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四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四校联考八年级(上)
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1.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 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 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 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2.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

这里的“大
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海市蜃楼
B. 水面“折”枝
C. 水中倒影
D. 手影
4.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

图的四幅光路图中,
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A.
B.
C.
D.
5.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

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 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 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 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 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6.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台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
A. 6:00
B. 5:45
C. 6:15
D. 6:30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若将蜡
烛放在离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看到()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无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8.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

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
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直线传播
B. 小孔成像
C. 光的反射
D. 光的色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0.0分)
9.小明同学在参加今年物理实验考査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mm,物体长度为______cm。

10.如图所示,小军站在一面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当他以1m/s
的速度靠近平面镜时,小军在平面镜中的像以______m/s靠近
他自己;当小军和小勇同时站在平面镜前时,可以通过平面镜
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孔,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

11.小王同学用三角尺测同一个木块长度是,记录下五组数据:6.78cm,6.74cm,6.93cm,
6.76cm,6.75cm.其中有一次测量值明显是错的,它是______,以上测量中最接近
真实值的是______。

12.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
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不同来判断的。

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大。

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传播。

13.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角是______;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
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______的缘故。

14.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

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15.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
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20Hz(选填“低于“、“高于”).这种听不到的声波有很强的破坏性,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时,600多公里之外的贵阳也有不少市民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就与这种声波有关,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______声波。

16.“虚拟试衣镜”亮相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
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
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

监视顾
______的范围,能形成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17.内蒙古草原上常呈现“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

草原呈现绿色是因
为草______(吸收/反射)了绿光;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______(填反射类型)。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18.在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木
塞。

①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______。

②用抽气设备抽出瓶中的空气。

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
什么变化?
答:______。

③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______。

④实验方法是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

19.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
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
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
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确定______;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的关系;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5)把蜡烛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20.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方法,测量工具是一架天文
望远镜、一台激光器,和登月行动中留在月球上的角反射列阵。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宙航行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重30千克的“角反射列阵“,它由100块石英制的角反射镜组成,排列成10行,每行10块。

角反射器刚放好,各国立即向它发射激光。

宇航员还没有离开月球,科学家就捕获到了反射光。

后来,人们又不断把角反射器送到月球,其中阿波罗15号的角反射器列阵由300块角反射镜组成,测月的误差已经减少到15厘米了。

(1)想一想:我们能利用高能量、方向性好的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给入射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

并说出下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类似的装置?(______)
A、自行车尾灯,
B、汽车后视镜,
C、手电筒反光罩
(3)若从发射激光开始到接收到反射回的激光共用时2.56秒,求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约为______千米。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0分)
21.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
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

请你作出这条入射
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2.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
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3.光与平面镜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请根
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
的大小。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24.(1)如图1所示的刻度尺,物体A的长度______cm。

(2)小梦在探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2所示。

改变______,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__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25.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所示: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低,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解:
A、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符合题意;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烛焰摇曳的更明显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不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改变。

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不符合题意;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发现橡皮筋越粗,音调越低,说明发声体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对每个选项中的图片认真分析,明确探究的目的、现象和结论,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此题涉及的图片是教材中演示实验或小实验的示意图,考查了声现象的不同特点,是一道基础题,平时要多实验、多观察、理解记忆。

2.【答案】C
【解析】
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C。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3.【答案】D
解: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插入水中的花枝好像弯折了,是折射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
C、从水中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屏幕上的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故选:D。

掌握三种光现象:
①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有: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
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4.【答案】D
【解析】
解: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
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
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变浅了,选项AC光的传播方向错误,选项B没有发生折射,只有选项D正确。

故选:D。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人看到物体时,是因为光线进入人眼;其次要知道光从水
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且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意根据
5.【答案】D
【解析】
解:
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排气管上加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噪声监测设备只能够监测噪声的大小,但不能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知道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根据选项判断是否符合防治噪声的途径。

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

6.【答案】B
【解析】
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分析可得:图中显示的时间6:15,
所以实际时间是5:45。

故选:B。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可以利用12点与6点连线作对称轴读表针的对称图形几点的方法。

本题需要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认真观察,注意技巧,解答此类题也可以把纸翻过来看。

7.【答案】C
解: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若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6cm处时,即u<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无法
看到像。

故选:C。

①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实像可以在光屏承接,而虚像不能。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熟记规律,并能做到灵活的应用,同时要注意仔细审题,不要误把焦距当成物距,本题属于常见考题。

8.【答案】D
【解析】
解:看到五彩缤纷的光环,说明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与其他选项无关。

故选:D。

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经过色散现象后,可以看到多种颜色的光。

本题考查学生对色散具体现象的分析能力,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9.【答案】1 3.25
【解析】
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刻度值为5.25cm,物体长度为5.25cm-2.00cm=3.25cm。

