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曲艺茶社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天桥曲艺茶社调查报告
作者:郑甜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
本文选取北京天桥曲艺茶社为田野考察对象,结合城市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等研究理论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与阐释,旨在引导更多人关注、参与这项传统音乐当中,同时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保存提出几点拙见。
本文将从北京市天桥及天桥曲艺茶社简述、田野个案描述以及个案分析三个方面,对天桥曲艺茶社这一音乐事项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词]天桥;曲艺茶社;历史;音乐民族志;田野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1-0091-03
北京天桥曲艺茶社是以传授经典鼓曲、观摩新作、交流心得、弘扬曲艺艺术为主的重要场所,打造了一支以演唱鼓曲为主,集其他曲艺形式于一身,整体实力较强的演员、票友队伍。
它为鼓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1]笔者选取北京天桥曲艺茶社为田野考察对象,结合城市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等研究理论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与阐释,并运用音乐民族志的方法将田野个案完整客观描述出来。
音乐民族志是音乐人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分支。
根据人类学词典的记述,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通过实地调查对一个当代文化的系统描述”。
Ethnography 这个词来自希腊文,ethno- 是人、种族的意思,而-graphy 是书写。
因此,“民族志”就是写人,即描述人的活动。
音乐民族志是民族志与音乐学的结合,是在田野工作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对人类音乐活动全面的记录描述;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学的音乐文化的民族志。
[2]
音乐民族志是民族音乐学经验研究的一种重要文本形式,它是针对田野中音乐文化活动过程及其音乐分析和文化阐释的具体表述方式。
音乐民族志强调整体观,在构建音乐民族志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田野中的“历史”文本
二、田野中的“描写”文本
三、田野中的“音乐”文本
四、田野中的“阐释”文本[3]
笔者将根据以上几点来完成论文写作,首先,从天桥以及天桥曲艺茶社的历史简述着手,将这一音乐文化事项的历史、社会背景做一简单描述。
其次,将天桥曲艺茶社展演过程如实记录下来。
最后,用民族志的方法进行简单分析,从“主位—客位”“局内人—局外人”等方面结合研究。
同时运用城市民族音乐学的方法,探究曲艺这一传统音乐在当代城市中的生态以及在商品化、全球化程度迅速攀升的中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多元格局等现实意义的音乐学术问题。
本文的写作采用了查询因特网、中国知网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的文献考据方法:以“音乐民族志”为关键词,搜到结果3723条。
期刊 2863 条,博硕士论文571条。
以“天桥曲艺”为关键词,搜到215条结果。
一、北京市天桥及天桥曲艺茶社简述
(一)天桥
天桥是对北京市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中段附近地区的统称。
在清和民国年间天桥地区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市井娱乐中心。
天桥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曲艺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至 1957 年间,涉足天桥演艺圈的各界民间艺人有 500 人之多,相声、鼓曲、杂技、戏剧等艺术名流辈出。
在整个天桥地区,还有天桥剧场和天桥乐茶园两家文化机构从事文艺演出工作,前者演出电影戏剧戏曲等,后者以曲艺为主要表演内容。
另外,在天桥有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和展示了曾经存在于这里的市井文化。
天桥乐茶园在2000年后被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收购。
现为德云社的大本营。
观众还可以欣赏老天桥遗留的曲艺节目,包括相声、评书、西河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等曲种。
天桥文化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就是对它一个形象的描写。
