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研究——兼述旅游于其中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5期2019年9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 ra phy and Geo 2Infor matio n Science V ol.35 N o.5
September 2019
收稿日期:2018-11-29; 修回日期:2019-02-11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2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ZH080);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优选
计划(BPH R2019CS06)
作者简介:李飞(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E-mail:lifei@
doi:10.3969/j.issn.1672-0504.2019.05.021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兼述旅游于其中的影响
李 飞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摘要:线性文化遗产是跨越时空的遗产巨系统,它是容纳多种遗产类型的大型文化聚落,我国/一带一路0倡议正是基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这两条重要线性遗产的文化符号提出的。

近年/古道旅游0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它进一步强化了遗产、旅游和空间三者间的关系。

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究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将有助于把握其发展轨迹和功能演进,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

主要研究结论有:1)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要素包括节点、廊道和辐射域面,三者以/点-轴0、/点-辐0和/轴-辐0交互影响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2)建立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通过6个发展阶段和3条发展路径来解释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3)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极化-涓滴理论等空间理论可用于解释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理论解读过程正是线性文化遗产新兴课题的发现过程,期待更高水平学者介入此领域研究,从而助推其发展;4)晚近旅游发展成为推动线性文化遗产复兴的重要因素,很多线性文化遗产正因旅游而被保护和挖掘,旅游对其未来演化之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K 9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9)05-0133-08
0 引言
线性文化遗产是跨区域、跨文化、跨古今的大型遗产,也是包络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遗产聚落,其要素、结构、规模、形态、演化过程与发
展路径均有别于地理学和旅游学在城市空间[1-6]
、乡村聚落[7-10]、旅游交通廊道[11-13]等方面的前期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线性文化遗产的发展备受瞩目,其现代功能在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平衡区域经济、民族身份认同、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得以显现。

我国/一带一路0倡议正是基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这两条重要线性遗产的文化符号提出的。

在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5世界遗产名录6后,国内多条线性文化遗产开始了新一轮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推动了此领域学术研究的开展。

目前,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遗产研究,包括遗产价值论证与保护策略的提出[14-17];二是旅游研究,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形
象塑造、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评价指标和旅游者行为研究[18-24]
;三是空间研究,包括空间特征、空间构建
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25-30]。

近年兴起的/古道旅游0(如丝绸之路旅游、茶马古道旅游、巴盐古道旅游等)正是遗产、旅游和空间三者在大跨度时空维度的
耦合,为地理学和旅游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从此前研究成果来看,对线性文化遗产的要素构成、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模式及过程的研究相对缺乏。

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空间视角对上述问题进
行探索,从而助力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发展,促进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

1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要素构成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要素是指形成线性文化遗产空间架构的组分,由节点、廊道和辐射域面三部分组成(图1)。

节点是经济、文化、人口在空间上集聚形
成的,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廊道,节点和廊道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辐射域
面。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其空间形态与功能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
断发生变化。

图1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要素构成
Fig.1 Spatial factors of linear cultu ral heritage
1.1 节点
节点是线性文化遗产缘起的基础,影响着线性
文化遗产的走向和通达性。

节点按照不同的等级可分为中心城镇、次级城镇和中继站。

中心城镇通常为线性文化遗产的起止点,这里往往是权力中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它向周边地区或遥远的异域辐射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

通常中心城镇的形成先
于廊道,它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形成的中心。

次级城镇可能位于两个中心城镇之间,也可能位于中心城镇周围,它的形成是基于中心城镇之间人流、物流频繁往来的需要,或是普通聚落在中心城镇带动下的自然生长。

中心城镇空间距离相对较远,往来人员需要于中途休息,货物需要转运,经济要素的集聚使得次级城镇形成。

中继站不具备城镇那样的综合服务功能,只具有餐饮、住宿、交通补给等简单功能,如客栈、庙宇、小村落等。

随着线性文化遗产的演化,中继站可能发展成为次级城镇,而次级城镇也可能降级为中继站。

即便是中心城镇,其作用和功能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随着交通改道、政权更迭或其他旅游目的地兴起而衰落或消失。

