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
述
摘要:“花园路径现象”所引起的局部语言歧义现象是语言学各领域与分支
的研究热点。
本文基于心理语言学、语法及句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
学和语用学等多种语言学分支与理论,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阐述“花园路径现象”的发展历程,以期读者对该现象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了解这种特殊句子的
句式结构、处理机制及研究意义。
关键词:花园路径现象;心理语言学;语法及句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学;认
知及语用学
引言
“花园路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又有花园幽径、花径、花园
小径之称,是语言加工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蒋祖康 2000:246)。
Garden Path Phenomenon最早由语言学家T.G.Bever于1970年提出,后由冯志伟
译为“花园路径现象”。
“这是一种暂时的句法歧义句,是故意违反人们已经习
惯的语法、语义和逻辑知识,省掉某些必要成分或标点符号而产生的特殊的歧义
现象”(徐艳红2012)。
杜家利(2006:45)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则为语义流中
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排歧现象。
“花园路径现象”造成的语言局部歧义可以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基于此,心理语言学、句法及语法分析学、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语
用学等都从各自领域及观点出发,对花园路径现象做出有关自身学派的研究和剖析。
就语言学的各流派和分支而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研究焦点各不相同:心理
语言学家用花园路径现象以探测该现象所激发的心理感受(Patson et al,2009);句法及语法分析学家侧重该现象的语法化(Pritchett,1988;Gompel et al,2006),主张用之以检验句法分析规则;计算机语言学期望借助计算机进行
客观分析;认知语言学注重解读该现象时使用的认知策略;语用学则聚焦条件化,即语境具有花园路径现象的歧义化解功能(Bader &Haussler,2009; Teubert,2010)。
贯穿这些不同研究焦距的一个基本相同的对象是花园路径结构。
以下是
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基于各自流派的观点就花园路径现象所做出的具体阐释与分析。
一、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研究
心理语言学是横跨语言学与心理学两个领域综合学科。
在二十世纪七十到八
十年代,心理语言学家曾尝试对“花园路径现象”做出讨论,试图分析大脑处理“花园路径”时的策略。
Bever(1970),Frazier和Rayner(1982)等语言学家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就“花园路径现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Bever是最早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阐释“花园路径现象”的语言学家,他提
出了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a hierarchy of canonical schemas)。
Bever (1970)认为听者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可以将输入的语言与人脑中的标准图示进行
比对,若某段语言输入与较高等级的图示一致,此段输入即可被接受并加以处理;若不符,则需要学习者寻找与之关联度强的较低等级的图示,并确定所输入的句
子结构。
以“The man pushed through the door fell.”为例,该句为限定性
定语从句,初读该句时听者易将该句理解为“Actor...Action...Modifier”的
图示,认为该句的意思为“此人穿门而入/而出”,只有在听到fell一词时,听
者才意识到此前的语言处理错误,重新分析和检验此段语言输入。
Frazier和Rayner(1982)经过系列学习和研究后指出,语言处理时最初的错
误并非一定会导致花园路径现象,而某些语言处理策略如“迟关闭原则”和“最
少节点挂靠原则”则可以“复原”并纠正某些最初的分析错误,减少重新分析的
处理负担。
花园路径现象的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起了研究热潮,进入二十世纪后也有相关学者进行此项研究。
为正确解读花园路径这种局部歧义
现象,刘国辉和石锡书(2005)就花园幽径句进行语言本体的描述,提出特殊激
活图示,初步探讨了语言知识图式和世界知识图式对这种现象的根源及解码过程,并指出这种图示的效用和局限性。
以上几位心理语言学派的学者为解读花园路径现象提供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的
解读,为该现象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以上理论并非完美无误,Bever
忽视了并非所有语言处理错误都会导致花园路径现象这一事实;Frazier和Rayner的“复原”观点也存在部分自相矛盾之处;刘国辉和石锡书应在研究中采
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花园路径现象。
二、基于语法及句法分析的相关研究
继心理语言学分支研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仅从心理学角度阐释花
园路径现象的局限性,于是借助语言学的语法及句法分析开展对“花园路径现象”领域的研究。
