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北京市171中学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计12分)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
“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滕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报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qì) 目不窥园(kuì) 兀兀穷年(wù)
B.锲.而不舍(qiè)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C.锲.而不舍(qì) 目不窥园(kuì) 兀兀穷年(pài)
D.锲.而不舍(qiè)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pài)
2.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滕怨,闻先生心不在焉
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D.报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更加) 潜心
..贯注(用心专而深)
B.锲.而不舍(刻) 气冲斗牛
..(借指天空)
C.兀兀
..穷年(劳苦的样子) 迥.乎不同(穷困)
D.沥.尽心血(滴) 警报迭.起(屡次)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这一行为比作工人钻探寻宝。
形象写出闻一多的研究是积极主动地探求。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寻找是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C.“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先生全力进行学术研究,不感到寂寞:“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怡然自适。
D.“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臧克家一一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B.《孙权劝学》——司马迁——北宋——《资治通鉴》
C.《游山西村》——陆游——唐——《剑南诗稿校注》
D.《河中石兽》——纪昀——清代——《阅微笔记》
6.对下列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
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二、名著填空(每空1分,共计4分)
1.依据《骆驼祥子》小说情节,填写下列表格。
2.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是从太平洋出发,【经托雷斯海峡】——①
——【经锡兰采珠场】——红海-【经苏伊士下水道】一地中海一【从直布罗陀海峡】——②
南极——……最终在北冰洋附近被卷入旋涡。
三、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计7分)
1.东市买骏马, ,,北市买长鞭。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念天地之悠悠,。
4. ,青草池塘处处蛙。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
四、诗歌鉴赏(4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你说一声颈联两句诗的含义,以及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1-3小题(共计11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水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千,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每空1分,共计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见.往事耳
(3)寻.复南奔 (4)唯.傅修期耳
2.翻译句子。
(每句2分,共计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共计3分)
文中的吕蒙和傅永身份相同,都是武夫,吕蒙是在其主孙权的说下,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刻苦学习,最终学有所成而让人①(填一个文中成语),而傅永是在“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但他的叔父②(用文中语句回答)之后受到刺激而发奋读书,二人最终都有惊人的长进,让我们明白了③ (用自己的话概括)的道理。
六、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1-3小题(共计7分)
①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②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③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④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
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⑤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⑥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
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⑦“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意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⑧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⑩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⑪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概括选文①⑤段的主要内容。
(30字以内)(2分)
2.文中两次使用了“竟”字,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分)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并说这两句话的理解,并说说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3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4小题(共计15分)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
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号似的《论人生理想》。
对此,奶奶很是忧虑,一把大火,烧掉了父亲的书籍和藏品,只留下他钟爱的口琴,这就将父亲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给彻底地烧为灰烬。
③于是,父亲只能在乡村寻找自己的出路。
他在日记本里不只是记录庄稼的种植,还有编织柳条筐的技术,治病救人的药方。
这样三个不同的谋生技能,贯穿了父亲的一生。
在我们兄妹三个相继出生以后,他需要做些别的小生意,才能供我们读书。
同时,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农民,在应该上交公粮的时候,带上我去交公粮。
我整个的年少时光,似乎都植满了坐在板车上由父亲拉着去粮库的记忆。
那时的父亲,相比起结婚前,已经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接纳自己成为农民的事实。
④父亲的日记本里,还记录着一些讨债者,和他被人欠下的柳筐的费用。
我能够记得起一个与父亲一样瘦弱的男人,每逢过年,便携了铺盖卷来到我家,不声不响地等父亲给钱。
他从来不跟父母吵闹,自顾自地在我们做好了饭时,拿来凳子和碗筷闷头吃饭,而在夜晚来临时,又在厢房里打好地铺,倒头睡觉。
而我的父亲,也与他一样,在年关到来时,卷了铺盖去别家讨债,常常这个讨债的男人熬不住走了,父亲还奔波在一家家讨债的路上。
讨来的钱,除了归还欠款,父亲也一笔一笔地存钱,无论多寡都是银行定期,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那是一个农民对安全感的存储,他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讲和。
⑤几年后,父亲进城帮人疏通下水道挣钱。
全家住在一个每月40元租金的破旧小院里。
记得刚刚搬进去时,母亲看着裂了一条大缝的墙壁,伤心地哭了。
父亲买来石灰水泥,将那些破败的地方,一点点地修补起来,又在泥泞的院子里铺了一条红砖小路,还换了一个好看的铁门,让这个收破烂的人都不想租住的院子,现出一点朴实的生机。
我们在这个县城的角落里,一住便是五年,而父亲的日记本里,也记录了五年来每一笔疏通下水道的收入,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它们水滴一样,汇成一桶一桶带着房檐上泥沙的水,并最终积攒到购买一套产权房的首付款,让我们一家,自此真正地在县城里可以挺直了腰杆生活。
⑥那个时候的父亲,几乎不再看书,也不写日记了。
偶尔,他闲下来,会打开一些收购来的废书报纸,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格言,就摘抄了几句:或者是拿出口琴,吹着我们谁也没有听过的老歌。
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记账、写下一些零碎的只言片语。
没有人与他
交流,即便是母亲,也不曾真正地理解过他。
生活从那些关于国家、革命的激情思考,彻底地成为简单的数字和账簿。
⑦而父亲依然将他的口琴和日记本,像存折一样紧紧地锁在抽屉里,就像锁住一个家中所有人都不会告知的秘密。
(选自2018年9月《文汇笔会》,作者安宁,有删改)
1.第④段写瘦弱男人到我家讨债的目的是:(3分)
2.第⑥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父亲的日记本”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B.本文主要表达了“我”对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的感伤。
C.父亲日记内容由“理想”变为“数字”,表现了父亲的沉沦与堕落。
D.文中多次写到父亲与口琴,表明父亲是一个高雅的人。
4.联系全文,细读第⑦段,说说结尾的妙处。
(6分)
答:。