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人教版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始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材的编排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力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但对于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等知识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力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力的三要素。
2、教学难点(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力的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节的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课标指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力的三要素。
会画力的示意图(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分析归纳力的三要素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认识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画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教学难点:体会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学生分析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学习上册物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用如下教学方法:1、说教法:(1)、情景化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更直接的呈现力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各种性质。
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关于*力的物理知识我们在生活中会被常用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内容。
*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
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力应用,给学生以感*认识*力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力打下了基础。
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力概念的引入、理解*簧测力计的原理、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①掌握形变与*力的定义。
②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③*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通过*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单元——《力》。
一、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作用效果。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 掌握力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理解力的三要素以及它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4. 掌握力的图示方法,并能在简单情境中进行受力分析。
5. 了解力的平衡状态及其条件。
6.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学法指导(一)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通过讨论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矢量性和相互性。
(二)力的三要素接下来,我们会重点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通过改变弹簧秤上钩子的位置,观察弹簧的伸长变化,来理解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力的测量在这一环节,我们将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读取测量值。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力的技能,并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力的图示与受力分析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在物体上画出受力图。
通过分析简单的物理情境,如放在斜面上的物体,让学生学会进行受力分析,并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力的平衡状态最后,我们会讲解力的平衡状态及其条件。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当物体受到的外力相互抵消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涉及力的视频,如运动员比赛、建筑工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二)讲解新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详细讲解力的概念、三要素、测量方法和图示技巧。
(三)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如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重力,分析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情况。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引言概述:《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量。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干发生运动或者形变。
本文将从力的定义、分类、作用、计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力的定义1.1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原因。
1.2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二、力的分类2.1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磨擦力、弹力等。
2.2 场力:是通过场的作用产生的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3 弹力:是一种恢复力,当物体受到挤压或者拉伸时产生的力。
三、力的作用3.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
3.2 力的平衡:当做用在物体上的力相互抵消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3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力的计算4.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4.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力的应用5.1 运动学:通过力的作用,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5.2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5.3 工程应用:力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造结构设计、机械运动等。
总结: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力的定义、分类、作用、计算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力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人教版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人教版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中的“力”这一章节。
本章节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入门阶段,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特性、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对力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摩擦力、重力等,并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等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特性,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章节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力的作用的视频,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力的定义和基本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物质性和矢量性。
其次,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最后,演示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3. 合作探究分组让学生进行摩擦力的实验,探究不同表面材质、不同压力下摩擦力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4. 应用拓展讨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原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说课PPT
(物理源于生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头脑风暴也容 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生活中的力有哪些呢?
运动员 足球 工人 水桶 举重运动员 起杠铃 马 车
推土机 土
运动员
踢
工人
提
运动员
举
马
拉
推土机
推
物体
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 (2)会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1)对力的概念的认知 (2)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生活中常常提到力,那么什么是力呢? 头脑风暴:用“力”组词 生:力量、力气、能力、有气无力、给力、力所能及、力不从心…… 教师引导:在同学们说的这么多词语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那么物理学
学生分析:实验中产生了力,但是物体和物体没有接触。 得出结论: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
力的单位
1.力一般用F来表示;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学生感受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拿起一本物理书所用的力大约是3N。
教师提问:力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观察图片,说一说力作用在物体上会 产生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
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有其它作用效果吗? 教师演示:先后将条形磁铁放在如图所示的两个位置,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1)运动快慢变化; (2)运动方向变化。
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改变
5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谁说得对? 甲: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乙: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丙: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丁: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一)引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物理学中“力”的概念。
学生已经对“力”非常熟悉,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力”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因此,本节课程将帮助学生明确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并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课程的研究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①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②在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③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④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教材通过“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研究,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
教材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
4.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②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①力的概念。
②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二、背景分析1.研究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研究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知识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球等,用于进行力的实验和演示。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动画等,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理概念。
3.技术工具:互动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实现课堂上的实时互动和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踢足球、拉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力的情况?这些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点的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3)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示物理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针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等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演示:进行力的实验演示,邀请学生参与,并解释实验现象。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力”。
力是物理学中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力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力学、热学、电学等其他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力”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属性,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学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力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物质性、矢量性和相互性。
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式,可以将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学会用箭头和线条来表示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难点:1. 力的物质性和矢量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力的物质性和矢量性,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加以说明。
2. 力的相互性:学生容易忽略力的相互性,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3. 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提高判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认识。
初中物理第八章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第八章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是初中物理第八章《力》。
这一章节是学生接触力学的入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础知识。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应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会如何观察、分析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接下来是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和表示、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讲解力的定义,即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同时,要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推动、拉动、挤压等。
在力的图示和表示部分,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通过实验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力的初步认识。
例如,可以通过推、拉小车等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来辅助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们来看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掌握程度。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单元测试、作业检查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不断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人教版
