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有机体(器官,组织,细胞)功能的科学。
2、生理学研究层次:①、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②、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③、整体水平的研究。
3、家畜生理学研究方法:
急性实验:①、离体器官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器官,置于与体内环境相似的人工模拟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以便进行研究。
②、活体解
剖实验:在麻醉或毁坏大脑的情况下,暴露所要研究的器官,以便进行各种实验。
优点:实验条件简单,而且可以尽量消除与研究无关因素,不足:不能完全代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功能状态,实际上它属于分析性研究。
慢性实验:以完整、健康的动物为对象,在正常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实验。
优点:能反映动物正常的生理活动,但不便于分析诸多的影响因素。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以确保机体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自我更新,这一现象成为新陈代谢。
②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③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为适应性。
④生殖:畜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个新个体的过程
5、体液:①细胞内液2/3。
②细胞外液(约有1/4是血浆,其余3/4为间
质液(或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特点是其组成成分和数量都相当恒定。
又称内环境
6、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学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之为稳态;意义:①、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代谢过程不断地干扰和破坏内环境的稳态,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和各种细胞器的正常活动对恢复和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稳态是机体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中赖以生存及各种细胞器官维持正常活动功能的必要条件。
7、①神经调节:调节形式是反射活动结构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
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特点:快速精确短暂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
②体液调节:机体内某些特定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传递功
能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对
靶组织细胞活动进行的调节。
特点:缓慢、广泛和持久。
相应关系:参与体液调节的内分泌激素多数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
③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官、细胞的功能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反馈及其生理学意义:由效应器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作用称为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信息;负反馈是体内普遍存在而有效的调节方式,除激素分泌外,呼吸、体温、血压等的相对稳定也都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
正反馈是一种与负反馈作用相反的调节方式,反馈信息的作用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反馈认可通过神经反射活动或体液因素进行调(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
意义:反馈是稳态调节的基础,是机体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对恢复和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维持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单位膜:细胞膜总厚度7.5nm,可分为三层,内外两侧各有一层厚约2.5nm 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层宽约2.5nm的透明带,这种结构见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亦见于各种膜性细胞器的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因而三层膜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结构,称为单位膜。
3、膜蛋白分类:①转运蛋白(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②受体蛋白;
③抗原标志。
4、细胞膜的特性:①流动性,指膜脂和膜蛋白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②不对称性,脂质分布不对称,膜蛋白分布不对称,糖类分布不对称。
5、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①简单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②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③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④入胞作用:是指新、包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⑤出胞作用:指细胞把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由细胞内向外排出的过程。
6、Na+-K+泵:是镶嵌在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通过构型的改变来转运物质。
每分解1分子ATP,可移出3个Na+,并换回2k+。
钠泵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从而完成正常代谢及功能;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最重要的是贮备势能。
7、受体:是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化学物质)的蛋白质大分子它与配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引发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特征: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8、信号转导系统:
①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由膜受体、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组成的跨膜信
息传递系统。
②肌醇信号转导系统:由膜受体、G蛋白和磷脂酶C组成的跨膜信息传递系统。
③与酪氨酸激酶直接相连的信号转导系统:由跨膜a-螺旋。
9、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已经确认:周期素和丝/苏氨酸激素酶P34(cdc2)的复合物是调控细胞周期运行的关键因素。
10、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生物学意义:对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态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1、细胞保护:①直接细胞保护,指某些细胞合成物或药物对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②适应性细胞保护。
12、生物电现象是一切活细胞共有的基本特性。
机体各器官表现的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为基础的,而细胞生物电又是质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和跨膜移动的结果。
电变化是突触前成分作用的结果。
细胞生物电变化是细胞功能改变的前提。
1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末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成为膜电位。
静息电位一般-70~-90mv,主要是K+外流所致。
极化:静息状态下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负值减小时。
超极化:膜内负值进一步增大时。
复极化:去极化后,膜内电位向极化状态恢复。
14、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20~+40mv Na+内流所致
15、阈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阈电位,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值。
)
16全或无现象: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变化过程都是一样的;并且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以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动作电位幅度进一步加大,这个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这是因为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是去极化能否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而与原刺激的强度无关。
17、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某些腺细胞
第三章血液
