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数幂和公式推导
最新自然数幂次方和公式
12 自然数幂次方和的另一组公式3摘要:一般的自然数幂次方和公式是用n 的p+1次方的多项式表示,考虑到任4 一多项式均可用k n C 表示,本文给出了自然数幂次方和用k n C 表示的方法,并且给5 出了相应的系数完整表达式。
这比多项式表达方便得多,因为多项式表达的系数6 至今仍是递推公式表达。
7 89 由笔者的文章(注【1】)知,自然数幂次方和可以用关于n 的多项式表达,而10 每一个多项式均可用k n C 表示的,因此可猜想自然数幂次方和也可以用k n C 表达出11 来。
12假设自然数幂次方和可以写成以下形式13∑∑=++===pk k n k nk p n C A k S 1111。
(1)14那么同理可应有:15∑∑=++--=-==pk k n k n k p n C A k S 111)1(11116 那么:17∑∑=+=++--=-=pk k n k pk k n k n n p C A C A S S n 111111 18[]∑∑==+++=-=pk k n k pk k nk n k pCA CCA n 111111920∑==pk kn k p C A n 121 因为对于充分大的自然数n 均使得上述式子成立,所以上式对应的应该是一个22 关于n 的p 次多项式,其中:23)1).....(1(k n n n C kn -+-=24 这仅仅是一个多项式的写法,与排列组合无关, n 可为任意的数。
25分别令n=1,2,3, 。
p-1时就有:2601111+=+==∑∑∑∑=+===tk kt k pt k ktk tk k tk pk ktk pC A C A C A C A t27∑==tk kt k pC A t 1)1...3,2,1(-=p t 。
28 (2)29∑-=-=11t k k t k pt C A t A )1...3,2,1(-=p t。
30 (3)31这是一个递推的数列,其中A 1=1 , 很显然,通过它可以求出所有的系数t A ,32 仿照笔者的文章(注【1】)可证明,由(3)式求出的系数t A ,使得公式(1)33 成立,即自然数幂次方和的公式由(1)(3)给出了。
导数七个公式
导数的基本公式包括:
1.常数函数的导数:y = c(c为常数),其导数y' = 0。
2.幂函数的导数:y = x^n,其导数y' = nx^(n-1)。
3.指数函数的导数:y = a^x,其导数y' = a^x lna;当底数为自然数e时,即y
= e^x,其导数y' = e^x。
4.对数函数的导数:y = log_a x,其导数y' = 1/(xlna)(a > 0且a ≠ 1);当底
数为自然数e时,即y = ln x,其导数y' = 1/x。
5.三角函数的导数:
•y = sin x,其导数y' = cos x。
•y = cos x,其导数y' = -sin x。
•y = tan x,其导数y' = (sec x)^2 = 1/(cos x)^2。
•y = cotx,其导数y' = -(csc x)^2 = -1/(sin x)^2。
6.反三角函数的导数:
•y = arcsin x,其导数y' = 1/√(1 - x^2)。
•y = arccos x,其导数y' = -1/√(1 - x^2)。
•y = arctan x,其导数y' = 1/(1 + x^2)。
•y = arccot x,其导数y' = -1/(1 + x^2)。
这些公式是导数计算的基础,通过它们可以推导出更复杂的函数的导数。
在解题时,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应用相应的导数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根据导数的符号判断函数的增减性,进而描绘函数的图像或求解其他问题。
与自然数幂相关的数列和的求法
数列求和问题在高中数学中比较常见,此类问题的命题形式有很多种,如求数列{a n±b n}、{a n b n}、{1a n a n+1}等的前n项和,一般可采用错位相减法、公式法、裂项求和法、分组求和法等来求解.当遇到与自然数幂相关的数列求和问题时,该如何求和呢?如果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n)=∑i=0m a i n i,那么如何求这类与自然数幂相关的数列的和呢?我们不妨猜想它的表达式形式是这样的:S n=C+∑k=0m A k C k+1n+1(1),其中C和{A k}是待定的常数,那么该数列的n-1项和为Sn-1=C+∑k=0m A k C k+1n(2).而f(n)=S n-S n-1,则S n-S n-1=∑k=0m A k C k+1n+1-∑k=0m A k C k+1n=∑k=0m A k(C k+1n+1-C k+1n)=∑k=0m A K C k n,即f(n)=∑k=0m A k C k n(3).这也就是说只要将数列的表达式转变为含有C k n的形式即可.由于该式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都成立,考虑到C k n=n×(n-1)∙...∙(n-k+1)k,当k>n是均有C k n=0,所以f(t)=∑k=0t A k C k t(t=1,2,⋯,m),而A0=f(0),则A t=f(t)-∑k=0t-1A k C k t(4).显然这是一个递推公式,我们可以根据该递推公式求出所有的系数{}A k.由(4)可得出如下的结论.结论:任意数列f(n)=∑i=0m a i n i的前n项和S n的表达式为Sn=-f(0)+∑k=0m A k C k+1n+1,其中系数{}A k由(4)式给出.证明:(1)当m=1时,由(4)式得,A0=f(0),A1=f(1)-A0,那么S1=-f(0)+A0C12+A1C22=-f(0)+2A0+A1=A0+A1=f(1),即结论成立.(2)假设m=n-1时成立,即上述(2)式成立,由于(3)式成立,所以利用S n=f(n)+S n-1可得(1)式,所以m=n结论也成立.可能有人会好奇,所有的推导都基于(1)式的猜想假说,怎么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就直接得到最后的结论呢?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妙处”.(4)式怎么得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结论是否符合数学归纳法的流程.只要流程符合,那么该结论就成立.例1.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n)=n3,求该数列的前n项和.解:A0=f(0)=0,A1=f(1)-A0C01=1,A2=23-A0C02-A1C12=6,A3=33-A0C03-A1C13-A2C23=6,∴S n=A3C3+1n+1+A2C2+1n+1+A1C1+1n+1+A0C0+1n+1=6C4n+1+6C3n+1+C2n+1,化简得S n=14n2(n+1)2.解答本题主要运用了上述结论.而运用该结论求得的结果与现已知的公式∑k=1n k3=14n2(n+1)2是一致的.例2.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n)=n2+n+1,求该数思路探寻50列的前n 项和.