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物体三视图8.3(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三视图(1)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九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是在七年级上册“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基础上给出的三视图的概念,并结合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的三视图,实现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

三视图承接了前一部分投影知识,是投影的深入应用,即平行投影的特殊情形。

并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做好了铺垫。

在很多学科学习中也都隐含着三视图的运用。

如建筑学、工程学、设计学等等。

学情分析:从知识水平和心里水平上来看,学生自主参与愿望还很强烈,因此,在课堂中组织一定的讨论和交流,便于学生深化知识。

三视图在生活当中应用必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有一定兴趣的教学和交流。

教学目标:
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
2、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3、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的三视图与正投影的相互关系及三视图中位置关
系、大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和会画简单的三视图
难点: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及正确画出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学流程示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
展示看事物不能只看单方面看,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图图片,并给出课题——物体的三视图。

(二):1、探究交流
三视图的形成: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件的演示最终说明了三视图的空间形成过程。

学生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思考三视图的图形有那些特点。

三视图的位置要求:
主视图要在左上边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
左视图坐落在右边
三视图中各视图的大小关系:
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
主视图与左视图宽相等
左视图与俯视图高平齐
物体的三视图实际上是物体在三个不同方向的正投影.
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主视图,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俯视图,
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左视图
2、应用新知
由几何体到三视图,课件出示例1画出下图所示的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课件出示组合体例2:画出图中所示的三视图
三:课堂练习:1、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
2、中考链接:指出下列三个视图分别是上面几何体的什么视图
四:课堂小结
▪三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
▪画物体的三视图时,要符合如下原则:
(1)位置: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
(2)大小: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因为我们有了三视图,才有了宏伟的建筑,才有了美丽的花坛,对三视图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学到的不仅是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进行探索,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你能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从哪些方向(角度)拍摄的吗?从看事物能从单方面看吗?
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图象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我们主要从三个方向来研究物体的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看物体得到的图象是一致的,现在我们从投影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并对三个方向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去看待一件事物,分析一件事情。

(二):1、探究交流
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
我们把这个长方体放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中,(例如:墙角处的三面墙面)作为投影面,其中:正对着我们的叫正面,正面下方的叫水平面,右边的叫做侧面。

一个物体在三个投影面内同时进行正投影,
在正面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
叫主视图(从前面看);
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
的视图,叫俯视图(从上面看);
在侧面内得到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
叫左视图(从左面看)
如图画出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如图
.三视图中的各视图,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示物体,三者合起来就能够较全面 地反映物体的形状. 三视图的位置要求:
主视图要在左上边 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 左视图坐落在右边
三视图中各视图的大小关系: 主视图与俯视图 长对正 主视图与左视图 宽相等 左视图与俯视图 高平齐
物体的三视图实际上是物体在三个不同方向的正投影.
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主视图,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俯视图, 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左视图 2、应用新知
大致画出下图所示的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主视图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正面
三视图画法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如果将上图中的圆柱与三棱柱的摆放位置换一下,它们的三视图是否发生变化?
例1:画出图中所示的支架的三视图,支架的两个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是同一长度
总结画三视图的步骤:
先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辅助坐标轴。

在第二象限画出主视图;根据主、俯长对正的原则,在第三象限画出俯视。

主、左两图高平齐的原则和左、俯两图宽相等的原则,在第一象限画出左视图。

三:反馈训练
1、如图所示几何体的俯视图正确的是()
A B C
2、改一改:某同学画下图物体的三视图,对吗?若有错,请指出并改正。

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
3、下图分别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想象它是什么东西?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4.下图是一个工业轴承架的模型,画出它的三视图(通孔)
挑战自我:画出三视图
2、中考链接
指出下列三个视图分别是上面几何体的什么视图
四:课堂小结
▪画简单组合体三视图的基本步骤和应该注意的规则
1 基本步骤是:
(1)生成方式;
(2)确定方向;
(3)开始作图.
2 作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
(1)三个视图摆好位置示意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可见的边界轮廓线用实线,不可见边界轮廓线用虚线.
作业:
习题8.3:复习与巩固:第2、3、 4题。

拓展延伸:第6题
板书设计:
位置: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
大小: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教学反思: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1、主视图与物体的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宽有什么关系?
2、俯视图与物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3、左视图与物体的宽和高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长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在物体三视图中,主视图可以反映出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宽和高,和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作图原则,而不是像这节课直接给出这些知识点。

物体的三视图(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已经基本上学过简单的三视图知识,能够根据三视图判断出是什么图形,但是没有真正的画过三视图,本节课对初三学生来说,判断图形非常简单,从知识水平和心里水平上来看,学生自主参与愿望还很强烈,因此,在课堂中组织一定的讨论和交流,便于学生深化知识。

三视图在生活当中应用必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有一定兴趣的教学和交流,让学生正确的根据画图的原则画出三视图;
物体三视图(1)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三视图的形成和概念,学生能够根据三视图图形判断出几何体,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根据画图原则画出三视图,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根据画图原则画图,有的学生先画主视图,再画左视图,然后画俯视图,画图顺序不正确,下一步对画图加强训练;
物体的三视图(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九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是在七年级上册“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基础上给出的三视图的概念,并结合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的三视图,实现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

三视图承接了前一部分投影知识,是投影的深
入应用,即平行投影的特殊情形。

并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做好了铺垫。

在很多学科学习中也都隐含着三视图的运用。

如建筑学、工程学、设计学等等。

物体三视图(1)测评练习
1. 下面各图是最左边这个几何体的俯视图,其中正确的是( )
2.左图是一个空心圆柱,下面的视图正确的是()
3. 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则该几何体是.
4. 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则该几何体是.
5. 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则组成该几何体最多需块小立方块,最少需块小立方块.
6. (10分)画出图中几何体的三种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1、主视图与物体的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宽有什么关系?
2、俯视图与物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3、左视图与物体的宽和高有什么关系?与物体的长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在物体三视图中,主视图可以反映出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可反映出物体的宽和高,和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作图原则,而不是像这节课直接给出这些知识点。

物体三视图(1)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1、会画简单的几何三视图;要求画的三视图的示意图,而不是像机械制图那样的精确制图;
2、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要求在一组三视图中将指定的简单的三视图选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上课时我始终要求学生:1、知道并了解三视图的概念;2、大致画出三视图的基本图形,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注意画三视图的原则: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宽相等;左视图与俯视图高平齐的原则;3、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图形空间、立体感觉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做好了铺垫。

在很多学科学习中也都隐含着三视图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