1.2 廊道
廊道即连接节点的交通线路,是人员往来、货物运输、信息交流的通道。

廊道按等级可分为主干廊道和支线廊道。

主干廊道是连接中心城镇的交通线路,也是线性文化遗产在人们头脑中的基本空间形态。

如提起京杭大运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从北京到杭州的运河水道,而沿线城市和运河支流则易被忽略。

主干廊道不仅连接着中心城镇,而且还串联起若干次级城镇和中继站,它承担着这些节点之间绝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

无论是中心城镇还是次级城镇,其文化思想的外溢也主要通过主干廊道来完成。

支线廊道是对主干廊道的辅助和补充,在主干廊道因自然地质灾害、战争破坏或人为控制而阻
塞或断路时,支线廊道便承担起主干廊道的角色。

另外,一些支线廊道是随着主干廊道以外的次级城镇或中继站的形成而出现的,它们的形成使线性文化遗产从初始的线形向放射状或网络状演化。

从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看,大多主干廊道已经成为旅游交通线路,为旅游业发展服务,一些支线廊道成为骑行、越野、徒步爱好者的探险猎奇之地,为后期旅游发展进行着旅游资源和市场客源的双重储备。

1.3 辐射域面
辐射域面是指节点和廊道影响力所波及的范围,即/点-辐0和/轴-辐0交互影响的空间组织模式。

辐射域面的范围大小说明了节点和廊道的影响力强弱。

通常情况下,中心城镇和主干廊道的辐射域面相对较大,而次级城镇、中继站和支线廊道的辐射域面较小。

辐射域面在地理空间上并不是呈对称分布或规则分布的,它还受到地形、地貌、廊道方向、节点之间联系程度、政治区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辐射域面的大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节点和廊道的功能强弱而发生着变化。

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和廊道的辐射力逐渐增加。

例如,丝绸之路上的西安、敦煌、吐鲁番、喀什等节点城市,在原先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又各自挖掘衍生出很多环绕其周围的/卫星景区0,它们与原遗产点之间又形成多条支线廊道,从而使线性文化遗产的辐射域面大幅扩展。

2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与路径
2.1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处于不断演化过程
中,其中心城镇、次级城镇和中继站三级节点的级别、功能和作用可能发生互换,并且可能有新的节点产生和老的节点消失。

主干廊道和支线廊道也会随着节点的变化而发生级别和方向上的改变,甚至某一段廊道会因外部情况变化而废弃,或者新的廊道因交通需要而产生。

辐射域面的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节点和廊道的级别,因此,它随节点和廊道级别的变化而变化(图2)。

2.2 空间结构演化模型的阶段分析
由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可知,其空间结构演化可分为早期、形成、发展、成熟、变迁和重新稳定6个阶段。

(1)早期阶段(图2a)。

线性文化遗产在这一阶段尚未形成,地理空间内只存在着中心城镇A 和次级城镇B,它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或当权者巩
固政权的需要。

两地间的交通线路是靠人行、马踏
页134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35卷
图2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
Fig.2Spatial stru cture evolvement model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自发形成的,随机性较强,并不是固定的交通廊道。

人们在两地之间往来的目的可能是商贸或政务,也可能是传教或走亲访友,还未产生专门的旅游观光活动。

此时,在原始交通线路上的人流和物流频度较低,城镇和交通线路周围地区受其影响小,两地之间没有明显的城镇聚落,早期阶段通常会经历漫长的时间。

(2)形成阶段(图2b)。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A和B两个城镇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促进了B的繁荣和城镇等级的提升。

两个城镇具备了各自的影响力,但其影响范围(即辐射域面)仍然有限,只局限于城镇周围的较小范围内。

两地之间的原始交通线路经过多年的惯性重复和主动修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交通廊道。

由于廊道刚刚形成,其对沿线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均有限,此时,线性文化遗产初步形成了/两点一线0的简单空间格局。

人们日常休闲活动仅限于城镇内部和近郊的辐射地带,商人出于贸易需要,在A、B之间通过廊道往来,可视为早期的商贸旅行,但对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不构成影响。

