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

合集下载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边塞景色,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上是非常的有名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边塞诗,欢迎阅读! 一、《观江淮名胜图》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1到6年级边塞诗

1到6年级边塞诗

小学1到6年级边塞诗原文及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词赏析: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岑参最著名的诗1岑参边塞诗十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碛中作》【唐】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山房春事·二首》【唐】岑参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春梦》【唐】岑参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送崔子还京》【唐】岑参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赵将军歌》【唐】岑参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2高岑诗派介绍高岑诗派,唐代诗歌流派,又称“高岑边塞诗派”或“盛唐边塞诗派”。

著名的边塞诗

著名的边塞诗

1、《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2、凉州词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3、塞上曲二首·其二唐代: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的的大意是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4、塞下曲唐代: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5、塞下曲唐代: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

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6、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代: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代表诗人简介: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从《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

他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少年天纵,却因避家讳而与科举无缘,致使一生落魄,只活了27岁。

诗人虽短命,然写作有专攻,诗写富于想象力与创新精神,表现方式也暗合意象化手法,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极高。

诗人思维奇特,且多用逆思维,达到反常规处理意象,让人一新耳目。

他还能跳跃性诗写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凄美爱情,不仅接近现代诗的形式感与节奏感,而且很凝缩,却不会产生任何板结。

“诗鬼”之于李贺,可谓实至名归。

代表作品:1、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唐朝时期有两大主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其中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诗中大多表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功名万里外壮志报国志向,歌颂了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豪情,赞美了他们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唐朝那些著名的边塞诗七绝。

排名不分先后,因为前三首写得太好了,都有成为七绝压卷的实力,谁是压卷,至今仍争论不止。

01《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后汉书·班超传》中,有一句表现班超的心愿是“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作者就是用到了这个典故,来表达汉家将士们强烈的报国志向,为了祖国的统一,扬名塞外,杀尽敌寇。

只要能保卫祖国,即使自己不能活着返回玉门关,也在所不惜。

0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浓乡情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在大漠的夜晚,举目远望,入眼的是一副月夜边塞图。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茫茫积雪,城墙下月光如霜,铺满整个城外。

夜晚本就多思,何况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突然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将士思家之情,家在万里之遥,只能看着家的方向发呆。

03《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读来真的让人潸然泪下。

保家卫国是军人该做的事,所以当遭受到入侵时,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

战争是残酷的,敌人是残酷的,五千大好男儿牺牲在战场。

谁都是有家有妻儿老小,五千男儿背后是五千个家庭,战争带来的伤害,对他们同样很残酷,军人战死的悲壮,家里人的命运就也值得同情。

04《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

名句 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 间…………
译文
•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 •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思考和讨论 1)
• 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 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 的画面? • 奇丽壮阔,苍凉雄浑。
思考和讨论
诗人
体裁 内容
凉州词 王之涣 七言绝句
从军行
描写黄河远上白云,孤 城屹立万仞高山下的开 阔辽远雄奇荒凉景色; 表现边地苦寒,征人思 念故乡之情 感情 抒发诗人豪迈悲壮的 思乡之情 意境 雄浑阔大,慷慨悲壮
描写边塞奇丽壮阔苍凉 之景,表现边塞战争频 繁,表达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和杀敌报国 的复杂情感。 抒发诗人豪迈悲壮的保家 卫国的爱国之情 悲壮苍凉
长河落日圆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 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 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 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 国的爱国热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惆怅、孤 独、抑郁的落寞情怀。
1 读准字音. 2 读准节奏 3 读出感情
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说一说:
1 、这首诗哪几句写景,写了 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雄奇荒凉
2、哪几句是抒情,诗人抒 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思乡之情
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 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 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 凉,雄奇的景色。意境雄浑阔大。虽然 抒写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 但全诗流露出一股慷慨悲壮之气,哀怨 而不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大气豪迈开 阔的胸襟与气度。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但关于此诗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令人莫衷一是。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尤为人称赏。

然而,学术界关于此诗的论争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

据笔者考察,关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点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一样争议如此之多,争论涉及面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著名诗歌的研读乃至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们认为,解读本诗,了解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关键。

《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界所公认。

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代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途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

了解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准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

历来解诗者,大多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管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还是持凉州说者,关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即本诗主要描写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特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对照诗中所描写的景观,自然也就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时期,凉州是唐代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御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

