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2.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讲析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引导学生看课文注①
教师补充
①《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长达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复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本文属对话体,内容层次极为明显。
②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为了宣传其主张,他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孔子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三、引导学生背诵初中学过的《论语》名句
四、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及文言句读
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板书)
曾皙(xī) 哂(shě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比(bi)及冠(guan)者喟(kui)然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点拨]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三人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3.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
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 居则曰(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摄乎大国之间(同介词“于”,在)
求也为之(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
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为之小(双宾语结构,“之”“小”都是“为”的宾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根据上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口译下面的句子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e.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f.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二、再读课文(小组分角色准备,教师以小组方式提问,组内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文意,领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师板书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第一段文字讲的是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言志,他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点拨]孔子的话,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
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2)三个学生的答话,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孔子是如何表示自己的态度的
[点拨]子路性格直率、粗犷,他提出一个遭受内忧外患的国家,经他短期治理,可以收到强烈的效果(使人民勇于作战、懂得道理)。态度是很不谦虚的,所以孔子听了微笑了一下。冉有、公西华讲话比较谦逊、谨慎,儒家认为治国的最高标准是以礼治国,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冉有说,他能使人民在经济上富足,至于以礼乐治国,自己做不到,要依靠“君子”,这比子路的“且知方也”,要谦逊得多。公西华要做“小相”,在“宗庙之事”和诸侯之间“会同”的时候进行“学习”和“服务”,这个态度当然就更谦虚了。但是,他们三人共同的都是参加政治。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3)写曾点答话时为什么详细写了动作他的答话与另外三人有何不同
[点拨]写曾点的动作比较详细,写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于功名,突出他与子路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曾点的特殊志趣,从而为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点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肯定还是否定三个学生的话孔子对三个学生的话是怎样分别评论的?
[点拨]应该说孔子肯定了三个学生言的是“志”。从语言的内容看,“亦各言其志”明言他们谈的是志。从语言的语气看,“也已矣”三个助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三个学生都有治国才能。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又不谦虚,所以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冉有要以富治国,孔予以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要得国而治。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以三个反问肯定他要得国而治,并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5)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此问题设计为开放性问题,视时间,可安排在课上讨论,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