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对急性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对急性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
囊扩张时间的影响
黄海燕;陈英俊;陈巧玲
【摘要】目的观察优化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B)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 2017年10月,东莞市中医院120救急团队院前转运来院,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共82例.其中,以2015年7月~ 2017年10月实施优化流程下,接受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2013年7月一2015年7月,实施优化流程前,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首次医学接触(FMC)为时间起点,记录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份心电图诊断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启动介入团队时间、球囊扩张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至到达医院时间(FMC-D)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B)、FMC-B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院前启动介入团队的D-B时间较两组院内启动介入团队的D-B时间明显缩短(P< 0.05).结论优化院前院内流程,形成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良好衔接,大大缩短了急性STEMI患者D-B时间,使院前救治的急性STEMI的FMC-B时间减少.优化的流程在急救工作发挥了效益.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
【年(卷),期】2018(008)013
【总页数】5页(P165-168,174)
【关键词】优化流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
【作者】黄海燕;陈英俊;陈巧玲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000;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9.7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2]。

早期实施心肌再灌注治疗对于挽救心肌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最有效方法[3-4]。

再灌注心肌的获益性与开通梗死的相关动脉的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开通,获益性越大[5]。

STEMI救治指南中建议将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B)控制在90min之内。

在能实施PCI的医院,目标应当达到“门到球囊”(D-B)延误≤ 60min[6-7]。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组别 n 性别年龄(岁)发病时间(min)到达现场时间(min)男女<40 40~60 60~80 >80观察组 52 40 12 6 20 18 8 159.81±71.3 15.44±3.24对照组30 23 7 3 10 11 6 163.50±82.29 16.00±2.96 t/ χ2 0.001 0.339 1.078 0.824 P 0.979 0.560 0.069 0.237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以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 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STEMI患者住院时间[8-9]。

急诊科在胸痛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针对急诊工作特点,对院前院内STEMI急救流程进行优化。

自2015年7月开始对院前接诊的胸痛患者实施优化流程。

现将优化流程下,接受直接PCI的急性
STEMI患者FMC-B时间进行总结与分析,评估优化流程的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2017年10月,东莞市中医院120救急团队院前转运来院,
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共82例。

其中,以2015
年7月~2017年10月实施优化流程下,接受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2013年7月~2015年7月,实施优化流程前,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
照组。

入选标准:(1)符合STEMI诊断标准[10],且发病时间≤12h;(2)患
者由本院急诊医师院前首诊,转运来院;(3)完成直接PCI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冠状动脉造影后,因各种原因延误再灌注治疗的患者;(2)直接PCI
前出现心跳骤停并心肺复苏的患者。

(3)重要时间点记录不完整的患者。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段分布、发病时间、120急救到达现场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存在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工作流程(1)院前急救:120急救团队接受胸痛患者急救指令后,
3min内救护车出车。

到达现场后,完成患者生命体征评估,立即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监护生命体征等;给予止痛、稳定血压等对症处理。

(2)院内急救:急诊科接受转运或自行来院的胸痛患者,立即行心电图检查,留取血液标本。

根据心电图表现,邀请心内科急会诊。

专科医生10min内到达急诊,明确急性STEMI 诊断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

(3)心内科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如同意直接PCI方案,启动介入团队。

由急诊医护人员护送患者至导管室。

(4)病情不稳定患者,直接送入住院部CCU急救,待病情稳定后,启动介入团队,由住院部医护人员护送至导管室。

1.2.2 优化流程措施(1)我院“胸痛中心”与急诊科制定急性STEMI院前及院内
急救流程,建立“急性胸痛患者时间管理表”。

(2)急诊科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相关指南深入学习。

(3)“胸痛中心”完善直接PCI介入人员配备及24h 值班制;建立“胸痛中心”微信号,专人负责远程同步诊断与治疗指导、启动介入团队。

(4)急诊设立胸痛诊室、胸痛抢救室;建立由胸痛抢救室进入导管室的快捷通道,缩短院内转运时间。

胸痛高危患者优先分诊就诊治。

在急诊科及120救
护车上备好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尽早服用。

胸痛抢救室可进行床旁快速检验,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

(5)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付费;先办理住院手续,后缴纳押金”。

需要行直接 PCI,暂无缴费能力的患者,向总值班报备,可以先行抢救;(6)制作案
例图片及视频,以加强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宣教工作,缩短沟通时间。

