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

DOI:10.16658/ki.1672-4062.2016.17.10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白城市区某医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具有可比性的同期10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比较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69±0.52)和(14.85±6.57)mmol/L,对照组分别为(5.13±0.45)和(4.04±1.16)mmol/L,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每一研究对象检测所得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所得血糖控制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程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高于对照组。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糖化血红蛋白;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并发症预测
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确诊患者需要终身综合治疗。

如果治疗不当,不仅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还可导致相应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1]。

所以,应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判断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受进餐和胰岛素、时间等影响,是临床检验常用的检测项目。

HbA1c作为糖尿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弥补了血糖诊断糖尿病的不足,丰富了诊断方法。

为此,随机选取白城市区某医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具有可比性的同期10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两组人群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比较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白城市区某二级医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同期10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范围为34~7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2岁;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在35~71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3岁。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在检查前均禁食和禁水8 h,常规采样后并进过处理后,同一组检测人员应用相同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同样试剂检测获得样本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所得结果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1.3 糖尿病和血糖控制情况判断标准
当研究对象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且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上时判定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在3%~6%之间,当检测值在6%~7%时判定为血糖情况控制非常好,7%~8%判定为血糖控制一般,8%~9%表示血糖的控制较差,10%以上时判定为血糖控制非常差,容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血糖值采用(x±s)表示,应用t或t′检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糖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以3%~6%、7%~8%、8%~9%和10%以上进行分组并以绝对数表示,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控制情况(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血糖水平的比较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
根据每一研究对象检测所得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得到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见表2。

秩和检验表明,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

糖尿病主要为糖代谢异常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具有病程长、难以治愈和终身治疗等特征,病变情况比较隐蔽,应选择适宜的检测指标确定患者血糖就控制情况和临床疗效。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因胰岛分泌缺乏所降低了胰岛素水平,进而诱发糖尿病[3]。

2型糖尿病患病率水平高于1型糖尿病,发病人群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患者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

通常情况下,非药物治疗联合空腹降糖药物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一般不需注射胰岛素,但治疗效果不佳者应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困扰患者健康,及早诊断出糖尿病对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5]。

糖尿病确诊和治疗效果评判主要采取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耐量试验的方法,其中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诊断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金标准。

糖尿病切点的定义已发生了从“与未来发生症状性高血糖相关的血糖水平”到“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关的血糖水平”的根本性转变。

现有的血糖检测反映的是急性糖代谢水平,会受到生物个体差异,抽血、进食时间、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变异率高,重复性较差。

糖耐量试验前要严格准备,步骤繁杂、过程耗时、重复依从性均差,限制了在临床推广应用。

而HbA1c浓度采血后稳定性远好于静脉血糖,不受分析前的不稳定性、急性血糖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变异率也较血糖低,检测流程简单和没有危害等优点,容易被病人接受。

经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对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ADA和WHO组织通过了HbA1c检测标准化的研究;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相继提出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之一。

我国2013版糖尿病指南中,没有将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由于我国HbA1c检测尚不普遍,且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性,因此暂时不作为国内通用诊断标准。

研究显示,在120 d内,近期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值影响最大,Tahara等[6]通过研究证实,HbA1c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中,测定前30 d内的血糖水平对当前HbA1c结果的贡献率为50%,在之前1个月血糖的贡献率为25%,而测定前90~120 d的只占10%,故HbA1c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状况的理想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团队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合HbA1c测定以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的调查数据表明[7],2010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

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细胞功能丧失了50%,葡萄糖耐量降低可能在诊断前4~7年或12年前就已经开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存在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

回顾研究表明[14],用HbA1c筛查糖尿病与用空腹血糖筛查具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同时使用2种方法,以其中一项超标作为标准,能明显提高敏感性;筛查就是为了尽早发现患者,减少漏诊,从而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有研究证实随着HbA1c接近糖尿病的诊断水平,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变得越来越大。

作者随机选取白城市区某医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具有可比性的同期10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69±0.52)和(14.85±6.57)mmol/L,对照组分别为(5.13±0.45)和(4.04±1.16)mmol/L,两
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根据每一研究对象检测所得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判定观察组血糖控制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的人数分别为11、20、37和32例,对照组分别为97、2、1和0例,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测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5(3):22-23.
[2] 高红,丁树和.HCY与HbA1c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576-577.
[3] 臧岱.空腹血糖、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9):32.
[4] 王全红.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9):222.
[5] Wittmeier K D,Wicklow B A,Sellers E A,et al. Success with lifestyle monotherapy in youth with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J]. Paediatrics & Child Health,2012,17(3):129-132.
[6] Tahara Y,Shima K. The response of GHb to stepwise plasma glucose change over time in diabetic patients.[J]. Diabetes Care,1993,16(9):1313-1314.
[7] XU Y.,Wang L.,He . J,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2013,310(9):948-959.
[8] Hu Y,Wei L,Chen Y,et al. Combined use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in the screening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Acta Diabetologica,2010,47(3):231-2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