS者可适 当放宽指征。
呼吸机使用中管理
• 定期巡视呼吸欧洲机工作状态 • 呼吸机表面清洁 • 呼吸机回路的定期更换 • 及时清理呼吸机回路的冷凝水 • 湿化装置选择及更换 • 呼吸机参数设置及调整 • 及时准确处理呼吸机报警
15
呼吸机的终末管理
• 呼吸机回路的终末消毒 • 呼吸机配件的清洁及消毒 • 呼吸机的维护及保养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1
• 常频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极易发生呼吸衰竭,故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中使用机械通气的频率 较高。
•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使其应 用规范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参考国内外新生儿 常频机械通气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经验,特制定新生 儿常频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及其临床应用常规, 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小结
目前为止,没有相关的指南明确指出哪种通气模式在治疗 NRDS 中更具有优势。压力控制、时间切换模式,如 SIMV、 A/C 等,因其不易导致气压伤等优点,在新生儿中广泛使用。
但是,在撤机阶段中! 容量保证通气作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能够以最小的 PIP 实现目标潮气量,避免过度通气及肺损伤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SIMV(nchronized intermittentmandatory ventilati)
识别患儿吸气初期气道压力或气体流速或腹部阻抗的变化,触 发呼吸机以预设的参数进行机械通气。 解决了IMV的人机不同步现象 自主呼吸时,病人决定潮气量和呼吸频率
PSV ↓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A/C (assist/controlled ventilation)
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led ventilation,A/C): 也称为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是一种辅助通气与控制通气相结合 的通气模式。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撤机时机
(1)●原发病好转,感染基本控制,一般状况较好。 ●血气正常时逐渐降低参数,锻炼和增强自主呼吸。 一般先降低FiO2和PIP,然后再降低RR 注意观察胸廓起伏、监测SaO2及动脉血气
(2)●PIP≤18cmH20,PEEP 2~4cmH20, RR≤10次/min,FiO2≤0.4时,动脉血气结果正常
新生儿机械通气
前言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 ppt课件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  ppt课件

PPT课件
3
CPAP也称持续呼吸道正压的自主呼吸,为新生儿 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
是指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 大气压的气体。
由于呼气末增加了气体存留,功能残气量增加,防 止了呼气末肺泡萎陷,从而提高肺氧合及减少肺内 分流。
CPAP可通过鼻塞、鼻罩、鼻咽管、面罩等方式进 行辅助呼吸。
2015.09.10
PPT课件
1
2015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2015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解读
PPT课件
2
2004年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为我国新生儿 呼吸衰竭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10年来,由于产前糖皮质激素及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普遍应用,以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管理手段日 臻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和严重程度也发生了 很大变化,机械通气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常用模式:IMV,IPPV,SIMV,A/C,PSV,VG、 PRVC等模式。
PPT课件
14
又称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
是指呼吸机以预设的频率、压力和吸气时间对患儿 施以正压通气,在两次正压通气之间则允许患儿在 PEEP的水平上进行自主呼吸。
在NICU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对某些重 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高频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 补救措施或首选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欧洲部分新生儿专家于2007年首次发布欧洲早产儿呼 吸窘迫综合征(RDS)管理指南,并分别于2010、2013 年进行了2次修订。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更新了早产儿 出生时的呼吸支持指南。
PPT课件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ppt课件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及解读ppt课件

