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 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 和场所。
探究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 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 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 〈时空坐标〉
|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线索| 〈线索导引〉
线索一: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共产 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 1966 年到 1976 年“文 化大革命”期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步入制度化、法律 化的健康轨道。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读史料| 从史料一关键信息“新型人民民主政治”体会中国民主政 治的本质。把握史料二中关键词“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归纳出特点。
|用史料| 综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 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 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线索二: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夙愿。“一国两制”为祖 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交往 日益密切,祖国统一大业获得重大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素养透视]
(1)概述社会主义 (1)通过对新中国民
制度在中国建立 主政治建设的学习,
的史实,认识其 学会用唯物史观中
国民主政治的特 凝聚力,彰显了家国
色。
情怀。
[知识框架]
必记知识
规避误区、教材补遗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2)政治上:中共团结民主人士筹划建立新中国。
2.形成: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共同纲领 》。 ②选举产生了 2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③确定首都为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 进行曲》,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3.发展
(1)职能转变: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 3 统一战线 组 织 继 续 存 在 , 主 要 职 能 是 政 治 协 商 和 4 民主监督 。
(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误区警示|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是不同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 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 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 效力。
|得史论| 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政党。这种领导 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并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 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 是独立的。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 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 党,而是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 年)
[史料二]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 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 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 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0 周恩来 为 国务院总理。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 11 民主政治 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 《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 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得史论|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 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有机统一。
②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 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的。延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 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12 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 13 1954年宪法 。 4.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14 聚居 的 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
历史意义。
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2)概述中华人民 成长中的事物,展望
共和国成立的史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实,阐述人民代 的美好前景。
表大会制度、共 (2)民族区域自治制
产党领导的多党 度是我国的基本的
合作和政治协商 民族政策,具有广泛
制度、民族区域 的民族性,体现了民
自治制度的建立 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完善,认识我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点
动原则
政党在政权 中共领导的 两党制或多党制
中的活动方式 多党合作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会制都是国 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 相同点 ②都是定期选举产生代表或议员的间 接民主形式
5.实践: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15 民族平等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误区警示|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 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 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图解历史|
政协职能的转变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共同纲领》的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和各级 5 人民政府 。 (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 机日益成熟。
2.标志: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成果:通过《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 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 ②原则: 8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9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读史料| 注意省略号后面对“协商民主”的阐述,抓住关键信息 “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进 行民主监督”,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用史料|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提示] 作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 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 政。
|读史料| 注意关键信息“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 据此分析其性质的变化。
|用史料|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 么变化? [提示] 变化: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立法机构变成协商 机构)。
[史料二] 我们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 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 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史料探究
读史研史、拓展延伸
探究点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史料一]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 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 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 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③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依法治 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拓展提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项目
中国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 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不
同
组织和活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探究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 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 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 〈时空坐标〉
|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线索| 〈线索导引〉
线索一: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共产 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 1966 年到 1976 年“文 化大革命”期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步入制度化、法律 化的健康轨道。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读史料| 从史料一关键信息“新型人民民主政治”体会中国民主政 治的本质。把握史料二中关键词“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归纳出特点。
|用史料| 综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 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 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线索二: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夙愿。“一国两制”为祖 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交往 日益密切,祖国统一大业获得重大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素养透视]
(1)概述社会主义 (1)通过对新中国民
制度在中国建立 主政治建设的学习,
的史实,认识其 学会用唯物史观中
国民主政治的特 凝聚力,彰显了家国
色。
情怀。
[知识框架]
必记知识
规避误区、教材补遗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2)政治上:中共团结民主人士筹划建立新中国。
2.形成: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 共同纲领 》。 ②选举产生了 2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③确定首都为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 进行曲》,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3.发展
(1)职能转变: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 3 统一战线 组 织 继 续 存 在 , 主 要 职 能 是 政 治 协 商 和 4 民主监督 。
(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误区警示|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是不同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 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 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 效力。
|得史论| 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政党。这种领导 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并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 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 是独立的。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 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 党,而是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 年)
[史料二]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 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 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 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0 周恩来 为 国务院总理。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 11 民主政治 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 《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 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得史论|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 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有机统一。
②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 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的。延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 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12 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 13 1954年宪法 。 4.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14 聚居 的 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
历史意义。
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2)概述中华人民 成长中的事物,展望
共和国成立的史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实,阐述人民代 的美好前景。
表大会制度、共 (2)民族区域自治制
产党领导的多党 度是我国的基本的
合作和政治协商 民族政策,具有广泛
制度、民族区域 的民族性,体现了民
自治制度的建立 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完善,认识我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点
动原则
政党在政权 中共领导的 两党制或多党制
中的活动方式 多党合作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会制都是国 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 相同点 ②都是定期选举产生代表或议员的间 接民主形式
5.实践: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15 民族平等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误区警示|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 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 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图解历史|
政协职能的转变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共同纲领》的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和各级 5 人民政府 。 (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 机日益成熟。
2.标志: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成果:通过《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 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 ②原则: 8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9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读史料| 注意省略号后面对“协商民主”的阐述,抓住关键信息 “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进 行民主监督”,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用史料|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提示] 作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 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 政。
|读史料| 注意关键信息“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 据此分析其性质的变化。
|用史料|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 么变化? [提示] 变化: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立法机构变成协商 机构)。
[史料二] 我们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 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 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史料探究
读史研史、拓展延伸
探究点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史料一]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 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 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 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③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依法治 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拓展提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项目
中国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 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不
同
组织和活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