句法学尝试借助语法分析研究该现象,突破了单纯以心理学为基础
进行研究的局限性。
Kimball(1973,1975)使用句法分析机制策略对“花园路径现象”进行阐释。
Kimball认为,句法分析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首先分析表层句子结构,之后再
进行第二层的深层次语言信息处理。
此外,Kimball还提出了七项句法分析原则,如两句子原则、右结合原则和尽早关闭原则等。
Pritchett(1988,1992)运用的“挂靠原则”分析以语法及句法分析为基础,
他认为花园路径现象引起的局部歧义违反了“挂靠原则”,该原则确定了处理过
程中语言成分的挂靠关系。
但Pritchett指出,并非对遵循“挂靠原则”分析和
处理过的句子结构重新进行分析和处理就是造成“花园路径现象”的根本原因,
为此,他提出了句法重新分析的制约条件,并强调这个制约条件完全是以语法分
析为基础的。
黄洁和秦恺(2010)讨论了中国外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句法分析模型。
通过采
用翻译与访谈式内省法相结合的方法,两位学者发现:中国学习者在花园路径句
加工过程中多使用串行加工模型,甚至不惜“窃用”或局部结构型变以达成串行
理解的完整性。
受语言水平影响,只有更高水平学习者会使用受限并行分析模型。
语言加工的目的并不总是为了生成理想的句子,而是为了生成足以满足人们达成适当理解句子的表征。
黄洁和文旭(2012)在其论文中探讨了简化关系从句(Reduced Relative Clause,简称C)中不同动词类型造成的花园路径效应。
该论文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类型动词所在RRC句的加工成效,及由此造成的花园路径效应。
研究发现,简化关系从句造成的花园路径效应与动词词汇类型有关,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来说,动词类型是造成RRC句解歧正确率显著差异的主要动因,也是造成花园路径句分析难度的重要因素。
面临多种句法分析的情况,为消解句法歧义,句法分析器会抑制不正确的句法分析而选择正确句法分析。
何文广和张晓靓(2016)通过研究证实了花园路径理论对于句法加工、分析和消解句法分歧的作用,研究发现花园路径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句法加工理论,该理论能有效解释句子加工中工作记忆、语言经验等因素带来的效应,可以快速提升句子加工效率。
卢华萍和吴明军(2021)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方式,考察不同句法结构对中国二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重新分析的影响。
花园路径句的存在会给中国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带来阅读及理解难度,为考察句法结构与花园路径句加工难度之间的关系,两位学者考察了名词短语/内嵌子句(NP/S)和名词短语/零形式句(NP/Z)两种不同句法结构,分析这两种结构对中国学习者二语花园路径句重新分析的影响。
蔡妍和林璋(2022)指出,翻译文本时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都普遍存在误译现象,而“花园路径式”误译可视为跨句法的语言现象,是译者“无心之失”的产物。
句法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力地弥补了花园路径句分析是否受句法结构影响的研究空缺,弥合了只用心理语言学研究花园路径句的研究短板。
三、以计算机语言学为基础的研究
计算机语言学是一门通过形式化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处理自然语言,并在
计算机上用程序来实现分析和处理过程的一们学科(胡壮麟,2015)。
当今时代
是信息化时代,乘上信息化快车道并运用计算机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花园路径现象
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杜家利和于屏方(2011)从计算机语言学视角借助脑认知、原型和认知负荷
模型,运用程序研究花园路径句理解时顿悟现象。
其研究分析了顿悟的NS算法
并借助UNTIL型循环算法,从中得出,语义触发时关键启发信息激活具有瞬时性,循环算法感知具有闭合性,认知折返时错码调试具有回溯性,跨越解码时“原-
伪-新”解读模式具有螺旋性。
顿悟算法研究证明了程序语言在花园幽径句解码
中具有可行性,实现了对花园幽径现象的跨越式解读。
继对花园路径现象的顿悟解读后,杜家利和于屏方(2016)研究了中国英语
学习者在花园幽径句理解过程中错位效应的强度。
两位学者认为花园幽径现象是
一种有意识的受控行为,其编码和解码具有行进错位和认知过载现象,并能反映
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
该研究测算了错位效应强度,并与stanford parser
的自动翻译进行了人机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错位效应呈现非对称性,在人机对
照中,机器的程序解码错位和人类认知解码错位不具有完全联动性和绝对共时性。
计算机语言学家对花园路径的研究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记忆容量大的优势,
将人脑与计算机分析相结合,弥补人脑逻辑深度和算数深度小的不足,使其对花
园路径句的分析更为科学和客观。
四、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为解释复杂的语言歧义现象,张雪涛和张德岁(2010)通过花园路径现象的
认知解读和分析,认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可能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汉语歧义现象的离析,该研究通过考察歧义现象为探索语言认知过程的普遍规律做出重要贡献。
方颖(2018)通过阅读实验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阅读戏剧文本时对“花园路径”叙事策略的反应及认知加工特点。
