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理论(学)
第⼀编导论
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学理论的性质
⽂学理论属于⽂艺学的范畴。
⽂艺学是研究⽂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称为⽂学学。
它包括⽂学理论、⽂学批评、⽂学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五个分⽀。
传统的⽂艺学分类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作为⽂艺学的分⽀之⼀,它是指研究⽂学活动的⼀般规律的学科,它以⽂学的
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作为研究内容。
●⽂学批评:是指分析和评价具体⽂学作品、作家和⽂学现象的学科。
⽂学批评的对象是以
作家、作品为主的⼀切⽂学现象。
●(注意:⽂学批评兼及⽂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学批评⾃⾝的评价和判断)
●⽂学史:
●是指从历时的视⾓探讨各民族⽂学和
●世界⽂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它是⼀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学产⽣、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
学科。
)
●⽂学理论以整体的⽂学现象作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的⾼度宏观的视野阐明⽂学的性
质、特点和规律,使对⽂学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度,从⽽使其成为指导和规范整个⽂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学理论是关于⽂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就是⽂学。
具体说,⽂学理论是以⼈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学创作、接受、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并建⽴起⽂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法。
(⼆)⽂学理论的研究任务
五个⽅⾯:
⽂学发展论、⽂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批评四⼤要素的理论,
⑴作品⑵宇宙(或世界)⑶作家⑷读者。
从⽂学活动的整体性来看,这四要素是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的,是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三、⽂学理论的研究⽅法
●不同学科间的⽅法可以在⼀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学理论的研究⽅法有:
哲学⽅法、逻辑⽅法、经验⽅法、美学⽅法、社会学⽅法、⼼理学⽅法、伦理学⽅法、精神分析法、阐释学⽅法、本体⽅法、语⾔学⽅法、结构学⽅法、符号学⽅法等等。
哲学⽅法最为重要,可以称为元⽅法,或⽅法论。
我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法为主导,以本体论⽅法为中⼼,研究⽂学的存在,研究存在于众多的社会现象、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态中的⽂学的本质。
四、⽂学理论的⼏种基本形态
⽂学活动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两个过程:
⽂学创作——⽂学作品——⽂学接受
⽂学⽣产——作品价值——⽂学消费
从不同的视⾓研究⽂学活动的两个过程,产⽣多种理论形态,主要有:
⽂学哲学、⽂学⼼理学、⽂学符号学、⽂学信息学、⽂学社会学、⽂学价值学、⽂学⽂化学
五、学习⽂学理论的⽬的和要求
⽬的:
(1)准确⽽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学的
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
本理论知识,逐步形成和树⽴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的、切合⽂学实际的科
学正确的⽂学理论观点。
(2)为学习⽂学史、⽂学批评以及其他⽂
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3)为⽂学接受和⽂学创作作好准备。
要求:
(1)以⽂学理论的眼光来关照⽂学现象,培养良好的、较为完善的⽂学思维习惯,提⾼理论⽔平和抽象思维能⼒。
(2)准确地掌握⽂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3)努⼒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编
⽂学活动论
第三章⽂学作为活动
第⼀节活动与⽂学活动
⼀、⼈类活动的性质
⼆、⽣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 ⽣活活动导致⼈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 ⽣活活动导致⼈的⾃觉能动的⽂学创造
3. ⽣活活动使⽂学成为⼈的本质⼒量的确证
三、⽂学活动的地位
⽂学活动作为⼀种审美精神活动在⼈的⽣活活动
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节⽂学活动及其构成
⼀、世界
西⽅以“摹仿说”为中⼼的“再现”理论。
摹仿说中有两种对⽴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的影⼦”、“模仿的模仿”;
亚⾥⼠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诗甚⾄可以⽐历史记录包含更⼤的真理性。
亚⾥⼠多德强调了⽂学与世界的联系,肯定了⽂学的价值和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观物取象”
《周易·系辞下》⽈:
“古者包犠⽒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
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周易·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
⼆、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情感,因此⽂学也是⼀种作者表现活动。
侧重于从作者⽅⾯研究⽂学,便出现了“表现说”⽂学观和艺术观。
◆中国古代⽂论“诗⾔志”:
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尧典》
◆西⽅“表现说”:
