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题库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题库及答案
注:本学期开设的此课程为考查科目,不再参加课程考试!考查内容包含两部分:学期课程作业、依照考查办法需完成的相应文档或作品,缺一不可!请各位考生届时参照主页上所发布的通知附件:《本学期考查办法》提交相关文档或作品!
一、填空题
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的现象、及其训练和的一门科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教育、和。

3. 语言教育评价是语言教育中的一个要素,它通过对其他各要素的评价以及对语言教育整体运行中各个步骤的、诊断和,对语言教育整体效果作出评价。

4. 语言有三种基本属性:一是符号属性,指语言是一种;二是工具属性,指语言是一种;三是信息属性,指语言是一种。

5. 3岁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也是不断地
由的过程。

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成人为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和
,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与人、物、、材料等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二、名词解释题
1. 第一语言
2. 双语
3. 强化说
4.模仿说
5.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6.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狭义和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2.简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4.简述谈话活动的话题应具备的要求。

5.简述学前儿童语言的研究价值。

6.简述语言教育的示范模仿法。

7. 简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结构。

8. 简述未来的儿童语言教育和研究的走向。

9. 简述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途径单一。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进行。

3.讲述活动从内容分类形式单一。

五、论述题
1. 论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

2.教师在指导阅读区活动时要注意那些方面?3.论述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

4. 论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发展功能。

5.论述幼儿前图书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

6.论述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科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培训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教育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
和活动目标。

3. 语言教育评价是语言教育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通过对其他各要素的评价以及对语言教育整体运行中各个步骤的反馈、诊断和监测,对语言教育整体效果作出评价。

4. 语言有三种基本属性:一是符号属性,指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二是工具属性,指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三是信息属性,指语言是一种信息系统。

5. 3岁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次序、有规律的过程,也是不断地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成人为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
多彩的活动。

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二、名词解释题
1. 第一语言指的是一个人从小就从父母或周围环境里自然学到并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即本族语或母语。

2.双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使用频率高;二是第二种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本民族语言反而使用频率低。

双语是指个人或集团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一般只会语言不会文字。

双语现象大多出现在多民族国家里。

3.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非常盛行。

强化说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强化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联想派大师的斯金纳。

4.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说。

5.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提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他们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6.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也着重于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简答题
1. 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把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

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无论在研究对象上还是对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的看法上,都是有偏颇的。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也着重于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正确说普通话;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发展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与提高儿童倾听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发儿童对阅读与书写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儿童入学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评价,包括对儿童的发音、词汇、倾听、表述等能力的评价;二是对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包括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等的评价。

对不同方面的评价内容应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

4.谈话活动的话题必须具有这样三个要求:
第一,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熟悉度。

话题应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内容,
第二,要使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新鲜感。

中心话题要能调动儿童参与谈话的积极性,对儿童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刺激性,
第三,中心话题要与儿童生活中共同关心的内容有关,能引起儿童共同的谈话与讨论的兴趣。

5. 学前儿童语言的研究价值:
学前儿童语言具有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就目前发挥作用较多的领域看,其研究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语言学价值
(二)心理学价值
(三)教育学价值
(四)文化学价值
6. 语言教育的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儿童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儿童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以由发展较好的儿童来示范。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的示范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

(2)教师要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和力度。

(3)教师要怡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的手段。

(4)教师要积极观察儿童的语言表现,妥善地运用强化原则。

7.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这类结构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的运用。

它主要包括学说普通话、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作品学习和早期阅读等方面,这也是我国目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最基本的内容。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这类结构主要是利用学前儿童各种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充分而又广泛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错失了一些教育的良机。

实际上,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儿童的各项活动。

因此,发挥语言在各项活动中的渗透作用,应该是语言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

在日常教育中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使之和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遥相呼应,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将儿童的语言学习落到实处。

8. 对未来的儿童语言教育和研究的走向,可以依照学术发展的规律作出宏观的展望:
一、学术发展多元化
二、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
四、影响儿童语言教育因素的研究
五、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涉及的范围将更为广阔
9.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是教育目标的载体,又是活动的依据。

作品选得好,教育目标的实施就有了保证。

选择作品内容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又要考虑到学前儿童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

可用于学前儿童文学教育的作品题材主要有生活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儿歌、儿童诗、抒情散文以及童话剧等。

(1)作品中的形象鲜明生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要活灵活现,不论主人公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都要抓住其外部特征,写出其神态和动作。

