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1-29课)(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纲要上册期中考试01
(考试范围:历史纲要上册1-29课)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

这主要说明当时
A.开始出现社会分工B.社会出现等级分化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D.已出现奴隶制国家
【答案】B
【详解】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排除C;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排除D。

2.如图可用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获得较大发展B.手工业技艺高超
C.铁犁牛耕普遍推行D.井田制已经崩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锸、铁口犁等铁农具的出现,穿鼻环的牛尊即牛被当作农业动力等,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获得较大发展,A项正确;“铁锸”“铁口犁”、特别是“穿有鼻环的牛尊”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艺高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铁犁牛耕“普遍”推行,C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3.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后,“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据此可知盐铁官营
A.促进了煮盐冶铁业发展B.加重了百姓负担
C.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D.稳定了盐铁价格
【答案】C
【详解】根据“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盐铁官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煮盐冶铁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为不增加赋税,国家财政很充足,因此材料不能体现百姓负担加重,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如图两个时期并立政权的变化反映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南北政权势均力敌
C.民族矛盾尖锐复杂D.并立政权一直延续
【答案】A
【详解】两幅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政权并立、分裂割据的局面。

从图中看出,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与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相比,政权数量减少了,说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故选A;BC图中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

5.对于户税的收缴,唐朝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资产为宗”。


A.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B.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A
【详解】两税法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土地、资产收缴赋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故选A;材料信息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两税法按土地、资产增收赋税,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6.唐人译佛经,尽量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把“涅架”译为“无为”,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

道家主张“容乃大”,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象李白、杜牧这样的儒家大师也主张儒道兼修。

由此可知唐朝
A.三教矛盾巳经化解B.三教并立相互影响
C.儒家处于绝对优势D.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答案】B
【详解】唐人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反映了唐朝三教并立相互影响,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D。

7.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

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

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

这表明辽国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皇帝的意志,D项正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B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为“二府三司”,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C项错误。

8.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两),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下降B.重税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
C.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答案】C
【详解】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中反映的数据可知,租税和农业税的收入整体下降,征榷和商税等非农业税的收入整体上升,增长十分明显,由此可知,当时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故选C项;北宋租税和农业税收入的整体下降与人口的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密切相关,不能直接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有了一定的下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商业税的增长,没有反映重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
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9.有学者说:“春秋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宋代又快要成为君子了。

”孔子地位的变化
A.说明真实的孔子很难确定B.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追求
C.与儒家主流思想地位有关D.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B
【详解】材料中孔子的不同称呼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政治两个追求紧密相关,故选B;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不能说明“春秋的孔子是君子”“宋代又快要成为君子了”,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

10.土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明政府规定:对“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袭” 者,即行改土归流;“不系世袭”者若是报朝廷,则可以袭替。

对于首先归附的强大土司,明政府均明确宜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

据此推知,明代的土司制()
A.加速了土司世袭的瓦解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明朝对归附的土司,承认其地位,并予以世袭和安抚,对于“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袭” 者,则实行改土归流,这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C正确;此项与题干“宣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不符,A排除;从题干中看不出明代的土司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排除;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材料未体现,D排除。

11.以下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表。

表中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经济结构完成转型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洋务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呈下降趋势,便于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说明了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故C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经济结构完成转型,与材料信息不符,且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B;洋务运动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且洋务企业涉及军事民用很多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12.下表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办的部分企业。

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B.中体西用思想有所调整
C.官办经营方式较为合理D.经济近代化的特征突显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部分企业的名称可知,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所创办的企业中,既有军事工业如淮军行营制造局、云南枪炮局,也有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这说明其经济的近代化特征比较明显,故选D项;题干中仅是述及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所创办的一些近代化企业,如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一直坚守“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出现变化,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所列举诸多企业的经营方式中有带有一个“官”字,说明这些企业的运营要受到清政府的控制,从而说明这样的经营方式具有很大的弊端,而不是较为合理,排除C项。

13.“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
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态度B.体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答案】C
【详解】《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反映出奴颜,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选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是道光帝掌权,与慈禧无关,故A选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慈禧太后并未体现出“奴颜”,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B选项错误;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题干中的“民族意识”,且武昌起义爆发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 选项错误。

14.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这表达了陈独秀A.对地方自治的认可B.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C.对愚昧迷信的抵制D.对民主政体的追求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可知,陈独秀把“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作为“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的必要条件,结合时间信息判断,材料表达了陈独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故正确答案为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15.中共在民主革命中为国为民,在与时俱进中寻求民族自决之路。

从民族自决角度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
A.重建国家,实现民族完全独立B.反帝反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答案】A
【详解】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中共一大纲领提出: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

二大纲领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共同追求是重建独立民族国家,A正确;二大修改奋斗目标为建立民主共和国,B错误;国共合作是中共三大的内容,C错误;D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不是两个纲领的共同的追求,排除。

16.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
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

这些做法
A.标志着我党干部制度的成熟B.秉承“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
C.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D.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抗战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对干部实行统一管理,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这种干部管理方式的调整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C正确;1938年我党干部制度尚未成熟,排除A;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并没有成形固定的的行政区域,排除D。

