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热,灸于穴,行于经,通于络,深度中医精华热敏灸技术全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敏于热,灸于穴,行于经,通于络,深度中医精华热敏灸技术
全分享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明显提高了艾灸疗效的一种新技术。
热敏灸技术与传统悬灸技术一样,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穴位热敏现象
1.透热:
2.扩热:
3.传热: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6.其他非热感觉:
以上穴位热敏现象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穴位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这种现象称为穴位热敏现象,这些已热敏的穴位称为热敏穴位。
(二)穴位热敏的探查
1.灸材选择
热敏穴位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故选择纯艾条作为穴位热敏探查的灸材。
2.探查准备
保持诊室安静,温度在24℃~30℃。
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探查部位,放松肌肉,均匀呼吸,思想集中,体会艾灸时的感觉。
医生集中注意力于施灸部位,询问患者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
3.探查部位
穴位热敏是疾病在体表的一种反应状态,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机体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理变化。
不同病症穴位热敏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但是有其规律,不同病症的穴位热敏高发部位见下述。
4.探查手法
用点燃的艾条,对准上述选择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作为施灸部位进行悬灸探查(距离皮肤3cm左右处),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
常用的悬灸探查手法有回旋灸、循经往返灸、雀啄灸、温和灸等。
探查热敏穴位可以采用单一手法,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也可采用4种手法的组合。
采用组合手法时,按上述顺序每种手法操作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2~3遍即可。
(1)回旋灸:
(2)循经往返灸:
(3)雀啄灸:
(4)温和灸:
5.穴位热敏的判别
穴位是否发生热敏是根据施灸部位对艾条悬灸的灸感反应来判别的。
在探查过程中,已发生热敏的穴位会出现上述6种灸感反应(即穴位热敏现象)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在此过程中,患者要集中注意力,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灸感变化,当出现上述6种热敏灸感中的任何一种时,应及时告知施灸者。
只要出现上述穴位热敏现象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
(三)热敏灸的施灸手法
热敏灸技术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可分为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循经往返灸。
1.单点温和灸
2.双点温和灸
3.接力温和灸
4.循经往返
此手法既可用于探查穴位,同时也是治疗的常用手法。
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循行方向往返匀速移动施
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而无灼痛感为施灸强度。
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
此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
(四)热敏灸剂量
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穴位热敏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技术,是以上述热敏现象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为每穴施灸的个体化最佳施灸时间。
二、常见疾病的热敏灸治疗技术
(一)感冒(普通感冒病)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
【方法】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及循经往返灸
【操作】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上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对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前额紧痛的风寒感冒,进行上印堂穴单点温和灸。
可觉热感或紧压重感扩散至整个前额,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继而对太阳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扩散至两侧颞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2.对于头项强痛的风寒感冒,进行大椎穴单点温和灸。
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继而对风池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头项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3.对于恶风、恶寒发热、全身乏力的风寒感冒,分别按序对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穴循经往返和接力灸,振奋督脉阳气,祛寒解表,可觉热感沿头项背腰部督脉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提示】热敏灸治疗风寒感冒越早越好。
还可以强身健体,在感
冒流行季节可灸足三里、大椎等穴位,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二)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可按照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进行诊断。
【治则】疏风通络,行气活血。
【方法】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
【操作】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翳风、阳白、下关、颊车、大椎、神阙、足三里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对于面瘫急性期:
1.翳风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且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患侧下关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患侧颊车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患侧阳白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大椎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或向四周扩散或沿督脉上下传导或沿上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对于面瘫恢复期:
1.阳白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下关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颊车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神阙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沿两侧扩散至腰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足三里穴双点温和灸,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上至腹部者,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足三里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提示】
热敏灸治疗面瘫(急性期)越早越好。
对恢复期与后遗症期面瘫亦有一定疗效。
治疗期间应避风寒,忌冷饮。
(三)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活血通经
【方法】循经往返灸、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
【操作】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神庭、风府、大椎、颈夹脊、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首先沿督脉风府至至阳穴区段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然后按以下分型治疗。
1.对于颈型颈椎病
(1)颈夹脊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大椎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
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肩井穴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
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个疗程。
2.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按照上述颈型颈椎病治疗的基础上,继续对肺俞穴进行患侧单点温和灸或接力温和灸,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腕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个疗程。
3.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神庭、大椎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或沿督脉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个疗程。
【提示】热敏灸的适应症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
(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病常因急性损伤、督脉劳损、感受寒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补益肝肾,温通经脉。
【方法】循经往返灸、单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
【操作】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腰俞、至阳、关元俞、腰部压痛点、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自督脉至阳穴至腰俞穴区段进行循经往返灸,可觉热感沿背腰骶部督脉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腰部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甚至腹腔或向四周扩散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痛感或向下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关元俞穴患侧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或向四周扩散或
有紧、压、酸、胀、痛感或热感沿下肢传导,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脚根部,如感传不能传至脚根部,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分别放置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穴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脚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关元俞穴-昆仑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1~2个疗程。
【提示】
热敏灸治疗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越早越好。
对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亦有一定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应睡硬板床,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步进行背肌锻炼,并在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微活动。
(五)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痹,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闭阻经脉所致。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通痹止痛。
【方法】单点温和与双点温和灸。
【操作】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局部压痛点、内、外膝眼、梁丘、阴陵泉、血海、阳陵泉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膝部压痛点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或扩散至整个膝关节或局部有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内、外膝眼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梁丘、阴陵泉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血海、阳陵泉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
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提示】
热敏灸对肿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较佳,对无肿胀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一般。
三、禁忌症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技术。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
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
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
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