(2)作品结构简单,情节单纯而有趣
由于儿童对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解往往比较简单,且停留于表面,因此,给儿童讲的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

通常一部作品主要讲一件事,而且这件事所涉及的人物不要太多,人物关系也不要太复杂。

在结构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多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3)作品的语言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根据儿童理解词义的发展特点,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水平很高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反映事物具体特征的词汇。

有时语言的多样性表述方式也是儿童所喜爱的。

他们往往为了学习不同的表述方式而自觉模仿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对话中的成熟语言,从而获得不同样式和不同风格的语言。

(4)作品的题材以学前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主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 这个命题不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可以说,凡是有语言参与的活动都可以用来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

概括起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通过日常生活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通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进行随机的语言渗透教育等。

2.这个命题不对。

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前儿童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无论是否以
语言为基本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各项教育活动都要关注并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语言。

幼儿园除了语言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如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社会、健康等。

这些教育活动虽然不是以语言为主要内容,但其中部分活动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教育因素,儿童在这些教育活动中也在不断地学习新词新句,尝试用语言与同伴或周围成人交往。

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语言教育。

3.这个命题不对。

讲述活动从内容分类形式多样:
1.叙事性讲述
即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叙事要求说清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并且要求说明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学前阶段只要求儿童简洁、清楚地按顺序讲述事件即可。

2.描述性讲述
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描述出来。

在学前阶段,儿童学习描述性讲述的重点在于初步尝试使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词语说话,同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如讲述“一张照片”,要求儿童具体描述照片上的人
3.说明性讲述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的讲述形式。

如讲述“我喜欢的玩具”,要求说明玩具是什么样的,什么材料做的,怎么玩法等。

4,议论性讲述
议论是讲道理或论是非。

议论性讲述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

学前阶段,因为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不高,议论能力还不强,因此,只能进行初步的议论性讲述。

如讲述“我喜欢夏天还是冬天”,儿童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个人喜好来讲述。

这种讲述对于培养儿童语言逻辑水平,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益。

五、论述题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一、探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二)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兴趣的提高
二、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规律
三、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各种现象
四、研究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2. 教师在指导阅读区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区活动应建立必要的规则。

因为必要规则的建立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展开。

这些规则包括:
(1)阅读区人数的规定。

一般在阅读区中使用“入区卡”,当入区卡全部为儿童所使用时,后面的儿童就要自动地转到其他区角进行活动;
(2)在阅读区中要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
(3)当两人合作阅读一本书时,由谁翻书由谁先讲述,都由两个人协商解决,不能因此而发生争执;
(4)书架上的图书从何处拿取,阅读后即放回原处,不要随意拿取。

以上规则教师不但要帮助儿童建立并督促执行,还要教给儿童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第二,要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

阅读区活动开展的好坏决定于图书的利用率,因此教师要动脑筋让儿童主动地选取书架上的图书阅读。

除了定期更换图书
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I)悬念法。

教师可以为儿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当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儿童阅读区有这本图书,想知道结果的儿童可以自己去翻书寻找。

这种悬念法不仅调动儿童阅读图书的积极性,而且也在间接地向儿童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许多有用的知识可以从图书中获得。

这样一种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儿童养成获取知识的一种新思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2)新书提示法。

当教师投放了新书后,要将它们摆放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或进行简单的介绍,鼓励儿童积极主动地翻看新书。

第三,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区活动时,教师仍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阅读习惯,时时提醒他们看书时注意坐姿,从前往后一页页翻阅图
书,并带领中大班儿童修补旧书,使儿童树立起儿童爱护图书的意识。

3.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早期阅读活动需要丰富的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经验,因而需要向儿童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

早期阅读环境包括以下两个基本点方面的含义:
1.精神环境
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或家长要为儿童创设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儿童可以自己阅读图书,可以与同伴一起阅读,还可以围坐在老师或家长旁边欣赏有趣的图画故事。

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此外,教师、家长还要为儿童创设浓厚的阅读气氛。

2.物质环境
教师要努力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这种物质环境包括为儿童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早期阅读经验仅仅通过几次专门性的阅读活动是不可能获得的,它需要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习得并获得巩固和发展。

