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草坪上抄近路现象的疏与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景观草坪上抄近路现象的疏与堵
关牧野;关瑞明
【摘要】抄近路是一种出现于择路过程中的行为现象,它是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投机心理的外显.若不加管理,许多完整、美观的草坪景观在长年累月的踩踏中将遭受破坏.只有加强对抄近路现象的管理,利用疏堵结合的处理方式,才能顺利解决抄近路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该文对大学校园中抄近路现象进行调研,对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该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抄近路现象的处理手段可分为堵与疏以及两者的结合.认为:堵的方法只是在非堵不可的前提下使用,同时,还应该想到\"疏\"的方法.这样一来,该堵则堵,该疏则疏,堵疏结合.为大学校园的草坪创造出既便捷通畅,又安全美观的捷径或路径.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9(037)007
【总页数】4页(P104-107)
【关键词】抄近路;择路心理;捷径设计;疏;堵
【作者】关牧野;关瑞明
【作者单位】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总院建筑与规划研究中心;福州大学建筑与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3
在大学校园中“抄近路”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抄近路行为所带来的副产物,例如草坪上被踩出的小道,甚至比原有道路更加密集[1] 。

这种现象对校园绿地养护和道路秩序管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景观草坪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

在日常生活中,用简单的方法设置小路,或者用围栏的阻隔都无法很好地解决抄近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就抄近路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言,这种行为应予以制止。

然而,简单用“堵”的办法并不能阻止抄近路的发生。

换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是否可以将已经发生的抄近路现象作为一个设计的先决条件加以考虑,从而在堵与疏之间做出选择,将人的行走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一般而言,对抄近路现象的处理主要有引导和阻隔两种手段,如何使用和权衡这些办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环境的亲和力。

正确处理抄近路现象需要考虑到人走路时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要兼顾到对校园景观建设的影响。

1 抄近路的发生
1.1 抄近路现象
在大学校园内,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相对较低。

为了绿地率的最大化,所有的“道路—道路”或“道路—建筑”之间都进行了景观绿化的布置,其中草坪占有的面积
最大。

人们从这条路走到那条路,或者从道路走向建筑,极有可能因抄近路“穿越”草坪。

草坪因良好的通畅性而极容易成为抄近路的高发区域[2] 。

此外,在道路中的转折点和交汇处等空间节点,建筑的出入口处等关键部位也是抄近路的高发区域。

大学校园内设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包括人行和车行。

车行的抄近路现象也偶有发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就人行而言,偶尔的抄近路现象只是对草坪轻微的踩踏,不会在草坪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由于校园人数众多,大量人员长年累月的踩踏都会留下寸草不生的“小路”。

这些小路成为抄近路行为的“记录器”,图1
所示福州大学运动休闲区的绿化带,隔离了从风雨操场(室内馆)到操场(室外场)
的正常通行,是设计上的失误,人们的抄近路最终变成一种默许的行为。

图2所
示福州大学生活区的一条绿化带,主动留出路径,使得在学生宿舍和食堂之间能够正常通行。

图1 福州大学被人踩出来的捷径
图2 福州大学设计留出来的路径
图3 复旦大学草坪上的漫步和小憩行为
图4 抄近路全过程示意图
草坪可否“踩踏”,多数人持否定态度,本文也有所思考:
①足球场的草坪:足球场的草坪
是体育运动设施的一部分。

由于维持费比较昂贵,有的场地已经改用人造草坪。

②大学校园景观草坪:一些校园如同景区一样,允许人们在草坪上小憩和穿行(图3)。

由于国内多数场所明文规定不能“践踏”草坪,造成草坪无序生长,反而需要园丁费时费力地割草。

因此,本文认为,不能像某些管理部门一样,把无意的漫步和踩踏一律视为无意的践踏。

①践踏、踩踏和漫步是三种不同程度的“踩”,应予以区别;②漫步应该是允许的,偶尔的踩踏也无伤大雅;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如果绿化草坪“禁止入内”,那么,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将大幅度减少。

1.2 捷径的形成
在大学校园的总体布局中,设计师已经“规划”出各种类型的人行道,为什么抄近路穿行草坪的行为每天都在发生?假如设计比较合理,行人为什么还要抄近路穿行草坪?假如设计出了差错,设计的人行道需要绕行或者数量不足,行人可不可以抄近路?我们可以把设计出的人行道称为“路径”,把抄近路踩出的路称为“捷径”。

一方面,路径不足时,捷径来补充;另一方面,路径再多,捷径仍然无法消除。


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会产生公众的监视感,抄近路的人相对较少。

反之,在视线遮蔽性较好的场所是抄近路现象的高发区。

率先“抄近路”的人是“领头羊”。

先有一人选择穿行后,众人随之跟进,在“集体有意识”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踩出了捷径。

