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乐记》中对音乐社会功能的价值评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乐记》中对音乐社会功能的价值评判作者:李秀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
摘要:《乐记》是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它对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音乐的功能上,它主要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用音乐来教化人,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乐记》;社会功能;礼乐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00-01
《乐记》论乐主要是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功用问题,是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孔子以来,儒家都重视音乐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应在教育、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乐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把音乐置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论述,体现音乐的各种社会实用功能,而这些实用性功能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乐记》通过对音乐社会实用性功能的推崇,极大促进了礼乐的发展,从而使礼乐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动于内”,“感人深”是音乐的特征之一,《乐记》认识到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乐记》认为人初生时只是很简单,这是天赋天性,如果人被外界的各种事物引诱而不去节制欲望,人们就不能回复自己天赋的性情,天理就灭绝了。

而礼乐《乐记》认为它是能够体现天理的,所以用礼乐可以教育人、节欲望,从而使人回到正道上来。

《乐记》高度评价音乐的这种作用,说“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能够使“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

正因为音乐有这样的特征,它很自然的被用于政治统治。

《乐记·乐本》:“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

正因为声音与政治相通所以“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共同的社会观念,使社会生活得到稳定。

《乐记》认为礼、乐、刑、政它们是相同的都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因此它们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即维护封建统治。

“礼乐刑政,四连而不悖,则王道俱矣” 礼、乐、刑、政四件事充分了发挥了作用,而且相互没有抵触,那么能使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就出现了。

这里要求乐必须与礼、政、行相一致,因此礼乐是最好的选择。

《乐记·乐论篇》“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起协调作用,礼起区别作用。

协调使人相互亲近,区别使人相互敬重。

《乐记》认为音乐具有调和作用,由此可以利用这作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乐记·乐情篇》“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乐在宗庙了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着,没有不是融合地尊敬国君的;乐在一族一乡里演奏,长辈小辈一起听着,没有不是融合地服从长辈的;乐在家庭里演
奏,父子兄弟一起听着,没有不是融合地亲爱父兄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得知《乐记》是非常重视音乐的调和作用。

既然音乐与政治相通又具有调和作用,那么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高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因此用它来进行教化是很好的选择。

“乐者,所以像德也。

”乐是为了进行德行教化。

“德音谓之乐”,《乐记》认为具备德的音才能成为乐。

“乐者,德之华也”乐是德行的花朵。

“溺音”是《乐记》所批判的对象,“德音”是《乐记》所大力提倡的。

既然乐生于心,而德音是用来表现高尚道德的乐,而乐又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用德音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是《乐记》的选择。

而礼乐符合德音的标准,因此礼乐得到《乐记》的推崇。

《乐记·乐施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人心向善,用它感动人们的心灵很深刻,用它来转移社会的风俗习惯很容易,所以先王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乐”教。

因为“乐”具有德的标准,所以用它来移风易俗,从而可以教化人的思想,更有利于统治者进行统治。

《乐记·乐论篇》“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按照这样的要求把礼乐通过金、石等物质表现出来,传播在语言声音之间,使用于宗庙社稷,用来祭祀山川鬼神,这些都是从天子到人民都一样的。

《乐记》认为,礼乐不但用于宗庙社稷,还可以用来祭祀山川鬼神。

从而体现礼乐的重要性。

不管是陶冶情操、调和关系还是祭祀等等都体现了乐的社会实用性功能,体现了“乐”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工具。

而礼乐这种合乎礼仪、合乎高尚道德、合乎封建统治思想的音乐,必然是《乐记》所推崇的,并在以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音乐的社会实用性的功能也在《乐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看到《乐记》对中国的音乐美学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

从分析中我们看出,《乐记》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功能,并把它作为教化的手段,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工具,从而使音乐变为礼的附属品、政治的奴隶,从而也就违背艺术的本质,脱离艺术的规律,难以维系艺术的生命力,最终难以产生有生命力的艺术。

因此,我们不管是在评价还是看待某一事物时,都应该多角度看问题,全面了解它,避免有失偏颇,这样才能使事物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联抗.乐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