因此,教师在安排完每月有计划的阅读活动之后,应该在日常活动中保证儿童有一定的阅读时间,这种时间的安排可以是随机的、不固定的。

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过渡环节让儿童进行阅读。

丰富的物质环境还包括阅读的空间即教师为儿童提供足够多的阅读场所,而且这些阅读场所应含有较为丰富的阅读信息。

在幼儿园里,较常见的阅读场所是语言角和阅读区,阅读区内有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儿童在欣赏完一本图书后可以到语言角,将图书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儿童听。

此外,教师还应该将活动室看作是儿童阅读活动场所的扩展,在大班活动室的各个区域贴上相应的文字和拼音,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

(二)早期阅读活动与讲述活动紧密相联
早期阅读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了众多有具体意义、形象生动的阅读内容,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还要将图书的主要意思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一个主要目标。

因此,阅读活动与讲述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儿童可以边看边说,也可以在看完之后把图书的大意讲述出来。

从阅读讲述的组织方式来看,儿童可以独自讲述图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在小组、集体中讲述;可以一个人讲述一本图书,也可以由两三个儿童共同讲述一本图书。

儿童讲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通过讲述儿童不仅学会了深入理解图书的主
要内容,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综合概括能力。

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发展功能:
由于语言和人类思维及交往等有密切联系,语言教育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它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语言教育的首要作用也就是使儿童发音清晰,词汇丰富,学会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述周围的事物。

(二)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最初基本上是通过直接感知来了解周围事物的。

当儿童能理解语言之后,成人开始用语言向他们描述周围的事物,这使他们的认识空间得以扩展,是他们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

(三)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完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交际工具的过程。

语言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5.幼儿前图书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
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图书阅读能力。

图书是幼儿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

有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常来自语言丰富的环境,幼儿的早期图书阅读能够带领他们超越他们原有的语言形态。

苏日比(1985)研究幼儿萌发的图书阅读行为,他发现两三岁儿童的口语阅读图书的能力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

幼儿指着图画,述说所画的物品名称,将每一页当作是独立的,常跳着翻页,不能按顺序翻书,因而不能联结成一个故事。

(2)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

幼儿边翻书边看画面,跟随画面内容,用讲述故事的语音语调说话,串连起一个完整的故事。

(3)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

幼儿看着图画念读,有时以讲故事的语音语调念读,有时以一个读者的语音语调念读。

(4)注意图画,但开始形成书面的故事内容。

幼儿看着图画念读,念读的字句和语调好像是在读书。

(5)注意文字。

这个阶段依次出现四种情况,先是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接着是部分阅读,重点关注
自己认识的字;继而以不平衡的策略读书,在读书时省略不认识的字,或者凭预测取代某个不认识的字;最后过渡到独立阅读文字书。

在苏日比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杨怡婷(1995)对汉语儿童图画书阅读行为发展进行了同种研究。

她将汉语儿童图书阅读行为发展分成下列三个阶段:
(1)看图书,未形成故事。

幼儿从跳动翻页,说出食物名称,到手指图画,述说画面中人物行动,逐步发展起用口语说图画内容的能力,但是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

(2)看图书,形成故事。

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够从图书中看出故事的连贯性,开始用口语说出与书上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的故事。

(3)试着看文字。

幼儿这时开始注意到书上的文字,他们从部分地读到以不平衡策略读,再进一步独立地读,最后学习独立而且完全阅读。

6. 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规律:
幼儿认字,主要是对字形的再认,一般不包括对字形的再现。

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形象视觉的发展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家认为: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已经具有模式识别的能力,即他们通过反复观察,把整个图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大脑,以后再遇到同样的印象,就可以认识。

新近有关研究也证明,儿童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和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他们往往把一个字甚至由两个字组成的词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因此,与其说幼儿在认字不如说他们在辨认图谱。

作为前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前识字能力的发展和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萌发阶段:孩子能够有兴趣的捧着书看,注意环境中的文字,会给书中的图画命名,能改编书中熟悉的故事内容,能辨认自己的名字,开始辨认某些字,喜爱重复儿歌和童谣;二是初期阶段:儿童开始了解文字是有意义的,改编故事时注意原作者的文字,愿意念书给别人听,能够在各种情况下辨认熟悉的字;三是流畅阶段:儿童能够自动处理文字的细节,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字的形式(如诗歌、散文或者菜单等),会以适合文字形式风格的语速和语音语调阅读。

研究发现,幼儿的阅读行为发展主要属于萌发阶段和初期阶段,他们以自己独特方式探索文字,逐步扩展他们处理多种文字材料的能力。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