17.学生的抗议成了1945-1949年最令国民党政府恼怒的事情之一。

学生的行动基本上是反战运动,它使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共冲突上。

由此推断,学生运动()
A.表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C.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大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生的反战运动,使国民党统治区域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瓦解了国民党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故排除A;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说法夸大了学生运动的作用,故排除C;学生行动主要是反战,并没有推动民主政治大发展,故排除D。

18.亚非会议掀起的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1955年到1964年,中国建交国增加了29个,除南斯拉夫和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

这表明新中国A.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B.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C.实行求同存异原则取得显著成效D.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答案】C
【详解】亚非会议中,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同,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增建交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说明求同存异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A;B中的“普遍认同”表述绝对,排除;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排除D。

19.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

该作品旨在()
A.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时代背景及“把青春献给农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国民经济困难,我国推行国民经济调整,即“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图片信息反映农业生产恢复后积极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合作化运动出现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A项;图片信息未涉及国家工业建设,排除B项;仅从图片信息不能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

故选C。

20.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B.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
C.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答案】D
【详解】材料反映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长,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1.读懂一张地图可以读懂一个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1)比较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8分)
(2)比较图三、图四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新发展并举例说明。

(6分)
【答案】(1)
①变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影响:宗法分封制进一步走向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②变化:诸侯国的数目大幅减少,出现战国七雄。

影响:局部统一,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

③变化: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影响:民族交融加速,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④变化:北方大量修筑长城。

影响:抵御了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文明。

①中央政权控制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

如军事上打败东西突厥同时,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和黑水都护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②中央政府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如设置行政机构,增加了册封、和亲、会盟等手段,像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

③华夏文明辐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

如文成公主携带手工艺品、技术、医药等书籍进藏,中国农耕技术在渤海国的传播,中国佛教的传播等等。

【详解】(1)①变化:从图2中的诸侯国可以看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影响: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瓦解的影响即可。

②变化:从诸侯的数量可得出诸侯国的数目大幅减少,出现战国七雄。

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局部统一,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

③变化:从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影响:民族交融加速,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④变化:从图人长城出现可得出北方大量修筑长城。

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抵御了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文明。

(2)从区域变化可以看出,中央政权控制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

具体史实可举如军事上打败东西突厥同时,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和黑水都护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方面。

同时可从中央政府解决边疆和民族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华夏文明辐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等方面概括。

22.纵观我国历史,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古今相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
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由人民当家作主,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人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要“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展资本,振兴实业。

”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犹如车之两轮。

如果说,平均地权侧重于实现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那么,节制资本则着眼于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并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和利用外国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摘编自李华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剖析》
材料四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

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

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
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容,并列举先秦道家和墨家与民生相关的思想。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先秦传统民生思想相比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和毛泽东在民生思想方面的异同。

(6分)【答案】(1)荀子:人民“有恒产”(土地);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

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墨家:兼爱、非攻、节葬、节用等。

(2)特点:①突出了人民的权利和主体地位;②强调君主对民生的义务③实现民生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相结合
时代背景: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③传统理学思想的僵化。

同:
①都重视工农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提高;
②都吸取了别国的经验和教训
③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异:
①前提基础:前者建立在半殖半封社会的基础上;后者为社会主义社会
②道路方向:前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现实民生;后者为社会主义
③方式侧重:前者注重平均财产,防止垄断;后者注重统筹兼顾
④依靠力量:前者注重借助外资;后者则依靠自身
【详解】(1)荀子:根据材料一中“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可知,人民“有恒产”(土地);根据“省刑罚,薄税敛”可知,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

道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思想中与孟子民生思想相关的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的思想中与孟子民生思想有关的有,兼爱、非攻、节葬、节用等。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是人民共有的”“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可知,突出了人民的权利和主体地位;根据“(君主)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可知,强调君主对民生的义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把实现民生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相结合时代。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黄宗羲民生思想
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和传统理学思想的僵化。

(3)同:根据材料三中“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材料四中“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可知,都重视工农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提高;根据材料四中“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吸取了别国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材料四中“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异:根据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材料四中“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前提基础和道路方向不同,三民主义的民生思想建立在半殖半封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现实民生;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为社会主义社会,道路方向为社会主义;根据材料三中“平均地权侧重于实现土地国有……节制资本则着眼于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对比材料四中“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可知,两者的方式侧重不同,前者注重平均财产,防止垄断,后者注重统筹兼顾;根据材料三中“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和利用外国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对比材料四中“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依靠力量不同,前者注重借助外资;后者则依靠自身。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一个农民的日记
(侯永禄是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从1940年起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

以下内容均节选自侯永禄日记)
1982年7月19日
上午……生产队开始分牲口、农具等。

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我的运气不怎么样,只分到一条口袋、一个六股叉、一个木锨和一个刮板。

同一天,队里又将全部耕地按人口分给了社员各户,作为责任田。

1984年4月12日
公社王阳振和贾占彪代表公社党委来到我家里,说明这次政社分设及基层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征求我的意见。

我笑着说,没有什么要求,自己年龄大了,也该退下来了……
1985年6月9日
我、菊兰……共八个人,收完了西玲家的全部小麦,总产小麦2800斤,亩产350斤,又获一个大丰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