解:A 0=f (0)=1,A 1=f (1)-A 0C 01=2,A 2=f (2)-A 0C 02-A 1C 12=2,∴S n =A 2C 2+1n +1+A 1C 1+1n +1+A 0C 0+1n +1-f (0)=2C3n +1+2C2n +1+C1n +1-1,化简得S n =13(n +2)(n +1)n +n .仔细观察(4)式可以发现,{}A k 是一个递推式,在某些情况下该式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因此需求出{}A k 的具体表达式.这里有一个引理:∑k =it -1C ktC i k(-1)k -i=-(-1)t -i C i t (5).证明:令f (x )=(x -1)t -i =∑j =0t -i(-1)jxt -i -jC jt -i ,则f (1)=0=∑j =0t -i(-1)jC jt -i ,令k =i +j ,则j =k -i ,在上式两边同时乘以C i t ,可得0=∑k =it C k -it -i (-1)k -i=∑k =it C i t C k -i t -i (-1)k -i (6),因为C k -i t -iC i t=(t -i )!(k -i )!(t -k )!t !i !(t -i )!=t !(k -i )!(t -k )!i !,C k t C i k =t !k !(t -k )!k !i !(k -i )!=t !(t -k )!(k -i )!i !,所以C k -i t -iC i t=C i kC k t.因此(6)式可以变形为:0=∑k =itC i t C k -i t -i (-1)k -i =∑k =itC i k C k t (-1)k -i ,0=(-1)t -i C i t +∑k =it -1C i k C k t (-1)k -i ,0=(-1)t -iC it+∑k =it -1C i k C k t (-1)k -i ,0=(-1)t -i C i t +∑k =it -1C i k C k t (-1)k -i ,∑k =it -1C i k C k t (-1)k -i =(-1)t -i +1C i t .于是可猜想{}A k 的具体表达式为A t =∑i =0t (-1)t -i C i t ×f (i ),t =1,2,⋯,m (7).证明:(1)当k =1时,由(4)式得A 1=f (1)-f (0),将其代入可知A t =∑i =0t(-1)t -i C i t *f (i ),t =1,2,⋯,m .所以(7)成立.(2)假设当k <t 时,结论均成立,那么由(4)式知:A t =f (t )-∑k =0t -1A k C kt =f (t )-∑k =0t -1C kt∑i =0kf (i )C i k (-1)k -i=f (t )-∑i =0t -1f (i )∑k =it -1(-1)k -i C i k C k t .由(7)式可知:A t =f (t )-∑i =0t -1f (i )C i t (-1)t -i +1,A t =∑i =1t f (i )C i t (-1)t -i ,即A t =∑i =0t (-1)t -i C i t ×f (i ),t =1,2,⋯,m ,对于k =t也是成立的.例3.求自然数幂次方数列f (n )=n p的前n 项和.解:由于f (0)=0,f (t )=t p,所以A t =æèçöø÷∑k =1t(-1)t -k C k t k p ,S n =∑t =1p A t C t +1n +1,则S n =∑t =1pC t +1n +1æèçöø÷∑k =1t(-1)t -k C k t k p .在历史上求自然数幂次方和有很多方法,比如说利用伯努利数表示法,李善兰的乘方垛堆积术.但是这里给出的形式和推导过程无疑是比较简洁的.例4.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 (n )=n 3,求其前n 项的和.解:A 1=(-1)1-1C 11×13=1,A 2=-1×C 12×13+C 22×23=6,A 3=(-1)3-1C 13×13-C 23×23+C 33×33=6,∴S n =A 3C 3+1n +1+A 2C 2+1n +1+A 1C 1+1n +1=6C 4n +1+6C 3n +1+C 2n +1.我们直接利用上述结论以及{}A k 的具体表达式求得问题的答案,比采用常规方法求解便捷得多.与自然数幂相关的数列求和问题较为复杂,且求解过程繁琐,运用上述结论S n =-f (0)+∑k =0m A k C k +1n +1,其中A t =∑i =0t (-1)t -i C i t ×f (i ),t =1,2,⋯,m ,来求解,便能快速、直接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思路探寻51。
关于自然数幂之和的几个公式
命题1:对该命题进行数学归纳法对n 的证明:当n=1时;成立;假定对n 成立,则对n+1有:则要证明需证明又∵则命题1证明完毕。
(简便方法见末)对于同类型的只含n 的命题为命题2:证明该命题前先证明另外两个命题:①均为线性变换故有:;)1()1()(00i n m i i m i m n im i i m i m n m n m a C a C a a +=-=-⋅⋅-=⋅E ⋅⋅-=⋅I -E =∆∑∑②对m 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当m=1时:成立假定对m 成立,则对m+1有:;2]1)1(2[2)12(-2)22(2222-n 11--++⋅+++=⋅++⋅++=∆-∆=∆n n n m n m n m m n m n m n a a a 结合以上两个命题有:则命题2证明完毕。
;)1(0i n m i i m i m n m a C a +=-⋅⋅-=∆∑;,,,n 1∆∆I -E =∆=I =E +记为n n n n n a a a a I E ,)0,1(2)12(2≥≥⋅++=∆-n m m n a n n m ;2)112(2)3(2)1(2)2(222111----+⋅+⋅+=⋅+=⋅+-⋅+=-=∆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12)121()1(21101+=⋅++=⋅⋅-=∆-+=-∑n n a C a i ni i n i n n ;2)1(),0(,1)1(210-+=-⋅+=≥+=⋅⋅-∑n n i n i i n i n n a n n a C ];)1(),([)1()1,()1()1(101101i i m m i i m i m m i i m m n n i b C n i b C n ++⋅⋅-=+⋅⋅-=+∑∑-=---=--;)],()1([)1(10110∑∑-=---=⋅-+⋅=⋅+=+m i i m i i m im i i m mm n i b n C n C n n ;1)11(1)1(1)1,()1(0101=--=⋅--=⋅⋅-∑∑=--=--m m i i m i m i m m i i m C i b C ∑∑=-=--=≥≥⋅⋅-=ni m i m m i i m m i n m b n m n i b C 1101),(;1,1),,()1(n ;)1()1(10110i m i i m i m i m i i m n C n C+⋅⋅-=⋅∑∑-=---=;)1(])1()11[()1()1(101m m m m i m i i m i m n n n n n C -+=+--+-=+⋅⋅-∑-=--,)1(10m m i m i i m n n n C -+=⋅∑-=命题3:S(m,n)表示第一类Stirling 数,特别一点是s(0,0)在此处为11),(,10),,1()1()1,1(),(=-≤≤-⋅-+--=p p s p k k p s p k p s k p s 证明:先证明下一命题首先故上述命题成立,记对n 求和:)0(1),(),(),1(!10≥+=⋅=++=∑m m P n i b i m s n m a m m n m i 则该命题成立。