一旦捷径形成,即使在视野开阔的区域,人们已经可以坦然地在捷径上行走,捷径变成公认的路径,这时公众的监视力也无能为力。

2 择路心理分析
2.1 路径的寻找与设定
人作为活动空间中的主体,在行路过程中会设定并不断调整行进的路径,从而引导自己更加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通常情况下为了设定路径,“他”会经历以下步骤(图4):①确定目的地:先确定要去什么地方?②确认方位:找到这个地方确切的定位,往哪里走,路程多远;③选择路径:选择一条通往目的地的路径;④搜寻捷径:捷径是路经的最短距离,捷径的选择不仅发生在最初的择路,在行走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搜寻”捷径,从而做出路径的调整。

⑤踏上捷径:抄近路就是从搜寻捷径到踏上捷径的全过程。

2.2 抄近路现象的发生原因
抄近路的行为通常是因为已确定的路径还可以不断优化。

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得到的捷径必然会作为抄近路的首选。

然而,即便已确定的路径已经是“最短距离”,依然不能避免抄近路的现象发生。

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选择路径的时候会优先选择看上去是笔直通透的道路——也就是视觉上的最短直线距离,而不是实际步行的“脚程”。

捷径有时只是“捷去”一两步的脚程。

2.3 行走中的心理需求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路径中行走,选择捷径的心理需求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性[3]。

它包括便捷性、通畅性、安全感和求变性等多个方面。

①便捷性:便捷性通常是指人们在选择路径时首先考虑“最短距离、最快到达”的问题。

以最快速度或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是择路的目标,往往通过选择最短距离来实现。

“捷”具有“快”和“短”的含义,即快速度和短时间。

因此,在便捷性中,凸显的是“捷”的主体含义,“便”可以被理解为“通畅性”。

②通畅性:通畅性是指在路径中行走的难易程度。

有些路径虽然看上去“捷”,但行走时未必“便”。

上下台阶、上坡下坡、道路的平整度以及行走中的障碍物和人流的拥挤与否等,都影响道路的通畅性。

脚力较好者经常舍弃“便”而去追求“捷”,如果对行走难度的估计不足,有时反而导致“欲速则不达”。

③安全感:领域感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特定需求,拥有或占用某个场所的感觉。

认同感是指场所被认同程度产生的感觉,领域感和认同感容易影响安全感,它们将影响到个体的行为以及对空间的使用[4]。

如在路径设计中通过高大树木的掩映将小
路与公共广场区分开,会使人在视觉感触上产生较强的领域感与安全感。

此外,熟悉的路径也容易产生认同感与安全感,从而是经常成为捷径的原因所在。

④求变性:人在户外空间中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寻找目标的过程,如果把各个目标视为户外的景观节点,那么寻找目标的过程即是路径。

然而,寻找目标的路径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等同于走向确定目标的路径。

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偏向于选择有趣的环境,过于简单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厌烦,较为复杂的环境更具有新鲜感。

因此,人们在择路时,有时也或多或少地被自己的好奇心驱使,产生一种求变性,有意无意地选择容易引起视觉刺激的路径。

图5 华侨大学矮墙上的围栏
图6 福州大学被破坏的围墙栏杆
实际上,人们在路径中对环境求变性的需求并不与便捷性和通畅性需求相矛盾。

人们总是在便捷性、通畅性、安全感与求变性等一系列需求中寻找“平衡点”。

此外,在不同的情况下,行走的需求也有所侧重,当时间比较紧迫时,人们对便捷性和通
畅性的需求占据首位;在夜间行走时,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人们不得不放弃一条存在安全隐患的捷径;而当心情欠佳,无心看风景时,求变性的心理需求也不复存在。

因此,不管是否做到走最短距离、用最少时间,抄近路这种行为不仅被选择了,而且被践行了,在选择与践行过程中,人们抄近路的心理得到满足。

3 抄近路的堵与疏
3.1 抄近路的堵
①设置围栏:设置围栏是阻止“抄近路”的一种常见手段,有时难免破坏景观(图5)。

堵住两侧,在阻隔抄近路的同时也禁止行人进入草坪;堵住一侧,不容易判定阻隔的是此端还是彼端,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种“堵”的方法比较低端。