在天桥文化中,值得专门提出的是戏棚,在天桥撂地卖艺的艺人,积攒一定收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便会组成自己的戏班并兴建戏棚,在固定场所演出,天桥的戏棚最多时达到了三十余家,这些戏棚大多以芦席、铁皮板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堆土为台,戏棚规模大者可容纳七百到八百人,小者可以容纳一百人左右。
京剧名角荀慧生、评剧名角新凤霞都是从天桥戏棚走出去的艺人。
天桥作为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出现在很多文化作品中,作家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老舍的《龙须沟》《春明外史》等都是以天桥地区为故事背景的。
(二)天桥曲艺茶社历史概述
天桥曲艺茶社正式成立于2006年4月2日,由“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为天桥曲艺茶社题匾。
天桥曲艺茶社坐落在天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三层,演播中心近200平方米,7年来茶社坚持每周日演出活动,从未停场,接待观众两万人次。
天桥曲艺茶社还曾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如2006年11月举办了“天桥民间鼓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专家研讨会,贾德丰、崔琦、
赵书等参加。
2006年10月12日参加中俄家庭文化节目展演,2008年4月13日,前往北京物资学院展演等。
[4]
天桥曲艺茶社作为京城唯一传承曲艺类、民俗文化类的公益性文化社会组织,7年来坚持不懈地为曲艺事业无私奉献。
天桥曲艺茶社把仅存的艺人、弦师和观众聚集起来,几年来,多项天桥民间技艺也参与“申遗”,鼓曲培训班也开始全面招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曲艺这一传统音乐。
曲艺不同于京剧的流派纷呈,很多都是单此一脉,一旦失传,这一曲种就断了。
对此天桥曲艺茶社社长赵兴力说:“民间曲艺是源于平民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我们需要通过‘曲艺茶社’这种形式,使曲艺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们将邀请马玉萍、赵玉明等艺术家和专家在这里开办名家讲座,同时也会安排著名琴师坐弦,为曲艺爱好者们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
”[5]
二、天桥曲艺茶社田野个案描述
笔者为做天桥曲艺茶社课题,于2013年11月10日、12月8日和12月22日分别前去天桥曲艺茶社采风,并以12月22日的演出作为田野个案进行描述。
笔者于12月22日早上九点半,到达天桥社区服务中心三层——天桥曲艺茶社,茶社里坐满了票友和观众,其中多以年长的老人居多,像笔者一样的年轻观众几乎没有。
老人三五一组密切地攀谈着,好像老友间的聚会,好不热闹。
九点四十五分,演出正式开始,主持人对演出流程简短介绍,语言直白简单,十分亲切。
第一个节目,由北京琴书第三代传人——赵闰起先生演唱北京琴书《长寿村》,伴奏老师是苏培老师、尚文和先生,伴奏乐器扬琴、四胡。
演唱持续近十分钟,表演生动,反响热烈。
第二个节目,是由青年票友焦雅楠演唱的岔曲儿《风雨归舟》。
表演者左手持手鼓,伴奏乐器为三弦。
表演持续八分钟,由于是青年演员,所以大家给予很大鼓励,不过从现场反响及笔者个人认为,表演平平。
第三个节目,由青年曲艺艺术家——唐柯演唱的京韵大鼓《连环计》。
表演者左手木板,右手鼓,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
表演持续近二十分钟,演出过程中反响甚好,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被要求再次返场。
第四个节目,是由专业学习曲艺的十岁小朋友——高爱津,演唱的单弦岔曲《冬景》,伴奏乐器为三弦。
该表演持续十分钟,小朋友演唱声情并茂、声音清亮、字正腔圆,得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的喜爱,表演期间掌声不断。
第五个节目,是由曲艺票友——马罗表演的北京琴书《礼尚往来》,伴奏乐器为扬琴、四胡。
表演持续八分钟,表演者有说有唱,形神兼备,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有趣。
第六个节目,是由曲艺票友——小崔表演的岔曲《秋》,伴奏乐器为三弦。
表演持续十分钟,从表演者的表情、说话状态,笔者发现该表演者与一般表演者略有不同,笔者通过和票友聊天,得知这是一位脑瘫患者,长期在曲艺茶社表演,深受票友们喜爱。
笔者深为曲艺茶社为各类票友提供免费舞台,每周不停歇深深感动,这是一个平民舞台,只要怀着对曲艺的热爱都可以来此表演。
第七个节目,是由曲艺名家——李老先生表演的单弦牌子曲《好坏时光》《叹五更》,伴奏乐器为三弦。
这两首单弦牌子曲旋律比较凄凉、悲伤,是表演者为纪念刚逝去的单弦界名演员——李志鹏先生而演唱的,演唱悲苦、凄凉,全场票友十分肃静地听完该表演,表达了对已故者的无限怀念和尊敬。
第八个节目,再次由北京琴书第三代传人——赵闰起先生演唱北京琴书《逗闷子儿》,伴奏乐器为扬琴、四胡,表演者左手铁板,右手打鼓。
第九个节目,由曲艺票友——应宁演唱的京韵大鼓《华容道》《刘二姐拴娃娃》,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
第十个节目,是由一位资深票友演唱的乐亭大鼓《水漫金山》,伴奏乐器为琵琶、三弦、阮、四胡,表演者右手打鼓。
表演者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演出持续二十分钟,声音清脆、嘹亮,演唱深入人心,现场反响十分热烈,可见大家都十分喜爱她的表演。
十一点四十五分,主持人宣布演出正式结束。
该场曲艺表演持续时间两个小时,共有十个曲艺节目。