初中物理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 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力的定义及其作用效果。
- 力的图示方法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 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力的示意图和相关动画视频。
- 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橡皮筋、小车等。
-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如交通事故视频或图片。
2. 学生准备:- 预习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准备记录实验数据的工具,如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力相关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力的定义、性质和作用效果。
- 通过图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 通过橡皮筋拉动小车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案例分析- 分析交通事故案例,让学生理解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运用物理知识预防事故。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 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
初中物理八年级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八年级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的内容——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三章,作为力学单元的开篇,力的概念和性质是后续学习如运动、能量等更为复杂物理现象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含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以及力的测量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通过实验测定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图示方法,难点则是力的图示和实验操作。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们可以采用直观教学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力的图示,并掌握实验技能。
教学方法方面,我计划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力的作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力的概念。
接着是新课讲解,我会详细解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然后是学生活动,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学习如何绘制力的图示。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
最后是小结与作业,我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应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
至于板书设计,我会将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图示例意见和测量方法作为板书的主要内容,并在板书的一侧留出空白,用于记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结论。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中的“力”这一章节。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以及力的测量和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2. 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5. 引导学生认识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通过推、拉、挤、压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方式和效果,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力的测量: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5. 力的计算:通过简单的例题,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合力和分力,以及力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3. 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力的性质。
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出力的概念。
- 讨论力的作用是否需要物体接触,引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分类。
2. 讲解新知- 详细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人教版力的说课稿
人教版力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力的基本属性,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能够通过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 力的概念(30分钟)- 力的定义- 力的符号表示- 力的测量工具2. 力的作用效果(30分钟)- 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3. 力的分类与合成(20分钟)- 基本力的类型(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4. 力的实例分析(20分钟)-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力的作用与反作用5. 课堂练习与讨论(30分钟)- 解答题与实验操作-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力的应用。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力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什么是力?”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 阐述力的定义,解释力的三要素。
- 演示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 探讨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
- 引导学生讨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4. 力的分类与合成- 介绍常见的力的类型及其特点。
- 通过图示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
5. 实例分析-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力的作用。
- 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与讨论- 安排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力的理解。
-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力说课稿
人教版力说课稿教学设计:《力》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力的概念。
-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掌握力的测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 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实验精神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 力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2. 教学难点:- 力的无形特性,如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 弹簧秤。
- 橡皮筋、钩码等实验器材。
- 多媒体课件,包含力的示意图和相关动画。
2. 教学环境:-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 多媒体设备准备就绪,以便展示课件和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 展示图片或视频,如运动员推铅球的场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存在。
2. 探究活动:- 实验一: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重量物体的重力。
- 实验二:通过拉伸橡皮筋,观察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
- 实验三:让学生尝试推、拉、压不同物体,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知识讲解:- 讲解力的定义、特性及其作用效果。
- 介绍力的测量单位——牛顿(N),并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
4. 拓展应用:- 讨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摩擦力、重力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在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效果。
- 通过提问和小游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习题,加强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 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记录下力的作用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节课,课程的主题是“力和运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力和运动”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位于力学单元的起始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出力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推动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论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5. 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和探究性作业,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和运动》,本节课是第八章《力》的第一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系统地接触力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弹簧秤、橡皮筋、小车、平板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力的示意图、实验视频和相关动画演示。
3. 学生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生活中力的作用实例视频,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存在哪些力的作用?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探究活动- 实验一:使用弹簧秤和橡皮筋探究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关系。
- 实验二:通过小车在平板上的运动,观察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观察结果,并填写活动手册。
3. 知识讲解-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基本关系。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4. 课堂练习-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点评和讲解。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板书设计-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力与运动的关系- 实验观察与分析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力的作用,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加形象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梁庄乡一中张素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和对力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课
程资源。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运用归纳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总之,指导学生去体验。
五、学法分析
基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实验观察法、探究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找一位同学到台前把讲台桌往后搬一搬,由同学的切身感受“讲台桌很沉,搬起它需用很大的力。
”从而得出“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1:什么是力?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
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
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
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让学生尝试着回答一下问题:1、以上现象存在着什么共同特点?2、请你尝试着对力下一个定义?3、力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4、在产生力的作用的时候,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1、物体-作用-物体。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4、一个主动一个被动。
教师引导总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这里为了巩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个概念,可由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活动1:同桌为一个活动小组,甲同学伸出手,让乙同学打,两个同学分别说出感觉,然后交换体验。
学生活动2:找甲乙两名同学到台前,间隔适当的距离相对而立,两名学生伸出胳膊使手心相对。
甲同学不动,乙同学的手用力推甲同学的手,结果发现两名同学的身体都往后倾倒。
学生讨论原因,并交流讨论结果:甲对乙施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了力。
学生活动3:学生阅读课本第43页图12.4-4,思考这种情况可能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加深理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能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滑冰时用力推墙时后退、划船等)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2:力的作用效果
(1)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2)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实例。
(补充说明: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只要其中一个方面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
再安排学生实验“用力拉弹簧”“用力压气球”,并看课文图12-4-1甲,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之后也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以加深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及单位并让学生对1牛顿有感性的认识。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一牛,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牛)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力的示意图
学生思考:1、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学生都用力踢球,谁踢得远,为什么?。
2、向不同的方向踢球,球就飞向不同的方向。
这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3、找一位同学用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说出自己的感受,什么情况下用的力最大。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播放课件——一个人用60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箱子
请同学们说出这个力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领用文字描述力的三要素比较麻烦,分析问题时也不够方便,为此物理学里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让学生思考怎样将刚才那个力表示出来并尝试着画。
之后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总结如何规范的画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
2
示出来;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
如果上面这个例子中的木箱还受到一个向左的40N的力,你们能在同一个图上画出这个力吗?两个力的大小不一样应该怎样表示?
学生画出这个力,让学生说出大小不同的两个力的表示方法: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2页图12.4-3,思考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力?教师加以引导。
摩擦力、重力、支持力。
学生练习:1、一同学用150 N的力提水桶。
2、用与水平方向成30。
角的力拉车
七、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要产生力,必须要有两个物体。
2、产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速度改变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作用效果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
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短表示
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力的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