故答案为:1;3.25。

(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
位。

10.【答案】2 可逆的
解: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物像向平面镜靠近的速度是相同的。

人若以1m/秒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像也以1m/秒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所以像相对于
人的速度是1m/s+1m/s=2m/s。

由于光路是可逆的,甲能看到乙眼睛,乙也能看到甲眼睛。

故答案为:2;可逆的。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大小相等。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2)不论人离镜子远还是近,像与物总是大小相同,视觉上大小变化并不意味着真实的大小在变化。

11.【答案】6.93cm 6.76cm
【解析】
解:由题干所给记录结果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结果准确到6.7cm,因此6.93cm是错误的;
木块的长度为≈6.76cm;
故答案为:6.93cm;6.76cm。

长度测量记录数据包括准确值与估读值两部分,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分度值的后面应再估读一位;多次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相同的,估读值可以不同,据此找出错误数据,然后求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该平均值是物体的长度。

本题考查了长度测量数据分析及处理,知道长度测量记录的注意事项、认真分析数据即可正确解题。

12.【答案】音色响度空气
【解析】
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是谁;
声音洪亮是指人感觉到的声音强,由此说明是声音的响度大;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来的。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空气。

解决此题要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②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③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及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3.【答案】0°漫反射
【解析】
解: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光线和法线重合,入射角就是0°;
大多数的物体表面都是比较光滑的,光照在这些物体上就会发生漫反射。

若发生了镜面反射,我们要么看不见,要看见就是白花花的一片。

故答案为:0°;漫反射。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光线照在比较粗糙的物体表面,反射方向会向着四面八方,这种发射叫漫反射。

此题考查了我们对于反射角和漫反射的理解,是一道光学基础题。

14.【答案】凸透会聚
【解析】
解:因为瓶中进入水之后,瓶中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热量集中,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
故答案为:凸透;会聚。

透明圆塑料瓶装水后,中间后而边缘薄,类似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此题联系实际考查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物理知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同学们要注意思考、积累。

因此在森林中旅游,导游向你建议,不要随意丢弃玻璃瓶,就是这个道理。

15.【答案】低于次
【解析】
解: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故答案为:低于;次。

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本题考查学生对次声特点的掌握情况。

16.【答案】凸透大于二倍焦距倒立
【解析】
解:摄像头和照相机的镜头相同,都是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物距要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

故答案为:凸透;大于二倍焦距;倒立。

摄像头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17.【答案】反射漫反射
【解析】
解:绿色的草地,只能反射阳光中的绿光,所以绿草茵茵;
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白云,是因为太阳光射到白云上发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反射;漫反射。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平行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光线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传播,这是漫反射。

此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漫反射现象,是一道光学的基础题。

18.【答案】能逐渐减弱不能理想实验法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解:(1)因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所以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
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后,音乐声仍然能通过广口瓶软木塞和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人能听到音乐声;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

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4)事实上是不可能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

故答案为:①能;②逐渐减弱;③不能;④理想实验法、真空不能传声。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本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事实上把瓶内空气全部抽
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
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
实验法。

19.【答案】像的位置 2 大小虚不变
【解析】
解:(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
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
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5)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2;(3)大小;(4)虚;(5)不变。

(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
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
此题。

(3)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4)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5)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

20.【答案】不能,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 3.84×105
【解析】
解:(1)不能,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如图所示;自行车尾灯是由互成直角的一些小平面镜
组成的,由于光的反射,会把车子、霓虹、路灯等光源发出
光反射到司机,使司机能看到前面骑自行车的人,从而避免交通事故;故答案选A;
(3)由v=可得:S=v•t,再将v=3×108m/s,t=2.56s,即可求得S=3.84×105Km。

故答案为:不能,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3.84×105。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
(2)该问题是一类生活实际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现象,这类问题就不难解决;(3)根据公式:v=即可求得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

此题综合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以及光的反射现象;在作图时,一定注意将法线作成虚线。

21.【答案】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 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本题还可以作出P点的像P′,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从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连接OP画出反射光线。

22.【答案】解: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方向相同;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如图所示:
【解析】
要作出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3.【答案】解:先过反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并求得入射角为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
再在法线的另一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如图:
【解析】
要作出反射光线,首先要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还要知道反射角的定义: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在反射现象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

24.【答案】1.30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解析】
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3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7.30cm-6.00cm=1.30cm;
(2)在探究声音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时,应该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因为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也就是伸出桌面越长,钢尺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会越低。

即仔细观察钢尺振动时的快慢,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有无变化。

故答案为:(1)1.30;(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