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与中国电影表演体系建构——评厉震林《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脉与中国电影表演体系建构——评厉震林《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
历史、文脉与中国电影表演体系建构——评厉震林《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

然而,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表演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表演的方式和风格对于电影的情节、角色塑造和主题演绎起着决定性作用。

厉震林教授的《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一书,对于中国电影表演体系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将中国电影表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融为一体。

厉震林教授通过对电影表演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潮和演员表演风格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电影表演体系建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在书中详细讨论了五个阶段的表演美学思潮,即“写实主义思潮时期”、“主体表演与技巧表演并存时期”、“表演艺术大转型时期”、“复兴与批判并重时期”以及“理论建构时期”。

在《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中,
厉震林教授重点探讨了表演美学思潮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演进。

例如,在“写实主义思潮时期”,艺术家们致力于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表演从囿于舞台逐渐走进电影的大银幕。

在这一阶段中,影片中的表演风格更加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电影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也不断向前迈进。

从“主体表演与技巧表演并存时期”
到“表演艺术大转型时期”,厉震林教授详细解读了这些时期的表演风格演变和内在原因。

他指出,这些变化既受到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

例如,在“表演艺术大转型时期”,中国电影受群众性、大众化的影响,表演艺术追求生活真实感和社会意义。

并且厉震林教授还对70
年代中国电影表演的复兴与批判,并记录了不同时期电影表演理论建构中的争论和思考过程。

从《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表演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由历史、文脉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的过程。

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电影表演风格的演变与发展也有所不同。

表演美学思潮的变迁和转型,既受艺术家个体创造力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背景和观众需求的制约。

在这本书中,厉震林教授展示了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深入洞察力和系统性思考。

通过对历史、文脉和时代背景的分析,他揭示了中国电影表演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不仅是一本学术性的研究著作,更是电影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通过对历史、文脉和时代背景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特点、内涵和发展趋势。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思路和指引
总的来说,厉震林教授的《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49—1978)》通过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历史、文脉和时
代背景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于了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该书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特点、内涵和发展趋势。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思路和指引。

无论是学术界的研究者还是电影从业者和爱好者,都应将这本书作为必备读物,以提高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