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探索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探索之路
摘要: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他青年时远赴美国攻读建筑,立志要振兴中国的建筑学科。
学成归来后,他用自己擅长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学的伟大奠基人之一。
本文基于相关研究以及文献,对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生涯为线索,分析其主要研究方法,探讨梁思成学术体系的当下意义和历史意义,以从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梁思成建筑史中国建筑研究方法;
1 梁思成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从1937年起,他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由唐到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同时促成了他对《营造法式》的注释和《中国建筑史》的编写。
解放战争期间,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新中国成立后,梁先生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2 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2.1文献研究法及其局限
文献研究法通常来说是对社会、历史、人文及专业资料的详尽阅读和分析归纳。
它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
梁思成从1927年进入哈佛研究生院,这应该称之为其学术研究历程的起点,梁先生在哈佛就开始通过阅读文献的方法准备其博士论文“中国宫室史”。
他回国后,来到营造学社。
在此期间,梁先生受朱启钤先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合理使用文物的创始者)的指引鼓励,转而投入精力研究清代建筑。
在朱先生已有的大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他开始从研究整理比《营造法式》更为浅显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和《营造算例》入手,然后由经验老道的工匠指导,参观并默记和考察北京的明、清建筑,并且利用现代建筑投影图绘制了构造图,还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去解读清代营造的术语。
在一步步的循序渐进中,通过一本资料查阅相关的另一本资料,再由另一本资料延伸来看,慢慢的丰富和理解了营造的做法和奥妙,梁先生在1932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图1:《清式营造则例》内容
但是中国早期的建筑研究多数停留在文献考证的层面上,学者并不太注重建筑实体的建造问题。
梁先生在文物古迹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深感单一文献研究对建筑研究的缺陷。
早在哈佛研究古代建筑史时,梁思成就发现,许多书籍和观点都是用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来记述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建筑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这或许就是因为中国古建筑实物佐证过少而导致了史料真实性存疑。
为此,梁先生将文献研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他对中国建筑研究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历史建筑的实地调查;另一方面是对现存建筑的做法和算例的解读和研究。
2.实地调查法与二重证法的运用——以佛光寺大殿的发现过程为例
实地调查法在古建筑研究领域就是本着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对古
建筑以现代的拍照、勘测、作图、记录方法进行的实地测绘调查,通过大量资料
搜集与科学分析,从而进行探讨和发现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
梁思成在求学早年
先后实地调查了欧洲和美国的古建筑,不过,更为著名的还是他对中国古建筑以
现代的方法进行的实地测绘调查。
实地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事实,还在于将调查结果进行理论探讨与科学
验证,从一定程度与文献研究法得出的结论产生“互证”的效果,这与近代史学家
王国在史学研究中的“二重证法”具有相似之处,内涵即运用历史实物材料与古文
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唐代佛光寺的发现就是实地调
查法与二重证法运用的最成功例子之一。
图2、3:《敦煌石窟图录》中提及的唐代佛寺壁画
图4:正在现场勘测佛光寺的梁思成
唐代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的潮流中至今熠熠生辉,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年
代久远和自然灾害,唐代古建筑很难保存下来。
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实地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中,有一张11 号洞中唐代壁画“五台山图”,详细的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宏伟全景,还标记出了一座名为“大佛光寺”的主殿,它让梁思成看
到了找寻发现唐代建筑的曙光。
1937 年,梁思成一行四人终于在五台山附近找到
了佛光寺。
该寺正殿的斗拱、塑像、雕花的柱础以及梁架都准确无误地表明了这
是唐朝晚期的建筑样式和特点。
梁先生还发现有古代“叉手”在梁架上的做法,这
还是国内已存木构
中唯一的例子,此样式和做法只在唐朝遗留的绘画中才有。
此外,在取证正
殿确切建造年代过程中,通过对殿梁与经幢上题字的解读,该殿的最晚建造日期
被锁定在公元857年,这座晚唐时期保护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终于重见天日。
这一发现,不仅是中国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一步,更对存世的唐代壁画的史实性
提供了重大佐证,在那个科技手段的贫瘠的年代,无疑是激动人心的。
3 总结与启发
梁思成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卓越地将自己最擅长运用的文献研究法和实地
调查法运用到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中,并创新融合了近代史学的研究方法,
这为后世在建筑研究上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建筑科学研究方法一直在延续和更新,不是死板和
一成不变的,建筑师不论是在建筑创作或是建筑研究中,都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各
学科的精髓,以此实现自身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季元珍,梁思成——走进中国传统工匠的第一人[J]住区2012(09)
[2]朱永春,梁思成对伊东忠太的超越——兼评《梁思成与他的时代》[J]建筑
学报,2016(06)
[3]储玲玲,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创作背景初探[J]开封学报,2018(02)
[4]贾君,梁思成绘外国历史建筑图稿管窥[J]建筑学报,2018(03)
作者简介:朱浩(1994-),男,广东清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汤朝晖(1967-),男,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