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抽动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抽动障碍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抽动障碍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抽动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精神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s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1]。

好发年龄5~10岁[2],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3~5):1。

少数患儿至青春期可自行缓解,有的患儿可延续至成人。

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抽搐”“瘈疭”“筋惕肉瞤”等范畴。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3-6]
抽动障碍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临床核心症状。

运动性抽动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可波及面部、颈部、肩部、躯干及四肢,具体表现为挤眉、眨眼、咧嘴、耸鼻、面肌抽动、仰头、甩头、扭肩、甩手、鼓腹、踢腿、跺脚等。

发声性抽动表现为异常的发音,如喉中吭吭、咯咯、吼叫声、呻吟声、秽语等。

抽动反复发作,有迅速、突发、刻板的特点,呈多发性、慢性、波动性,可受意志的暂时控制,也可因感受外邪、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久看电视或久玩电子游戏等因素而加重或反复。

有的还伴有情绪行为症状,如急躁易怒,胆小,任性,自伤或伤人,也可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包括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品行障碍等。

3.2 辅助检查[5,7]
可选择进行脑电图、头颅MRI、血铅、抗链球菌溶血素O、铜蓝蛋白测定、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等以利于鉴别诊断。

可测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多发性抽动综合量表(TSGS)等以了解抽动病情轻重程度;必要时可进行多动症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学习困难量表、智商测定量表等测量以了解共患病情况。

3.3 诊断标准[8]
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
断。

参考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神经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V)抽动障碍诊断标准:
3.3.1 Tourette氏障碍
(1)在疾病的某段时间内存在多种运动和一个或更多的发声抽动,尽管不一定同时出现。

(2)抽动的频率可以有强有弱,但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持续超过1年。

(3)于18岁之前发生。

(4)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病毒后脑炎)。

3.3.2 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1)单一或多种运动或发声抽动持续存在于疾病的过程中,但并非运动和发声两者都存在。

(2)抽动的频率可以有强有弱,但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持续至少1年。

(3)于18岁之前发生。

(4)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病毒后脑炎)。

(5)从不符合Tourette氏障碍的诊断标准。

3.3.3 暂时性抽动障碍
(1)单一或多种运动和/或发声抽动。

(2)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持续少于1年。

(3)于18岁之前发生。

(4)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病毒后脑炎)。

(5)从不符合Tourette氏障碍或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3.4 需与抽动障碍鉴别的病种[3,6,7]
癫痫,结膜炎,咽喉炎,儿童多动症,肌阵挛,痉挛性斜颈,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药源性抽动,心因性抽动,手足徐动症等疾病。

4 辨证
4.1 肝亢风动证[4,6]
抽动频繁有力,多动难静,面部抽动明显,摇头耸肩,吼叫,任性,自控力差,甚至自伤自残,伴烦躁易怒,头晕头痛,或胁下胀满,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4.2 外风引动证
喉中异声或秽语,挤眉眨眼,每于感冒后症状加重,常伴鼻塞流涕,咽红咽痛,或有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4.3 痰火扰神证[4,9]
抽动有力,喉中痰鸣,异声秽语,偶有眩晕,睡眠多梦,喜食肥甘,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4 气郁化火证[10]
抽动频繁有力,秽语连连,脾气急躁,面红耳赤,头晕头痛,胸胁胀闷,口苦喜饮,目赤咽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5 脾虚痰聚证[3,5,11]
抽动日久,发作无常,抽动无力,嘴角抽动,皱眉眨眼,喉中痰声,形体虚胖,食欲不振,困倦多寐,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

4.6 阴虚风动证[3-6]
肢体震颤,筋脉拘急,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口出秽语,咽干清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潮红,手足心热,睡眠不安,大便干结,尿频或遗尿,舌红绛,少津,苔少光剥,脉细数。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6]
本病治疗,以息风止动为基本原则。

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候和阶段,分清正虚与邪实的关系,辨证论治。

实证以平肝息风,豁痰定抽为主;虚证以滋肾补脾,柔肝息风为主;虚实夹杂治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由于本病具有慢性、波动性的特点,故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可配合针灸等法综合处理。

5.2 分证论治
5.2.1 肝亢风动证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动。

主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推荐级别:B)[4,6,12-13]
常用药: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全蝎等。

加减:头晕头痛者,加川芎、菊花;头部抽动者,加葛根、蔓荆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口角抽动者,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明显者,加菊花、谷精草。

5.2.2 外风引动证
治法:疏风解表,息风止动。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推荐级别:D)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后下)、桔梗、枳壳、黄芩、荆芥穗、木瓜、伸筋草、天麻、全蝎等。

加减:喉部异常发声者,加金果榄、胖大海、玄参;眨眼明显者,加菊花、决明子;吸鼻明显者,加辛夷(包煎)、苍耳子、白芷。

5.2.3 痰火扰神证
治法:清火涤痰,宁心安神。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

(推荐级别:D)[4]
常用药:黄连、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瓜蒌、胆南星、石菖蒲等。

加减:烦躁易怒者,加柴胡、龙齿(先煎);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吸鼻明显者,加辛夷(包煎)、苍耳子、白芷;喉部异常发声者,加射干、青果、锦灯笼、山豆根。