1、血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pcv):压紧的血细胞在全皿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
3、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4、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渗透的力量
5、血浆渗透压
①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胶体物质(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消化道对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以及肾脏尿的生成等生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极为重要。
6、等渗溶液: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相等的溶液。
7、血浆蛋白: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主要由肝脏合成,r-球蛋白主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泌。
8、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此种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9、血沉(红细胞的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0、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则脆性小;反之,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则脆性大。
11、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1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膜通透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功能:血红蛋白运输气体、血红蛋白的酸碱缓冲功能
1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雄激素也起一定作用。
14、白细胞的功能:具有渗出和吞噬作用等特性
15、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活细胞,无核;功能:生理学止血、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具有黏附、凝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生理特性)
16、生理性止血: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促进受伤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②、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处黏附、聚集,填塞损伤处以减少出血。
③、释放参与血液凝
固的物质,并通过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凝块紧缩,形成坚实的血栓,堵塞在血管损伤处起到持久止血的作用。
17、血凝(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8、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9、凝血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得形成,把凝血因子X激活成Xa,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二阶段凝血酶的形成,由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II )转变为凝血酶IIa;第三阶段纤维蛋白的形成,由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因子I)转变为纤维蛋白Ia,最终形成血凝块。
20、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
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
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
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不是来自血液,而是来自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两种途径共同因子:Ca2+、X Xa V PF3。
Ca2+的作用是将Xa和因子II同时连接在PF3提供的磷脂表面上。
抗凝系统:1.抗凝血酶2.肝素3.蛋白质C
21、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意义:①、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②、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22、抗凝或延缓凝血的常用方法: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
23、输血原则(交叉配血试验):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进行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以发现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的抗体。
用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进行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以发现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不合抗体;若交叉配血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和,不能输血;若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机械活动,即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左右心房同时收缩(称为心房收缩期),接着为舒张,心房开始舒张时左右心室几乎同时开始收缩(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的持续时间比心房要长,当心室收缩转为舒张时,心房仍处于舒张状态(全心舒张期),至此一个心动周期完结。
2、心率: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
以成年猪心率为75次/min为例,心动周期则为0.8s,其中心房收缩为0.1s,舒张为0.75s。
心室收缩为0.3s 舒张期为0.5s。
不论心房或心室,都是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3、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机理:
①、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半月瓣关闭状态,心室的容积不变,而心室肌的收缩仍在进行。
②、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使室内压急剧上升,半月瓣被冲开,血液
快速流入主动脉。
③、减慢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后,心肌收缩力量减弱,射血速度减慢,
室内压也开始降低的时期。
④、等容舒张期:主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未开启,所以心室处于舒张的封闭状态。
⑤、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放,静脉及心房内的血液流入心室。
⑥、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内压上升,与心房静脉内压力差减小,只是血液充盈速度减慢,而转为减慢充盈期。
4、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搏射出的血量:而每分输出量则是指单位时间(分)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其值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和机体代谢是相适应的,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大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心力储备的大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
6、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①异长的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②等长的调节:通过影响心脏收缩能力来调节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射血
分数。
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
7、心肌细胞:①特殊分化心肌细胞(p细胞、浦肯野细胞)属于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但基本丧失收缩性。
②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属于非自律细胞是工作细胞。
心肌细胞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8、P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中,而浦肯野细胞则广泛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以外的所有心脏传导系统中
9、心室肌细胞
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所达到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Na+内流造成膜的局部去极化,钠通道可被河豚毒选择性的阻断
1期复极:瞬时性的外向钾离子通道的激活,因此有K+的快速外流
2期复极:即有Ca2+和Na+的内流,又有K+的外流
3期复极:钙离子通道的失活,内向离子流消失,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并升高,使K+外流,膜内电位向负后方向转化,造成膜的复极。
4期复极:Na+—K+泵每次转运活动,可以泵出3个Na+泵入2个K+ ,而细胞内Ca2+的泵出事通过Ca2+—Na+泵变换进行的,转运Ca2+的能量来源于Na+的内向性浓度梯度,而Na+内向性浓度梯度的维持还是依靠Na+—K+泵的活动。