提供科学依据。
新技术临床试验与验证
02
对新发展的技术进行临床试验和验证,评估其在新生儿机械通
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气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03
研究如何预防和有效治疗新生儿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
01
02
03
培训和教育
加强医护人员在新生儿机 械通气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水平。
02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操作流程
机械通气前的准备工作
评估病情
对新生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治疗。
准备呼吸机
根据新生儿的体重、胎龄和病 情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型号和参 数。
准备管道和湿化器
连接呼吸机所需的管道和湿化 器,确保气流顺畅且符合标准 。
准备药物和急救用品
备齐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的药 物和急救用品,如镇静剂、急
VS
案例分析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需 注意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同步间歇指 令通气(SIMV)或持续呼吸道正压( CPAP),以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 伤。同时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血 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案例三: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机械通气治疗
案例描述
新生儿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性疾 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需要进 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儿的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机械通气的作用
维持适当的通气量,使肺泡通气量满足机体需要;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有 效的气体交换;减少呼吸肌做功,减轻呼吸肌疲劳;防止肺不张、肺部感染等 并发症。
机械通气的原因和目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演讲人
目录
01
新生儿常频机械 通气的重要性
02
新生儿常频机械 通气的操作步骤
03
新生儿常频机械 通气的监测与评 估
04
新生儿常频机械 通气的并发症及 处理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 气的重要性
保障新生儿呼吸
机械通气可以提供 稳定的呼吸支持,
保障新生儿呼吸
机械通气可以提高 新生儿的生存率和
血氧饱和度:监测新生儿的血氧 饱和度,了解其氧合状况
心电图:监测新生儿的心电图, 了解其心脏功能状况
尿量:监测新生儿的尿量,了解 其肾脏功能状况
血气分析:监测新生儿的血气分 析,了解其酸碱平衡状况
临床症状:监测新生儿的临床症 状,了解其病情变化情况
评估方法
1
监测指标:包 括呼吸频率、 潮气量、气道 压力等
注意事项
01
确保新生儿 处于稳定的 状态,避免 在操作过程 中出现意外。
02
操作过程中, 注意观察新生 儿的生命体征, 如心率、呼吸、 血压等,如有 异常,及时调 整。
03
操作过程中, 注意保持新 生儿呼吸道 通畅,避免 出现呼吸道 阻塞。
04
操作过程中, 注意新生儿 的皮肤护理, 避免出现皮 肤损伤。
生活质量
新生儿呼吸系统发 育不完善,容易发
生呼吸困难
机械通气可以减少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
风险
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 气可以改善新生儿 的呼吸功能,提高 新生儿的存活率。
01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 气可以减少新生儿 的并发症,提高新 生儿的存活率。
02
04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 气可以提高新生儿 的生存质量,提高 新生儿的存活率。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课件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课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 原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通常是由于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内细菌定植和交叉感染引起的。
2. 症状
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等。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胸部X线检查 可见肺部炎症性病变。
3. 处理方法
及时诊断和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同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操作流程
机械通气前的准 备
01
02
03
04
评估病情
了解患儿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准备机械通气设备
确保呼吸机、管道、湿化器等 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备用电池、
氧气等物资充足。
清洁和消毒
对呼吸机管道、湿化器等进行 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患儿准备
确保患儿处于合适体位,呼吸 道通畅,准备好必要的抢救药
•·
2. 通气不足: 通气不足可能导致新生儿缺氧,表 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处理方法包 括增加通气压力、增加通气量,必要时可使用呼 吸兴奋剂。
呼吸道分泌物堵塞
01
02
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是机 • · 械通气过程中的常见问 题,可能导致呼吸道阻 力增加,影响通气效果。
03
04
05
1. 原因: 呼吸道分泌物 堵塞通常是由于呼吸道 炎症、感染或呼吸道黏 膜损伤引起的。
2. 症状: 表现为呼吸急 促、发绀、血氧饱和度 下降等。
3. 处理方法: 及时清理 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 吸道通畅。可以采用吸 痰、拍背等方法促进痰 液排出。同时,保持室 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 呼吸道黏膜干燥。

新生儿机械通气参数介绍

新生儿机械通气参数介绍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应用基础(一)呼吸机主要参数及其作用.1.吸气峰压(PIP/PPEAK)当PIP超过30cmH20,增加患肺气压伤和慢性肺疾病的危险性。

预调PIP时,应以可见胸廓起伏适度、呼吸音清晰和PaC02正常为宜。

2.呼气末正压(PEEP)当PEEP超过8cmH20则可降低肺/顷应性、减少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增加死腔,阻碍静脉回流,使Pa02降低,PaC02升高。

调定PEEP应综合血气结果、胸片的呼气末膈肌位置及肺透亮度等结果。

3.吸气时间(TI) 现主张用0.3--0.6秒。

4.吸入氧分数(Fi02) FiO2持续高于0.6时,可引起CLD和ROP。

(二)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1.促进CO2的排出:⑴增大PIP与PEEP的差值(即提高PIP或降低PEEP)⑵调快呼吸机频率。

2.促进O2的摄取:⑴提高PIP(作用最大)、PEEP及I/E 中任意一项。

⑵增加 FiO2。

(三)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1.机械通气指征: ①FiO2>0.6~0.7时,PaO2< 50mmHg或TcSO2<85% (有紫绀型先心病除外);②PaCO2>60~70mmH伴pH值<7.25;③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呼吸暂停;确诊为RDS者可适当放宽指征。

2. 新生儿常见疾病机械通气初调参数PIP PEEP RR TI FR呼吸暂停10~122~415~200.5~0.758--12RDS20--304--630--600.3~0.58--12 MAS20--252~420--400.5—0.758--12肺炎20~252~420~40<0.58--12 PPHN20--302--450--120<0.515--20肺出血25--306--835--450.5—8--120.753.适宜呼吸机参数判定: 临床上以患儿口唇、皮肤无发绀,双侧胸廓适度起伏,双肺呼吸音清晰为宜;动脉血气结果是判断呼吸机参数是否适宜的金标准,初调参数或参数变化后15-30分钟应检测动脉血气,血气结果符合预期目标表明参数合适,否则应立即调整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要点解读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及规范化治疗对患儿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自2004年“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发表至今已10余年,此间欧洲部分新生儿专家于2007年首次发布欧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管理指南,并分别于2010、2013年进行了2次修订。

