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较长又是自读课文,立意和写法均有可探讨之处,向课外拓展可供设计的点也较多,在一堂课中想面面俱到,很难做到。
因此,本堂课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教材,积极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及写作思维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基本课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
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复述法、讨论法、导引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反思狭隘的地方文化对人性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组材,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学生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李森祥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可是对于他创作的剧本《天下粮仓》和改编的电视剧本〈卧薪尝胆〉大家就不陌生了。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
台阶。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围绕台阶,作者精选了哪些有关的生活片段?
旧台阶、造台阶、新台阶。
3.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以加深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三、精读研讨
思考:父亲辛苦半生,代价沉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造起了九级高的台阶,但究竟值不值的呢?
1.认真品读课文,得出自己的答案。
2.答案相同的同学分组作进一步的讨论。
3.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可能的见解:
支持值得的同学的意见:
1.台阶表明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才造成了高台阶的房子。
2.亲到凼里洗脚,说明了父亲的勤俭节约。
表明了父亲是一个具备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民。
3.台阶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因为父亲准备漫长,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
认为不值得的同学的意见:
1.父亲终年辛劳,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老屋台阶的三块青石板是父亲从山上扛来的,而造新屋时,父亲托青石板却闪了腰。
2.父亲自卑惯了,并不习惯于新台阶:旧台阶伴随我成长,给全家带来了自在欢乐,新台阶父亲磕烟灰不适,挑水不便,生活失去了便利。
其次,建造新台阶的时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父亲不知道应该坐在哪儿,跟人打招呼也不自在。
新台阶在心理上也给父亲带来了压抑。
3.新台阶造成了父亲与邻里之间的隔阂,“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偶尔出去一趟。
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
教师点拨:
同学们认真研读了课文,对文本有了较深入地理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台阶》其实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找寻一下文中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的语段:
可能的回答:
1.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2.“黄泥、石灰加豆浆的和泥方法”;
3.“母亲治父亲闪腰的土方”;
4.“谁家的台阶高,谁家的地位就高”……
问:透过文章所描绘的文化背景我们再来反思一下父亲造台阶的根源?
学生探究后,明确:父亲深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地方文化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
这种地方文化已经活化为他特有的地方心理文化,父亲就是这种地方文化的活标本和忠实实践者。
小说中的父亲由于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使他“地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少言寡语,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谦卑的心理文化。
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上。
由于贫穷,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让父亲一年到头,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
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脚不连地,数十年如一日。
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一下子垮掉为连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
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
父亲是坚韧的、有毅力的、自强的,但父亲终生没有走出这种地域文化心理的阴影,因而父亲更是这种地方心理文化的牺牲者。
写作指导:
《台阶》一文紧紧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狭隘的地方文化对人的束缚,提醒人们冲破狭隘心理文化的樊篱,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这一深刻的主题。
拓展阅读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
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
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
”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比较《枣核》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枣核》抓住“枣核”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
《台阶》见上。
板书:
新台阶
造台阶
旧台阶狭隘地方文化的束缚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