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10T08:11:48.92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4期作者:张晋雯

[导读] 在推动“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下各高校工作的重点

张晋雯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在推动“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下各高校工作的重点。人才培养规划作为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培养的质量具的中国工具。它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针对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字:“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能够积极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也是每所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托[1]。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2]。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培养什么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必修课[3]。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也存在面向国家需求、尤其是地方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够;学科建设滞后于知识生产的发展,对创新发展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屡见不鲜[4]。本文就地区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研究如下。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应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具备社会责任、创新精神,法制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人才[5]。在新时期地方高校只有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并适时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人次培养质量。

(二)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合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每四年进行修订。一是深化大类招生改革。按照专业大类招生,改革招生制度,尊重个性发展,逐步改变“一选定终生”的状况。二是对人培育养机制的建设,建立协作教育的多元培养模式。构建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深度的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二、专业建设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增、撤、并、转”等举措,停办、撤销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的专业,增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

(二)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

制定专业负责人管理制度,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由专业负责人带头起草拟定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等文件。落实培养方案的执行,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加强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推进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和本科专业的联动,整合学科和专业的高质量资源,从而促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重新定位和梳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等进行优化,推进专业建设指标体系符合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深化应用性强、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转型试点。

三、课程建设

(一)提高优质课程建设

对接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大力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进一步完善本科“一流课程”的规划方案,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以精品课程为抓手,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打造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二)推进通识课程改革

重新构建通识课程架构,促进通识课程改革。借助国家学堂在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0C)与edX等平台课程资源,满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通识课程的传统授课方式、手段的改革,为通识教育的设置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三)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慧教室建设,引入"互联网+"课堂互动教学软件,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推广研讨式、混合式、翻转式教学[8]。

四、实践教学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多元化、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有效推进各级各类实验室的认证、整合;推进实验课程改革,构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搭配合理、有序衔接的实验项目体系;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实验室信息化数字平台,逐步建立实验教学常态数据库,形成覆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提升实验教学开放共享水平,实现所有实验室面向本学科全面开放共享。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优质在线课程,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一是构建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智慧教学云

平台”,推动翻转课堂和智慧教室建设,构建构建“互联网+”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促进学生增加真实化的虚拟空间沉浸体验,推进教学教育进一步改革[6]。

五、积极推进各专项改革

(一)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关注追踪国内国外教学改革动向,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给予教学改革项目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对改革过程和成果的管理,及时将研究成果结合并应用到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展开多种多样化形式的课程研讨会和教学方式培训会,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积极促进混合式教学的推广,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改进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核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设计科学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过程。适当提高学业挑战度,进一步强化课程考评机制,在考评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在考核过程中,从以往的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考试形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通过作业、读书报告、学科活动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推行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对学科和专业选择的自由性,建立一个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在机制下,学生能够自主的对课程、教师、听课方式等进行选择,实现课程的自主修读。建设以学年注册、学分收费、学分毕业、绩点授予学位的学籍与学费管理机制。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国[J].旗帜, 2020(12):8-10.

[3]陈德玲,刘冬燕,张国宾,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8):63—65.

[4]段春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探析[J].教育观察,2017(12):3—4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6]熊宏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助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5):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