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原卷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卷(原卷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1898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可喜成就。
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
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
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发现的材料往往带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
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安大简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关键词搜索”。
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
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
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
因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
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敦煌遗书、宋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
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有的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有的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
虽然共时描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终目标是揭示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到演变的路径和规律。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虽然着眼于某一具体时段,但必须把这一时段看作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式、语用手段在不同时代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演变视角是一个纵向的视角,而跨语言视角则是横向的视角。
跨语言视角是指在考察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时候,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
在汉语语法史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判定汉语语法形式的来源以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所总结的路径和过程也可以印证或丰富学界对跨语言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与跨语言视角相关的是语言接触视角。
语言的演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语言接触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语言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来汉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
那么,汉语语法演变有哪些现象与语言接触有关?其接触过程、演变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加以考察。
(摘编自杨永龙《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材料二: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
数千年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
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
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上古的全部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
下面是《论语》里的两个例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雍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这两句话的语音,当然变化很大了。
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例如现代不说“说(悦)”,而说“高兴”;不说“闻”,而说“听见”。
至于“韶”这个名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根本用不着了。
但是从语法上说,可以说没有什么变化,现代还是用同样的词序,同样的结构方式。
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应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例如“三分之一”的“之”,“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而它们正是数千年前传下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法的极大稳定性中得出语法是不变化的结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摘编自王力《汉语语法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语言材料的不断发现,断代汉语语法史产生了甲骨学、敦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拓展了断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
B.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关键词搜索”为断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方便,但是关键词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是这种方法的一大弊端。
C.那种侧重共时的平面描写的研究方法尽管揭示了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但仍缺乏历史演变的眼
光,虽然必要,但仍需要完善。
D.汉语语言演变的外部原因指的是汉语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的接触,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技术、新发现、新观念等的不断出现,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推动这一研究不断向前。
B.要使用数字技术,但不能过于依赖数字技术,一些年轻学者过于依赖“关键词搜索”,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文献研读能力。
C.借鉴吸收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成果,以求博采众长,丰富完善汉语的语法,这就是跨语言视角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D.汉语语法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进行着改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适合做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典范材料的一项是()
A.经清代学者增补的《逸周书》B.沈括《梦溪笔谈》的宋代刻本
C.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D.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4)请结合材料二,从词序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在古今语法方面的异同。
(邹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
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
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
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瞑目于九泉之下了。
’”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
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
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
”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
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
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
黄云山问得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
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
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
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D.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
天启五年进士。
授浚县知县。
崇祯七年,擢御史。
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
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
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
”帝是其言。
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
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
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
”疏入而嗣昌已死。
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
位号虽殊,事权无别。
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
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
”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
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
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
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
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
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
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
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
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
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
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
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
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
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
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祯七年,擢御史。
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②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四、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
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句按时间顺序应为倒装,“千山高复低”是“山行”所见,“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
这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
B.颔联进一步写“山行”。
眼中的“好峰”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
诗人独行幽径,因为无人结伴而行,以致在“千山高复低”中迷路了,心情受到影响。
C.“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行”所见的动景。
“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熊“自在”,鹿“自在”,人也“自在”,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D.尾联巧妙的运用了反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E.纵观全诗,首句中“野情”二字是全诗诗眼。
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试结合诗歌情感作具体的赏析。
五、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6)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
(7)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8),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
六、选择简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的交响音乐,可喜可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交响音乐作品就,在一首首节庆序曲中抒发革命情怀;在一首首描绘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音画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和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时,大批革命历史题材交响音乐更点燃了人们的激情,表现“在烈火中永生”的革命音,描绘革命战争的画卷,给人们带来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改革开放时期,一批思想深邃、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新颖的交响音乐作品。
它们注重音乐的哲理性、史诗性、抒情性,体现出严密的内在结构逻辑;由于它们还极大开拓了交响音乐的艺术表现空间,将现实生活、人类命运乃至历史文化都纳入思考与探索之中,展露出空前的国际视野。
(),并在交响音乐如何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及如何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上交出了完美答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可圈可点脱颍而出恢弘纷至沓来
B.可歌可泣脱颖而出恢廓纷至沓来
C.可圈可点锋芒毕露恢弘络绎不绝
D.可歌可泣锋芒毕露恢廓络绎不绝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而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些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
B.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些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
C.因而这些特征进入新时代以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
D.这些特征进入新时代以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还极大开拓了交响音乐的艺术表现空间,将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乃至人类命运都纳入思考与探索之中,展露出空前的国际视野。
B.由于它们还极大开拓了交响音乐的艺术表现空间,将现实生活、人类命运乃至历史文化都纳入思考与探索之中,展露出空前的国际视野。
C.它们还极大开拓了交响音乐的艺术表现空间,将现实生活、人类命运乃至历史文化都纳入思考与探索之中,展露出空前的国际视野。
D.由于它们还极大开拓了交响音乐的艺术表现空间,将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乃至人类命运都纳入思考与探索之中,展露出空前的国际视野。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
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
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
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
与其,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
“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
B.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慧
C.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
七、材料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