表演者年龄、程度、风格都各有特色,也深受在座曲艺票友的喜爱。
三、天桥曲艺茶社个案解析
在此次天桥曲艺茶社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运用了民族音乐学中的城市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
城市民族音乐学是产生较晚的一个音乐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国内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特别着眼于历史时期城市音乐文化的特征、传统音乐在当代城市中的生态以及在全球化、商品化程度迅速攀升的中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多元格局等极富现实主义的音乐学术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运用了城市民族音乐学中的“亚文化、他者、族群性与认同”的理论。
天桥曲艺茶社属于亚文化音乐的范畴,它涉及的“他者”群体是专业曲艺演员和曲艺票友的音乐现象,他们的音乐在文化上、社会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曲艺演员以及曲艺爱好者是一种小范
围的族群,该曲艺音乐的群体用他们的所学、所得,像其他人展示着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用以表达区别其他传统艺术的独特性的东西,用以实现群体聚合。
这就是对曲艺音乐的认同。
同时,笔者还运用了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运用了“主位—客位”“局内人—局外人”和“双视角”的理论方法。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处于“客位”和“局外人”的角色,在整个展演过程中曲艺艺术家充当着“局内人”“主位”的角色,他们生动的演出形神兼备,充分展示出不同种类曲艺艺术的精髓之处。
而曲艺票友在其中则充当的是半局内人的角色,他们参与演出了解自己所喜爱的曲艺片段,却不能真正完全表达出其中的精髓之处,所以笔者认为大多曲艺票友只能算作是“半局内人”。
身为“局外人”的笔者,真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曲艺艺术的美,曲艺艺术家投身曲艺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曲艺票友对曲艺音乐的一腔热爱之情。
结语
天桥曲艺茶社目前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列为北京市青少年社会大课堂基地,成为京城唯一曲艺类公益性青少年活动组织。
天桥曲艺茶社为鼓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运用音乐民族志的方法研究天桥曲艺茶社,旨在引导更多人关注、参与这项传统音乐当中,也希望有更多青少年喜爱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我们音乐学者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广大青少年参与到其中。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让其发展和保存一直是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此将不做深刻探究。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建立在田野考察和实践性基础之上,而音乐民族志是民族音乐学经验研究的一种重要文本形式,是对田野工作的一种文本保存,那大量音响资料该如何永久保存?目前国内外新发展起一种新型专业——音乐数字化典藏。
说是新型专业其实在国外也早有建设,目前国外已有一个关于国际声音与音像典藏协会(IASA),致力于音乐数字化的典藏。
目前,大陆也加入其中,拥有自己的首个数字典藏中心。
这一新型专业的发展,将会对音像资料的永久保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如何鉴定田野资料价值,以及该田野资料是否值得保存,都将是民族音乐学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沈洽.民族音乐志的架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03).
[3]杨红.田野中的音乐民族志构建[J].音乐研究,2009(06).
[4]http:///s/blog_416403ad0100fa71html.
[5]宋冰.“曲山艺海”回天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4-03:002
[6]陈明道.音乐民族志写作——以苏雅人为什么歌唱为例[J].音乐研究,2009(06).
[7]杨殿斛.音乐民族志:音乐学研究的人类学路径——兼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从方志集成到音乐民族志的历史进路[J].黄钟,2010(01).
[8]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黄钟,2010(02).
[9]萧梅.从感觉开始——再谈体验的音乐民族志[J].音乐艺术,2010(01).
[10]杨民康.音声:认知与释义——对音乐民族志研究中认知人类学及阐释学方法的读解[J].音乐艺术,2009(01).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