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分析
作者:郑浩彭艳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脊柱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平行方式,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2例脊柱骨折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经后入手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经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療前,两组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能改善患者的脊柱生理角度、疼痛症状,值得在脊柱骨折治疗中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 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VAS评分
doi:10.14033/ki.cfmr.2019.13.0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3-0-02
脊柱骨折,属于临床方面常见的病症。这一病症多在男性中发生,直接暴力、间接外
力,均为主要引发病症的原因[1]。临床症状:脊柱畸形、皮下淤血、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等。脊柱骨折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2]。针对于此,本次研究撷取近年来收治的102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分析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102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通过X线检查、CT检查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对本次研究手术治疗禁忌者、精神障碍者、沟通障碍者。观察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14~80岁,平均(47.5±4.4)岁;车祸伤者35例,高空坠落伤者12例,压砸伤者4例。对照组男35例,女16例;年龄18~79岁,平均(48.5±4.6)岁;车祸伤者33例,高空坠落伤者15
例,压砸伤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传统手术治疗,实行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手术准备时,做好降压工作,消
除骨折位置关节突四周关节囊,然后进行自体骨骼/异体骨移植治疗。治疗后,利用生理盐水充分清理伤口部位。治疗后3 d内,将引流管拔除,给予抗感染治疗。手术后3个月内,告知患者禁止下地走动,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再结合患者的伤口恢复状况,制定康复方案即可。
观察组通过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实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手术前拍摄X线片,以便明确脊柱侧位状况。然后,在伤椎棘突上,注射0.5 ml美蓝溶液。拍片后将针头拔出,结合针头位置,明确伤椎的具体位置。将后正中位置作为切口,将伤椎作为中心点,完全显露上、下椎体棘突、横突、椎板等部分。这时,可进行椎弓根定位工作,确保进钉的方向、角度,将椎体撑开。针对需实行椎管探查减压者来讲,建议在后路半椎板切除术后,对椎管加以探查,充分清除水肿部分后,以横向方式安装连杆,将后外侧植骨融合,分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VAS评分和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参照Prolo功能评分评判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分范围4~20分。评分17~20分为优;评分13~16分为良;评分9~12分为可;评分4~8分为差。经视觉模拟(VAS)评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判,评分范围0~10分,分数和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脊椎,属于人体解剖结构中的重点部分,和四肢为连接状态,存在较多作用,如:负重、身体平衡、保护内脏等。如果受到外力作用,会对机体脊柱的稳定性、脊髓神经,构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形成脊柱骨折[3]。脊柱骨折,因为受到直接暴力、间接外力的作用,而引发病症。结合脊柱骨折患者受伤时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成屈曲型骨折、屈曲旋转型骨折、垂直压缩型骨折等。在暴力作用下,脊柱骨折患者会出现局限性疼痛症状、运动障碍、压痛、畸形等表现[4-6]。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威胁其脊髓部分,使得临床方面治疗存在较大的挑战性。针对于此,及早治疗非常关键,以便有效改善脊柱骨折患者的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采用了后路手术内固定方式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出血量小,以及不会对患者机体构成较大创伤等特点,临床效果显著[7]。考虑到椎弓根的位置,后路经中通过,可将螺钉置于患者前方椎体部位,经三柱中方式贯穿。这种处理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8]。可做好浅部柱体、中部柱体、后部柱体的固定工作,复位效果非常理想。椎弓位置操作时,能在第一时间固定脊柱骨折患者的受损位置,不会受到运动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难以复位患者均可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短节段性固定方法,可防止活动受到长阶段脊柱融合因素的威胁,在早期校正及后凸畸形、前后移位等情况,减轻椎管侧前方椎体压力、椎板压力的效果同样比较明显,充分显露受损位置,操作简便、有效,并能保证治疗的安全[9-10]。脊柱骨折,主要为因脊柱变形、椎管变窄、受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