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微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4.1光的传播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1)同学讨论
(2)猜想:
器材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猜想能力。
2.【实验设计指导】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石头、沙子
酒精、水溶液
器材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方法、目的,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3.【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
老师巡视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使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所需要的器材。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了解
视频
物质的组成
B
G
感受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分钟
剪辑
2
了解
图片
水分子结构
A
C
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1分钟
自制
3
应用
小活动
分子的热运动
E
F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分钟
自制
4
应用
图片
用分子之间的动理论解释简单的物质现象
(12分钟)
(1)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内聚力演示实验:
(2)物质的分子状态。
(1)观察现象
(2)结论:难分开,说明存在引力;难压缩,说明存在斥力。
视频
(1)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解释相关现象。
布置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
(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
学科
物理
授课班级
初二
授课时数
片段
设计者
陈芳
所属学校
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教学内容分析
《走进微观》是《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通过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里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信息素养:
能初步描述实验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1
了解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应用
能够在具体实例中应用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H
D
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1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实验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解释简单的物质现象”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子动理论的特点,能解释简单的物质相关现象。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挖掘学生的潜在学力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分组并提供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演示、图示分析,并用感受和观察的方法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环境选择和学生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
演示器材:酒精100ml,水100ml、石块1盒、沙子半盒、蜡烛1根、红墨水1瓶、量筒三支、
内聚力演示器1组。
学生分组器材:乒乓球2颗、弹簧1个、红墨水、水、烧杯。
2.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乐于将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到微观结构,但并不能正确区分宏观和微观。对分子的动理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然中的物质组成具有神秘感,对学习光有浓厚兴趣。
初始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课后总结
完成课后总结
(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知道不同物质的分子类型。
过程和方法:
1.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里级的概念。
2.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亲自感受分子之间有空隙,可以加深分子之间存在运动的理解。
4.【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台前演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PPT
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识
若有学生用自带的物品实验或采用感受的方法实验要及时给予评价
电子,带负电
二、原子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有空隙
三、原子之间有热运动
有相互作用力
教学流程图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引入
课题
(1分钟)
播放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视频
学生观看,欣赏奇幻
视频
1.激发学生情趣
2.使学生产生疑问
认识
分子
(3分钟)
1.举例分子结构。
讨论并例举
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生活走向物理。
2.分子可以再分吗?
查找课本完成导学案
实物
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现在最小的微粒是什么?
原子结构不断细化
图片
培养归纳、பைடு நூலகம்类的思想
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的动理论
(14分钟)
1.【提出问题并猜想】
(1)提出问题:
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2)分子之间存在运动吗?
板书设计
§4.1光的传播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1)同学讨论
(2)猜想:
器材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猜想能力。
2.【实验设计指导】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石头、沙子
酒精、水溶液
器材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方法、目的,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3.【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
老师巡视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使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所需要的器材。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了解
视频
物质的组成
B
G
感受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分钟
剪辑
2
了解
图片
水分子结构
A
C
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1分钟
自制
3
应用
小活动
分子的热运动
E
F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2分钟
自制
4
应用
图片
用分子之间的动理论解释简单的物质现象
(12分钟)
(1)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内聚力演示实验:
(2)物质的分子状态。
(1)观察现象
(2)结论:难分开,说明存在引力;难压缩,说明存在斥力。
视频
(1)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解释相关现象。
布置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
(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
学科
物理
授课班级
初二
授课时数
片段
设计者
陈芳
所属学校
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教学内容分析
《走进微观》是《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通过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里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信息素养:
能初步描述实验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1
了解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应用
能够在具体实例中应用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H
D
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1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实验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解释简单的物质现象”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子动理论的特点,能解释简单的物质相关现象。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挖掘学生的潜在学力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分组并提供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演示、图示分析,并用感受和观察的方法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环境选择和学生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
演示器材:酒精100ml,水100ml、石块1盒、沙子半盒、蜡烛1根、红墨水1瓶、量筒三支、
内聚力演示器1组。
学生分组器材:乒乓球2颗、弹簧1个、红墨水、水、烧杯。
2.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乐于将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到微观结构,但并不能正确区分宏观和微观。对分子的动理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然中的物质组成具有神秘感,对学习光有浓厚兴趣。
初始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课后总结
完成课后总结
(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知道不同物质的分子类型。
过程和方法:
1.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里级的概念。
2.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生亲自感受分子之间有空隙,可以加深分子之间存在运动的理解。
4.【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台前演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PPT
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识
若有学生用自带的物品实验或采用感受的方法实验要及时给予评价
电子,带负电
二、原子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有空隙
三、原子之间有热运动
有相互作用力
教学流程图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引入
课题
(1分钟)
播放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视频
学生观看,欣赏奇幻
视频
1.激发学生情趣
2.使学生产生疑问
认识
分子
(3分钟)
1.举例分子结构。
讨论并例举
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生活走向物理。
2.分子可以再分吗?
查找课本完成导学案
实物
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现在最小的微粒是什么?
原子结构不断细化
图片
培养归纳、பைடு நூலகம்类的思想
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的动理论
(14分钟)
1.【提出问题并猜想】
(1)提出问题:
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2)分子之间存在运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