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
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3)代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名称春秋时间前770——476年前475——前221年历史特征奴隶制瓦解:诸
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社会特点?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整理
1.一定要预习
初中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准备各种科目。
事实上,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周期。
此外,预习还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准备不清的地方,在第二天上课时,初中生应格外注意。
可以看出,预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
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提供指导。
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3.经常复习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对阅读过的知识,一小时后还能记住40%左右,一天后还能记住30%左右,一个月后还能记住20%左右,根据人类忘记的遗忘规律,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复习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基本上要一天、一周、一个月各复习一次,才能加深记忆。
4.自读
反复阅读新教材,了解课文大意,掌握脉络,既读书又读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落实到教材之中。
②思考。
积极独立思考,明确重点、难点。
③找出问
题。
将课文中尚未弄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④补习。
补习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汇。
⑤练习。
寻找自学思考题答案。
历史记忆背诵方法
1、图示图表
做图示、画图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由于图示图表形象直观,内容简单方便记忆,同学们不妨多采用这种方法。
2、对比比较
有对比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对比和比较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知识,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各条约内容时,不妨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放在一起对比记忆,你立刻会发现这些条约各自的特点和共性。
学完世界史中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把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进行对比比较,这样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重复复述
重复是最好的记忆!世界上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重复的方法!
有学生总说自己记不住历史知识,那是因为你重复的遍数少!对一个知识点重复一遍就可以记住的学生是聪明学生,重复十遍记住的学生是勤奋学生,重复一百遍记住的学生是优秀学生,而重复一千遍记住的学生是伟大的学生!
复述是一种调动自己历史储备知识的最佳方法,当你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复述给别人听时,其实你是在调动自己头脑中所有的历史知识,你是在激发自己体内所有的能力。
所以,不要偷懒,要学会经常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复述给别人,经常地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进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