精力过剩的行人可能选择毁坏围墙栏杆、或者跨越围栏坚持“抄近路”(图6)。

②墙藤结合:用实墙来“堵”是一种最生硬、最有效的方法,墙的第一功能就是“堵”,叫做“一堵墙”。

在校园绿化景观设计中,如能对实墙进行绿化,用藤本植物装点墙体,还会起到美化的效果,很难想象抄近路的人会在实墙上打洞(图7)。

此外,因为高差形成的挡土墙,可视之为实墙的一种,只要做好防攀爬措施,同样能起到“堵”的作用而又不破坏环境的美观。

③种植树木:在捷径的起点用高大的乔木与低矮密集的灌木配合,在视线上阻隔了对高大绿篱彼端的预判,打消了行人“抄近路”的念头。

此法优于单纯设置围墙或围栏的方法,给人一种“设计感”[5]。

如能配合一些雕塑、坐凳等景观小品,效
果更佳(图8)。

④利用水体:利用在草坪中已有的水体,既符合景观生态的要求,水中可以种荷养鱼;又使得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增加了赏荷与观鱼的情趣。

一般情况下,蹚水抄近路的代价太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种方式的抄近路(图9)。

而对景观设计而言,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3.2 抄近路的疏
图7 蔓藤围墙阻隔视线
图8 密集树木阻隔视线
图9 福州大学荷塘
图10 设计的路径与踩出的捷径
校园草坪上的路,一种是设计所得;另一种是被人踩踏出来的(图10)。

本文把前者称为设计的“路径”,把后者称为踩出的“捷径”。

①把捷径变成路径:设计人员在精心设计路径时,应充分考虑行人的需求。

设计是否合理,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倘若“抄近路”现象仍然存在,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应顺其自然地将踩出的捷径认可为设计的路径。

这是一种“疏”的办法,从另一个角度约束行人的其他随机流线,从而达到对其他草坪的保护。

②用种植美化捷径:捷径一旦变成路径,设计人员可以为捷径加铺石板或其他材质铺地,增加设计感,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是对捷径的认同,表达了设计人员有一种“踩踏无心,设计有意”的心态。

此外,设计人员还可以进一步美化捷径,在新增路径的两侧种植各种适当的植物,使捷径“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原有的草坪上,不仅增加了路径,而且植入了立体绿化。

3.3 抄近路的堵疏结合
对于“抄近路”事件而言,堵与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大学校园来说,应该立足于绿地设计中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该堵就堵,该疏就疏,堵疏结合。

①确认该地块为草坪:一个地块是否设计为草坪,一开始就应该慎重选择。

首先,地块内有没有池塘或沟渠,要不要保留?从生态设计出发,保留应是首选方案。

其次,是把该地块设计为集乔木、灌木和草坪于一体的复合绿地,还是单纯的草坪?相比之下,复合绿地不仅“绿量”大得多,而且更容易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确认草坪禁止穿行:草坪是一个漫步与小憩的好去处,在漫步中完成穿行的任务
不涉及行人的“素质”问题,只涉及是否令行禁止的遵守。

草坪若被确认为禁止穿行,一开始就应该为“禁止穿行”提出强有力的理由,以便在堵与疏之间选择“堵”。

③穿行草坪的两种做法:本文倾向于草坪可以穿行和漫步,这是“疏”的方法。

可以依据场地现状与穿行需要来设计路径,也可以任由行人“踩出”一条路。

当然,还可以把这条踩出的路进行后期铺设。

这种随机踩出的路,比较符合当今人们对“非线性”形态的青睐,事实上也不破坏美观(图10)。

结语
大学校园的容积率偏低,广场、绿地、水面和草坪比较多,视野比较开阔。

抄近路、走捷径穿行广场、绿地和草坪的事件经常发生。

惟有穿行草坪容易引起争议。

本文通过对抄近路现象的观察和其心理的分析,认为对这种现象没有必要进行批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步行道设计的合理性,促使设计人员反思与改进。

此外,禁止穿行是一种与抄近路、走捷径的习惯性行为“作斗争”的决策,用“堵”的方法也有几种可供选择。

本文认为堵的方法只是在非堵不可的前提下使用,同时,还应该想到“疏”的方法。

这样一来,该堵则堵,该疏则疏,堵疏结合。

为大学校园的草坪创造出既便捷通畅,又安全美观的捷径或路径。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杨义标,邵志芳,邱少松. 深圳莲花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 广东园林,2010(4):71-73.
[2] 赵艾湘.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校园环境最短路径设计研究[J]. 建筑与设备,2011(5):36-39.
[3] 杜·舒尔兹(Duane P. Schultz),西德尼·舒尔兹(Sydney Ellen Schultz). 现代心理学史[M].叶浩生,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67-299.
[4] 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28-236.
[5] 景峰. 从环境心理与行为角度探讨园林中的路径设计[J]. 艺术与设计,2011:113-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