幂的运算公式范文
幂的运算公式范文
幂是数学中常见的运算,也是一种表示数的方式。
幂运算的公式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幂运算公式:
1.幂的乘法公式:
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以下公式:
a^m*a^n=a^(m+n)
这个公式表示同一底数的两个幂相乘,结果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除法公式:
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以下公式:
a^m/a^n=a^(m-n)
这个公式表示同一底数的两个幂相除,结果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公式:
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以下公式:
(a^m)^n=a^(m*n)
这个公式表示幂的乘方,结果是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4.幂的负指数公式:
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n,有以下公式:
a^(-n)=1/a^n
这个公式表示一个数的负指数幂等于其倒数的正指数幂。
5.幂的零指数公式:
对于任意实数a(a≠0),有以下公式:
a^0=1
这个公式表示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幂等于1
6.幂的倒数公式:
对于任意实数a(a≠0)和自然数n,有以下公式:
(1/a)^n=1/(a^n)
这个公式表示一个数的倒数的幂等于这个数的幂的倒数。
这些是幂运算的常见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幂的运算和化简。
幂运
算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代数、几何和物理等领域中经常会遇到。
幂函数不同底运算公式大全
幂函数不同底运算公式大全幂函数是指以自变量为底数、指数为指数的函数形式。
在数学中,幂函数运算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运算,有许多公式可以用于不同底数的幂函数运算。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幂函数不同底运算公式的介绍。
一、同底数幂运算公式:1.幂相乘规则:对于相同底数的幂,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a^m*a^n=a^(m+n)。
2.幂相除规则:对于相同底数的幂,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即,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a^m/a^n=a^(m-n)。
3.幂的乘方规则:对于幂的幂,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a^m)^n=a^(m*n)。
4.幂的倒数规则: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n,有(a^n)^(-1)=a^(-n)。
5.幂的指数规则:对于幂的指数,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对于任意实数a和自然数m,n,有(a^m)^n=a^(m*n)。
二、不同底数幂运算公式:1.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对于相同的底数a,不同的指数m、n,可以使用上述同底数幂运算公式进行运算。
2.底数不同,指数相同:对于不同的底数a、b,相同的指数n,可以将底数化为相同的底数,然后进行运算。
即,对于任意实数a、b和自然数n,有a^n*b^n=(a*b)^n。
3.底数不同,指数不同:对于不同的底数a、b,不同的指数m、n,可以将幂化为对数形式进行计算。
以幂函数a^m和b^n为例,可以将其化为对数形式,即m * log(a)和n * log(b)。
然后使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进行计算,最后将结果转换为幂函数形式。
四、特殊底数幂运算公式:1.0的幂:对于任意自然数n,在不为0的情况下,有0^n=0。
2.1的幂:对于任意自然数n,有1^n=13.负数的幂:对于负数a和任意自然数n,在n为奇数时,有a^n为负数;在n为偶数时,有a^n为正数。
自然数的1至n幂的求和公式的递进推导法
自然数的1至n幂的求和公式的递进推导法(连载一)《自然数平方和公式推导及其应用》(/s/blog_4d9ff3d10100cc8t.html)发表以来,得到了数学爱好者的好评。
其实,那是自然数平方和公式推导,推广到偶数、奇数自然数平方和以及自然数立方和公式与偶数、奇数自然数立方和求法的一种偶然思路。
如何由二项式定理推导自然数的n次幂的求和公式才是该数学问题的完美思路,其研究的结果在现实中具备广泛的现实利用价值和数学理论意义,比如它完全可以代表等差数列N项的高次幂求和的思路与方法。
1.自然数的1至n次幂的求和的递进推导关系1.1自然数的1次幂的求和即s=1+2+3+...+n实际上是一个等差为1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n(n+1)/21.2自然数的2次与二次以上幂的求和 s=1n+2n+3n+...+N n(n≥2)不是一个等差数列,也不是一个等比数列,但通过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可以转化为按等差数列,由低次幂到高次幂递进求和。
怎样转化为等差数列、怎样由低次幂递进到高次幂这才是研究思路的重点。
当n为奇数时,由1n+2n+3n+...+N n与s=N n+(N-1)n+(N-2)n+...+1n相加得:2s=N n+[1n+(N-1)n]+[2n+(N-2)n]+[3n+(N-3)n]+...+[(N-1)n+(N-N-1)n]+N n =N n+N n+N n+...+N n加或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1+N)N n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