(3)发展阶段(图2c)。

A和B两城镇之间的人流、物流双向往来的数量和频度继续增加,廊道已经成为主干廊道,开始对沿线地区产生影响,进而在廊道沿线出现了(自发出现或由政府主动设立)次级城镇C和中继站E,并且A的影响范围已经辐射到C。

C和E两个节点的出现意味着线性文化遗产的交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原有的/两点一线0空间格局需要得到辅助和支撑。

人流和物流的移动使C和E 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同时对社会秩序而言,也面临着管理压力。

此时,政府为了缓解交通廊道压力,或者商人为了寻求更大商机,便在主干廊道沿线外出现了次级城镇D,其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的演变埋下了很多不确定性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贸易和商业的繁荣,在这一阶段,一些以休闲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可能出现,但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演化仍然难以构成影响。

(4)成熟阶段(图2d)。

线性文化遗产原始节点)))A和B两个中心城镇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其影响范围继续扩大。

中心城镇A的辐射范围包括了C和D两个次级城镇,以及靠近A一侧的廊道及其周边地区;中心城镇B的辐射范围囊括了新的次级城镇B c和靠近B一侧的廊道及其周边地区。

在这一阶段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次级城镇B c的出现,其原因可能有:1)经济原因,由于中心城镇B 的长期带动作用,使得其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自发产生了新的次级经济中心B c;2)政治原因,政府决定迁都、当权者设立行宫、为了保卫B而设立卫城等因素;3)旅游原因,B c可能是风景秀丽之地,是在B生活的人近距离休闲娱乐的主要空间。

二是远离主干廊道沿线的次级城镇D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依靠支线廊道与中心城镇A和中继站E建立了交通联系,其意义在于: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由单纯的线形向放射形演化,而且为人流、物流在中心城镇A和B之间往来提供了另一条可选择的交通线路,而人迹罕至的新道路沿线可能存在原本未被发现的美景,将为人们的旅游和休闲生活提供点状或线形游览空间。

这标志着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5)变迁阶段(图2e)。

进入成熟阶段后,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演变。

次级城镇D在线性文化遗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从而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1)由于次级城镇D的功能和作用

135

第5期李飞: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超过了C,从而使得中心城镇A 和原来的中继站E 都加强了与D 的空间联系,具体表现在AD 和DE 两段支线廊道取代了原来的AC 和CE 而成为主干廊道,A C 和CE 降级为支线廊道;2)原次级城镇C 因所经过的人流、物流减少,降级为中继站,同时原中继站E 因其交通节点优势的不断增强,发展为次级城镇;3)次级城镇D 与B c 之间通过支线廊道建立了交通联系,其间的交流可以不再通过中心城镇B 进行中转。

此时,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完成了首次主干廊道的变迁,而且其空间结构已由放射型转变为网络型。

这一时期,因贸易往来而产生的旅行活动较为频繁,是主干廊道更迭的影响因素之一。

(6)重新稳定阶段(图2f)。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B c 代替了B 的位置成为中心城镇,B 衰落成为次级城镇,两地角色和功能发生了互换。

B c 地位的提升使次级城镇D 的节点功能进一步增强,二者之间的支线廊道也因此升级为主干廊道。

与此同时,连接D 和原中心城镇B 的主干廊道衰落,并且在其沿线,由中继站升级而成的次级城镇E 也因人流、物流减少而重新沦为中继站。

而在上一阶段,由次级城镇降级为中继站的C 和由主干廊道降级为支线廊道的AC 和CE,由于线性文化遗产空间重心的转移和人的迁移,或者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影响而逐渐消失。

A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传统的中心城镇,其影响范围发生调整)))辐射范围收窄;而B c 作为新的中心城镇,其辐射范围扩大。

在这一阶段,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由网络形又演化为放射形,主干廊道完成了第二次变迁,这时的空间结构与成熟阶段相似。

2.3 空间结构持续演化路径分析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接下来可能沿着3条路径发展(图3,字母符号同图2):一是在成熟、变迁、重新稳定3个阶段之间循环往复;二是由成熟、变迁、重新稳定的某个阶段向发展、形成、早期3个阶段演变,最终廊道遗产消失;三是以变迁阶段为基础,
继续向复杂网络空间结构演变。