1.2.3 观察组工作流程(1)经培训后,120医生及急诊科医生在接触胸痛患者后,要求在10min内完成首份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行18导联心电图)。

阅图后考虑STEMI,立即通过微信上传患者资料与心电图。

(2)胸痛中心值班医生通过微信,远程协助诊断,并指导急救处理。

(3)对院前诊断为STEMI的患者,在转
运途中给予双抗药物口服;监护下转运回院,途中做好对症处理。

(4)现场及途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有直接PCI指征的,建议PCI治疗。

(5)患者及家属同意接受直接PCI,120医生通知胸痛中心值班人员,启动介入团队。

120车抵达医院,绕行急诊,将患者直接送入导管室。

(6)如院前沟通不成功,通知胸痛中心值班医生前往胸痛抢救室等候;急诊接收患者后,由胸痛中心医生进行沟通。

沟通成功,立即送导管室。

(7)病情不稳定者,来院送入胸痛抢救室,胸痛中心值班医生协助积极抢救。

病情相对稳定后,送入导管室。

(8)院前心电图未诊断STEMI的患者,来院进入胸痛诊室或胸痛抢救室,完善相关检查;动态观察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I变化,一经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按院内急救流程进行会诊、服用双抗药物、医患沟通、启动介入团队。

表2 两组患者院前ECG诊断与启动介入团队情况比较组别 n 院前完成ECG 院前
明确诊断院前启动介入团队院内启动介入团队观察组 52 47 33 20 32对照组 30 10 7 0 30 χ2 29.218 12.261 15.261 P 0.000 0.000 0.000
1.2.4 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作为两
组间均衡性指标。

(2)两组患者以首次医学接触为时间起点,记录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份心电图诊断时间、到达医院时间(以最先抵达的院内诊疗场所计时)、启动介入团队时间、球囊扩张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前心电图诊断与启动介入团队情况比较
观察组52例患者中,47例患者院前完成ECG检查;对照组30例患者,仅10例患者院前完成ECG检查。

两组患者FMC-ECG时间均<10min。

观察组有20例
患者院前成功启动介入团队,对照组院前启动介入团队例数为0。

观察组院前完成ECG、院前启动介入团队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球囊扩展FMC-B)各时间段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到达医院时间(FMC-D)时间较对照组延长,但D-B
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总体FMC-B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两组各时段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FMC-B各时间段比较(x ± s,min)组别 n FMC-D D-B FCM-B
观察组52 29.56±5.40 69.67±11.23 99.29±10.0对照组30 24.77±4.83
97.23±11.07 122.23±10.11 t 6.784 17.329 20.781 P 0.000 0.000 0.000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情况下启动介入团队D-B时间比较(x ± s,min)注:与对照组比较,t=19.502,*P=0.000<0.05;与观察组院内启动患者比较,t=10.216,△P=0.000<0.05组别 n D-B观察组 52院前启动20 59.7±5.41*△院内启动 32 75.91±9.23*对照组 30院内启动30 97.23±11.07
3 讨论
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STEMI 患者预后的关键[11]。

近年来,在STEMI治疗中提出FMC的概念[12],FMC 是医护人员初次接触患者的时间,包括急救系统或初次就诊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医疗系统的接触。

因此,对STEMI救治的医疗延误的控制由D-B时间,延伸到了FMC-B时间。

2012年欧洲心脏学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管理指南[13]指出:STEMI治疗主要延误情况为:患者延误、首次医疗接触(FMC)到诊断的延误、首次医疗接触(FMC)到再灌
注治疗延误。

强调了“首次医疗接触”概念。

以FMC为中点,指南强调缩短发病至FMC 时间、缩短FMC 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可显著改善STEMI的预后。

指南要求:降低FMC到诊断的延误目标时限应当≤10min;在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再灌注治疗是直接PCI,从FMC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90min。

在临床工作中,急性STEMI的救治存在多个环节延迟[14-15],常见如院前院内衔接不及时导致的转诊延迟、急诊室缺乏标准流程导致分诊延迟、导管室救治欠规范导致的血管开通延迟;以及多数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缺乏认识导致的呼叫与沟通延迟等。

要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FMC–B时间延误,改进院前院内各项急
救工作的衔接是重点[16]。