当n为偶数时,由1n+2n+3n+...+N n与s=N n+(N-1)n+(N-2)n+...+1n相加得:2s=N n+[1n+(N-1)n]+[2n+(N-2)n]+[3n+(N-3)n]+...+[(N-1)n+(N-N-1)n]+N n=2N n+2[(N-2)n+(N-4)n+(N-6)n+...0或1]加或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又当n为偶数时,由1n+2n+3n+...+N n与s=N n+(N-1)n+(N-2)n+...+1n相加得:2s=[N n+1n]+[(N-1)n+2n]+[(N-2)n+3n]+...+[(N-N-1)n+(N-1)n]=2[(N-1)n+(N-3)n+(N-5)n+...0或1]加或减去所有添加的二项式展开式数,合并n为偶数时2S的两个计算结果,可以得到s=N n+(N-1)n+(N-2)n+...+1的计算公式。
自然数幂和公式伯努利数
自然数幂和公式伯努利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然数幂和公式伯努利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自然数幂是指自然数的n次幂,例如2的3次幂就是8,3的4次幂就是81。
而公式伯努利数则是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常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系列数学问题中的系数。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然数幂。
自然数幂是指一个自然数的n次方。
通常我们用符号a^n来表示,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
2^3就是2的3次方,结果是8;3^4就是3的4次方,结果是81。
自然数幂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代数、几何等领域。
自然数幂有着一些重要的性质。
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即a^0=1。
自然数的1次方等于自身,即a^1=a。
自然数幂有着乘法法则和幂的乘方法则,即a^m * a^n=a^(m+n)和(a^m)^n=a^(m*n)。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公式来计算任意自然数的幂。
对于大数的幂,我们可以利用公式a^m * a^n=a^(m+n)来简化计算过程。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计算的效率。
对于负数的幂,我们可以利用公式a^(-n)=1/a^n来求解。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公式伯努利数。
公式伯努利数是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常数,用来表示一系列数学问题中的系数。
它们最早由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数论、概率论等领域。
公式伯努利数有着一些重要的性质。
伯努利数是一种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伯努利数有着特定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递推公式或其他数学方法来计算得到。
伯努利数还具有一定的加法、乘法等运算规律,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公式伯努利数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数列的和、解决递归关系等问题。
伯努利数还可以应用于概率统计、数论等领域。
自然数幂和公式伯努利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数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研究和探索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本质,发现数学中的美和奥秘。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二篇示例:自然数幂是指大于等于1的整数,公式伯努利数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及其因式分解的matlab求解
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及其因式分解的matlab求解
一、求解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
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又称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求和公式,它可以解决许多数学上的复杂问题。
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可以表示为:
Sn = (a1(1-an+1))/(1-a)
其中,a1表示等比数列的首项,an+1表示等比数列的末项,a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
二、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的因式分解
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可以分解为两个主要因式:
(1)等差数列求和因式:
Sn = n(a1+an)/2
(2)等比数列求和因式:
Sn = a1/(1-a)
其中,a1表示等比数列的首项,an+1表示等比数列的末项,a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
三、matlab求解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等比数列求和因式来求解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输入等比数列的首项a1以及公比a;
(2)确定等比数列的末项an+1:an+1=a1·a^n;
(3)计算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Sn = a1/(1-a);
(4)输出结果:Sn。
下面我们通过matlab程序来求解一个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假设等比数列的首项a1=2,公比a=2,求n=4时的求和公式。
代码如下:
a1=2; %等比数列的首项
a=2; %等比数列的公比
n=4; %自然数的次幂
an=a1*a^(n-1); %等比数列的末项
Sn=a1/(1-a); %自然数n次幂的求和公式
fprintf('Sn = %d\n',Sn)
执行结果如下:
Sn = 8。
自然数幂和公式推导
]
(利用(12)式)
即当 = + 1时,原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知(16)式成立。
【自然数幂和的公式形式】
利用 可以把 写成
=∑
(−1)
(17)
在加之二项式定理( + ) = ∑
=
!
