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
实习学校:实习班级:设计者:教学课题劝学
所用教材出版者: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适用年级或学段:高一教科书册次: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2 课。
教学时数
计划 1 课时完成媒体准备多媒体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3、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难点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预习要求
查找有关《荀子》的资料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字词和翻译问题,在本节课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
个课前检测。
现在请同学们看PPT。
舆(yú)参省(cān xǐng)跬(kuǐ)驽(nú)
镂(lòu)砺(lì)锲(qiè)蛟(jiāo)螯(aó)
读完字音,接着是特殊句式部分,哪位同学能主动为大家解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短语后置)于蓝取之,于蓝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蚓无力之爪牙,强之
筋骨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
以为轮(省略句)之以之为轮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句子翻译部分。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三句话。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
2、吾尝跂而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提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望的远。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然而没有蛇洞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
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PPT显示)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三、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PPT显示)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
变化,可以提高。
学不可以已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
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
必
见成效。
论证方法:连用五个比喻句,借助自然现象说明一个抽象的到底,这
是设喻。
2、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提高,
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这正是学习的意
义。
(二)研读第三段:(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段,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吾
尝终日而思矣,一、二读)同学们读的很整齐,那读完之后,你们有没
有找出哪句话最能表明作者的观点?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那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明确: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是的,作者认为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之所以成为君子呢,
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在这一段中作者他是一开始就
告诉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吗?(不是)对,不是。
那
作者他是怎样论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一观点的呢?
明确: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接着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这些都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作用,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一篇议论文,不仅要有论点、论据还应该有(论证方法)。
上节课我们讲过第二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该论证方法在本段中同样也得到了运用。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我们所讲的有关于比喻论证的相关内容,思考作者在本段中又是如何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
明确:作者连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说明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
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已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同学们,第三自然段是讲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善于借助外物,这些外物指的都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如山、风、车马、舟楫等。
但是这些外物并不仅仅指的是看得见的,也指看不见的。
作者又提到了哪些看不见的外物呢?
(三)研读第四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小组讨论:本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三个层次:(1)学习重在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学习重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学习重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呢?
明确:(1)学习重在积累: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荀子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2)学习重在坚持:“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3)学习重在专一:作者借助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只有专一,才能做好事情。
经过刚才我们的分析以及前两段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一段作者又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
意义作用积累
明确: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先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两个比喻句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又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通过这一正一反的设喻进行对比,说明学习重在积累。
接着作者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
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突出坚持的重要性。
最后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因此,本段用了十个比喻,四次对比,说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充分而有力地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四、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及拓展探究:
本文围绕着“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学习应持有积累、坚持和专一三个方面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但读来却不枯燥乏味,正是因为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作者以这样的结构来论述,可谓是严谨有力,但是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同学们自由发言)
明确: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学习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在本文中荀子提到关于学习应该积累、坚持、专一等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我们知道本文是节选自《劝学》,也就是说,我们学的这四段内容并不是荀子《劝学》的全部内容。
荀子他写《劝学》仅仅是为了勉励世人学习吗?同学们看PPT上给出的材料,想一想,荀子他写《劝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一目的是时代的产物。
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说,是不适用的。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
如我们现在所提到的“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这就告诉我们对待古代的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所启发,课下也能主动阅读《劝学》的全部内容,并学习荀子的论证方法,相信能使你写议论文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布置作业:(PPT显示)
1、熟记本文的特殊句式,背诵全文。
2、比较阅读,颜真卿的《劝学》与荀子的《劝学》有何不同?坚持专一
附:本课时主体板书设计
课题: 劝学 第 2 课时
劝 学 《荀子》 积 坚 专 累 持 一 方 法 和 态 度 学 不 意义 可 作用 以 已
②本表可复制,插入于相应的课时教案栏之后。
教后记
试教的课题:劝学
总结与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
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
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本教学片段选取的是《劝学》的第二课时。
因此,本节课运用温故导入法进行教学导入。
首先复习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其次重点讲解第三段与第四段,并且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道理以及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后,老师和同学对此进行了点评,让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课后进行了反思与修改。
虽然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却依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我预设的第一节课是让学生合作解决生字词、重点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学习前两段内容。
因此,本节课就重点讲解第三、四两段,而后回顾整篇课文。
但是忽略了第一课时的任务量与第二课时的衔接问题。
其次,针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分析。
第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性不够,没有将同学当作真正的学生进行引导。
第二,整个教案设计有一定的不足。
忽略了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没有讲清楚“善假于物”中的“物”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第三段的学习作用过渡到第四段的学习方法可以讲清楚“物”,既可以指看得着、摸得着的,如书本等;也可以指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方法。
这样就可以顺势引出第四段的内容,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再次,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
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
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
和温暖。
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
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物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
除此之外,本节课学完之后没有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观察力与想象力,而开口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习文言文以及诗歌之类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开口读、反复读。
当然,本节课除了这些不足之处,我觉得可取之处就是考虑到文言文的枯燥,学生对此兴趣不高。
在设计PPT时,尽量生动有趣,运用卡通人物、古人的图片根据文意,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作者论述的论点与论据也是以图的形式进行归纳,一段一归纳,最后汇集总结,一目了然。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每一段作者论述了什么,以及整篇课文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