九盛唐山水诗和边塞诗

九盛唐山水诗和边塞诗

九盛唐山水诗和边塞诗在文学史上,人们习惯把盛唐时期除李白杜甫以外的较有影响的诗人分为山水诗人和边塞诗人,实际上,盛唐诗人的创作题材是多样化的, 并不仅仅在于山水诗或边塞诗,他们也没有明确的流派组织和文学主张,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诗人是否相对多的以山水或边塞生活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首先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

其次是艺术各门类如绘画、音乐的艺术经验对山水诗创作的渗透,促使了山水诗创作艺术的提高。

再次是盛唐思想文化的相对开放,使士大夫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道家、佛家山水田园意识的影响,引起了观物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的改变,产生了一种新的山水田园的审美意识。

(二)山水田园诗的主要作家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孟浩然:(689-740),襄阳人。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

李白称他“孟夫子”,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高人、隐士。

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

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

较多地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

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

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了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

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的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

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使文坛的诗风豁然开朗,范围也逐渐打拓宽,给诗坛注入了一些新意。

尤其是白描的手法,给人清新之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

王维的一生受佛教的影响很大,许多诗歌在创作中,体现了一种洁身自好,对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其后的诗坛影响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著名的边塞古诗词大全

著名的边塞古诗词大全

著名的边塞古诗词大全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我在此整理了著名的边塞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著名的边塞古诗词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王昌龄的边塞诗1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10首

盘点王昌龄10首塞外诗,经典永不过时!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留存于世的诗作200余首。

他的诗歌以七绝五言为主,主要的题材与边塞、离别有关。

其中包括对边塞的风光的描写、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和感悟。

他的诗歌恢弘大气、深沉含蓄,塞北大漠、雄关戈壁、烽火羌笛、古道孤城,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的心境结合到一起,使意境非常悠远高深,让人读时,颇有感动。

下面一起欣赏其中10大经典塞外诗:其一:太湖秋夕唐-王昌龄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简析: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

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其二: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译文: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简析: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其三:龙标野宴唐-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盛唐的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中,边塞诗写得尤其好。

读过边塞诗的人都知道:每当士兵们出征时,他们都要大声喊出心中的愿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

这些诗句可以说是气势磅礴,令人心潮澎湃。

这就是伟大的唐朝边塞诗。

李白是诗仙,他与同是诗仙的杜甫相比,多了几分豪放与乐观。

李白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的极盛之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相当透彻,又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因此,他将其豪情挥洒笔端,把自己的快意感受融入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奔放豪迈的英雄形象。

因此,李白的边塞诗都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这样的景象在现实中很难见到,但在诗里却十分常见。

诗仙把一切现实中的艰苦都视为过眼烟云,化成一阵阵狂风吹进壮丽的诗篇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征人们的勇敢无畏和乐观豪爽。

岑参的边塞诗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为有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全诗仅四句,却用梨花这种常见而又纯洁无暇的植物来比喻洁白无瑕的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诗仙还善于运用典故,使得这首诗平添了几分诙谐幽默,读起来也更加富有趣味。

你知道吗?不止是李白和岑参,还有一位著名的[gPARAGRAPH3],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适的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燕歌行》了:“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前两句气势磅礴,在气势上足以压倒后面三句。

第三句虽然描写了战争,却没有沾染上一丝血腥味,这正是高适的功力所在。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将士们思念家乡、久战沙场、盼望班师的真挚感情。

“杀马登坛”本来是古代的礼仪,在战场上祭祀,也是要战胜的象征,但这里却充满了悲凉的意境,这些戍边将士为了报效国家而牺牲自己,值得我们敬佩。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边塞地区以及边塞人物为主题,描写边塞景物,表达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是盛唐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一、边塞式的景物描写。

盛唐边塞诗以边塞景物为主题,以描写边塞景物的方式表达边塞
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

比如“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碎落荒城”,描绘
了边塞景物的孤寂荒凉;“若有英雄心拔剑,山河变色英雄行”,描绘了边塞人物勇敢的精神。

二、边塞式的诗情。

盛唐边塞诗突出表现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边塞人物的热情、忧愁、悲凉、怨恨、憧憬等情绪,以及边塞人物的抗争、英雄主义精神等主题。

比如“抗金
未能成英雄,汉家英灵早已空”,表达了边塞人物抗金的精神;“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
碎落荒城”,表达了边塞人物的悲凉和怨恨。

三、边塞式的语言表现。

盛唐边塞诗采用壮阔的语言,表现出边塞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奋发
向上的精神。

比如“金榜题名催英雄,酒卷自报拔剑行”,表达了边塞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汗血宝马经沙场,双蛟龙舟渡。