2014年美国J科学会更新了早产儿出生时的呼吸支持指南。

为反映新生儿领域最新进展,保持常规的先进性和权威性,201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对”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对其解读如下。

一、持续气道正压(CPAP)CPAP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呼吸支持技术,由于其非侵入性、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容易撤离等优势,已成为早产儿无创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CPAP使用越早,越可能避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甚至可能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

因此,本常规补充了CPAP的应用指征、参数调节及撤离条件等。

有关CPAP的应用指征,首先包括极早早产J府产房早期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被普及。

特别是有学者建议,CPAP于复苏一开始若被使用,更有助于功能残气量的早期形成,提高肺氧合。

tePas和Wa1ther将产房中207例极早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鼻咽管早期经鼻连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另一组先经面罩-气囊反复通气后再进行NCPAP f比较两组需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天数、NCPAP时间、肺气漏及中重度BPD发生率,结果前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后者。

一项回顾性综述显示,多数极早早产儿能接受CPAP治疗,50%出生体重≤750g的患儿早期接受NCPAP z即使未补充PS,也获得治疗成功。

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更新早产儿出生时的呼吸支持指南,通过CPAP荟萃分析得出结论:早期应用CPAP和随后选择性予以PS治疗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和BPD发生率;对于仅接受早期CPAP治疗的早产儿,即使PS给药被推迟或未给予,患儿不良转归的风险并不会增加;早期开始CPAP可缩短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减少出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

其他类似随机对照研究(RCT)和临床荟萃分析证实出生早期使用CPAP对极早早产儿有益,有学者甚至认为CPAP可作为PS和气管插管的替代物。

但早期使用CPAP 是否能降低BPD发生率,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但如产房中患儿心率没有上升到>100次∕min,或持续、频繁的呼吸暂停,或显著增加的呼吸困难,均应气管插管,不适合用CPAP o此外,CPAP也常被应用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治疗,通过增加肺功能残气量、维持肺氧合及防止气道萎陷而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频率,因此,CPAP可减少阻塞性和混合型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而对中枢性呼吸暂停及呼吸动力不足的新生儿无效[9]。

RDS也是CPAP应用指征之一,但越来越注重早期预防的重要性,2014年欧洲早产儿RDS治疗指南推荐,RDS高危早产儿(如胎龄<30周不需要机械通气者)出生后均应使用CPAP z直到临床状态被进一步评估。

一旦发生RDS,CPAP联合补救性PS是最优化的管理方案。

近年来,气管插管-使用PS-≡管使用CPAP通气(INSURE)技术备受临床关注,甚至认为对有RDS风险的早产儿早期给予INSURE技术,能降低机械通气、减少肺气漏和BPD的发生,因为需要气管插管,该技术并非没有风险。

有研究显示,INSURE会导致一段时间的脑电活动抑制,还是当单纯CPAP不奏效时再插管补救PS,目前那么是早期就使用INSUREz研究显示,两者在对机械通气需求、病死率、BPD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多数学者还是支持后者。

有关CPAP撤离尚无统一的标准。

CPAP压力、使用时间选择都应根据病情及医生经验而定。

当患儿没有呼吸暂停及心率下降,需要吸入氧气分数(FiO2)较低(<0.3),压力<5cmH20(1cmH20=0.098kPa)时,可尝试停CPAP,但有时需反复尝试,方能获得成功,但在FiO2>0.4或临床情况尚未稳定时,很难成功撤离CPAP o二、常频机械通气(CMV)近年来,随着无创通气,如C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1PPV)、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在新生儿的广泛应用,CMV的使用频率虽有所减少,但仍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危重新生儿救治的重要支持手段。

CMV的应用指征与2004年版相比,主要补充了”RDS患儿需使用PS治疗时”。

但需注意,此类早产儿补充PS后,若病情稳定,要尽早撤离呼吸机,并给予NCPAP o因拔管后会发生肺萎陷撤离呼吸机后给以NCPAP,可减少撤机后的再插管率。

2011年美国《新生儿诊疗手册》推荐,对于RDS患儿当CPAP的FiO2>0.35~0.40时,应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给予PS o由于CMV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高浓度氧气、过高气道压力、过大潮气量、以及长时间机械通气,不仅导致CMV相关的并发症,特别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更增加了BPD的风险。

因此,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参数,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高碳酸血症,可能会避免高参数设置的需求,甚至减少机械通气患儿短期和长期呼吸、神经系统不良结局的发生。

应用哪种CMV呼吸模式更合适,在疾病的急性期差别不大,最好选择自己擅长的模式,但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使用频率还是相对较高。