19世纪,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表现说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
三、作品
●⽂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学表达的情感也与作者的实际情感有别,因⽽
作品便具有了独⽴价值。
●作品本体论经历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阶段后,形成了⼀套完整的
理论,并与“再现论”和“表现论”相抗衡。
四、读者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出现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它将⽂学接受活动当成⽂学研究的焦点。
其代表⼈物是姚斯和伊瑟尔。
五、对⽂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学活动的四要素不是彼此孤⽴地静⽌地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渗透、相互作⽤,浑然⼀体。
第三节⽂学活动的发⽣与发展
⼀、⽂学活动的原始发⽣
⽂学活动的发⽣历来争议较⼤。
其原因有⼆:
1. ⽂学的产⽣先于⽂字,⽽⼝头⽂学源于何时不得⽽知,且收集到的最早的书⾯⽂学,其年代本⾝仍需考证;
2. 不同时代的⽂学观念彼此具有差异。
(⼀)关于⽂学发⽣的诸种学说
1.模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仪式说
4.宗教说
5.⼼灵表现说
6.潜意识欲望说
7.劳动说
(⼆)⽂学起源于劳动
1. 劳动提供了⽂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 劳动产⽣了⽂学活动的需要
3. 劳动构成了⽂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 劳动制约了早期⽂学的形式
⼆、⽂学活动的发展
(⼀)⽂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有关认识
1. ⽂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2. 关于⽂学发展的诸种观点
(1) 从社会或世界状况看待⽂学的发展
(2) 从⽂学内部因素演化看待⽂学的发展
(3) 从⽂学固有因素的组合看待⽂学的发展
(⼆) ⽂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经济繁荣为⽂学发展提供了强⼤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稳定,有利于发挥作家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
(3)经济繁荣往往促进各民族⽂化交流,使民族⽂学可以借鉴外来⽂学推动本民族⽂学的发展。
2. 艺术⽣产与物质⽣产不平衡
(1)某些艺术种类的繁盛期只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
(2)整个艺术⽣产同物质⽣产发展⽔平不成⽐例。
总之,⽂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以⽣产劳动为中⼼的⼈们的经济活动。
然⽽,终极原因并不是影响⽂学发展的唯⼀因素,除了经济外,⽂学的发展往往还与上层建筑中其它部分,如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的直接影响有关。
同时,⽂学的发展也有其⾃⾝因素的作⽤。
这就是说,⽂学的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中进⾏的。
第四章⽂学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五章第⼀节⽂学的含义
⽂学历来不同的含义:
1. ⼴义⽂学:是指⼀切⼝头或书⾯语⾔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的⽂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般⽂化形态。
最初形成的⽂学观念都相当宽泛。
当时所谓的⽂学⼏乎包括了⼀切见诸⽂字的材料
◆孔⼦在教授学⽣时,将所教内容分为:
“德⾏”、“⾔语”、“政事”和“⽂学”(古代⽂献)四科。
2. 狭义⽂学:
狭义⽂学是指今天所谓的⽂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因素的语⾔作品。
包括诗歌、⼩说、戏剧以及美⽂。
随着⽂学的发展成熟与独⽴,⽂学理论开始越来越强调⽂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等对⽂学的规定。
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学观念。
也就是说⽂学概念的内涵并⾮是绝对的,⽽是相对发展和开放的。
第⼀节⽂学的含义
⼀、⽂学的⽂化含义
⽂学就是⽂化。
⽂化不是⽂学。
⽂学是⽂化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学最初是泛指⼀切⽂章,体现了⽂学的⼴义的⽂化含义。
孔⼦:“兴、观、群、怨”说
“兴于《诗》,⽴于礼,成于乐”
在西⽅,最初的⽂学概念都是⼴义的和⽂化的,没有被明确地赋予特殊的审美性质。
⼆、⽂学的审美含义:
⽂学不同于⼀般的⽂化形态,具有特殊的审美形态。
《论语·雍也》:“⼦⽈:‘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
孔⼦主张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他已经意识到“⽂”的特殊意义了,隐含着审美的⽂学观念。
曹丕:“诗赋欲丽”(将语⾔的形式美提到了⾸位)
陆机的“诗缘情”
司空图“意境”说,
李贽的“童⼼”说等等
都使⽂学的审美性质得到了张扬。
在西⽅,康德、席勒、⿊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也使⽂学的审美论上升到应有的⾼度。
三、⽂学的通⾏含义(审美含义):
⽂学是⼀门艺术,是主要表现⼈类审美属性的语⾔艺术,包括诗歌、⼩说、散⽂、剧本等⽂类。
(但⽆法与社会的⽂化过程分离开来。
)
四、⽂学与⾮⽂学:
在⽂学的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学有可能会变成⽂学。
显⽰了⽂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第⼆节⽂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学作为⼀般意识形态
⼆、⽂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就本质⽽⾔,审美意识是⼈⼀种⾃觉⾃由的创造精神,它具有主体性特点,有⾃⾝的审美结构和思维表现⽅式。
1.世界观是审美意识的核⼼因素。
2.艺术⽅法是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
三、⽂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什么是审美呢?
