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佛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前必读:
快递:我们默认为邮政小包服务,如需其他服务则要联系客服,以补贴邮费差价。
自拍提示:看完宝贝后决定买下来的买家如果有特殊的要求记得填写备注喔。
(如更改快递、要更换款式等)
知多少:
“佛家圣物物致禅机——五眼佛果”
又叫“五眼六通菩提子”、“五眼果”、“酸枣果”、“货郎果”,多生长在中国南方。
五眼佛果: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菩提果实,顶部有五个天然小孔,里面有五颗种子,像五个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
佩戴“五眼佛果”菩提佛珠,结佛法善缘,种殊胜因缘种子,得诸佛菩萨慈悲加持,趋吉避凶,遇事呈祥,消除业障。
所谓五眼六通:
佛家之五眼者,即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肉眼者,肉身所具之眼。
用以观察六尘境界,常人皆具此眼。
●天眼者,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
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
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天人及修禅定者所具之眼。
●慧眼者,慧能观照,故名眼。
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见思二惑断尽之罗汉证得。
●法眼者,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谓之法眼,初地以上之菩萨所证得此眼。
●佛眼者,谓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无不见知。
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
人见幽
暗处,佛见则为明显。
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
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
”。
无始无明习气断尽而证得究竟圆满佛所具。
六通
佛家之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
●天眼通者,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众生之死
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
●天耳通者,以四根本靜慮為依地,得色界四大種所造淨色之耳根,稱為天耳。
以此天
耳能聞自地及下地之天聲、人聲、非人聲及遠近等一切之音聲,稱為天耳通。
●他心通者,能如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心心所法,谓偏知他贪嗔痴等心,离贪嗔痴等
心。
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静不寂静心,解脱不解脱心,皆如实知。
●宿命通者,又名宿命智通,宿住随念智证通,自在知宿世生命行事之通力也。
●神足通者,又云神足通,神境通。
变现自在如意,故名如意。
飞行自在,故名神足。
六尘之境,转变自在,故名神境。
●漏尽通者,又名漏尽智证通,证漏尽即涅槃之境而无碍自在之智也。
故事由来:
五眼果就是五眼果,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佛”字呢?证本追源,这要从1350年的唐朝,从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起——
六祖惠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先河,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成为了
被中国大众乐于接受的一大信仰。
六祖惠能当年在西江北岸的怀集、四会一带修禅传教,他日夜隐居在山野森林,不是独坐修禅,就是与农夫猎人交朋友,从大自然和民间吸取智慧,苦思顿悟。
天长日久,他终于贯通佛学要义,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当他走出这片山林返归佛门庙堂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代宗师和名震中外的圣人了。
传说六祖在怀集上爱岭隐居的时候,有一天从鹰嘴石下山往绥江边走去,途经一片深山老林,清风吹过,一颗植物果实从天而降掉落怀中。
他拿起一看,果实的顶端竟然天生有五只眼睛,这不正象佛经所说的“五眼六通”吗?他心头一亮,不禁捧着这五眼果笑逐颜开,真认为这是天赐佛缘,物致禅机。
原来,在佛经教义中,确实有“五眼六通”一说。
按照佛经解释,“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统称为“神境智证通”,分别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尽通。
具备“五眼”才能导致“六通”,达到“五眼六通”的境界才可成为合格的“圣者”。
这里面的意义,一般人不易理解参透,但有一点十分明确:既然有志信佛,有心向善,就必须努力做到“五眼六通”。
因此,六祖以超群脱俗的大智慧,从平凡的果实领悟到神圣的佛理,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他一路走来,仔细寻访,发现生长这种果实的树木并不少见,而且都是菩提树时,他就更坚信自己的理解了。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菩提树又称毕钵罗树,它的果实称作菩提子,亦称“金刚子”。
菩提子由于质地坚实、色泽纯朴、形状略圆,所以经常被钻孔成串,用作念经计数束心的念珠。
但是,念珠随处可见,天生有五眼的就难能可贵了。
以六祖的聪明,他当然明白此中的价值;这五眼果不是寻常之物,简直就是出神入化、得天独厚的念珠呀!于是,六祖就把它命名为“五眼佛果”,并采集起来,亲手制成串串念珠,不仅自己戴上,还赠送给沿途遇见的农夫猎人、大人小孩。
从此之后,这“五眼佛果”就伴随着六祖的足迹流传了下来。
所以时至今日,为了纪念六祖,除了怀集的六祖岩、六祖禅院、袈裟石、衣钵岗;广宁的龙龛寺;四会的六祖寺等名胜古迹之外,绥江、北江一带、星湖名胜区,更有弥足珍贵的“五眼佛果”。
今天,六祖虽已逝世一千多年了,但他的爱心仍在;山林虽已变样了,“五眼佛果”还是生生不息。
所以我们特地循其足迹收集选择了这些“五眼佛果”,制成念珠或饰物结合佛教文化一同学习、纪念六祖明心见性,与人为善的品德。
寓意:
每串五眼佛果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
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
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
其实,五眼佛果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二)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
(三)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五)三十六颗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
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七)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九)十四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