有研究显示,容量保证同步通气会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和减少BPD发生的可能。

在撤离呼吸机之前,SIMV联合压力支持(PSV),与单纯SIMV相比,能更快脱机。

另外,在该常规中,不再推荐撤机前先转为CPAP,因为气管导管细,阻力大,可增加患儿呼吸功。

近年来,采用NCPAP s NIPPV等无创通气的序贯支持,可提高呼吸机撤离的成功率,如一项纳入8个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机械通气的患儿拔管后使用NCPAP能显著降低(RR:0.62,95%CI:0.49~0.77)需要额外治疗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包括呼吸暂停、呼吸性酸中毒、对氧需求增加),另一项RCT表明,拔管后的CPAP能很好的保证氧合,但并不能显著增加拔管的成功率。

与CPAP相比,N1PPV预防拔管失败可能更有效,如Bhandari等报道,每3例应用NIPPV治疗的患儿就能预防1例拔管失败。

Moretti等证实在63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251g)中应用N1PPV后拔管成功率达94%而NCPAP仅为61%o但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理想的呼吸支持应为获得可接受的血气结果,尽量采用低参数设置,尽可能缩短插管通气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CMV时的初调参数,应因病、因人而设定,本常规有关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初调参数,与以往不同,主要是吸入时间缩短。

早期新生儿机械通气主张应用长吸入时间,但通过长吸入时间(0.66~1.00S)与短吸气时间(0.33~0.50S)临床对照实验,发现了短T1的优点,包括病死率下降及肺气漏发生明显降低,尤其是RDS患儿。

如RDS 一般初始参数为气道峰压(P1P)20~25cmH2O,呼吸末正压(PEEP)4~6cmH2O,呼吸频率25-30次∕min,吸气时间0.3~0.4s,但由于RDS早期肺的时间常数较短,有时可能需要更快的频率(40~60次∕min)及更短吸气时间(0.2s)o因此,有学者推荐吸入时间范围,足月儿是0.4~0.6s,早产儿是0.25~0.40S,当有明显肺不张时,则需要更长的吸气时间。

三、高频通气(HFV)HFV是新生儿CMV的重要辅助措施,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HFV通气模式之一,由于操作方法、适用于呼吸疾病及不同体重的新生儿,故是目前NICU使用频率最高的通气模式,特别是作为CMV失败后补救性治疗,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有关HFV的应用指征,尚无统一的标准。

由于HFV优势,其一是在尽可能低的MAP条件下提供足够的通气而避免CMV所致的肺容积波动过大及相关肺损伤,故适用于肺气漏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肺发育不全等患儿,其二采用HFV提供最佳的肺容量,允许使用高MAP开放更多的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故适用于早产儿RDS 的治疗。

但HFV是作为上述疾病的首选治疗,还是CMV失败后的补救,目前尚存争议。

早期研究RDS患儿时,发现HFOV并不能使肺部获益,且发生了更高比例的脑室内出血,当然也不除外没有很好的监测PaC02而导致的不良预后,继之一项系统综述也阐明,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早产儿RDS的治疗,预防性HFOV比传统的机械通气更有优势,故英国围产期医学协会(BAPM)建议,当RDS患儿对PS及最优化的传统通气模式治疗反应差,仍需FiO2>0.6且PIP>30cmH20时,应将传统通气模式向HFOV转化。

2013年欧洲早产儿RDS管理指南指出:对CMV治疗失败的RDS患儿,HFOV补救治疗可能有效,但可能也会增加脑室内出血(IVH)风险。

但近年来有RCT研究证实,HFV作为RDS患儿首选方式,应用越早,能减少慢性肺病(C1D)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PS用量及提前拔管,因此,本常规推荐早产儿RDS 可作为选择性应用,也可作为首选。

此外尽管缺乏临床证据证明HFOV治疗MAS优于CMV,但HFOV已成为接受CMV失败的严重MAS患儿的重要支持手段。

大量的数据表明,需要插管和机械通气MAS患儿,20%〜30%接受HFV,其中大部分是HFOV[24]。

特别是MAS合并新生儿PPHN的患儿若HFO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iN0),无论是提高肺氧合还是避免体外膜肺氧合(ECMO)x都显示出CMV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有资料表明,只有约5%接受HFOV和iN0失败的患儿最后转为ECMO治疗。

对于肺气漏综合征患儿,尤其是肺间质气肿,HFOV及高频喷射通气(HFJV)疗效优于CMV,因此,对于严重肺气漏,HFV可作为呼吸机治疗的首选。

但振荡频率的选择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选择错误的通气频率则会潜在地加剧肺气漏基础疾病的恶化,最佳通气频率应通过测量肺阻抗及肺转角频率而定,而目前此方法仅用于研究,还不能用于指导临床。

总之,HFV与传统的CMV相比,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证实HFV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且每种通气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对通气模式的深入理解和使用经验可能要比模式的选择更重要。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