其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首先,不同英语
水平组对误导效应产生的认知反应、对先存认知图示的依赖程度不同;其次,高
水平者认知能力较强且迷途知返比例高,遇到疑惑时能仔细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修
正先前认知;再者,对剧本和舞台的反复研读并及时更新已有的认知图示有利于减轻先前的叙事策略误导,构建“花园路径”等叙事策略的认知机制,更好领悟戏剧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
陈士法、王邵馨、彭玉乐、崔馨元、杨连瑞(2022)研究了英语二语在加工直接宾语或直接主语类花园路径句时加工的时间进程时所反映的认知过程。
该研究利用眼动技术与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发现在加工花园路径与非花园路径句时,受到从句歧义动词和名词等因素的影响其认知程度呈现出明显差异;受试者的二语水平对花园路径句的认知程度也有所影响,只有高水平组在消歧动词区阅读花园路径句的回视路径时间显著长于非花园路径句的认知时间。
该文章据此构建了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时间进程图,为阅读过程中的回视和跳读以及二语水平对花园路径效应的认知等结论提供依据。
五、基于语用学的相关研究
黄碧蓉(2007)使用“最佳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中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阐释。
黄碧蓉指出,幽默话语产生的“花园路径现象”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得到较为满意的解释,幽默话语首先利用人们认知的最大关联本能,诱导受话人根据认知语境先沿着最大关联进行思考,走入最大关联圈。
随后再出其不意推翻
最大关联,引出与之前相反的命题,指向最佳关联。
最后,受话人为了得到最佳
关联,会重新思考和理解整个语篇。
幽默话语的理解往往是个解释再解释的过程,由最大关联转化到最佳关联,期间产生了“花园路径现象”。
侯国金为花园路径现象语用学研究的创始人,他从语用学角度就花园路径现象开展了众多研究,他把传统的对“花园路径现象”的句法层级研究提升到语用层面,认为花园路径具有关联、幽默、语效等的指向性等语用属性,并总结出“语用花径”这一术语。
侯国金(2016)曾从语用修辞视角考察了作为语用花径的修辞格。
他既把语用花径当作修辞手法,又把拈连、轭配、突降等20多种辞
格当作语用花径考虑到花径的语用性。
侯国金倾向于把各种花径现象统称为“语用花径”,认为花径具有很高的语用修辞价值,并在其文章中使用大量英汉例句进行说明。
侯国金和冯梅(2019)在其论文中从词汇—构式语用学视角论述了语用花径
的运作机制及语用花径中存在的互动性和连环性,指出语用花径是交际双方协作
而成的,且一个语篇里可能出现若干关联套叠或相嵌的花径。
两位学者认为,不
论是言语手段还是非言语手段,两者都有语用花径,都符合语用花径构式化解读。
张砚妮(2020)通过对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研究,从语用学角度考察了不同英语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
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以期对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指导与启示。
研究发现,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中水平学习者;
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著最长。
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
等层面上为不同学生、花园路径句的教学及翻译实践提供了相关理论指依据与实
践指导。
以上语用学相关研究表明了花园路径研究所富含的关联、修辞、幽默、语效教、翻译及教学实践等语用学价值,丰富了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视角,为其它语
言学派进行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研究思路,使学习者对花园路径现
象的生成、理解、接受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
结语
花园路径现象突破了以往永久歧义句的研究局限,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语
言学现象。
本文就花园路径现象介绍了各语言学派的相关理论与观点,梳理了该
现象研究发展历程,从单纯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研究到借助语法分析及计算机
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领域的分析,为花园路径现象多角度、多方面
研究做出了贡献。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有些学者在对花园路径进行研究时将多个
语言学分支,多领域、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未单从某一个领域或者方面研究,本
篇研究综述也存有将某些研究单一地归到某一领域的不妥之处。
其次,由于本篇
研究综述的分析角度基于语言学,与文学类学术写作风格有极大不同,且本文笔
者没有进行实际实验或问卷调查的条件,因此本文涉及到一些不成熟的论述,笔
者期望在未来将花园路径现象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扩展,以期使该篇综述更完善。
参考文献
Bader, M. (1998). Prosodic influences on Reading Syntactically Ambiguous Sentences. In J.D.Fodor&F.Ferreira (eds.). Reanalysi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Dordrecht: Kluwer, 1-46.
