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沪版物理八下《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课前准备
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刻度尺,斜面,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可见力和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有关力的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不动〕
生: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如果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小车会不会运动?为什么?
小车不会运动,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因为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小车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1.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2.猜想与假设:
学生活动: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我给它一个推力,它就能运动,那么它为什么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又会停下来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阻碍了小车的前进,水平方向上没有其他力的作用,这样我们想方法让摩擦力更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学生讨论: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点拨:我们通过用外表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展示:出示三种材料:毛巾、棉布、木板。
让学生感觉它们外表的光滑程度。
学生讨论:小车滑行的距离会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摩擦力和初始速度都对小车滑行距离有影响,这里就有两个变量,我们讲过当探究多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摩擦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速度,观察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情况,这探究的是速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这不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
我们今天探究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保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观察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学生讨论:如何让物体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的初始速度保持一样呢?
教师点拨:推力或从高处滑下,让小车获得速度,但推力不好控制。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将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其自由下滑,注意不能给小车力,保证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让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
(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
填写表格
5.分析与论证: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距离就越长。
学生讨论:假设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了,那么运动的小车将会怎样?
教师归纳总结:假设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实际上,接触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是做不到的。
这里,用设想完全没有摩擦的理想化的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叫“理想实验〞,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师讲解:如果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速度也就不再减小,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小车不受力也能够永远运动下去,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根据类似的实验推理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缘故。
〞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了力和运动的第一条定律,也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
“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条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是合外力为零。
“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二、惯性
课本活动1 教师演示实验
〔一〕提出问题
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塑料片后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泼。
学生答复: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二〕新课教学
惯性
演示实验1: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片,上面的硬币会怎样?
演示实验2: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会怎样?
教师提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
(1)弹飞纸片的时候,硬币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
(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现象分析:因为硬币原来是静止在硬纸片上的,当纸片飞出去时,硬币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硬币最后没有随硬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
实验2现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象棋子,上面的象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
教师总结: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观看录像片: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
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平安带的重要作用;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
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山西农民朱朝辉的飞跃黄河成功的原因。
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平面越光滑,物体受到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越远。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惯性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则是一种运动规律
4.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1)交代研究对象原状态
(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
(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产生的结果
教学反思
学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文字表述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对定律中相关词句分辩开进行解释。
学生对惯性有些感性认识,但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会产生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才有惯性的错误认识,解决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概念上理解,认识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第二就
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计算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
2.会计算有关功率的简单问题。
3.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学习用比值法研究物理问题。
4.通过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认识功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功率的测量。
课前准备
体重计、卷尺、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在建筑工地上,需要把几百块砖全部送到楼顶,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你认为应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选择?
二、新课教学
(一)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力做功时,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要注意做功的多少,更要关心做功的快慢。
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活动: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1.阅读课本活动1,注意观察两个情景,了解女同学和男同学各是怎么说的。
因图中两位同学的说法都带有片面性,即女同学只比较功的多少而没有考虑时间,男同学只比较时间的
长短而没有考虑做功的多少。
2.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得出: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不能只比较做功多少或只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
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的时间。
3.小实验:(准备:在讲台两侧地面上分别放四块砖。
)
实验1:两位同学都将搬四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要求:一位同学一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另一位同学分四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了。
实验2:要求:两位同学用相同的时间,一位同学将两块砖,另一位同学将四块砖,同时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实验3:要求:一位同学用较短的时间将两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另一位同学将三块砖用较长的时间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观察讨论:谁做功快,谁做功慢,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分析实验1可得出:
方法一:做相同的功,用时少做功快。
分析实验2可得出:
方法二:做功时间相同,做功多的做功快。
分析实验3可得出:一位同学做功少,但用的时间短。
另一位同学做功虽多,但用的时间长。
让学生找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很快会联想到速度概念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出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来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师指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正确的方法。
(二)认识功率
1.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做功的多少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符号表达式:P=W/t
4.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工程上还常用到千瓦(kW)做功率的单位。
1 W= 1 J/s,1 kW=103W。
(1)体验1 W的大小:在1 s内将两个鸡蛋举高1 m,做功的功率约为1 W。
(2)阅读课本“信息浏览〞,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说明其意义。
典例解读关于功率,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B.做功时间短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长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解析】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决定于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时间这两个物理量。
【答案】C
(三)功率的计算
口答:1.人在3 s内做功150 J,求人的功率?
2.挖掘机在1 min内做了7.2×106 J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
想一想:在课本图中,图(a)所示的起重机吊起的建筑材料重2000 N,高度为10 m,所用时间为40 s;图(b)所示的滑轮吊起的建筑材料重200 N,高度也为10 m,所用时间为20 s。
它们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少?哪个功率大?
教学分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首先弄清题意,找出量和待求量,明确解题的过程。
分析是沿着P=W/t→W=Gh的思路进行。
典例解读如下列图,一个质量为50 kg的人,在10 s内连续向上跳12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为0.2 m ,则这个人在这段时间内的功率是( )
A.1200 W B.10 W C.12 W D.120 W
【解析】人爬楼主要是克服重力做功,大小可以利用W=Gh进行计算;功率大小可以利用P =W/t进行估算。
由W=Gh=mgh可知,只要测得人的质量和楼高,就能算出人做功的大小。
【答案】D
(四)学生实践体验活动: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1.设计实验:
(1)要测出每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2)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
(3)测量顺序是怎样的?
(4)怎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测量过程:
男女同学各选10名“运发动〞排成两纵队,由两位同学记时间t,一位同学负责测量学生质量m,两位同学用卷尺测量四楼到地面的距离h,由教师指挥发出信号,学生开始以最快速度跑上四楼。
记时员及时报时,将m、h、t三个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功率。
最后比一比谁
请完成《全易通》“题组练习〞局部。
四、课堂小结
1.功率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注意功和功率两个概念的区别。
3.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是选购机械的重要依据。
4.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