本研究针对医疗上存在的延误,对STEMI患者的院前
院内救治流程进行了优化,做到尽早识别、尽早诊断、远程会诊、院前沟通、院前启动介入团队的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

同时,根据“胸痛中心”建设要求进行院内布局的优化[17]。

我院导管室为建院后
成立,空间相对不足。

因其毗邻急诊放射科,至急诊抢救室行程不到50米,故而依托急诊科建立胸痛抢救室,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急救与监护治疗,以及STEMI 患者术前安置。

建立快捷通道后,由急诊胸痛抢救室进入导管室耗时在3min内。

我院对STEMI患者实行“先救治、再缴费”的绿色通道服务,减少患者家属的顾虑,进一步缩短了医患沟通时间。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数据传输是基层医院STEMI急救的常用手段[18-20]。

我院利用胸痛中心微信平台,进行胸痛患者院前的数据、症状体征动态变化、病历资料的即时传输。

胸痛中心值班医生可根据传输资料,指导院前诊断与治疗;并可以实行与家属的交流沟通,有利用获得患者及家属对于再灌注方案的认同,及时启动介入团队,为患者绕行急诊创造条件。

经过流程优化,观察组2015年7月~2017年10月由院前接诊的STEMI患者,FMC-B时间较流程优化前的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

在FMC-D的时间上,观察组耗时长于对照组,这与观察组94%(47/50)的患者按流程要求完成院前ECG、进行即时远程会诊有关;但院前转运阶段的病情告知以及远程会诊,有助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良好衔接,观察组患者D-B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故而在减少FMC-B时间的延误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院前启动介入团队在缩短D-B时间上更具有优势。

本研究不足之处:(1)因我院自2013年开展直接PCI治疗,病例积累需要一定的过程,故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2)市民对急性胸痛的认知与自主择院意向,常常导致沟通延误,并存在院前转送其他医院导致的患者流失。

所研究所收集数据和其他医院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经流程优化后,STEMI患者的FMC-B、D-B时间与指南要求的FMCB≤90min,D-B ≤60min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已明显地缩短了我院急性STEMI患者的直接PCI救治时间,证明优化的流程在急救工作发挥了效益,有临床实施的意义,并有持续改进与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吕树铮,戴敬.选择性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8,46 (1):7-9.
[2] 丁发明,张磊楠,张抒扬.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及诊治[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8):654-656.
[3] 龚志坚,温明华,程晓曙.外泌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7,45(12):1112-1114.
[4] 李健,李雪华,刘亚丽,等.阿替普酶溶栓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845-1846,1847. [5] 张大鹏,王乐丰,王红石.替罗非班对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
效[J].中华内科杂志 2016,55(4):273-277.
[6] O’Gara PT,Kushner FG,Ascheim DD,et al.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Circulation,2013,127(4):362-425.
[7] Windecker S,Kolh P,Alfonso F,et al.2014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J]. Eur Heart,2014,31(37):2541-2619.
[8] 易绍东,向定成.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经验交流与示范会
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1):923.
[9] 魏腾飞,赵蓓,刘佩林,等.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
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5):393-398.
[1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
[11] 李香枝,张慧英.静脉溶栓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梗死动脉开通率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
院学报,2012,34(4):281-284.
[12] Hutchings CB,Mann NC,Daya M,et al.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calling 9-1-1 or
self-transporting to reach definitive care:which mode is quicker?[J].Am Heart,2004,147:35-41.
[13] Steg PG,James SK,Atar D,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J].Eur Heart,2012,33(20):2569–2619.
[14] 赵蓓,刘佩林,陈辉,等.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再灌注时间延迟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6,44(5):510-513.
[15] 王焱,王斌.区域协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建设——现状与挑战[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5):326-329.
[16] 刘肖肖,韩志君,叶新和,等.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9):983-984.
[17] 李建民,朱莉,殷屹岗,等.胸痛中心建设中绕行急诊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 [J].吉林医学,2018,39(2):241-243.
[18] 贺行巍,赵虎,丁晨,等.微信平台在优化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救治流程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25(1):27-30.
[19] 陈新军,郑若龙,李伟章,等.基于手机微信群通讯方式对基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模式的探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2):120-125.
[20] 徐荣,郭金成,陈文明,等.基于微信平台区域协同救治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再灌注时间的影响 [J].中国医刊,2016,51(6):46-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