图3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路径
Fig.3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path of linear cu ltural heritage
路径1虽然处于循环变化中,但整个线性文化遗产地域空间系统呈现总体稳定态势,经济总量保持平稳状态。

新出现的旅游热点或旅游目的地会是一个不确定因子,其吸引力强弱将会影响空间结构在成熟、变迁、重新稳定3个阶段之间的转化速度。

路径2表现出线性文化遗产从复杂网络结构(图2d -图2f)向单一线性结构(图2a -图2c)的演化过程,且最终整条线路可能面临消失的风险。

这是线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和新型交通方式冲击面前可能遇到的一种现实情况,此时,人们尚未认识到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而任由其衰落甚至消失。

我国很多历史古道或文化线路曾经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路径3是由最为复杂的网络结构(图2e)中的节点或廊道发展出新的复杂网络,从而形成更加庞大的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系统的过程。

对于历史上知名的线性文化遗产(如丝绸之路)或近年被人们挖掘重构的线性文化遗产(如茶马古道)而言,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其中,旅游发展对新的旅游地建设(节点)、旅游交通改善(廊道)、地区经济与文化繁荣(辐射域面)均有推动作用。

3 基于经典理论的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3.1 增长极理论分析
除了政治因素外,节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

Perro ux 认为,增长极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形成了增长极;然后增长极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31]。

在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中,中心城镇、次级城镇和中继站的形成固然受到一定行政因素的影响,比如区位的选择、初始规模和建成速度等,但它们在长期发展中,主要还是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线性文化遗产从早期阶段向形成阶段演变时(图4),次级城镇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镇规模
图4 由增长极理论看线性文化遗产节点演化
Fig.4 Evolvement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node
bas ed on the growth pole theory
页136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35卷
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向其集聚,从而升级为中心城镇,即成为区域增长极;同时,城镇B 也向周边地区辐射其影响力。

3.2 点-轴理论分析
在现实空间中,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性,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方式呈现多样性[32]
,如自然通道(河流、山谷)、人工通道(各种交通线、基础设施线)以及技术进步、政策等人为因素对经济要素空间集聚形态和扩散方式产生复杂的影响
[33]。

陆大道在
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点0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0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0;/轴0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轴0必然发展到/点-
轴-集聚区0[34](图5)。

线性文化遗产形成初期,主要节点(中心城镇)沿着扩散通道渐次扩散社会经济/流0,在两个主要
节点之间形成交通廊道(主干廊道),即早期阶段(图5a)中的AB 虚线变成形成阶段(图5b)中的AB 实线廊道。

此时的交通廊道也被称为/发展轴0,这是因为该轴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在廊道沿线和主要节点之间会形成一些次要节点(次级城镇或中继站),如发展阶段(图5c)中的C 、D 、E 。

这些点之间的交通线路可视为/次级发展轴0(支线廊道),如成熟阶段(图5d)中的AD 、DE 、BB c 和变迁阶段(图5e)中的DB c 、BB c 、AC 、CE 。

如此发展下去,将最终形成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网络系统(图5f)。

图5 由点-轴理论看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变
Fig.5 Spatial structu re evolvement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pole 2axis theory
3.3 极化-涓滴理论分析
跨越广阔地理空间的线性文化遗产一定包括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系统。

在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中,相对发达的地区通常指中心城镇、次级城镇和主干廊道,欠发达地区指中继站、支线廊道和辐射域面的广泛区域。

随着发达地区的发展,欠发达地区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削弱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衰退。

从另一方面看,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其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欠发达地区涓滴,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成熟阶段(图5d),相对于中继站E 而言,次级城镇D 是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D 的不断发展进步,它和E 之间产生了极化和涓滴效应,中继站E 在
变迁阶段(图5e)中升级为次级城镇。

但是,最终因为B c 的强大和B 的衰落导致主干廊道改道,而E 又在重新稳定阶段(图5f)中再次变为中继站。

B 和B c 角色的转换,除了极化-涓滴作用影响之外,还受到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和其他偶然因素的作用。