=
=∑
∑
!
[
∑
!
∑
( ≥ 1),得
∑
(−1)
(−1)
∑
(−1)
546
4536
22449
67284
118124
9
45
870
9450
63273
269325
723680
10
55
1320
18150
157773
902055
3416930
11
66
1925
32670
357423
2637558
13339535
12
78
2717
55770
749463
6926634
44990231
(5)
= + +
(6)
【组合积和
】
设( + 1)( + 2)( + 3) ⋯ ( + ) = ∑
。其中 称为组合积和,可看作韦达定理的特例。
显然有
=
(7)
= !
(8)
=1
(9)
当 > 时,
=0
(10)
关于自然数幂次和公式的探讨
关于自然数幂次和公式的探讨
自然数幂次公式是众多数学知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又称指数公式。
它包括数学的概念,就是数学运算中,将一个数值翻倍以及按另一个固定数量翻倍的过程,而整数乘方可以完成这一过程。
自然数幂次公式运用起来灵活,即便是在复杂的科学问题中也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自然数幂次公式最基本的写法为幂次方程,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数字出现次数的
关系,其格式是axn ,其中a为基数,是一个常数,n为幂次,是正整数,x为变量,即对应指数的次方数,a的形式通常是系数,它指定了指数的形式。
运用自然
数幂次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级数中每一项的值,从而得出数列的总和。
此外,自然数幂次公式更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在生活计算中,如:计算投资
回报率、开根号、开立方根、寻找对数等等,可以准确精确的计算出最佳结果。
由于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自然数幂次计算,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计算需求。
总的来说,自然数幂次公式在数学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现实生活当中,而且应用广泛,不仅可以准确计算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以满足多种场景下的计算需求,推荐大家使用!。
自然数三次方求和公式推导
自然数三次方求和公式推导自然数三次方求和公式是初学者接触数学学科时经常会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概念,该公式可以用于计算自然数三次方数量的总和。
对于初步学习者来说,该公式的推导是一个相对困难而重要的任务,因此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会详细讨论自然数三次方求和公式的推导。
首先,我们从基本概念开始。
一个自然数是指大于0且没有小数部分的数字,例如1、2、3等等。
当然,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数的三次方,即一个自然数的三次幂。
比如,$1^3 = 1$,$2^3 = 8$,$5^3 = 125$等等。
现在,我们需要推导自然数三次方的总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1^3 + 2^3 + 3^3 + … + n^3$。
在开始推导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小技巧:如何推导自然数的平方和。
因为我们需要用到这个技巧,所以必须要讨论它。
为了推导自然数的平方和,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1^2 + 2^2 + 3^2 + … + n^2 =\frac{n(n+1)(2n+1)}{6}$。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自然数的平方和。
如果我们要将其推广到自然数三次方,那我们就需要使用以下方法。
1. 当前状态下的公式为:$1^3 + 2^3 + 3^3 + … + n^3$。
2.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模型并确定这个模型适用时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每个自然数的三次方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总和。
3.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其简化为一个完整的形式。
为此,我们需要将所有元素重新组合并进行替换,同时也需要将其与新数字对齐。
因此,我们有$n^3 + (n-1)^3 + (n-2)^3 + … + 1^3$。
4. 我们可以稍稍改变公式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形式。
我们需要将$n^3 + (n-1)^3$组合在一起,同样地,我们将$(n-2)^3 + (n-3)^3$组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将这个等式转化为$[n^3 + (n-1)^3] + [(n-2)^3 + (n-3)^3] + … + [3^3 + 2^3] + 1^3$。
浅谈自然数幂和公式
浅谈自然数幂和公式一、自然数幂和是什么:所谓自然数幂和 ,系指)(211N p rn nr pp p p ∈=+⋅⋅⋅++∑= (1)在中学数学里 ,我们遇到 p= 1, 2, 3三种情形。