解读王昌龄的《登鹳雀楼》与盛唐时代的边塞风光

解读王昌龄的《登鹳雀楼》与盛唐时代的边塞风光

解读王昌龄的《登鹳雀楼》与盛唐时代的边塞风光引言当人们谈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时期,盛唐时代(618年-907年)常常被提及。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其中诗歌成为文人表达情感和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用诗歌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昌龄的《登鹳雀楼》就是盛唐时期重要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盛唐时代的边塞风光。

登鹳雀楼的背景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背景。

王昌龄是一位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在边塞地区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

边塞地区是中国北方与外敌接壤的地带,经常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

王昌龄的《登鹳雀楼》是他在边塞地区写的,描述了他在鹳雀楼上观望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

具体描写《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

诗中描述了高耸的鹳雀楼,以及周围的群山、广袤的原野和奔腾的河流。

这些描写展示了盛唐时代边塞地区的壮丽和辽阔。

王昌龄以独特的笔法,将这些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边塞风光。

天空和鸟群在这首诗中,天空和鸟群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王昌龄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空所呈现出的壮丽景色,让人倍觉其广袤无限。

而鸟群的翱翔,则给予了王昌龄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动力。

这些象征与边塞地区的辽阔背景相互呼应,展示了盛唐时代边塞地区的广袤风光。

黄河和东方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盛唐时代边塞地区的代表性景观。

王昌龄在诗中写道:“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奔腾向前、水量巨大的壮丽景象。

黄河的存在,更加突出了盛唐时代边塞地区的巨大气势和边塞风光。

同时,王昌龄也提到了东方。

他写道:“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自己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和新的世界的愿望。

东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未知和神秘,而王昌龄的描写则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追求和冒险的精神。

鹳雀楼的高耸鹳雀楼是王昌龄观望边塞风光的地方,它的高耸给予了王昌龄以壮丽的视野和开阔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 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 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或遣责穷兵黩武, 申述向往和平的愿望,或描绘边塞风光、风俗,既 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 追求。内容所及颇为广泛,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燕 歌行》。
4、高適边塞诗歌的艺术点
4、高適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 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 5、高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岑诗瑰奇峭拔,有浪漫主 义色彩。
四、边塞诗派的其他诗人
一)王昌龄 二)李 颀
三)王之涣
四)王 翰
五)崔

一)、王昌龄(698-757) 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义重要 作家,也是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长七绝, 现存诗 177 首,其中七绝有 75 首,五言绝句有 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 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认为 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分, 被标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 数王昌龄写得最好。
王昌龄的边塞诗我们可以把他分为几类: 1)那些为清除边患而英勇善战,立功报国的将士们热 情讴歌: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反映边事所带来的弊端,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昏 庸:《塞下曲》:纷纷几万人,去者无生还。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3)对戍边寒卒同情寄予深切: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万里绝烽烟。”
一朝得成功。” 战骨成埃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对士兵寄予深切同情:“边兵如刍狗,
不光如此,他还反映农民疾苦:“去岁虽薄熟,
今夏犹未雨。”
宋严羽《沧浪诗话》评高适的诗“(高适)之诗悲壮,读 之令人感慨。” 高適诗歌的风格是“刚劲有力、流畅自然、准确精练。 总之高適是一个“负气敢言,权贵惮之”的人物。 高適的边塞诗写得较好,然内容都只是占十分之一。而因 为它最突出的是边塞诗,历史把他归入边塞诗人是正确的。 高適一些赠别诗也写得刚劲有力,如《别董大》董庭兰是 玄宗时宫廷音乐家,高的朋友,在宰相房琯府中出入,房倒 台后,董也失意而走。 高適还有一些诗歌风格不同的,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裁,”《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
二)、李