10、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与心室肌细胞的4期复极不同浦肯野细胞4期复极起始部的电位就不叫静息电位,而称为舒张期最大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P细胞的动作电位由0、3、4、期组成,而无1 、2期。
净内向电流:①时间依赖性的K+外流逐渐衰减②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是Na+流③T型钙通道激活和钙内流。
T型钙通道的阈电位为-50
—-60mv
11、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55mv—60mv。
相对不应期-60—80mv。
超常期-80mv—
-90mv。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
绝对不应期:快反应细胞的快钠通道和慢反应细胞的慢钙通道都处于失活状态
12、心肌自动节律性
①节律性:心脏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发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②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
③异位节律:心房、心室依窦房结以外的某个自律组织的节律进行跳
动。
④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征稿或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某些自律组织时,才肯能自动发出兴奋。
1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很慢,仅0.02—0.05m/s,使房室交接处的传导约需0.1s,这0.1秒的延搁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14、期前收缩:如果在一次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后,正常的窦性节律到来之前,心肌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心室可产生一次窦性节律以外的收缩活动,由于这次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
15、代偿间隙: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16、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ml/min。
血流速度:血液中某质点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血流速度与容积速度成正比,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
血液流速: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称为血压
17、血流阻力
①单位时间流过该器官的血流量称器官血流量,它与进、出该器官的
动、静脉血压差成正比,与流经该器官时受到的阻力成反比,所以,若动脉血压升高,或器官内血管扩张,器官血流量就增加。
②、血液流经各类血管时的血流速度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动脉、
毛细血管和静脉中联一起,各类血管的总截面积是毛细血管最大,静脉次之,动脉尤其是主动脉最小。
18、动脉血压
平均动脉压不等于(收缩压+舒张压)/2,其值约等于舒张压与1/3静脉搏压之和。
19、静脉血压
①中心静脉压: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②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0、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21、直捷通路:微动脉血液可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和通路。
22、营养道路:真毛细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着细微的裂隙,成为沟通毛细血管内外的孔道,利于组织液的生成和回吸收,属交换血管。
23、有效滤过压:滤过力量(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静脉压πif)和重吸收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πp+组织液胶体渗透压Pif)之差
2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
25、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主要是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至血液中,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的分子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
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对营养物质。
特别是脂肪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是经过这一途径被输入血液的。
26、心脏的神经支配为心交感神经核心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
心交感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导致心率加快称为正性变时,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称正性变导作用,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称正性变力作用。
作用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心脏支,其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心迷走神经:心脏活动减弱,血压降低,位于延脑网状结构
心交感神经:心脏活动加强,血压升高,位于延脑
27、延髓: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28、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来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的这一反射称为降压反射。
29、肾素: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
30、血管紧张素Ⅱ是已知缩血管活性最强的物质之一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31、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一部分神经元合成的。
在禁水,失水、失血等情况下,血管升压素的释放量增加,对保持体内细胞外液的量,,血浆渗透压和动脉血压的稳态都起重要的作用。
32、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内皮细胞内的前列环素合成酶的
33、心音: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通过直接听诊或借助听诊器,在胸壁的适当部位可听到两个心音,分别称为第一心音(心缩音)和第二心音(心舒音)
34、射血分数:每搏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35、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6、心房和心室唯一的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结
二、简答题
1、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2、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那些?
(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与自律性成正变关系。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值:最大复极电位水平与自律性成反变关系,而阈电位水平与自律性成正变关系。
3、简述房室延搁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房室交界处的细胞体积小,细胞间间隙连接少,细胞膜电位低,0期除极幅度与速度慢,所以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房室延搁有利于心室在收缩前期有充分的血液充盈,也可保证左右心室同时收缩
4、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有哪些?测定其有何生理意义?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人的正常值为3.00到
3.99mmHg,它的高低取决于心室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测定其值的意义:判断心功能状态,指导临床输液。
5、试述心交感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表现出的作用有:促进自律细胞内向电流If ,自律性增高;使房室交界处细胞膜上Ca2+通道开放概率和Ca2+内流增加,动作电位幅度增大而传导加速;激活Ca2+通道使心肌胞浆内的Ca2+浓度增加,同时因传导加速使心室肌各部分肌纤维更趋同步化,使心肌收缩加强,心肌室内压峰值升高。
同时,也能促进肌钙蛋白释放Ca2+和肌浆网摄取Ca2+,加速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室内压的变化速率加快,有利于心室的充盈与射血;因此,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血压升高
6、试述心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提高全部心肌细胞对K+的通透性,K+外流增加,静息电位增大,故兴奋性降低;自律细胞K+外流衰减减慢以及最大复极电位增大,使自律性降低;抑制Ca2+通道使Ca2+内流减少,使房室交界细胞的动作电位降低,传导减慢;抑制Ca2+通道和平台期缩短均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收缩性降低。
因此,刺激心迷走神经可使血压下降。
三、实验题
1、实验中夹闭兔一侧颈总动脉,动物的血液心率有何变化?为什么?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因为夹闭颈总动脉使血流阻断,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消失,由窦神经传入的冲动减小,对心血管交感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和对心迷走神经中枢的兴奋作用减弱,因此,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