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注意到文化发展、繁荣需要-定的时间进程。
3.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4.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
通过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
本课结束后,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
探学新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确立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儒学的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主流
2.道教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广为传播,主张“”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东晋陶渊明的、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1)书法
①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②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②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
(2)雕塑
山西大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等,是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图学:西普地图学家装秀绘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南朝工程李春设计建造_____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
①印刷术:唐朝已有了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②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唐朝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高宗时编修的《》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通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
(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4)唐朝高僧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
(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随堂训练
1.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
谓之深者也。
”“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
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这表明魏晋玄学( )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2.《爱日斋丛钞》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由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唐代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帮助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全梁文》中记载,“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5.《自叙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
草书这一书法艺术()
A.凸显文人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怀
B.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C.融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
D.呈现笔画圆匀并富于图案美的风格
6.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统治者之所以“灭佛”主要是因为( )
A.佛教是外来事物
B.佛教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C.佛教劳民伤财
D.佛教与政府争利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
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
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
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
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
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
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
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
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
”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
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
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
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
——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可知,魏晋玄学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故选C项;天人合一思想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玄学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吸收了孔孟传统儒学的内容,而不是偏离,排除B项;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发展繁荣,D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答案:B
解析:北宋时活字印刷术出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印刷术的出现带来经籍的广泛流传,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又因时间是唐末,所以是雕版印刷术,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代四川的印刷术最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印刷术,与造纸术无关,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作,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
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唐本草》的制定与宋明理学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主动地吸收儒家思想来适应社会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变异,而不是儒学的变异,故排除A项。
B项说法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结合材料信息,本题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怀素草书作品《自叙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草书作品变化丰富、奔放跃动,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故选B项;A项错在“积极入世”;“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的是文人画,故排除C项;小篆呈现笔画圆匀和富于图案美风格,故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佛教的发展威胁到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统治者要“灭佛”。
A、B、C三项均不是统治者“灭佛”的主要原因。
7.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
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据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据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据材料“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据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据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3)认识可以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