Bever,T.G. (1970)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In J.R.Hayes(ed.),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Frazier,L.,K.Rayner. (1982). Mak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Eye Mo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ly Ambiguous Sentenc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78-210.
Gompel, R.P.G. et al. (2006). The Activation of Inappropriate Analyses in Garden-path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Prim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35-62.
Kimball,J. (1973). Seven Principles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sing in Natural Language, (2),15-47.
Kimball,J. (1975). Syntax and Semantic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Patson,N. et al. (2009). Lingering Misinterpretations in Garden-path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a paraphrasing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 280-285.
Pritchett, B.L. (1992). Grammatical Competence and Parsing Performa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ritchett, B.L. (1988). Garden-path Phenomena and the Grammatical Basi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Language,(64),539-576.
蔡妍,林璋.(2022).焦点类型和语言水平对“花园路径式”误译中读者反应
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01),53-65+159.
陈满华. (2009). 花园幽径句的层级、产生机制和修辞效果. 修辞学
习,(04),43-48.
陈士法,王邵馨,彭玉乐,崔馨元,杨连瑞.(2022).英语二语“直接宾语/主语”类花园路径句加工的时间进程. 现代外语,(01),78-89.
杜家利, (2006).句法层面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心理学阐释. 通化师
范学院学报,(5), 45-48.
杜家利,于屏方. (2011). 花园幽径现象顿悟性的认知解读 .外语与外语教学. (6),26-29.
杜家利,于屏方. (2016), 中国英语学习者花园幽径句错位效应强度研究:
计算语言学视角. 中文信息学报, (6), 100-116.
方颖.(2018).“花园路径”叙事效应的读者反应——以阿瑟·米勒的剧本为例. 当代外语研究,(06),112-118.
何文广,张晓靓. (2016). 句法歧义消解影响因素、认知机制及其神经基础. 心理科学, (04),881-886.
侯国金,冯梅.(2019).语用花径的互动性和连环性. 外语教学, (06),19-25.
侯国金. (2016). 辞格花径和花径辞格. 中国外语, (01),48-55.
胡壮麟. (2015).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碧蓉. (2007).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论阐释. 外语研究, (06),25-29.
黄洁,文旭. (2012). 动词类型与简化关系从句加工成效——以英语“移动
动词+介词短语”结构为例. 外语教学与研究, (04),547-559+640.
蒋祖康.(2000).“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4): 246-252.
刘国辉,石锡书.(2005). 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 外语学刊.
卢华萍,吴明军. (2021). .不同句法结构对二语花园路径句重新分析的影响研究. 现代外语(02),233-245.
徐艳红.(2012). 英汉语中的“花园路径现象”.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张雪涛,张德岁. (2010). 认知语言学理论观照下的汉语歧义现象. 江淮论
坛(02),170-173+192.
张砚妮.(2020).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简介:程媛媛(1998年--)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学生,研究生,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邮编266071,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