曾进士及第,授新乡尉,不久弃官,长期隐居于嵩 山,从诗的主要方面考虑应归于边塞诗派,风格豪放 略带苍凉,代表作《古从军行》( P46 )是反战诗篇, 指出战争毫无意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 汉家。”
三)、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山西太原) ,一生只做过文安县尉,官位低,相传为 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以禽纵酒。 ”在盛唐边塞诗中资格较老(688-742)比 孟浩然还大一岁,王诗传下来只有6首,然 而都写得很好,代表作是《凉州词》《登 鹳雀楼》,前者意境较远,表现了诗家心 情,后者写得含蓄而有理趣,被传颂千里 。
此外王昌龄的闺怨、宫怨诗夜写得很好,王是唐代第 一个以七绝诗的形式揭露宫廷宫女的悲怨生活的,把文
笔 触 及 到 后 宫 深 处 , 如 《 长 信 秋 词 》“ 奉 帚 平 明 金 殿
开,…”他的送别诗夜写的非常好,如:《芙蓉楼送辛渐 (往镇江)》。还有王昌龄被贬江宁(南京) 7、 8 年, 对仕途淡漠,但对生活依然执着,江南一带的秀丽风光 给诗人的创作带来勃勃生机。《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 颜色何如妾。”表现民间女子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
1、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 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 切。
2、唐代文人入边塞幕府的风气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 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3、悠久的边塞诗的传统。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 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 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3、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岑参以边塞诗著称,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歌颂将士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记叙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 二是描绘了边疆的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经火山》、《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 三是表现了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 歌》等。
2、创作
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其中 边塞诗有20余首,诗歌内容: • 一般边塞诗传统文题,主要反映征人思妇的 感情,如《燕歌行》; • 咏怀诗,反映个人早年坎坷的人生遭遇, 《别韦参军》; • 政治诗,反映民生疾苦及对人民同情《封丘 县》、《东平路遇大水》。
3、高適边塞诗的内容
高適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其中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 高適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
一、高適
1、生平:前半生—失意困顿,后半生—官运亨通
高適 (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
(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长期落拓失意。曾与李白、 杜甫共游梁、宋间。直到48岁,才受人推荐,中“有道 科”,被任命为封丘尉。不久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 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他反对分封诸王,有利于肃宗李 亨的皇帝巩固,得肃宗赏识,官职屡升。历任谏议大夫, 监察御史,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 侯,世称高常侍。 高適 “喜言王霸大略”,很有政治抱负,虽然长期所 求不遂,但豪气不减,他在诗中始终表现慷慨激昂的气度。 这一特点在他写的那些表述个人理想,慨叹遭遇蹭蹬的感 怀、咏史一类诗中尤为突出。
总之,高適诗歌风格苍老,笔力雄健,具有突出 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盛唐边塞诗块中属于现实主义。
二、岑 参
1、生平:
出身贵族——岑参(715—769),祖籍南阳 (今属河南),迁居江陵。出身于官僚家庭, 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都官至宰相。 祖父岑景倩、父亲岑植也任州刺史。但是,因 堂伯父岑羲获罪伏诛,亲族被放逐,家道衰落。 父亲早死,自幼跟随兄长读书,遍览经史。十 五岁隐于嵩阳,二十岁献书求仕,三十岁应举 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 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 于蜀中。 • 从军边塞——自天宝八载至大历元年,岑参 曾五参戎幕,求取功名。 •
4、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风格悲壮而又雄奇
• 岑参的诗歌风格与高适接近,都有悲壮的色彩, 正如宋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 话》)。 • 但岑参还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活泼奔放、 雄奇瑰丽、飘逸峭拔。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 奇。”(《渼坡行》)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 亦造奇”(《河岳英灵集》)。王士祯比较高、 岑二人诗风时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师友诗传叙录》)悲壮雄奇是他诗歌的基本 风格。
四)、王

代表作是《凉州词》反映 厌战情绪,与李颀诗相似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五)、崔 颢
名篇是《怀乡诗》《黄鹤楼》李白见之惭愧。“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盛唐边塞诗
一、 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 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盛唐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从 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始,边塞 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 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適 、 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 涣、崔颢、王翰等。
二、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总体风格:尚巧主景,超逸俊拔。
——浪漫主义
三、高岑边塞诗的比较
相同:风骨同;诗歌刚劲有力、格调悲 壮,读后令人感慨。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 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 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 一.高適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 过高适。
(1)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奔放畅达。
如他的著名诗篇《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 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英雄气概与征战 之苦、士兵的浴血与将军的作乐、征人的辛苦与 思妇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既有昂扬的格调,也有 悲凉的情怀。他的诗没有婉约清丽的优美,只有 雄奇矫健的壮美。
(2)境界阔大、形象鲜明。
2、创作:
现存诗403首,有《岑嘉州诗集》十卷,题材广 泛,感叹身世、赠答朋友、歌咏山水均有佳作。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 水诗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 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 《感遇》、《精卫》、《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 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以边塞诗著称。
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 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 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民族交流和融合。
四、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边塞诗大多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 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
(4)语言质朴而概括力极强。
• 譬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 • 他不追求细腻的表现,形象或场面的跳跃性也 比较大,但语言还是相当质朴而流畅,概括力 极强。
(5)高適长于五七古体诗。
• 各种体裁均有佳作,但高适尤长于七言歌行和 五言古诗。 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吟怀 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 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 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不过,战争 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 的,故慷慨激昂中亦时见悲凉,如《武威作二 首》其一:“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唯见 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