(1)的求和公式从低次幂到高次幂 ,从特殊到一般的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数学家所展示的聪明才智 ,对于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仍有着现实意义。
二、自然数幂和是怎么来的:公元前 6世纪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 pythag or as)发现 ,从 1开始 ,任意多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构成三角形数 。
如图 1,毕氏以一点代表 1,二点代表 2,等等 。
如图 2,在三角形数旁补一倒立的三角形数 ,由此易得n n n n n 21212)1(212+=+=+⋅⋅⋅++ (2)毕氏还以图 3所示的正方形数的构造得出公式2)12(31n n =-+⋅⋅⋅++ (3)公元前 3世纪 ,阿基米德 ( Archimedes,前 287~ 212)在《论劈锥曲面体和球体》一书中利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如下引理:])()2([3)2())(1(2222na a a na a a a na n +⋅⋅⋅++=+⋅⋅⋅++++ 当 a= 1时 ,利用 (2)可得nn n n n n n 612131)12)(1(612123222++=++=+⋅⋅⋅++ (4)公元 100年左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尼可麦丘( Nico machus)著《算术引论》一书 ,书中的一条命题说 ,在奇数 1, 3, 5, 7,… 中 ,第一个是立方数 ,后面两个之和是立方数 ,再后面三个之和是立方数 ,等等 ,此即113=(1个奇数) ,5323+=(2个奇数) ,119733++=(3个奇数) ,1917151343+++=(4个奇数) ,… … … … … …)1()3()(2223-++⋅⋅⋅++-++-=n n n n z n n n (n 个奇数) . 由此易知 ,当 p= 3时 , (1)是n +⋅⋅⋅++21 个连续奇数 )1(,,3,12-+⋅⋅⋅n n之和 ,从而由 (2)、(3)即得2342333412141)]1(21[21n n n n n n ++=+=+⋅⋅⋅++ (5)《算术引论》未载此公式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尼可麦丘 ,甚至比他更早一些的希腊数学家是知道此公式的 ,因为连当时的罗马土地丈量员也知道它 ;而且早期毕氏学派的学者们惯常用图 3所示的在 1旁相继添加直角 (添一个直角即是增加一个奇数 )的方法来求连续奇数之和 ,他们知道 ,若加到 1旁的直角个数为 r ,则和 (包括 1)为 2)1(+r .因此有了尼可麦丘的发现 ,只要找出33332n +⋅⋅⋅++中共有几个直角即可得三次幂和 .公元 5、 6世纪 ,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 ( Ary abha ta ,476~ ? )的数学著作中载有公式 (4)和 (5) ,后来的婆罗摩笈多 ( Br ahmag upta, 7世纪 )、摩诃毗罗 ( M ah av ira, 9世纪 )和婆什迦罗 ( Bh a ska ra, 12世纪 )的数学著作中都出现公式 (2)、 (4)和 (5) .11世纪 ,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克希 ( Al-ka rkhi )的数学著作中出现公式 (4)和 (5) ,其中前者的形式是)613)(1(3212222++=+⋅⋅⋅+++n n n n 阿尔卡克希用富有希腊特色的几何代数法对公式(5)作出证明 . 如图 4所示, 设边),1(2121+=+⋅⋅⋅++=n n n AB 2,1,-='''''-='''='n B B n B B n B B 等等 .在⋅⋅⋅''',,B A B A 上作正方形,,,⋅⋅⋅'''C A C A 得 n - 1个 矩 尺 形,,,,⋅⋅⋅''''''''''''D C B D C B D C B 因矩尺形 DC B '的面积)(D C BC B B D C D D BC B B S D C B ''+'=''⋅'+⋅'='而n B B n n D C n n BC ='-=''+=,2)1(,2)1(故3]2)1(2)1([n n n n n n S D C B =-++='同理,33)2(,)1(-=-='''''''''''n S n S D C B D C B 等等。
化自然数的方幂和为多项式的方法
化自然数的方幂和为多项式的方法
自然数方幂和是指将自然数n的各次方和起来,即:Sn = 1 + 2^2 + 3^3 + 4^4 + … + n^n自然数方幂和可以用多项式来表示,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示方法:(1)使用指数函数表示:Sn = ∑[n^(n+1)/2](2)使用母函数表示:Sn = ∑[(n+1)*x^n](3)使用拉格朗日求和公式表示:Sn = ∑[(n+1)(n+2)/2]在数学中,自然数方幂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规律,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
由于自然数方幂和可以用多项式来表示,因此可以利用多项式的性质来解决自然数方幂和的问题。
例如,可以利用拉格朗日求和公式,将自然数方幂和表示为一个多项式,即Sn = ∑[(n+1)(n+2)/2],这样可以利用多项式的性质,求出自然数方幂和的值。
另外,可以利用母函数的性质,将自然数方幂和表示为Sn = ∑[(n+1)*x^n],然后利用母函数的性质,求出自然数方幂和的值。
此外,可以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将自然数方幂和表示为Sn = ∑[n^(n+1)/2],然后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求出自然数方幂和的值。
