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习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元 68 19 55 14 34 13 12 30
户 093
477 190 404 062 381 513 330 754


和 100 38 91 46 41 18 18 35
户 808
889 618 129 116 025 047 000 571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 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各大经济区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2.《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 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
——《太平广记》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 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 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时还没有完成,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扬州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解析: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故相同原因是战乱频繁。
答案:B
8.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C.南方经济发展突出,完全超过了北方
D.太湖流域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解析:“实仰东南财赋”“吴中又为东南根柢”反映了太湖流域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指的是北宋时期,而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
A 项错误;B 项与史实不符;C 项中的“完全”表述错误。故选 D 项。
解析:两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
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D
2.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这
一经济区属于( )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解析:根据关中、河西等地名很容易判断出该地属于山西经济区。
11.《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江浙 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 实质是( )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水利大量兴修,昔日江、湖之地,都变成了水田,得到了开 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C 12.“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 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 一反差折射出( )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解析:题干中“这一反差”指“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与“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由此可知从前北方“大族”文化兴盛,现在南方作为“寒士之新土”,在书籍数量方面超过 北方,这体现出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 C 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 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安宜在今江苏境内)。
越多。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解析: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
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材料即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故选 A 项。
答案:A
5.下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
方式和技术,故 C 项正确。
答案:C
5.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
“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郡数上占 23.16%,在县数上占 24.86%,在户数上占 10.46%。这表明( )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扬州是当时隋朝的经济中心之一,但不是政治中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南方和
北方的人口数量的对比,故 B 项错误;到宋代时,经济重心才转移到江浙地区,这一过程在隋朝
C.太行山以东
D.中原地区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
函谷关之东,由此可知“山东”是指今天的函谷关以东地区。
答案:B
3.“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
洲贡水溯源。”这是对福建、广东、江西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 )
解析:材料“‘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
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说明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故 C 项正确。
答案:C
6.《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 190 郡,1 255 县,8 907 546 户,46 019 956 口。若按九州
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 44 郡,312 县,932 033 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
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答案:D
10.对下列人口统计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南 方
北 方
朝 人口
代 (户)
占全国 人口
户口 (户)
数比例
占全国 户口 数比例
西 2 470 汉 685 19.8% 唐 3 920
43.2% 代 415 北 11 224 宋 760 62.9%
9 985 80.2%
785 5 148
56.8% 529 6 624
答案:B
3.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
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解析: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答案:C
4.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越来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 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是:开元到元和时期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增长幅度最大的Biblioteka 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南方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庶族知识分子受教育程度提高,在科举考试中的及第数量
必然呈现上升趋势,故 C 项正确。
答案:C
9.陆游说:“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这反映了( )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 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 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4.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618—756 年)所兴修的 163 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 101 项,占全数 2/3……唐后期(757—907 年唐亡)101 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 76 项。其中以江南道为 最多,竟占 49 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 20 项下降 为 7 项。 材料二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 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 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 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 发源于淮北地区。
37.1% 296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解析:材料中的人口比例,不足以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A 项错误;由人口分布情况推知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逻辑不严谨,B 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了,故 C 项正确;北方 人口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发展缓慢,D 项错误。 答案:C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两宋时期
C.秦汉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解析:注意题干设问角度“奠定时期”“北来在此安家”指的是人口流动;“立业以斯为始”
是指从此安家立业。综合判断,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
潮,奠定了客家文化的基础。
答案:A
4.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
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解析: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
济得到发展。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
应该是( )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
解析: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是在南宋时期。
答案:D 6.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 解析:“财赋之地”反映了经济重心地位,“人文渊薮”反映了文化重心地位,故 C 项符合题 意。 答案:C 7.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析:东晋时期,黄河流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唐末五代,出现了五 代十国的局面,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 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因此,D 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 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特点?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特点: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和技术落 后。
(2)信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 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