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影响深远。
从上世纪 8O 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大量的学者专家对其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本文侧重将国内学者 1990 年至 2011 年对莎士比亚 154 首十四行诗的主题及与主题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的相关研究
( 一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抒情对象问题王子墨认为 126 到 127 首是全书的分野,抒情的对象从男人变成了女人。
他进一步说,这个分野与其说是男人或女人的分野,倒不如说是灵与肉的分野。
因为 1 至 126 首,莎翁抒发的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真、善、美的进发,不仅表达了诗人热切追求美好的感情,而且甚至遭遇感情变故,诗人一样矢志不渝; 127 至 152 首更多地反映了莎翁心灵阴暗、压抑、绝望和狂暴的一面,在这些诗里面,诗人除了热切地追求美好之外,便是一些绝望的自省,或是对情人发泄不满,乃至对情人的相貌的嘲笑。
莎翁在诗集的后半部分表现出来的心灵扭曲不是莎翁所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欲望的不满足导致的心理畸变…。
( 二 ) “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
屠岸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看作了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
在莎士比亚全部作品中,除了《哈姆雷特》之外,无出其右 ! 贝尔顿说:这部组诗成了一个谜,“在全部英国文学中,恐怕没有其他谜引起这么多思考,产生这么少共识 ! ”其谜底也许将永远沉埋在历史的烟雾中屠岸集中讨论了至今还迷惑我们的几个问题:
第一、 w .H .先生是谁? “朋友”是谁? 1609年索普 (T .T ) 在他第一四开本卷首的献词中提到是异性底是谁呢? 梁宗岱将献词译
为“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唯一的促成者 W .H .先生……,”把w .H .与“朋友”合一;梁实秋的译文是“发行人人乃第三任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莱阿斯利 (H enryW riothesley, Third Earl of Southam pton ) 的继父,他的母亲的第三任丈夫。
另一位注释家尼尔 (N eil )在 1861 年声称,他设想 w .H .是威廉·哈撒威(W illiam H athaw ay ) ,莎士比亚妻舅。
也有注释家把莎士比亚一生中的两位保护者看做是 w .H .先生 ( 同时也是“朋友” ) 的候选人。
其一是威廉·赫伯特,第三任彭布罗克伯爵 (W illiam H erbert,ThirdEarl of Pem broke ) ,其二就是第三任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莱阿斯利 (H enry W riothesley, Third Earl of Southam pton ) 。
在 18 世纪,莎学家法默 (Farm er)认为 w .H _是莎士比亚的外甥威廉·哈特 (W illiamH arte ) ,另一位莎学家蒂尔辉特 (Whittier ) 声言,
w .H .是一位名叫威廉·休斯 (W illiam H ughes ) 的演员。
肯宁汉(P. Cunningham ) 于 1841 年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朋友是一个半阴半阳的两性人。
1860 年,邦斯托夫 (D . Barnstorff) 宣称w .H _实即 W illiam H im sef (威廉·莎士比亚自己 ! ) 最近,
福斯特 (Donald Forster) 提出“M r. W .H .”只是一起排印上的错误,索普本来写的是“M r. W .S.”即M aster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先生 ) 。
第二、“黑女郎”是谁? “黑女郎”并不是黑种人,只是黑眼、
黑发、肤色暗褐。
她富于性感、极具女 I生诱惑力,成了诗人的情妇。
恰尔默斯(Chalmers ) 在 1797 年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伊丽莎白女王的。
w .H .格里芬 (w .H .Gri ffi n ) 于 1895 年认为“黑女郎”纯粹是想象中的人物。
芒兹 (V on M auntz ) 于 1894 年认为这些十四行诗中至少有 1 1 首 (第 27,28,43,44,45,48,50,51,6 l,1 13 ,114 首 ) 是莎士比亚写给他的妻子安妮·哈
撒威 (A nne H athaw ay ) 的。
泰勒于 1884 年首先提出“黑女郎”是玛丽·菲顿 (M ary Fitton ) 的说法。
萧伯纳于 1910 年以玛丽·菲顿为依据写成《十四行诗中的“黑女郎”》。
克拉立克 (K ralik ) 于1907 年臆测说“黑女郎”在莎士比亚结识南安普顿伯爵之前就已经是莎士比亚的情妇了,后来她勾引了南安普顿伯爵,背弃了诗人。
她的名字可能叫罗萨琳胆】。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
( 一 ) 爱情伦理主题
罗益民 (2 005 ) 在分析第 66 首中揭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三个主题是: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爱情主题成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旋律 p】。
罗益民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表达的爱情观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审美方面的柏拉图观念,诗人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拓的手段加以实施,形成了莎士比亚艺术审美世界独具风采的大花园。
拓扑学的基本思想是,物理的空间 (宇宙 ) 是单数的,心理的空间(宇宙 )是复数的物理的空间在动力上是封闭的,心理的空间在动力上是开放的。
因此,前认知的空间是单一、封闭、机械的,而认知视域内的空间是复数、开放、隐喻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构成的空间,是多维的、开放的、动态的、隐喻的,体现为多种原型,具体化为多种描绘概念的隐喻 l生认知图形。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宛若一个富饶繁盛的花园。
园中百花盛开,装点着魅力无穷的隐喻世界。
而这些隐喻,又是由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组成的。