总之,自然数方幂和可以用多项式来表示,可以利用多项式的性质来解决自然数方幂和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规律,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
幂次和公式
幂次和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幂次和公式”的文章:咱先来说说啥是幂次和公式哈。
简单来讲,幂次和公式就是处理一堆数的幂次相加的好帮手。
比如说,从 1 到 n 的自然数的平方和,立方和等等,都能靠幂次和公式轻松搞定。
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小同学瞪着大眼睛,一脸迷茫地问我:“老师,这玩意儿有啥用啊?”我笑了笑,没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
题目是这样的:假如有一堆砖头,第一层放 1 块,第二层放 2 块,第三层放 3 块,以此类推,一直到第 10 层。
那这堆砖头一共多少块?这小同学皱着眉头想了半天,还是没整明白。
我就引导他,这不就是从 1 加到 10 嘛,那用咱们的幂次和公式就能很快算出来啦。
先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求 1 到 10 的和,这其实就是一个一次幂次和的问题。
咱先来说说一次幂次和的公式,就是 n×(n + 1)÷ 2 。
把 10 带进去,那就是 10×(10 + 1)÷ 2 = 55 块。
这小同学一下子恍然大悟,眼睛都亮了,直说:“原来这么简单,这公式真厉害!”那咱再来说说二次幂次和,就是从 1 到 n 的自然数的平方和。
这公式是 n×(n + 1)×(2n + 1)÷ 6 。
给大家举个例子哈,比如说要算从 1 到 10 的自然数的平方和。
把10 带进公式里,就是 10×(10 + 1)×(2×10 + 1)÷ 6 = 385 。
立方和的公式呢,是 n²×(n + 1)²÷ 4 。
假设要算从 1 到 5 的自然数的立方和,把 5 带进去,5²×(5 + 1)²÷ 4 = 225 。
这幂次和公式在数学里用处可大啦。
比如在算图形的面积、体积,或者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竞赛题时,都能派上大用场。
幂函数的导数和导数规律深入了解幂函数的导数及其计算方法
幂函数的导数和导数规律深入了解幂函数的导数及其计算方法在数学中,幂函数是指形如 y = ax^n 的函数,其中 a 是常数,n 是自然数。
幂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函数,它在许多实际问题的建模与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幂函数的导数及其计算方法,并介绍导数的规律。
一、幂函数的导数计算方法我们首先来看如何计算幂函数的导数。
1. 如果 n 不等于 0,导数公式为:dy/dx = n * ax^(n-1)2. 如果 n = 0,也就是 y = a,幂函数退化成常数函数,其导数为 0。
举例来说,我们来计算函数 f(x) = 2x^3 的导数:f'(x) = 3 * 2x^(3-1) = 6x^2同样地,我们可以计算其他幂函数的导数。
二、幂函数导数的规律幂函数的导数有一些重要的规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 幂函数的常数倍法则如果 f(x) 是一个幂函数,则 kf(x) 的导数为 kf'(x),其中 k 是常数。
例如,对于函数 f(x) = 2x^3,我们可以得到:(3 * 2) * x^(3-1) = 6x^2这符合幂函数的常数倍法则。
2. 幂函数的加法法则如果 f(x) 和 g(x) 是两个幂函数,则 f(x) + g(x) 的导数为 f'(x) +g'(x)。
举例来说,我们有函数 f(x) = 2x^3 和 g(x) = 5x^2,它们的和函数为 h(x) = f(x) + g(x)。
按照加法法则,我们可以得到:h'(x) = 6x^2 + 10x3. 幂函数的乘法法则如果 f(x) 和 g(x) 是两个幂函数,则 f(x) * g(x) 的导数为 f'(x) * g(x) + f(x) * g'(x)。
举例来说,我们有函数 f(x) = 2x^3 和 g(x) = 5x^2,它们的乘积函数为 h(x) = f(x) * g(x)。
按照乘法法则,我们可以得到:h'(x) = (6x^2) * (5x^2) + (2x^3) * (10x) = 30x^4 + 20x^4 = 50x^4三、应用举例幂函数的导数计算及其规律在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 +
(6)
【组合积和
】
设( + 1)( + 2)( + 3) ⋯ ( + ) = ∑
。其中 称为组合积和,可看作韦达定理的特例。
显然有
=
(7)
= !
(8)
=1
(9)
当 > 时,
=0
(10)
也显然有递推公式:
=
+ ( + 1)
17
153
10812
468180
13896582
299650806
4853222764
18
171
13566
662796
22323822
549789282
10246937272
19
m
n
7
190
16815
920550
34916946
973941900
20692933630
7
8
9
10
11
12
5040
8
109584
综合①、②知(14)式成立。
3. ! = ∑
(15)
证明:① 当 = 1时,
! = 1! = ∑
=∑
即此时,原式成立。
② 假设 = ( ≥ 1)时,原式成立,即
! = ∑
则
( + 1)! = ( + 1) ∑
=∑
[ + ( + 1 − ) ]
=∑
[ + ( + 2 − )
]
(利用(12)式)
即当 = + 1时,原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知(16)式成立。
【自然数幂和的公式形式】
利用 可以把 写成
=∑
(−1)
(17)
在加之二项式定理( + ) = ∑
=
!