审美是⼈类掌握世界的⼀种特殊⽅式,指⼈与世界(社会和⾃然)形成⼀种⽆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从⽬的看,审美是⽆功利的;
从⽅式看,审美是形象的;
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1.⽂学既是⽆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学作品的⽆功利性的审美体验下,总是隐伏着对⼈性、对社会的功利⽬的。
2.⽂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从⽅式上看,⽂学是以审美感性形态为⾃⾝特有的存在⽅式;从审美意识形态的⾓度看,⽂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
⽂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是理性的。
3.⽂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由此可知,⽂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在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和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则是间接和隐蔽的。
⽂学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学与话语
⽂学作为话语,⾄少包含五个要素:(1)说话⼈(2)受话⼈(3)⽂本⾔语系统(4)沟通(5)语境
⼆、⽂学与话语蕴藉
“蕴藉”⼀词来⾃中国的古典诗学。
⽂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
1.整个⽂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在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限的⽣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
2.⽂本的话语蕴藉性质
⽂本的意义似乎是⽆限的。
●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说,真是⼀个令⼈愉快⼜使⼈深受教益的宝库。
”
●拜伦:“《堂吉诃德》是⼀个令⼈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发笑,则越使⼈感到难过。
这
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是他的惟⼀宗旨。
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
●海涅:“塞万提斯、莎⼠⽐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分别
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缝;主⾓与桑丘,骑着各⾃的牲⼝,
浑然⼀体,可笑⼜可悲,感⼈⾄极……”
●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切著名⽂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活中
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和美丽如此⽔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含混。
含蓄是指将似乎⽆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藉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限。
苏东坡云:“⾔有尽⽽意⽆穷者,天下之⾄⾔也。
”
梅尧⾂⽈:“含不尽之意于⾔外”
司空徒⾔:“不著⼀字,尽得风流”
温庭筠《更漏⼦》:
⽟炉⾹,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不道离情正苦。
⼀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词⽤芳悱凄侧的笔调,描写了⼀个为离情所苦的⼥⼦形象。
情景交融(梧桐夜⾬离情),极有情韵。
⾟弃疾《丑奴⼉---书博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先愁后秋,反向写愁。
写景作结,⾔有尽⽽意⽆穷,在平平淡淡中见真愁。
含混是指看似单义⽽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穷,有时也称为歧义、复义、多义等。
在读者阅读⽂本时可能会感受到多重意义。
例:如冯延巳《鹊踏枝》(其⼀)
词中带有⼀种不可明⾔、难以确指的感情(闲情),给读者造成多⽅⾯的启⽰与联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花前长病酒,不辞镜⾥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桥风满袖,平林新⽉⼈归后。
这样⼀来,我们循着这样⼀条逻辑顺序:
⽂学作为社会结构→⽂学作为⼀般意识形态→⽂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学作为话语
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将⽂学定义为⾼度概括的⼀句话:
⽂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般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三编
⽂学创造(创作)论
第六章⽂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产
第⼀节⽂学创造是特殊的⽣产
⽂学创造是⼀种复杂⽽有序的精神活动,从社会⽣产活动的⾓度看,它是⼀种特殊的⽣产。
⼀、精神⽣产和物质⽣产
(⼀)精神⽣产和物质⽣产的内涵和关系
(⼆)精神⽣产的特殊性
⼆、⽂学创造与其他精神⽣产的区别
第⼆节⽂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学创造的主客体
(⼀)创作客体
指进⼊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1.关于⽂学创作客体的解释
2.⽂学创作客体是特殊的社会⽣活
(1)社会⽣活是⽂学创造的客体和唯⼀源泉
(2)作为⽂学创造的客体的社会⽣活的特殊性
(⼆)创作主体
1. 关于⽂学创作主体的解释
2. ⽂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
(1)⽂学创造主体是存在于艺术⽣产活动中的艺术⽣产者。
如何看待⽂学创作的主体性?