5.2.4 气郁化火证
治法:清泻肝火,息风止动。

主方:清肝达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

(推荐级别:D)[4-6,14]
常用药:栀子、菊花、牡丹皮、柴胡、薄荷(后下)、钩藤(后下)、白芍、蝉蜕、琥珀粉(冲服)、茯苓等。

加减:急躁易怒者,加龙胆、青黛(包煎);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子;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竹茹。

5.2.5 脾虚痰聚证
治法:健脾柔肝,行气化痰。

主方: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加减。

(推荐级别:D)[3,5]
常用药:陈皮、法半夏、枳实、茯苓、酸枣仁、五味子、太子参、白术等。

加减:痰热者,加黄连、胆南星、瓜蒌;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白芍;纳少者,加焦六神曲、炒麦芽、鸡内金。

5.2.6 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主方: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

(推荐级别:D)[3-6]
常用药:龟甲(先煎)、鳖甲(先煎)、牡蛎(先煎)、地黄、阿胶(烊化兑服)、鸡子黄(冲入)、麦冬、白芍、甘草。

加减:心神不宁者,加茯神、钩藤(后下)、酸枣仁;多动者,加石决明(先煎)、煅磁石(先煎)、龙骨(先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明显者,加石菖蒲、远志、益智;病久者可加丹参、红花。

5.3 中成药
菖麻熄风片(原名“熄风止动片”,白芍、天麻、石菖蒲、珍珠母、远志):每片0.53g。

每服4~6岁1片、7~11岁2片、12~14岁3片,每日3次。

用于肝风内动挟痰证。

(推荐级别:A)[15-17]
九味熄风颗粒(原名“金童颗粒”,天麻、熟地黄、龙胆、龟板、钩藤、龙骨、僵蚕、青礞石、法半夏):每袋6g。

开水冲服。

每服4~7岁6g、8~10岁9g、11~14岁12g,每日2次。

或遵医嘱。

疗程6周。

用于肾阴亏损,肝风内动证。

(推荐级别:A)[18-19]
5.4 针灸疗法
5.4.1 针刺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内关、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穴。

(推荐级别:C)[3-6,20-21]
配穴:眨眼者加印堂、攒竹、迎香;皱眉者加印堂、鱼腰、丝竹空;耸鼻者加攒竹、迎香;口角抽动者加地仓、颊车;面部抽动加地仓、颊车、四白;颈部抽动者加天柱、大椎、列缺;肩部抽动者加肩髃、肩髎、肩贞;上肢抽动者加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内劳宫;腹部抽动者加天枢、关元、中脘;下肢抽动者加丰隆、阳陵泉;喉出怪声者加廉泉、天突、膻中、鱼腰;注意力不集中者加神门;情绪不稳、烦躁者加神庭;睡眠不好者加安眠、照海。

(推荐级别:D)[3,5-6,20]
针刺深度根据患者的胖瘦情况及穴位的可刺深度而定。

疗程视病情而定。

5.4.2 耳针治疗
耳穴贴压或耳穴微电流刺激。

主穴:皮质下、神门、心、肝、肾、脾、交感。

配穴:眨眼、皱眉者可加目1穴;皱鼻、吸鼻可加内鼻穴、外鼻穴;咧嘴、努嘴者可加口穴;四肢抽动者可加交感;喉中异声者可加咽喉穴。

每5日贴压1次,每日部位按压3次,每次2分钟;休2日,再治疗。

(推荐级别:C)[12,20-21]
5.5 推拿疗法
推揉脾土,捣小天心,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足三里。

(推荐级别:D)[4-6]
5.6 心理行为疗法
5.6.1 心理支持法
向家长讲解抽动障碍的性质,让家长了解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消除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紧张的心态。

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不要溺爱,对孩子合理定位,培养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年龄较大、有自主调节能力的患儿,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心理暗示、放松情绪。

关心爱护儿童,主动亲近孩子,使其心理上感到温暖。

鼓励与患儿正常交往,帮助其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正确面对讥讽、嘲笑。

正确处理好学习问题,改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及时帮助,纠正患儿的不良动作和行为。

(推荐级别:C)[5,12,22-23]
5.6.2 行为矫正法
当患儿出现面部及肢体抽动时,立即利用对抗反应来加以控制。

同时,让患儿认识到抽动的不良性,并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积极争取改善。

5.6.3 行为转移法
在症状发生时转移注意力,停止当前正进行的活动转为更具吸引力的活动。

对年龄尚小的患儿,由家属引导在症状出现时分散其注意力以缓解症状。

5.7 神经调控疗法
脑电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及经颅微电流刺激等神经调控疗法。

(推荐级别:D)[7,24-25] 6 预防和调护[3-6]
(1)育龄期妇女应注意围产期保健。

(2)儿童应增强体质,维持规律的生活,预防感冒。

(3)多做能分散注意力的游戏;不看或少看电视、电脑,不看惊险刺激类节目及书籍。

(4)不过分在精神上施压,少责罚多安慰、鼓励;家长不要有攀比心理及期望值过高的思想;避免家庭纷争、家庭暴力等。

(5)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不吃或少吃含铅高的食物,少食方便食品及含有防腐剂、添加剂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