=
=∑
∑
!
[
∑
!
∑
( ≥ 1),得
∑
(−1)
(−1)
∑
(−1)
自然数幂和
作者:张明龙 2018.05
【摘要】
本文开始先推导或者说证明了自然数幂和的公式形式,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公式系数,并给出简化
的自然数幂和公式形式。后通过推导得到公式系数之间的横向递推公式,利用伯努利数的特性推导得到公
式系数之间的纵向递推公式。横向递推公式是直接计算自然数次幂和公式的方法;纵向递推公式是由自然
=−
= 0 ( ≥ 9)
=
= 0 ( ≥ 11)
( − 1)( − 2)( − 3)( − 4)( − 5)( − 6) ( ≥ 8)
( ≥ 10)
……
再代入的值,就算出了 的值,如表 3。
6
表 3. 自然数幂和公式系数 (部分)
k i
0
1
2
1
0
1
1/2
1/2
Z =1=Z
即此时,原式成立。
② 假设 = , + 1( ≥ 1); = ( ≥ 1)时,原式成立,即
,
=
=
则
= ( + 1)
+ ( + 1 − )
= ( + 1 − )
=
(利用(12)式)
+ ( + 1)
(利用(12)式)
写成
=
(
)
(
)
即当 = + 1; = + 1时,原式也成立。
约定: = 1
3. 组合
= !/[! ( − )!]
约定: > 时,
=0
4. 组合公式
= ( + 1)
=
− ( + 1)
(1)
+
(2)
+ + + ⋯+ =
5. 记 = ∑
(3)
= 1 +2 +3 +⋯+
S = +
(4)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2 − )
] (利用(1)式)
+ ( + 1 − )
] (利用(2)式)
]
]
]
(利用(12)式)
即当 = + 1时,原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及 =
2. = ∑
,知(13)式成立。
(14)
证明:① 当 = 1时,
3
= =∑
即此时,原式成立。
② 假设 = ( ≥ 1)时,原式成立,即
=∑
则
= ∑
=∑
=∑
[( + 1)
− ( + 1 − )
=∑
[( + 1)
546
4536
22449
67284
118124
9
45
870
9450
63273
269325
723680
10
55
1320
18150
157773
902055
3416930
11
66
1925
32670
357423
2637558
13339535
12
78
2717
55770
749463
6926634
44990231
13
91
3731
91091
1474473
16669653
135036473
14
105
5005
143325
2749747
37312275
368411615
15
120
6580
218400
4899622
78558480
928095740
16
136
8500
323680
8394022
156952432
2185031420
则
( + 2)! = ∙ ( + 1)! + 2 ∙ ( + 1)!
= 2 ∑
+ 2( + 1) ∑
(利用(15)式)
= 2∑
( + + 1)
= 2∑
[ + ( + 1)( + 1 − )]
= 2∑
[ + ( + 2 − )
= 2∑
∑
( + 1)⁄
( + 1)⁄
= 0 ( = 1,2,3, ⋯ , + 1)
(25)
( = 2,3,4, ⋯ , ),则(25)式即
=0
(26)
( = 0,1,2, ⋯ ⋯ )就是著名的伯努利数。因(22)式去掉常数项,(21)式用伯努利数表示为
= +
=∑
]
即当 = + 1时,原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知(15)式成立。
4. ( + 1)! = 2 ∑
(16)
证明:① 当 = 1时,
( + 1)! = 2! = 2 ∑
= 2 ∑
即此时,原式成立。
② 假设 = ( ≥ 1)时,原式成立,即
( + 1)! = 2 ∑
4
及(21)式、二项式定理,得
+∑
=∑
∑
( = 0,1,2, ⋯ ⋯ )
变形得
∑
+ ) = ∑
(
∑
两边 的系数相等:
+ =∑
=∑
=∑
( = 0,1,2, ⋯ , + 1)
( = 0,1,2, ⋯ , )
( = 0,1,2, ⋯ , )
数 k 次幂和公式计算自然数 + 1次幂和公式的方法。最后简单给出积分式、矩阵式公式。
【关键字】
组合积和、幂三角、Y 数列、积分式、矩阵式
【准备知识】
1. 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小写字母都表示自然数(N)
。
2. 排列
=∏
( − + 1) = ( − 1)( − 2) ⋯ ( − + 1)
)!(
)! ! !
)! !
)!(
( + 1)⁄
( + 1) + ( − 1) + ∑
)!
( = 1,2,3, ⋯ , + 1)
( = 1,2,3, ⋯ , + 1)
( = 1,2,3, ⋯ , + 1)
构造数列 = (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