我们认为,并不是“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学创作的主体”。
因为主体有特定的含义,即“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由⾃觉的创造性。
只有处于⽂学⽣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由⾃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学创造的主体,属于⾮物质交换的精神劳动。
没有主体性的⼈(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
“写作的作家”不⼀定具有主体性,当他成为⾃然的奴⾪或屈从于⾦钱⽽写作的时候就不是真正的⽂学创造的主体了。
(三)创作主体和创造客体的统⼀
1.主体的审美⼼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相融合。
在主客体统⼀的过程中,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因素,因为同化了创造客体⽽使⾃⼰获得了新质,创造客体也因为吸纳了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因素⽽变得不再是⾃然状态中的客体。
“艺术家以⼼灵映射万象,代⼭川⽴⾔,他所表现出的是主观的⽣命情调与客观的⾃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深的灵境。
”( 宗⽩华《美学散步》)
2.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相融合。
作家的审美追求是寄寓在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与其构成完美的融合。
第⼋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节⽂学的真实
⼀、⽂学中的求真
“真实性”是⽂学审美价值功能产⽣、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真实的特征:
(⼀)与⽣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活内蕴(本质)的认识和感悟。
⾸先,艺术真实是⼀种内蕴的真实。
以理智的体察(认识)与直觉的把握(感悟),对社会⽣活的内蕴(本质)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就成为艺术真实的根本要求。
其次,艺术真实是⼀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情境的假定性。
(155页)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先,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其次,艺术真实是诗意的真实。
由于⽂学是按照审美的⽅式客体世界并以激发⼈们的情感为⽬的,因⽽它必然讲究艺术技巧即
“诗艺”。
主体运⽤描绘、叙述、⽐喻、夸张、拟⼈、变形、反讽、暗⽰、象征诸多艺术⼿法, 使艺术真实成为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即诗艺的真实。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内涵及⼀般规律:
1. 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般”的统⼀。
让具体的艺术形象具有较⼤的⽣活概括性。
“个
别”与“⼀般”统⼀的⽅法,也是艺术概括区别于科学概括的质的规定性。
2. 实现“个别”与“⼀般”相统⼀的过程,是⼀个艺术提炼的过程。
实现“个别”与“⼀般”相统⼀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和把握, 是主、客体交互作⽤的过程。
(⼆)艺术概括的具体⽅法有:
1.在⼴泛占有⽣活材料的基础上进⾏集中概括,如鲁迅⾔:“杂取种种⼈,合成⼀个”。
?
2.以⼀个⽣活原型为主,同时吸收其它⽣活素材。
坚持艺术概括原则,要反对“类型化”“⾃然主义”的⽂学主张。
第⼆节⽂学的伦理与情感
⼀、伦理与情感是⽂学的核⼼要素
伦理评价情感特征
⼆、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恩格斯:“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
“顺便说⼀下,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头⼦那⾥得到了极⼤的满⾜。
这⾥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所有沃拉贝⽿、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多得多。
多么了不起的勇⽓!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命辩证法!——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
(1883年12⽉13⽇)
(⼀)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尚的品格,利他的取向
(⼆)情感的表现⽅式
诚挚的情态,艺术的呈⽰
⽂学作品是通过“境”即
典型意境意象的创造来寄寓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美的创造
⼀、审美理想
⼆、⽂学形式的升华
(⼀)内容的形式化与形式的内容化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
三、⽂学形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