有花朵、花蕾、食物、香精、水仙、琴弦、时间的镰刀、老树枯叶、大小宇宙、构成和谐的数字和音符,有产生这些隐喻的各行各业,比如农耕、工业、作文赋诗、经济、法律、军事、天文学、宇宙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评论家一直以来都认为,英国十四行诗的创作。
历史,在莎士比亚手中,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
在这些评论当中,一个尤为热烈的话题,是诗集中涉及性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叙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第一人称角色在性与情方面的历史。
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贯穿整个诗集的同性恋,二是主人公与黑肤女郎的异性恋,三是主人公为之疯狂的美男子、另外同是诗人的一个情敌和黑肤女郎之间的三角恋爱,四是主人公同时与美男子和黑肤女郎构成的交叉的双性恋,五是主人公控诉的美男的自恋【5】。
田俊武、陈梅通过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同性恋风尚以及十四行诗的内容和措辞的分析,来揭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同性恋主题。
他们发现前 126 首诗歌所表达的“友谊”和“爱情”其实只不过是抒情主人公与贵族青年的同性恋浪漫曲。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期欧洲就崇尚男性美。
在文学史上,柏拉图的《会饮篇》至今仍然是捍卫同性
恋的经典作品。
第 20 首诗则是抒情主人公和贵族青年同性恋关系的具体体现:“你有大自然亲手装扮的女性的脸/你,我苦思苦恋的情何昌邑、区林认为莎翁十四行诗中的 w .H .先生的确是位“先生”,但是莎士比亚与他的关系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之间的友谊,而是一种情人间的爱恋。
这样判断的理由同样可以从第 20 首诗中找到。
该诗是莎士比亚 15 4 首十四行诗中最明确表明他的情人是双性恋男人的一首诗。
该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具体的描述:“上苍原本要把你造成个姑娘;/不想在造你的中途糊涂又昏脑,/把一样东西乱加在你身上……”。
第 127 首到 152 首是诗人献给一位“黑女郎”的,诗人对她的热恋是异性恋。
据此,莎氏的十四行诗的确表达了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情感,也就是说有明确的双性恋内涵】。
邱燕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突出的贡献在于:它不仅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概貌,而且包含了对伦理道德的思索和探寻。
莎士比亚以诗的形式极力歌颂忠诚、无私、忘我的爱情和友谊,充分挖掘人性中善的一面。
莎诗批判旧道德,追求新伦理。
莎诗对社会与人,人与人的旧有秩序和伦理关系进行了拷问。
他将社会丑恶现象、自己受到的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爱人的背叛、人性的弱点等丑恶现象进行描绘,对现实世界丑恶的一面和不良习气予以抨击,他的诗中反复地宣称这是一个“恶浊的人士” (第 7 1 首 ) ,世界是“瘟疫” (第 67 首 ) ,周围充满了流言和诽谤,都是“恶徒”和“无聊的人们”,与他们交往就像喝下“毒汤” (第 119 首 ) 。
诗人对于旧道德的批判和新伦理的追求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而新的伦理秩序的建立最根本的是要寻
求人与人间的和谐。
莎士比亚讴歌人性,热爱生活。
他建立新道德伦理的理想主要是通过对自然人性,以人为本的宣扬。
他主张摒弃神性对人的控制,通过人自身的努力,用美好的情感、道德操守来弃恶
扬善、劝恶从善,建立适合人生存的、高度和谐的理社会】。
(二)时间主题
陈脑冲分析了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一再表达的一个思想:时间是人的敌人,从人出生到进入坟墓,时间始终在吞噬着人的生命。
然而,人是伟大的,他能战胜时间,征服时间。
在第 60 首诗里,时间的面貌被揭露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首先把人的一生比作滚滚向前的波浪,时间绝不会等待任何人,时间给人以生命,并让他慢慢由婴儿“爬”向成熟。
但一旦人到了成熟,时间就开始对人下毒手。
陈脑冲还在分析中指出,莎士比亚告诉人们用爱和艺术去征服时间。
莎翁这里所指的爱并不是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与姐妹之间的那种普通的爱,更不是那种自爱。
那是两颗真心结合之后的产物 (the m arriage oftrue m inds,第 ll6 首 ) 。
它是真诚的、永恒的。
这种爱就是对人类这个整体的爱。
人类战胜时间的另一途径是艺术,因为艺术能够长久、永恒,“可是我的诗未来将屹立千古”(A nd yet to tim es in hope, m y verse shall stand,第 6 0首 ) 。
陈脑冲还指出莎士比亚认为,艺术有足够的力量阻挡时间急速移动的脚步。
它“挡得住它(时间 )的风刀和霜剑” ( prevent’ st his scythe and crookedknife.第 100 首 ) 。
因为有这种武器作后盾,他就敢于蔑视时间:“我是瞧不起你和你的记载的”(Thy registers and thee I both defy.第 123 首 ) 。
他
甚至还向时间挑战:“时光老头子,拿出你最狠毒的手段吧” (d0 thy worst,old tim e.第 19 首 ) J。
吴笛 (2002 ) 分析了莎士比亚对待时间的另一面。
吴笛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创作于 16世纪末和17 世纪初,正是他的戏剧创作从喜剧向悲剧过渡的时期。
而十四行诗集所反映的情绪恰恰是从乐观向悲观乃至失望的转变。
导致这种情绪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时间这一概念。
因此吴笛认为,在莎士比亚这部十四行诗集中,无论是美,还是友谊和爱情,都因受到时间的无情吞噬而弥漫着强烈的悲观情调。
在这部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与时间抗衡和妥协的思想以及面对时间而表现出的茫然和困惑。
这种困惑正是 16 世纪末和 l7 世纪初人文主义者对时代感到困惑的一个反映 n0l。
吴笛从统计十四行诗集中“时间 (time。
出现79 次 ) ”以及与时间相关的词汇 ( day,出现 46 处;hour,出现 16 处; w inter,出现 10 处 ) 的出现次数人手,从“美和艺术与时间的妥协和抗衡”、“友谊与爱情的‘时间’审视”、“时间主题的悲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以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