如政府鼓励滨海小城B c 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或修复B c 的一座古代宫殿作为旅游吸引物,并给予旅游发展方面的投资优惠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旅游发展,B c 可能代替B 成为线性文化遗产沿线相对发达的地区。

4 基于空间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4.1 国际尺度分析
从时、空双重视角看,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的国际尺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的地域范围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疆域范围的变化。

以现代主

137第第5期 李飞: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权国家实际领土范围为标准,国际关系的好坏、战争与和平、两国或多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以及意识形态的相似性等等,都直接关系到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的变化。

其中,经济、贸易、文化、宗教、思想等领域对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结构的改变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实现;而政治、军事、外交、廊道治理、现代交通方式的出现等因素对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的影响则是立竿见影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兴或消亡。

比如,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当历史上中苏关系恶化时,丝绸之路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一度受阻。

廊道的中断导致了部分节点的衰落,原先一些依赖东西方贸易而生存的丝路驿站和城镇不幸消失。

如今在/一带一路0倡议下,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对这一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国家共同保护和开发丝绸之路的行动正在积极开展。

历史上许多曾经废弃的城池、衰落的城镇或荒芜的遗址,有些被保护起来,有些经过修缮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丝路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节点的再现和交通廊道的贯通使其现代空间结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0范围内基本形成,同时为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近距离感受丝路文化创造了条件。

4.2区际尺度分析
区际尺度是从国内不同地域空间视角开展研究的。

这里的区域不是指省级行政区,而是比省、自治区范围更广的地理区域,如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从区域尺度分析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变的意义在于:认识到线性文化遗产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同一线性文化遗产在不同区域环境下呈现的状态可能不同;甚至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在某段历史时期可能是被完全割裂的。

比如,北宋灭亡后,金朝定都于燕,与南宋对峙,政权的对峙使得京杭大运河南北不能贯通。

大运河虽然全程不能通行,但在各政权所控制的疆域范围内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如金朝为了通过运河将山东的粮食运往京师,金世宗命户部侍郎曹望之督办疏浚运河;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金朝又一次对运河进行大规模改治。

金朝对大运河的疏通和开凿从空间上贯通了大运河的北方水道,同时加速了北方运河沿线众多城镇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作为一条/世界级0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各省市都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空间,或成为旅游景区点(如山东省总体规划多个沿河景区),或成水上旅游观光游线(如杭州运河游船),或成为城市绿色休闲带(如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

4.3省际尺度分析
省际尺度是一个现代行政区划概念,从这一尺度重点研究线性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演化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在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背景下,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青藏铁路、长江三峡等线性文化遗产担负着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巩固边疆地区政治稳定等重大历史使命。

从省际尺度看,对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省际现代化交通方式升级;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交通技术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城市间的旅行时间,导致城市间相对区位结构的变化,进而将对地域空间结构的重构产生影响[11]。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改变了过去千百年来线性文化遗产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使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

比如:东航云南分公司于2005年开通了/昆明-香格里拉-拉萨0的定期航班,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于2006年开通,2014年川藏铁路雅安段开工建设,这些现代化交通廊道使散布在城镇和村落间的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成为了只具象征意义的历史纪念。

从节点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新城代替了原来老城的功能,在空间上有的也偏离了原来老城的位置;另一方面现代城市的影响力扩大,辐射范围更加广阔,周边村镇有的已纳入城市建成区,而远离廊道和中心城市的节点将会面临衰落。

另一种情况是,线性文化遗产本身的没落也会带来沿线节点的衰落或消失,如2003年滇越铁路客运停运后,裁撤了若干沿途小站,由于交通出行不便,沿线曾经繁荣一时的村落面临衰落的境遇。

然而,线性文化遗产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现代化的冲击。

在调整空间结构、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基础上,线性文化遗产将成为省区之间合作的纽带,尤其在当前遗产旅游热潮下,线性文化遗产将城市游客引向村落、将东部游客引向西部,为加强区域间联系、增进文化认同、缩小东西部差距做出了新的贡献。

5结论与展望
线性文化遗产现代复兴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对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演化模型和过程进行梳理与解析,有助于把握线性文化遗产

138
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35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